基于GIS的涪陵区茎瘤芥种植气候区划

2014-11-20 18:47范莉王妍何永坤代磊
湖北农业科学 2014年18期
关键词:涪陵区榨菜区划

范莉+王妍+何永坤+代磊

摘要:根据涪陵区茎瘤芥(Brassica Juncea var. tumida Tsen et Lee)生长发育与气候条件的关系,筛选出茎瘤芥种植的气候区划指标。借助重庆市1∶5万地形数据,采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对涪陵区茎瘤芥进行了种植气候区划,按照气候条件适宜性,划为种植一季适宜区、种植两季适宜区和不适宜区,为涪陵区发展茎瘤芥生产进行合理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茎瘤芥(Brassica Juncea var. tumida Tsen et Lee);GIS;气候区划;涪陵区

中图分类号:S11+7;S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4)18-4297-04

茎瘤芥(Brassica Juncea var. tumida Tsen et Lee)是茎用芥菜的一类,其显著特点是茎部发生变态,形成肥大的瘤状茎(俗称瘤茎),起源于四川盆地的涪陵区,该地区人工种植茎瘤芥已有100余年的历史。目前国外尚无茎瘤芥的栽培,我国茎瘤芥种植区域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的重庆、浙江、四川、湖南及湖北,此外贵州、安徽、江苏、山东、江西及福建等省市也有栽培,其中,以重庆与浙江的种植和加工规模最大。涪陵区茎瘤芥具有肉质肥厚、嫩脆、少筋及口味优良等特性,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较高的声誉,远销日本、东南亚和欧美等50多个国家及地区。传统的茎瘤芥种植只有一季,每年白露时节播种、春节前后收获,通常用作腌制榨菜,很少作为时鲜蔬菜进入市场。2010年11月,涪陵区开始尝试种植晚季茎瘤芥,在焦石、罗云和龙桥开发示范基地,试验性种植了33.33 hm2“涪杂二号”杂交良种,大获成功,实现了早、晚两季种植,改变了涪陵区榨菜百年来只能种一季的历史。

现有的对茎瘤芥的研究侧重于生育特性、产量性状、栽培技术及品质要素等方面[1-5],针对茎瘤芥生长发育与气候关系的研究极少,尤其是两季种植的气候适宜性研究尚未见报道。气候条件是影响茎瘤芥生长发育和高产稳产的主要因素,因此,为了充分合理地利用涪陵区气候资源,因地制宜地发展茎瘤芥栽培,并在推广过程中趋利避害,本研究通过分析茎瘤芥生长发育与气候条件的关系,采用GIS技术对涪陵区茎瘤芥进行精细化种植气候区划,为涪陵区茎瘤芥生产的合理布局提供决策参考。

1 研究区概况及资料处理

1.1 研究区概况

涪陵区位于东经106°56'~107°43',北纬29°21'~30°01',地处重庆市中部(图1),扼长江、乌江交汇要冲,系四川盆地东南部边缘与川东褶皱山地交接处,具有东高西低、由低山向盆地丘陵过渡的特点,海拔最高为1 977 m,最低为138 m,多处于200~800 m之间,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四季分明,热量充足,降水丰沛,季风影响突出,随着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升高,气温递降,降水递增,立体气候明显。近56年以来,涪陵区除夏季外,各季节平均气温均呈缓慢上升的趋势[6]。

1.2 资料来源

主要资料来自涪陵区2007-2011年30个气象自动观测站逐日的气象观测资料(图2),国家地理信息中心提供的1∶5万DEM地理信息资料,涪陵区乡镇级行政区划、涪陵区河流、道路等数据。

1.3 区划方法

涪陵区地形地貌复杂,海拔高度差异大,经纬度、海拔及下垫面特性不同,气候资源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布差异,目前气象台站的气象观测资料尚不能充分描述气候资源的立体多样性特征,本研究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强大的数据综合、地理模拟和空间分析能力,分析具有空间立体特征的气候资源。

1.3.1 温度订正 由于涪陵区海拔高度差异大,立体气候明显,对该区域温度进行空间插值前需进行海拔高度的订正,气温垂直递减法是目前公认的进行气温数据栅格化的方法,其操作方便,原理简单,即在对流层范围内,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海拔每升高100 m,气温平均降低0.65 ℃[7]。采用气温垂直递减法进行订正[8],公式为:

