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静的望海岭

2014-11-21 06:11林汉筠
岁月 2014年8期
关键词:东莞村民

林汉筠,1968年生。中国作协会员,文学创作二级,东莞市第四届签约作家。现居广东东莞。

南国的四季总是那样娇艳,即便是深冬,仍旧那样生机盎然,放眼望去,鸟语花香,青草葱郁,树木茂森。尤其是对于爬山的人来说,冬天的南国,山水更有一番风味。大略望去,整个山儿丰丰盈盈,葱绿得让人触发一种心境。

望海岭,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我曾多次去求证过这个名字。古时的东莞人,应该古风蕴藉,学富五车,每一座山头,每一个名字,每一处田畦,它们的名字都会让你浮想联翩,无由得让你去追究每一个名字的由来。就说东莞,从字面上来看,东边的莞草,那一定是郁郁葱葱、繁华无比。如东莞的虎门镇,虎踞雄盘,虎虎生威。再说凤岗,那当然是凤凰腾飞的地方,反映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对于与深圳相连,与南中国海相望的凤岗镇雁田望海岭,更是一种诗意的追求。站在岭头,放眼望去,上下天光,一碧万顷,九江滔滔,百舸竞帆,车马奔驰,商贾云集,川流不息。望海岭就这样在中国文字里,展现了文化的魅力。

然而,当我迎着深冬的阳光爬到望海岭,匍匐在百年前邓辅良率队抗英的战壕里时,我的整个身心都在战栗,当年帐篷连天、篝火栅栏,千军万马穿行在深山之中的场景早已不复存在,杂草丛中的古炮台和防御战壕,早已在岁月冲刷下变成一堆土丘。衰草寒烟,在寂寞的余晖里,我无言地站在这里,说不清心中的滋味。

或许,惆怅早就充盈了心中。

南粤,早让人断为南蛮之地。东莞是南粤之南,更是所谓的“蛮横无比的地方”,对于这样一个偏僻的地方,虽然历史悠久、民风淳朴,但出仕进身的人数不多,而东莞雁田一个小村里,竟然出了一个被皇帝钦点花翎侍卫,这个人就是邓辅良。

在写这篇文章前,我对花翎的理解十分模糊,甚至还以为这个花翎或许就是一种舞台的表述。于是,便查阅了许多资料,才知道原来花翎是清朝一种辨等威、昭品秩的标志。武职五品以上,文职巡抚兼提督衔及派往西北两路大臣,按照清规在其礼帽缀以花翎以示官位。在清朝初期,皇室成员中爵位低于亲王、郡王、贝勒的贝子和固伦额附(即皇后所生公主的丈夫),有资格享戴三眼花翎;清朝宗室和藩部中被封为镇国公或辅国公的亲贵、和硕额附(即妃嫔所生公主的丈夫),有资格享戴二眼花翎;五品以上的内大臣、前锋营和护军营的各统领、参领(担任这些职务的人必须是满洲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这上三旗出身),有资格享戴单眼花翎,而外任文臣无赐花翎者。由此可知花翎是清朝居高位的王公贵族特有的冠饰,而即使在宗藩内部,花翎也不得逾分滥用;有资格享戴花翎的亲贵们要在十岁时,经过必要的骑、射两项考试,合格后才能戴用。

钦点花翎侍卫,则更说明官位的至尊。对于这样一个人物,本应在京城为皇上鞍前马后效劳,捞上一笔收入再放马南疆,坐享清福。而于东莞雁田的邓辅良来说,在那个多事之秋,在浩浩狼烟、刀光剑影面前,却临危不惧,率村民数千,修筑了20多里的抗英防线,孤城碧血数十天,连挫英军士气,让历史在这里划上一道精彩的标线,以罗湖为界,英军不敢越雷池半步。

这段沉重的历史,不能不让我再次翻起,而为这段历史写下注脚的就是鸦片。

如果说1839年6月3日虎门海滩的那把大火映照出中华民族的不屈精神,成就了民族英雄林则徐的话,那么对于60年后与之相隔60里之遥的凤岗雁田望海岭炮台的打夯声,更是唱响了保家卫国的宣言。

只不过,前者利用钦差大臣的身份点起大火,需要的是一种不畏权势的勇气;而后者则是一种民间力量,靠的是不惧外侮的民族英雄气概。

邓辅良,为清光绪二年恩科武进士,是土生土长的东莞凤岗镇雁田村人。林则徐是邓辅良的偶像,林则徐当年在府衙写的那副对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成为邓辅良的座右铭。他知道,这副对联寓意深刻,时时告诫自己,要广泛听取各种不同意见,才能把事情办好,立于不败之地;处处砥砺自己,当官必须坚决杜绝私欲,才能像大山那样刚正不阿,挺立世间。

清王朝闭关锁国,面对风起云涌的改革浪潮,几经鸦片战争等内外消耗,诸多灾星带着血雨腥风从茫茫大海呼啸而至,曾经不屑一顾的“蕞尔小邦”竟如狼似虎,一口口吞嚼了泱泱大国的自信,清王朝日不一日,大厦将倾,这些让久有凌云之志的邓辅良陷入深深的沉思。加上家中父母年老体弱,几经思恻,邓辅良辞别衙门解甲归田,以小本生意度日,利用自己的名望,周旋于官府权贵之间,祈求为家乡人们谋利益,保平安。

树欲静风不止。1899年4月,一骑急骑直向邓府,是与雁田邓氏同宗同脉的香港锦田邓氏前来求援——英国侵略军进犯香港元朗、锦田、大埔等地,锦田人民奋起抗英,希望邓辅良等雁田乡亲前去援助。

