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古装扬剧《绣球缘》
——核精,形美,味更浓

2014-11-21 07:30郑晞
剧影月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扬剧绣球新编

■郑晞

新编古装扬剧《绣球缘》
——核精,形美,味更浓

■郑晞

谈起京剧的骨子老戏,《红鬃烈马》必在其中,说到扬剧的经典独幕,《鸿雁传书》则非其莫属,而今,江苏省演艺集团扬剧团完美呈现的新编古装扬剧《绣球缘》,则是老枝重发绽新葩。

一部老戏的新编,出新于何处,恰是业内同行们颇为关注和关切、也是观众戏迷们最为期盼和争睹的。它既需要秉承传统,又必须开拓创新。这一点上,编剧兼导演张建强做到了。

张建强集多年的京剧表演功力和编导才华,另辟蹊径,精心打磨,推出了一部雅俗共赏的新编剧目。

可以说,这部戏的“戏核、戏形和戏味”,是《绣球缘》带给观众的全新的审美体验和欣赏喜悦。

“戏核”,是一部戏的主题实质。《绣球缘》重新发掘并演绎了传统老戏极为深刻感人的一个主题,即对爱情的坚贞与坚守。它以爱情的信物——绣球为艺术载体和线索,重点刻画演绎了王宝钏与薛平贵之间的起缘,结缘,守缘,续缘,直至夫妻、父女、姊妹之间的情感互动。从相府千金不恋富贵爱人品,寒窑贫妇立志守诺示坚贞,到拒封诰命后大义识体续前缘。较好地昭示了延绵千年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及爱情观的正能量,也反衬了当今社会一些利益、权益之缘的龌龊与不堪,由此,顺理成章地赋予了该戏新的灵魂和精髓。

“戏形”,是一部戏的表现形态。在《绣球缘》中,张建强导演将京剧式的传统规范与地方剧种的朴素活泼相融合,进行了多方位的结合与提升。比如,演员表演上的程式化与写实性相结合,服装配饰上的传统规范与现代审美相结合,以及舞美、灯光设计的写实与戏曲表演的虚拟相结合等等,可谓新举叠出,亮点频现。所以,《绣球缘》使扬剧这个地方剧种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戏味”,是一部戏的欣赏(审美)价值。这个味即意味,品味。有戏味,才有观众缘,市场缘,生命缘。《绣球缘》戏味一,乃当属几位主演的重要唱段,如徐秀芳在重逢一场的【西皮梳妆台】和最后一场的【堆字大陆板】,汪小艳在击掌一场的【大开口】,别窑一场马小祥、汪小艳的【金派梳妆台】等,词写得好,演员唱得更是声情并茂、韵味无穷。戏味二,乃幕间伴唱,“二月二……九月九……”,清朗素净,哀婉幽咽,反复响起,巧妙推动剧情,沁入人心。戏味三,不得不提“四位公子”,穿针引线,打噱逗趣,台词渗入时尚流行语,互动观众,活跃舞台。当然,最有味的当属以徐秀芳为代表的扬剧名家,在人物角色内心情感的变换把握上,跌宕起伏,百转千回,十分的真实、细腻、传神、到位,再辅以余音绕梁、炉火纯青的声腔和身段等表演手段,其穿透性的感染力使人想不移情、不入戏都难。

猜你喜欢
扬剧绣球新编
王秀芬把靖西绣球“抛向”全世界
新编报到等
走进扬剧,传承地方传统文化
绣球抛上天
扬剧艺术风格的地域特点
扬剧发展的现状与前景
故事新编
《亡羊补牢》新编
刻舟求剑新编
“绣球 ”,对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