T0=Th+0.006 5 h

式中:Th为某点的实测气温(℃),T0为某点对应(相同经纬度)在虚拟海平面上的气温(℃),h为气象站的海拔高度。

对虚拟海平面上的气温值按要求的网格大小进行内插和栅格化,然后用虚拟海平面上的栅格气温值减去因海拔升高而降低的气温差得到估算的实际地面的气温值。

1.3.2 空间插值处理 国内外学者已经对不同的插值方法进行了很多比较[9-12],本研究采用反距离权重插值法(inverse distance weighted interpolation,IDW)对30个气象站的气象数据进行插值,生成空间栅格数据,得到相应的空间分布图。

2 茎瘤芥生长发育的气候条件

茎瘤芥喜冷凉湿润的气候环境,相对不耐霜冻,也不耐炎热和干旱,其生育期与温度关系尤为密切,温度直接影响茎瘤芥的生长、分布界限和产量。因播种期不同,茎瘤芥性状变化很大,尤其是两季种植中早季菜三叶期和膨大期,晚季菜膨大期对温度和光照条件尤为敏感,气象条件不适宜将制约其品质,且严重影响产量的形成。

1)一季种植。按传统播期开展种植活动,9月上中旬(白露)播种,播种期平均气温为15~25 ℃,苗期平均气温为15~26 ℃;10月中下旬移栽,茎瘤芥的瘤茎膨大期为100 d左右,这一时期除了要求较为充足的水分外,茎瘤的膨大对温度条件的要求也尤为严格,秋季播种后气温逐渐下降,当降至旬平均气温15 ℃左右时,具有一定营养体的植株茎部才开始膨大,肉瘤逐渐突起。瘤茎(茎瘤芥)膨大须在旬均温15 ℃以下,以8~13 ℃最适宜;2月中旬采收。

2)两季种植。早季榨菜播种提前至8月下旬,平均气温以15~23 ℃为宜,9月上旬进入三叶期,该时期是花芽分化的敏感期,若平均气温为20~21 ℃,日照时数达12 h/d,则会提早现蕾抽薹,大大缩短营养生长期,严重影响产量;苗龄35~40 d,9月下旬至10月上旬移栽,10月中旬进入瘤茎膨大期,平均温度为15 ℃以下适宜瘤茎膨大。晚季榨菜播种时间为10月中下旬,播期适宜温度为10~15 ℃;11月底移栽,12月进入瘤茎膨大期,膨大期若遇到0 ℃低温则产生冷害,造成减产。

3 涪陵区茎瘤芥气候适宜区划

3.1 区划指标

根据上述气候条件分析可知,温度是决定茎瘤芥地理分布的主要因子,也是影响产量的重要因素。结合重庆市涪陵区农科所农业专家多年茎瘤芥种植经验[13-15],参考浙江的种植经验[16,17],将茎瘤芥关键生育期的气温、日照作为划分涪陵区茎瘤芥栽培气候区划的主要气候因子。因此,选取播种期、三叶期和膨大期日平均温度作为茎瘤芥单双季种植的气候区划指标,由于茎瘤芥的种植对光照要求较高,在缺乏气象观测资料的前提下讨论适宜性指标时,考虑了海拔这一影响因子,结果如表1所示。

3.2 涪陵区茎瘤芥气候适宜性区划结果

采用2007-2011年涪陵区30个区域自动站的气象资料,参考本站气象资料对其中的缺测和错误记录进行剔除和补正。以重庆市1∶5万DEM(数字高程模型)为基础进行各指标要素的展开。结合GIS技术,对气象资料进行插值分析,采用集合交({A}={Fi}∩{Xi}∩{Yi})的方法将涪陵区茎瘤芥种植气候生态适应性划分为适宜一季种植、适宜两季种植和不适宜种植3种类型如图3所示。

3.2.1 一季种植气候适宜区 由图3可知,茎瘤芥一季种植适宜区域主要分布在海拔500 m以下的沿江河谷地带,蔺市、新妙、义和、李渡、百胜、清溪、南沱、酒店、白涛、山窝、镇安、仁义、中峰、堡子及致韩等乡镇。该区域热量资源丰富,播期平均气温为15.2~18.7 ℃,膨大期平均气温为9.7~12.7 ℃,冬季温暖湿润、少雨无严寒,适宜茎瘤芥生长发育,尤其是冬末春初,该区域的气候条件适宜瘤茎物质转化以及加工榨菜自然风(晾晒)脱水。