面对日益腐朽的朝廷,面对无力抗英的权贵,邓辅良拿着求援书,急火上身,是啊,自己早已解甲归田,既没有上书朝廷的资格,又没抗英的权势,君门万里,一介寒儒,何以为力?看来只有动用自己在雁田的人际关系驱英寇、帮宗亲了。他立即召集村内有识之士说:“大丈夫具七尺之躯,自立于天地间,岂不为国分忧?”立即团练村民,准备抵抗侵略,并在东罗新厅成立指挥部,一边在全村招募壮士,由村内武艺高强的锦超和尚操练武术,时刻准备反击敌人;一边准备在雁田最高处、毗邻新安(今深圳)的望海岭修筑工事建炮台,准备与英寇大干一场。

雁田是香港到石龙的交通要道,该村最高的一座望海岭则是要道中的咽喉,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邓辅良知道,在这里布局工事,可以控制敌人打到石龙,再利用大炮打击英军。

说干就干,邓辅良领着村民来到望海岭最高处,各大要道尽收眼底,远处的香港战火纷飞,他擦了擦额头上的热汗,照着在碉楼里草拟的工事图,架好罗盘,拿着村民递过来的锄头,向山头挖去——战壕正式开建了。几天功夫,一座大型的防御工事宣告建成。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endprint

邓辅良想起唐代诗人严武这首《军城早秋》来。这首来自边关的诗,邓辅良曾在秀才考试中读过好几次,他想象着中唐时期严武率领军队与入侵的吐蕃军队进行激烈战斗的情景,边防将帅刚毅果敢的性格和蔑视敌人的豪迈气概。他铺开宣纸,工工整整地誊写出来,并张贴在东罗大厅指挥部,以此激励自己和村民。

听说虎门有大炮,邓辅良又斥资从虎门购来100多门大炮,除在此布设防线外,还做战时之需。雁田儿女将与香港儿女一道,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护卫中华民族的尊严。

当然,邓辅良知道当前战场的重要意义,修建望海岭工事作为一种部署,尽可能在香港作战,打击敌人的嚣张气陷。

“近惟英夷,实乃巨诈,拒之则叩关,狎之则蠹国。”(《阮尚书年谱第一序》)4月17日,雁田村民起了一个大早,汇集在雁田碉楼前,杀鸡饮血为盟,誓将侵略者赶出国门。随着大旗一挥,村民随着邓辅良一路疾奔赶到大埔。当队伍行至望海岭的山脚下,邓辅良猛地跪了下来,面对刚刚竣工的望海岭炮台,叩首一拜:

雄炮声声震天狼,日月高悬望海岭。

上天助我驱虏寇,何愁炮台成废墟?

队伍迅速赶到大埔。抗英战士见雁田村民雄赳赳、气昂昂地赶来,士气大涨。邓辅良沙场秋点兵,指挥若定,将雁田村民兵分两队,一队增援左翼,扼守大埔山坳;一队巩固后方,互相呼应。他们按照事先操练的战术,站在高山峭壁上高举旗帜,声东击西,分散敌人的火力。同时,还把新式毛瑟枪布置在山顶做远距离射击,把火药枪埋伏在路口径道,集中火力有效地攻击敌人,迫使英海军不敢登陆。英军原部龟缩在大埔军营,不敢轻举妄动。第二天,英军调大量兵力,与民军大战于大埔,如此周旋数日。5月5日,英军大举进攻锦田,旋又派兵占领元朗。至此,雁田士兵见形势不利,只得退回家乡休整。

事后,英军集中数千兵力集屯深圳、上埔一带,并扬言“打到雁田去”。雁田人闻言,怒发冲冠,邓辅良拿起铜锣“咣”地一响,立即汇聚了上千人,他们纷纷签名誓死保卫家园,打退侵略者。他们修筑起20多里的山头防线,架起从虎门调过来的大炮,将前哨推进到新安的布吉山坳,大有将英军打个落花流水之势。对敌军屯兵把守,邓辅良挑选出200多人的敢死队,每人配备短枪短刃,在碉楼里设宴饯别壮士,大家剑拔弩张,饮酒发誓,誓与敌人拼个你死我活。

这一仗,雁田的村民将英军驱逐到罗湖河以南,沉重地打击了英军的士气,英军不敢再犯。天刚亮,民军抬着几十麻袋侵略者的头颅凯旋回到雁田。英军遭此重挫,不敢再提报复一词,仓皇退到河东,在河南设炮台,筑垒固守,以罗湖河为界,再不敢越“雷池”半步。

这一仗,雁田人民为中国抗英战斗取得阶段性的胜利,给企图霸占我国土的英寇以狠狠的打击。这一仗中英将新界界线划定——可惜,我们的香港被强虏了100多年。

这个深冬,我满挂着被荆棘刮的血痕爬到望海岭上,看到邓辅良当年打造的声振粤港的炮台静静地立在这里,静得可以听得出自己的心跳。

我跪了下来,将一瓶矿泉水轻轻地打开,向战壕洒去。

虽是深冬,山头的花草树木都还蓊郁,膝前的泥土一沾上水,便立即湿润了,一朵山花迎着一滴水珠,微笑着向我招展。

一阵寒风吹来,吹凉了刚上山时的一身热汗,我顿感寒意袭来。远处,有人正在放鞭炮,朋友说,那是雁田村斥资在中心区建的雁田人民抗英纪念碑奠基仪式。endprint

猜你喜欢
东莞村民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油站建起来,村民富起来
脚下有泥土 心中有村民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东莞振宗机械展
东莞固达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东莞可园琴事
东莞长联
公益金救孤的“东莞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