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商洛汉剧的现状及振兴策略

2014-11-22 03:03吴慧芳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4年11期
关键词:山阳汉剧商洛

吴慧芳

(商洛市群众艺术馆,陕西 商洛 721000)

简论商洛汉剧的现状及振兴策略

吴慧芳

(商洛市群众艺术馆,陕西 商洛 721000)

明末清初迄今,在陕西商洛形成和流行的戏曲剧种有10多种,像一朵朵绚丽奇葩绽放在商洛这块戏曲园地,美称“戏剧之乡”。然而,在市场经济和转企改制背景下,演出市场遭遇冷落,戏剧发展受阻,面临生存危机。如何如何保护利用和继承发展商洛汉剧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其更进一步发扬光大,保持和提高商洛戏乡知名度,值得分析和研究。

商洛汉剧;生存现状;振兴策略

商洛市位于陕西省东南部,因境内有商山洛水而得名。地处秦岭山地,位于鄂、豫、陕三省交界处。风土人情兼北部粗犷,融南方灵秀,工商贸易四通八达,文人墨客南来北往,奠定了秦楚文化基因。商洛汉剧这一戏曲文化尤其繁荣昌盛。明末清初迄今,在商洛形成和流行的戏曲剧种有10多种,活跃在商洛广袤大地,像一朵朵绚丽奇葩绽放在商洛这块戏曲园地,美称“戏剧之乡”。但是,多年来地方剧团由于硬件设施和条件的简陋,演员结构欠合理及后备梯队的缺乏等因素都使戏剧发展受阻,面临生存危机。分析和研究其生存现状,探讨其未来发展思路和发展策略对于地方戏剧的振兴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一、商洛汉剧及多姿多彩的戏曲文化

商洛汉剧属陕西第二大剧种,汉剧始称二黄、山二黄、陕二黄,建国后统一名称谓之汉剧。是我国最早戏曲四大声腔之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中国戏曲史上久负盛名。早先由陕西入四川到云贵曰“滇剧”;流汉口、武昌经郧阳、襄阳称“汉调”;从武汉到湖南、“两广”叫“粤剧”;顺江下入安徽谓“徽剧”;再进江、浙、福建等省,把中国大半个地域占据。乾隆己亥年(1779)由陕西经山西到北京为京剧之先声。汉剧剧目不胜枚举,号称“唐三千,宋八百,野史外传数不得”。六十年代初统计,从上古到晚清就有1500余本。仅山阳剧团尚存民国17年(1928)戏折子上就有演出剧目213本(折)。代表剧目:《一捧雪》、《二度梅》、《三官堂》、《四进士》、《五福堂》、《六月雪》、《七人贤》、《八义图》、《九华山》、《十道本》排列有序有趣。多系宫廷、公案、历史剧,正、悲剧为主,也有神话、社会风情戏。故事曲折,情节引人,结构严谨,雅俗与共。宫廷争斗《狸猫换太子》,抵御外侵《杨门女将》,农民起义《小刀会》,颂扬爱国《忠义参天》、民情伦礼《春秋配》,讴歌真善美《七人贤》,鞭挞假恶丑《九更天》等,高台教化,愉悦群民。建国后剧目骤增,移植、改编、创作历史、现代汉剧剧目达260本(折)。

汉剧艺术特色之角色划分全面细致:一末、二净、三生、四旦、五丑、六外、七小、八贴、九老、十杂。汉剧属板式变化体。主调二黄、西皮,且各有反调(反二黄、反西皮),又佐以花腔、杂调等唱板70余种,“丝弦”“唢呐”曲牌百余种丰富至极。汉剧西皮腔用于表现舒畅、爽朗、豪迈、愉快的情绪和场面;二黄用于表现悲哀、肃穆惋惜的情绪和场面,演唱中根据剧情交替使用。汉剧乐队分文武场面,文场面以京胡、京二胡、月琴为主,配以扬琴、三弦、琵琶、唢呐、竹笛等;武场面有牙板、梆子、暴鼓、锣、铙等。

商洛汉剧,以山阳剧团为代表,历经了大半个世纪兴衰步履。1955年5月,商洛行署批准成立“商洛新生剧团”,由二黄班社“同顺社”、“三合社”、“大同社”、“抗建剧团”组建,以二黄艺人陈忠洪、张庆鸿、吕庆华、武振发等为班底,招收李淑杏、郭淑琴、刘桂芳、左元新、李度、徐富民、寇汉斌等学员。1957年5月又由商洛公署下交山阳更名“山阳新生剧团”,剧种为汉剧。