3.2.1 两季种植气候适宜区 由图3可知,茎瘤芥两季种植气候适宜区主要分布于青羊、惠明、龙潭、焦石、增幅、丛林、同乐、罗云、明家及马武等乡镇。区域海拔高度主要集中在500~800 m,年平均气温为14.9~16.5 ℃,在早季榨菜三叶期(9月上旬)的平均气温为22.9~25.7 ℃,日照时数在0~11.7 h/d,有利于花芽分化,先期抽薹率低。瘤茎膨大期(10月中旬至11月下旬)平均温度为12.8~14.4 ℃,二季菜瘤茎膨大期(12月至次年1月下旬)无0 ℃以下低温。该区域的气象条件既能满足一季菜适当早播,花芽顺利分化而不发生(或较少发生)先期抽薹,也能满足二季菜顺利越冬,适宜两季榨菜种植,有利于保证产量。

3.2.3 不适宜种植气候区 海拔800 m以上的山区不适宜茎瘤芥的种植。主要包括大木乡,武陵山乡,龙潭镇、马武镇和同乐乡的偏南地区。这些区域海拔较高、热量不足,8月底平均气温可降至20 ℃以下,山上云雾少,日照时数较沿江河谷地区长,气候条件加速了茎瘤芥花芽分化,导致提早现蕾抽薹,大大缩短了营养生长期,提前进入生殖生长期,不仅造成产量损失,而且导致纤维增多,失去使用价值。加之高海拔山区冬季低温冷害严重,影响茎瘤芥顺利越冬,也将导致产量损失甚至无产量。

4 结果与讨论

涪陵区榨菜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需要科学规划茎瘤芥生产布局。从涪陵区茎瘤芥种植气候适宜区划结果来看,明家、青羊、同乐、龙潭、马武、罗云、焦石及山窝等乡镇片区有较为集中成片的茎瘤芥两季种植气候适宜区,沿江河谷地带有利于传统茎瘤芥的规模化种植。

利用GIS技术进行的茎瘤芥种植气候区划,给出了茎瘤芥传统一季种植、两季种植和不适宜种植范围,能够直观地反映出区划指标随地理位置和海拔高度的立体变化特征,并使区划结果比传统气候规划更客观、更细致且更符合涪陵区种植茎瘤芥的实际情况,对今后涪陵区推广发展两季种植茎瘤芥,并获得高产、稳产、优质的茎瘤芥,及优化种植布局具有指导意义。

气候条件是影响茎瘤芥生长发育最重要的因素。本区划主要选择对茎瘤芥生长发育有重要影响的气候因子作为区划的指标因子。对于土壤类型、肥力状况及其他因素考虑较少,有待今后的研究中不断补充、修正与完善。

在涪陵区发展茎瘤芥产业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尤其是两季种植的推广不仅需要挑选优良的品种,也需要与地区气候条件相匹配。因此,茎瘤芥优质产区的培育,榨菜产业的健康发展需要更加深入的精细化气候适宜区划论证。

参考文献:

[1] 季显权,刘君泽.四川茎瘤芥主要种植土壤的肥料效应研究[J].土壤农化通报,1992,7(3):79-90.

[2] 刘义华,张召荣,冷 蓉,等.茎瘤芥(榨菜)产量性状的基因效应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1(12):58-62.

[3] 张 红,张召荣,范永红,等.播期、施氮量对茎瘤芥(榨菜)先期抽苔及腋芽抽生影响研究[J].耕作与栽培,2011(2):29-31.

[4] KROMER S,GREEN D M. Acid and alkaline phospatase dynamic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 soil microclimate in a sermiarid woodland[J].Soil Biochemistry,2000,32:179-188.

[5] 李正积,付平都,庞在详,等.涪陵区榨菜菜头品质与地质背景关系的研究[J].四川地质学报,1994,14(2):149-160.

[6] 廖晓荔,黄跃华,吴 波,等.重庆市涪陵区近56年气候变化特征研究[J].高原山地气象研究,2009(S):35-39.

[7] 中山大学编.自然地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8.

[8] 廖顺宝,李泽辉,游松财.气温数据栅格化的方法及其比较[J].资源科学,2003,25(6):83-88.

