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为肌骨画为魂

2014-11-22 08:13郝颜飞
中国收藏 2014年7期
关键词:芜湖天池山水

郝颜飞

中国铁画因出自芜湖,故称作芜湖铁画。芜湖铁画采用我国传统国画的构图,运用金银加工、剪纸、雕塑等工艺技法,以铁代墨、以锤代笔,以炉当砚,以砧代案,通过锻打、剪裁、钻锉等工艺流程,作出山水、竹石、人物、花鸟等各种不同图案。其风格刚劲挺秀、虚实相生,神似国画。

芜湖铁画的形成,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芜湖周围地区的铁、铜等矿藏资源极为丰富,具有悠久的铁矿开采、冶炼、锻造历史。据《芜湖县志》记载,战国时代的铸剑名师干将,曾在芜湖赤铸山造过剑。南宋时期,山东冶铁师卜七为避金人祸乱迁至芜湖,利用当地矿藏,开设过颇具规模的冶炼作坊,芜湖的冶炼业又一次鼎盛。以后代代相传,使得“钢为芜邑土产”。到了清初更为发展,芜湖“百工中惟铁工异于他县,居市廛冶钢者数十家,每日须工作不啻数百人”。丰富的矿产资源、发达的冶铁业和高超的锻技,为芜湖铁画的创造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技艺保障。

芜湖地处江南鱼米之乡,经济发达,交通便利,文人墨客云集,书画名家众多,“姑熟派”的萧尺木、“下笔不能自休”的方兆曾、“名播大江南北”的汤燕生以及更多的“新安画派”画家曾先后留居芜湖。他们的作品在当地均有深刻影响,也为铁画的孕育诞生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时空环境和文化背景。

创造铁画第一人

芜湖铁画原名铁花,是通过打制焊接制成的立体折枝花,上面涂漆,鲜艳耐久,用于寺庙佛案上花瓶的插花。

作为艺术品的铁画,始于清代康熙初年,由芜湖铁工汤鹏与画家萧云从相互砥砺而成。

汤鹏,清顺治到康熙(1644年至1722年)间铁画艺人,祖籍徽州,迁居江苏溧水。幼年时来芜湖学铁匠,及长,赁屋自营铁业作坊。初制单只铁花和铁花灯,供敬佛之用。继而把单只铁花和铁花灯融为一体,创制铁画。《芜湖县志》记载:“汤鹏字天池,溧水人,侨居芜湖,创意为铁画施之灯幢屏障,曲折尽致,山水花卉各尽其妙,一时称为绝技。”他将铁料“冶之使薄,且缕析之,以意屈伸,为山水,为竹石,为败荷,为衰柳,为蜩螗、郭索,点缀位置,一如丹青家”。铁画问世,购者甚重,“豪家一笑倾金倌”,“名噪公卿间”。

汤鹏早期所制铁画题材是草虫之类,皆“径尺小景”。大幅山水,“法无从得心烦忧”,“第惜山水未能也”,而求教于姑苏派画师萧云从,“往诣萧尺木,求其稿”,并“日窥其泼墨势”,“常辍业观萧作画”。终于得到萧尺木的竭诚传授,以“皴为减笔林不稠”的画稿,予汤鹏作铁画,使铁画别开生面,达到“铁为肌骨画为魂”的境界。

汤鹏的铁画大致分为四种类型:一为尺幅小景,如兰草、荷花、翠竹等画幅直径一尺左右,嵌入红木框内,以素绢衬底,挂在粉壁上,黑白相称,分外醒目;二为铁画灯,即用四幅或五幅、六幅铁画小景紧紧扣束,合嵌而成,内糊茧纸或素绢,中燃银烛,光彩夺目;三为铁画屏风,有四扇、六扇、八扇、十二扇等;四为铁字,即将古代和当时著名书法家的手迹锻制成铁字。

以文锻画第一人

汤天池之后,使铁画走向成熟的当属清乾隆时的梁应达。据《建德县志》记载:“梁应达,字在邦,性聪颖多才,能诗善画,艰于进取,乃弃旧业。居与铁工邻,因寄伎于铁以自娱。凡画工之不能传者,皆能以铁传之。”他锻制的铁宫灯,玲珑剔透,铁绘花鸟虫鱼,“其枯荣舒敛、行止飞跃之情态,无不各得其物之本末,栩栩如生使攻术者雕琢而为之不能”。梁在邦书画俱佳,其铁画画从心出,画在锤底,心手交映,充满诗情画意,堪称是历史上以文锻画的第一人。他将文人意趣融入铁画,使铁画走入高雅艺术的殿堂。他的铁画虽然笔画寥寥,却形神兼备,栩栩然富于意境,一时被誉为绝技,简淡高古、秀逸清雅之风,具有鲜明的士人格调,在17世纪的中国画坛独放异彩。

金浚的《像生志》载梁在邦铁画作品题材广泛,“作绘植物若松竹,木之华者若梅、若海棠,卉之英若兰、若菊、若牡丹、若菡萏,点缀位置,掩映恰合,为水、为石、为蒹葭、为细草附丽之物,甲若蟹,羽若燕雀,虫之属小者若蜻蜓、若蝶、若蝉、若螳螂、若蚱蜢……”

汤天池与梁在邦一个是铁工学画,一个是画家学锻铁。两人的铁画技艺各有千秋,汤天池创造了铁画,将绘画与锻铁二者巧妙地融汇,形成了精美的铁画艺术。梁在邦一扫工匠气,把丹青的意境、笔墨的趣味、文章的精妙、江南的风情融入铁画之中,以意境深远、构图巧妙、富于诗意的作品,将铁画艺术推向新的高度。清国子监祭酒、芜湖诗人韦谦恒对铁画推崇备至,赋诗云:“荆关一去倪黄死,无人能写真山水。谁从铁冶施神工,万里居然生尺咫。匠心独出无古初,直教六法归洪炉。百炼化作绕指柔,始信人间兔毫弱。”

猜你喜欢
芜湖天池山水
空蒙山水间
今夜的天池
进击的芜湖
进击的芜湖
《山水间》
山水朋友
黄天池
曹洋铭 谢妤天池 刘洛煕
天池
山水聚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