1960年陕西省青年演员汇演,汉剧《斩马谡》、《断桥》获演员二等奖。

1965年山阳剧团带《红灯记》、《红梅岭》、《杜鹃山》、《苦菜花》等十余本汉剧现代戏巡回郧阳、郧西、安康,历时半年,“山城小县放异彩,阳光普照满舞台,剧目全为新人唱,团风永葆革命派”用这首藏头诗赞山阳剧团,青年演员武新艾成了舞台中坚。

1978年古典剧恢复上演,汉剧《小刀会》、《卷席筒》、《杨门女将》、《墙头记》等剧在鄂、豫、陕久演不衰,备受称赞,成就了武新艾“行当齐全”。同年商洛创作汇演,汉剧《秋收时节》获创作、导演、表演、音乐、剧目五项奖。

1981年,陕西省首届汉剧汇演,山阳剧团改编大型汉剧《穆桂英》代表商洛参加,以阵容整齐,行当齐全,文武兼备,演艺精湛获“集体表演二等奖”。武新艾获“对汉剧艺术事业做出显著贡献”荣誉奖,当选汉剧研究学会副会长,全国著名汉剧表演艺术家陈伯华收她为徒,省广播电视台录汉剧唱腔全省播放。那时的商洛汉剧为商洛争得体面。

2005年商洛文艺调演,创作汉剧现代戏《药乡妹子》获奖全面。

商洛汉剧曾辉煌,也低迷彷徨。2005年迄今汉剧踪迹未见。毋庸讳言,真为它的存活担心,更希冀它的前程似锦再创业绩。商洛汉剧停滞不前,何去何从,状态迷茫不堪。

二、商洛汉剧的生存现状

(一)文化生态环境变迁,汉剧缩小了生存空间

当一种文化形态或文化方式与传统观念相悖或脱钩时,传统东西要么通过某种特殊方式流传,要么就被新的文化形态替换,这是文化变迁规律。随着时代的前进,人民文化生活的提高,外来文化的渗透,有的不再认同传统文化,特别年轻一代对现代文化趋之若鹜,而对传统的东西知之甚少不屑一顾,甚或认为汉剧太古老,已与时代脱钩。负面影响的显现,给汉剧带来不利,渐渐缩小了生存空间。

(二)后继乏人,传承无序

先前商洛有两个汉剧团—山阳新生剧团、镇安汉剧团。不知从啥时候起,镇安汉剧团不再演唱汉剧或很少唱了,且已被镇安花鼓取代,唯留山阳剧团一脉单传。虽红火多年,那是因为:1.该团在商洛成立最早,队伍整容强大,实力雄厚,人心凝聚使然;2.是汉剧有渊源,剧目丰富,表演有“程式”可循;3.有汉剧艺人传承,行当齐全,培养出不少舞台中坚。故,以山阳剧团为代表的商洛汉剧,在七、八十年代如日中天。然,流年不往返,枝枯风摧残。新苗无雨露,小荷咋冒尖?

(三)没重视戏曲培养,艺术人才断档

曾记何时,山阳汉剧老艺人陈忠洪被省艺校聘为汉剧班导师,后该班整体分往安康,商洛无缘吸收这些新鲜血液,只有零散招收随团跟班学戏。57、59、60生还能演戏,亦出了些成绩。随后几级,经历了戏曲的变迁而业务有所荒废,为演戏而演戏。斗转星移,岁月不饶人,原有的艺术人才,作古的作古,调离的调离青黄不接,汉剧传承乏人。

三、商洛汉剧的发展思路与策略

如何发展商洛汉剧,咋样重振“戏剧之乡”雄风,许多有识之士都在思考。我们认为,在当前,首先要解决一下几个问题:

(一)发展商洛汉剧,必须把握大好机遇和应对面临的挑战

随着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文化事业出现了欣欣向荣,百花竞芳的繁荣景象。戏曲艺术不再是独领风骚,情有独钟了。戏剧人的魅力也不像以前那样被戏迷们追逐。要挽回这失落,不仅是对汉剧的挑战,也是对整个戏剧行业的挑战。然而汉剧应对挑战难度更大。它的古老,它的规范,它基本功的扎实,它声腔的多变及想要成为一个戏曲演员还需具备形体、嗓音、容貌俱佳的先决条件,就这须得三、五年,且难以保证这期学员中又有几个能冒尖,更何况成名还得诸多客观条件,想想该有多难!但对不爱戏剧的年轻人没抱怨,对变革期、调整期戏曲萧条莫悲观。因文化的民族性、地域性待其去追逐新潮与时尚后,仍会回归传统,认同传统。为推动社会主义大发展大繁荣,商洛市委、市政府对繁荣商洛文化,发展戏剧艺术事业十分重视。要抓住商洛即将成为生态旅游城市这个大好机遇,去发展商洛戏剧事业,为当地和外地游人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而谋划与应对,使“戏剧之乡”早日成为商洛的一张永久文化名片。