[9] 孙和平,罗少聪.中国及其邻区地表气象数据预处理和网格化数值结果分析[J].地壳形变与地震,1998,18(3):51-56.

[10] 周锁铨,缪起龙,吴战平,等.山区平均气温细网格插值方法的比较[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94,17(4):488-492.

[11] HOLDAWAY M R. Spatial modeling and interpolation of monthly temperature using Kriging[J]. Climate Research,1996,6(3):215-225.

[12] ROBESON S M,JANIS M J.Comparison of temporal and unresolved spatial variability in multiyear-averages of air temperature[J].Climate Research,1998,10(1):15-26.

[13] 贺顺禄.涪陵区较高海拔区茎瘤芥栽培技术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0(4):138-141.

[14] 胡代文,高明泉,张 红,等.涪陵区中海拔区茎瘤芥高产栽培技术研究Ⅲ播期对主要性状及产量的影响[J].耕作与栽培,2006(4):20-22.

[15] 张召荣,胡代文,高明泉,等.茎瘤芥不同品种在涪陵高海拔地区适应性鉴定[J].长江蔬菜,2006(7):51-52.

[16] 陈竹君,王炳良,龚 兰,等.光周期与温度对榨菜发育的影响[J].浙江农业学报,1997,9(1):10-15.

[17] 陈竹君,龚 兰,汪炳良,等.榨菜瘤状茎形成及其与花芽分化的关系[J].浙江农业大学学报,1994,20(3):267-272.

3 涪陵区茎瘤芥气候适宜区划

3.1 区划指标

根据上述气候条件分析可知,温度是决定茎瘤芥地理分布的主要因子,也是影响产量的重要因素。结合重庆市涪陵区农科所农业专家多年茎瘤芥种植经验[13-15],参考浙江的种植经验[16,17],将茎瘤芥关键生育期的气温、日照作为划分涪陵区茎瘤芥栽培气候区划的主要气候因子。因此,选取播种期、三叶期和膨大期日平均温度作为茎瘤芥单双季种植的气候区划指标,由于茎瘤芥的种植对光照要求较高,在缺乏气象观测资料的前提下讨论适宜性指标时,考虑了海拔这一影响因子,结果如表1所示。

3.2 涪陵区茎瘤芥气候适宜性区划结果

采用2007-2011年涪陵区30个区域自动站的气象资料,参考本站气象资料对其中的缺测和错误记录进行剔除和补正。以重庆市1∶5万DEM(数字高程模型)为基础进行各指标要素的展开。结合GIS技术,对气象资料进行插值分析,采用集合交({A}={Fi}∩{Xi}∩{Yi})的方法将涪陵区茎瘤芥种植气候生态适应性划分为适宜一季种植、适宜两季种植和不适宜种植3种类型如图3所示。

3.2.1 一季种植气候适宜区 由图3可知,茎瘤芥一季种植适宜区域主要分布在海拔500 m以下的沿江河谷地带,蔺市、新妙、义和、李渡、百胜、清溪、南沱、酒店、白涛、山窝、镇安、仁义、中峰、堡子及致韩等乡镇。该区域热量资源丰富,播期平均气温为15.2~18.7 ℃,膨大期平均气温为9.7~12.7 ℃,冬季温暖湿润、少雨无严寒,适宜茎瘤芥生长发育,尤其是冬末春初,该区域的气候条件适宜瘤茎物质转化以及加工榨菜自然风(晾晒)脱水。

3.2.1 两季种植气候适宜区 由图3可知,茎瘤芥两季种植气候适宜区主要分布于青羊、惠明、龙潭、焦石、增幅、丛林、同乐、罗云、明家及马武等乡镇。区域海拔高度主要集中在500~800 m,年平均气温为14.9~16.5 ℃,在早季榨菜三叶期(9月上旬)的平均气温为22.9~25.7 ℃,日照时数在0~11.7 h/d,有利于花芽分化,先期抽薹率低。瘤茎膨大期(10月中旬至11月下旬)平均温度为12.8~14.4 ℃,二季菜瘤茎膨大期(12月至次年1月下旬)无0 ℃以下低温。该区域的气象条件既能满足一季菜适当早播,花芽顺利分化而不发生(或较少发生)先期抽薹,也能满足二季菜顺利越冬,适宜两季榨菜种植,有利于保证产量。

3.2.3 不适宜种植气候区 海拔800 m以上的山区不适宜茎瘤芥的种植。主要包括大木乡,武陵山乡,龙潭镇、马武镇和同乐乡的偏南地区。这些区域海拔较高、热量不足,8月底平均气温可降至20 ℃以下,山上云雾少,日照时数较沿江河谷地区长,气候条件加速了茎瘤芥花芽分化,导致提早现蕾抽薹,大大缩短了营养生长期,提前进入生殖生长期,不仅造成产量损失,而且导致纤维增多,失去使用价值。加之高海拔山区冬季低温冷害严重,影响茎瘤芥顺利越冬,也将导致产量损失甚至无产量。

4 结果与讨论

涪陵区榨菜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需要科学规划茎瘤芥生产布局。从涪陵区茎瘤芥种植气候适宜区划结果来看,明家、青羊、同乐、龙潭、马武、罗云、焦石及山窝等乡镇片区有较为集中成片的茎瘤芥两季种植气候适宜区,沿江河谷地带有利于传统茎瘤芥的规模化种植。

利用GIS技术进行的茎瘤芥种植气候区划,给出了茎瘤芥传统一季种植、两季种植和不适宜种植范围,能够直观地反映出区划指标随地理位置和海拔高度的立体变化特征,并使区划结果比传统气候规划更客观、更细致且更符合涪陵区种植茎瘤芥的实际情况,对今后涪陵区推广发展两季种植茎瘤芥,并获得高产、稳产、优质的茎瘤芥,及优化种植布局具有指导意义。

气候条件是影响茎瘤芥生长发育最重要的因素。本区划主要选择对茎瘤芥生长发育有重要影响的气候因子作为区划的指标因子。对于土壤类型、肥力状况及其他因素考虑较少,有待今后的研究中不断补充、修正与完善。

在涪陵区发展茎瘤芥产业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尤其是两季种植的推广不仅需要挑选优良的品种,也需要与地区气候条件相匹配。因此,茎瘤芥优质产区的培育,榨菜产业的健康发展需要更加深入的精细化气候适宜区划论证。

参考文献:

[1] 季显权,刘君泽.四川茎瘤芥主要种植土壤的肥料效应研究[J].土壤农化通报,1992,7(3):79-90.

[2] 刘义华,张召荣,冷 蓉,等.茎瘤芥(榨菜)产量性状的基因效应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1(12):58-62.

[3] 张 红,张召荣,范永红,等.播期、施氮量对茎瘤芥(榨菜)先期抽苔及腋芽抽生影响研究[J].耕作与栽培,2011(2):29-31.

[4] KROMER S,GREEN D M. Acid and alkaline phospatase dynamic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 soil microclimate in a sermiarid woodland[J].Soil Biochemistry,2000,32:179-188.

[5] 李正积,付平都,庞在详,等.涪陵区榨菜菜头品质与地质背景关系的研究[J].四川地质学报,1994,14(2):149-160.

[6] 廖晓荔,黄跃华,吴 波,等.重庆市涪陵区近56年气候变化特征研究[J].高原山地气象研究,2009(S):35-39.

[7] 中山大学编.自然地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8.

[8] 廖顺宝,李泽辉,游松财.气温数据栅格化的方法及其比较[J].资源科学,2003,25(6):83-88.

[9] 孙和平,罗少聪.中国及其邻区地表气象数据预处理和网格化数值结果分析[J].地壳形变与地震,1998,18(3):51-56.

[10] 周锁铨,缪起龙,吴战平,等.山区平均气温细网格插值方法的比较[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94,17(4):488-492.

[11] HOLDAWAY M R. Spatial modeling and interpolation of monthly temperature using Kriging[J]. Climate Research,1996,6(3):215-225.

[12] ROBESON S M,JANIS M J.Comparison of temporal and unresolved spatial variability in multiyear-averages of air temperature[J].Climate Research,1998,10(1):15-26.

[13] 贺顺禄.涪陵区较高海拔区茎瘤芥栽培技术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0(4):138-141.

[14] 胡代文,高明泉,张 红,等.涪陵区中海拔区茎瘤芥高产栽培技术研究Ⅲ播期对主要性状及产量的影响[J].耕作与栽培,2006(4):20-22.