(二)发展商洛汉剧,必须创出精品和拓宽演出市场

只有出精品,演出市场才能拓展,二者相辅相成。对于汉剧的传承,必需先要继承,没从先辈艺人那里学到东西,就没有啥传。不出好戏,观众没戏看,演出市场咋拓宽。特别各县剧团,当前主持的大多是82届学员,虽经过所谓科班的三年训练,但缺乏舞台实践,出一台好戏很难,出精品更难。这也正是汉剧丢掉市场、失去观众的一个原因。商洛汉剧今后在选编剧本方面要大小并举,尤其要重视精品小戏,以便适应市场,找回观众。

(三)发展商洛汉剧,必须创新管理体制和人才激励机制

首先,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落实扶持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和鼓励文化创新的政策,营造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文化环境。其次,针对商洛文化事业发展实际,深入调查、研讨,制定商洛汉剧的发展规划,创作和精选好的唱段或折子戏,参加赛事活动或旅游景点演唱,回归民间与民风民俗相生相伴,促进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和发展。再次,加大人才资源的发掘、培养力度,充分发挥各艺术门类人才的群体作用。对现存的和未能及时保留的汉剧剧目和音乐“曲牌”及唱板尽快收集整理。充分保护利用好商洛汉剧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传承人保护制度,对老艺人作为传承人予以保护,给老艺人以必要的生活补贴,鼓励他们把自己的艺术传承下去,以专题形式尽可能把传统剧目重新编排录制保存。注重音乐编创和“三大件”(京胡、京二胡、月琴)主奏乐操手的培养,使汉剧艺术完美完善。要广泛推行“传、帮、带”,保障各类艺术行当后继有人。

(四)合理利用人文环境,创建多元化戏曲创作平台

戏剧和旅游紧密联体,“合理利用”人文加自然。商洛有着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土特产物资源,把它们与戏剧文化资源、历史文化资源和现代文化资源相结合,建立新型旅游文化发展模式,把传统文化保护、自然资源开发与经济建设结合,科学有效的发展。不仅符合国家西部大开发对自然资源保护的要求,也有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更有利于构建特色建设的产业链。

四、结语

发展至今的商洛汉剧,作为一种活态文化,它已不仅仅是一种戏剧本身的问题,而是以一种文化样态反映民众的文化趣味和文化情感。这种活态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地传承与流变,其艺术价值、文化价值以及社会价值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更深层次的去整理、挖掘和研究。

现代社会已进入多元社会结构的历史时期,经济社会的多元发展为我们这个社会带来了巨变和财富积累,而文化形态也应多元发展。国家许多民族文化艺术都已以开放的姿态和创新观念广泛吸纳新的艺术元素和创作方法、手段,力求把握时代脉搏去迎合大众品味。我们商洛如果能创办艺术学校或戏曲研究院,为商洛各类戏曲人员搭建平台和向各种艺术家提供一个交流、演出场所,让群众看到丰富多彩的艺术作品。将是作品单一、观众疏远等现状得到改观。因为中国戏剧自改革开放以来,正在探索如何适应当代审美需求和快速变化的审美取向,因此,商洛汉剧的生存和发展,理所当然是一个紧迫的话题,也是一个长远的话题,省、市文化部门和广大受众群体应该共同关心,从而使汉剧再次复苏、振兴、永远传承。

[1]周育德.戏曲的生态与出路[J].当代戏剧,2010(01).

[2]苏军.市场体制下地方戏剧的生存现状与发展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2012(05).

[3]胡安忍.转企改制语境下的舞台艺术创作[J].当代戏剧,2010(06).

J825

A

1005-5312(2014)32-0135-02

猜你喜欢
山阳汉剧商洛
荆风楚韵 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汉剧
山阳医派宗师吴鞠通
武汉市汉剧剧场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念好“四字诀”探索文明实践山阳路径
迷途的山阳
陕西商洛:创出菌蔬轮种发展新模式
寻得山阳好住家
1949年以来汉剧表演艺术资料述论
梁素珍广东汉剧旦角表演艺术特色简析
商洛水源地生态经济区划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