[15] 张召荣,胡代文,高明泉,等.茎瘤芥不同品种在涪陵高海拔地区适应性鉴定[J].长江蔬菜,2006(7):51-52.

[16] 陈竹君,王炳良,龚 兰,等.光周期与温度对榨菜发育的影响[J].浙江农业学报,1997,9(1):10-15.

[17] 陈竹君,龚 兰,汪炳良,等.榨菜瘤状茎形成及其与花芽分化的关系[J].浙江农业大学学报,1994,20(3):267-272.

3 涪陵区茎瘤芥气候适宜区划

3.1 区划指标

根据上述气候条件分析可知,温度是决定茎瘤芥地理分布的主要因子,也是影响产量的重要因素。结合重庆市涪陵区农科所农业专家多年茎瘤芥种植经验[13-15],参考浙江的种植经验[16,17],将茎瘤芥关键生育期的气温、日照作为划分涪陵区茎瘤芥栽培气候区划的主要气候因子。因此,选取播种期、三叶期和膨大期日平均温度作为茎瘤芥单双季种植的气候区划指标,由于茎瘤芥的种植对光照要求较高,在缺乏气象观测资料的前提下讨论适宜性指标时,考虑了海拔这一影响因子,结果如表1所示。

3.2 涪陵区茎瘤芥气候适宜性区划结果

采用2007-2011年涪陵区30个区域自动站的气象资料,参考本站气象资料对其中的缺测和错误记录进行剔除和补正。以重庆市1∶5万DEM(数字高程模型)为基础进行各指标要素的展开。结合GIS技术,对气象资料进行插值分析,采用集合交({A}={Fi}∩{Xi}∩{Yi})的方法将涪陵区茎瘤芥种植气候生态适应性划分为适宜一季种植、适宜两季种植和不适宜种植3种类型如图3所示。

3.2.1 一季种植气候适宜区 由图3可知,茎瘤芥一季种植适宜区域主要分布在海拔500 m以下的沿江河谷地带,蔺市、新妙、义和、李渡、百胜、清溪、南沱、酒店、白涛、山窝、镇安、仁义、中峰、堡子及致韩等乡镇。该区域热量资源丰富,播期平均气温为15.2~18.7 ℃,膨大期平均气温为9.7~12.7 ℃,冬季温暖湿润、少雨无严寒,适宜茎瘤芥生长发育,尤其是冬末春初,该区域的气候条件适宜瘤茎物质转化以及加工榨菜自然风(晾晒)脱水。

3.2.1 两季种植气候适宜区 由图3可知,茎瘤芥两季种植气候适宜区主要分布于青羊、惠明、龙潭、焦石、增幅、丛林、同乐、罗云、明家及马武等乡镇。区域海拔高度主要集中在500~800 m,年平均气温为14.9~16.5 ℃,在早季榨菜三叶期(9月上旬)的平均气温为22.9~25.7 ℃,日照时数在0~11.7 h/d,有利于花芽分化,先期抽薹率低。瘤茎膨大期(10月中旬至11月下旬)平均温度为12.8~14.4 ℃,二季菜瘤茎膨大期(12月至次年1月下旬)无0 ℃以下低温。该区域的气象条件既能满足一季菜适当早播,花芽顺利分化而不发生(或较少发生)先期抽薹,也能满足二季菜顺利越冬,适宜两季榨菜种植,有利于保证产量。

3.2.3 不适宜种植气候区 海拔800 m以上的山区不适宜茎瘤芥的种植。主要包括大木乡,武陵山乡,龙潭镇、马武镇和同乐乡的偏南地区。这些区域海拔较高、热量不足,8月底平均气温可降至20 ℃以下,山上云雾少,日照时数较沿江河谷地区长,气候条件加速了茎瘤芥花芽分化,导致提早现蕾抽薹,大大缩短了营养生长期,提前进入生殖生长期,不仅造成产量损失,而且导致纤维增多,失去使用价值。加之高海拔山区冬季低温冷害严重,影响茎瘤芥顺利越冬,也将导致产量损失甚至无产量。

4 结果与讨论

涪陵区榨菜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需要科学规划茎瘤芥生产布局。从涪陵区茎瘤芥种植气候适宜区划结果来看,明家、青羊、同乐、龙潭、马武、罗云、焦石及山窝等乡镇片区有较为集中成片的茎瘤芥两季种植气候适宜区,沿江河谷地带有利于传统茎瘤芥的规模化种植。

利用GIS技术进行的茎瘤芥种植气候区划,给出了茎瘤芥传统一季种植、两季种植和不适宜种植范围,能够直观地反映出区划指标随地理位置和海拔高度的立体变化特征,并使区划结果比传统气候规划更客观、更细致且更符合涪陵区种植茎瘤芥的实际情况,对今后涪陵区推广发展两季种植茎瘤芥,并获得高产、稳产、优质的茎瘤芥,及优化种植布局具有指导意义。

气候条件是影响茎瘤芥生长发育最重要的因素。本区划主要选择对茎瘤芥生长发育有重要影响的气候因子作为区划的指标因子。对于土壤类型、肥力状况及其他因素考虑较少,有待今后的研究中不断补充、修正与完善。

在涪陵区发展茎瘤芥产业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尤其是两季种植的推广不仅需要挑选优良的品种,也需要与地区气候条件相匹配。因此,茎瘤芥优质产区的培育,榨菜产业的健康发展需要更加深入的精细化气候适宜区划论证。

参考文献:

[1] 季显权,刘君泽.四川茎瘤芥主要种植土壤的肥料效应研究[J].土壤农化通报,1992,7(3):79-90.

[2] 刘义华,张召荣,冷 蓉,等.茎瘤芥(榨菜)产量性状的基因效应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1(12):58-62.

[3] 张 红,张召荣,范永红,等.播期、施氮量对茎瘤芥(榨菜)先期抽苔及腋芽抽生影响研究[J].耕作与栽培,2011(2):29-31.

[4] KROMER S,GREEN D M. Acid and alkaline phospatase dynamic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 soil microclimate in a sermiarid woodland[J].Soil Biochemistry,2000,32:179-188.

[5] 李正积,付平都,庞在详,等.涪陵区榨菜菜头品质与地质背景关系的研究[J].四川地质学报,1994,14(2):149-160.

[6] 廖晓荔,黄跃华,吴 波,等.重庆市涪陵区近56年气候变化特征研究[J].高原山地气象研究,2009(S):35-39.

[7] 中山大学编.自然地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8.

[8] 廖顺宝,李泽辉,游松财.气温数据栅格化的方法及其比较[J].资源科学,2003,25(6):83-88.

[9] 孙和平,罗少聪.中国及其邻区地表气象数据预处理和网格化数值结果分析[J].地壳形变与地震,1998,18(3):51-56.

[10] 周锁铨,缪起龙,吴战平,等.山区平均气温细网格插值方法的比较[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94,17(4):488-492.

[11] HOLDAWAY M R. Spatial modeling and interpolation of monthly temperature using Kriging[J]. Climate Research,1996,6(3):215-225.

[12] ROBESON S M,JANIS M J.Comparison of temporal and unresolved spatial variability in multiyear-averages of air temperature[J].Climate Research,1998,10(1):15-26.

[13] 贺顺禄.涪陵区较高海拔区茎瘤芥栽培技术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0(4):138-141.

[14] 胡代文,高明泉,张 红,等.涪陵区中海拔区茎瘤芥高产栽培技术研究Ⅲ播期对主要性状及产量的影响[J].耕作与栽培,2006(4):20-22.

[15] 张召荣,胡代文,高明泉,等.茎瘤芥不同品种在涪陵高海拔地区适应性鉴定[J].长江蔬菜,2006(7):51-52.

[16] 陈竹君,王炳良,龚 兰,等.光周期与温度对榨菜发育的影响[J].浙江农业学报,1997,9(1):10-15.

[17] 陈竹君,龚 兰,汪炳良,等.榨菜瘤状茎形成及其与花芽分化的关系[J].浙江农业大学学报,1994,20(3):267-272.

猜你喜欢
涪陵区榨菜区划
涪陵榨菜
No.4 涪陵榨菜回应“天价礼盒”:只是尝试
涪陵区农学会召开食用农产品合格证推广培训会
众志成城 迎着困难勇战疫情
——重庆市涪陵区中医院战疫窥斑
林芝市雷电风险区划
基于“三线一单”的环境功能区划实证研究
川渝传统民居区划的环境蕴意
涪陵区阳光行政制度的实践与思考
电导率法快速测定榨菜盐分含量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榨菜中柠檬黄的不确定度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