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抗日战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地位与作用

2014-11-23 07:26唐培吉
大江南北 2014年9期
关键词:师团战场日军

□唐培吉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德国、意大利、日本法西斯国家发动的人类历史上空前规模的世界战争,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最后以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的彻底失败而告结束。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抵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战场开辟时间最早、坚持时间最长,有力地支援了其他国家的反法西斯战争,是东方反法西斯战争的主要战场,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中国抗日战争的爆发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

长期以来倾向性的观点,是把1939年德国侵略波兰、英法对德宣战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点。可是随着对世界史研究的深入与发展,国内外学者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点有了新的看法。如英国学者泰勒在其编写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中,主张“二战”的起点是从1931年日本侵略中国东北开始的。苏联学者弗·尼基甫洛夫的《世界史讲义》中,认为1931年日本侵略中国东北、1936年意大利与德国对西班牙的武装干涉、1937年日本对中国发动全面侵略战争等,都是帝国主义发动“二战”的起点。法国学者让·巴蒂斯特·迪罗塞著的《外交史》中提出1941年日本袭击美国珍珠港是“二战”的起点。我个人于20世纪80年代初即提出,1937年7月,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是“二战”的起点,或者说揭开了“二战”的序幕。

可以说各种说法都有其一定的论据,根本的分歧在于世界大战是根据什么标准来划分和界定的。我认为构成世界大战的基本条件是“有国际影响的大国在其具有战略意义的地区里、大规模的持续的战争”。据此,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英法对德宣战,固然是具备构成世界大战的条件,而早此两年,即1937年爆发的中日战争,同样也符合世界大战的条件。因此,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点我认为不是1939年的英法对德宣战,而是1937年日本对华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以1937年的中日战争为起点,欧洲战争为“二战”的进一步开展,苏德战争与太平洋战争是“二战”全面激战的高潮,而意德日的先后投降,是宣告“二战”的结束,这是既符合历史事实,亦合乎逻辑的结论。

(二)中国抗日战场是东方反法西斯战争的主战场

中国抗战历史证明:中国抗日战场不论在太平洋战争之前还是之后,始终是东方亚洲反法西斯战争的主战场,牵制和消灭了日本陆军的主力。

1937年,日本陆军共24个师团,其中21个师团投入中国战场,占总兵力的88%;1938年,日本陆军增至34个师团,其中32个师团投入中国战场,占总兵力的94%;1939年,日本陆军增至41个师团,其中34个师团在中国战场,占总兵力的83%;1940年,日本陆军增至51个师团,其中39个师团在中国战场,占总兵力的76%;1941年,日本陆军仍是51个师团,其中41个师团在中国战场,占总兵力的80%;1942年,日本陆军增至58个师团,其中37个师团在中国战场,占总兵力的64%;1943年,日本陆军增至67个师团,其中39个师团在中国战场,占总兵力的58%,23个师团用在太平洋战场,占总兵力的26%;1944至1945年,日本总兵力为365万人,其中在中国战场有199万人,占总兵力的54%,用于太平洋战场为166万人,占总兵力的46%。

上述数量分析说明,自1937至1941年,日军把80%以上的兵力用于中国战场,这4年是中国单独英勇抗击日本侵略的国家。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侵华日军在比例上有所减少,但其在华兵力的绝对数字还是逐年上升的,并且始终占其兵力的半数以上。再从歼敌数量上看,中国军队进行重要战役200多次,大小战斗20万次,消灭日军50余万,伪军118万,受降日军123万,伪军146万,占日军总数的70%以上。而对日作战中,中国军队伤亡达380余万,美军伤亡为32万,苏军伤亡是3.2万。

综上所述,中国抗日战场确实是“二战”在东方的主战场,连日本的学者和军人亦不得不承认这个事实。学者藤原彰说,在对英美开战后,日本陆军主要战场在客观上仍在中国大陆,它的主力仍然陷在中国战场上。

(三)中国抗日战争打破了日本的“北进”计划,挫败了日德夹击苏联的阴谋

日本早就制定了“北进”攻打苏联的计划,作为它称霸世界的一个重要部分。1938年7月4日,日军向苏联挑起了张鼓峰事件,企图重演九一八事变,但遭到苏军猛烈抵抗。日军在张鼓峰败北,日军大本营得出结论:日军之所以失败,是因为日本对华用兵很重,只有日本解决中国后,才可威胁苏联。1939年5月,日本关东军又攻打苏联的诺门坎,在3个多月的战争中,日本两次向苏联发起的试探性进攻,都以失败告终。由此可见,由于中国牵制了日军的主力,致使日本不可能再集中大量兵力、财力、物力向北进攻苏联,从而打破了日本“北进”侵略苏联的计划。

在德国进攻苏联的前夜,希特勒接见日本驻德空军考察团团长山下奉文上将,提出了“请日本从满洲里打进西伯利亚”的要求,企图与日本夹击苏联。德军入侵苏联后,德外长里宾特洛甫致电给德驻日大使奥托:“希望日本参加对苏作战。”日本亦认为是不可错过的好机会。日本从1941年6月起,接连召开了6次内阁会议和大本营联席会议,反复讨论了与德国夹击苏联的问题。外相松冈洋右力主北进,可是大多数人表示反对,东条英机认为不能置中国事变于不顾;参谋总长杉山元亦说日本现在在中国使用兵力太大,北进实际上办不到,暂不介入苏德战争。最后在御前会议上正式通过《适应形势演变帝国国策纲要》,决定不论世界形势如何变化,帝国坚持建设“大东亚共荣圈”的方针,依旧为处理中国事变而迈进;在北方要到苏德战争发展对帝国有利时,即行施武力解决北方问题。当德军兵临莫斯科城下,德外长又再次向日本提出:德日两国应迅速采取联合行动,从东西两面夹击苏联,在西伯利亚铁路上握手。其时,苏联确实处于万分危急关头,日本却再次放弃了夹击苏联的机会,根本原因仍然是日军主力陷于中国战场,不得动弹。

当斯大林确实掌握日军无力进攻苏联的信息后,才大胆地下决心把39个师、21个海军步兵旅等共54.2万人,各种火炮5000余门,坦克3300多辆,从东部西调,在关键时刻支援了莫斯科保卫战,并为对德反攻准备了条件。

上述历史清楚地说明:中国抗日战争牵制日军的主力,三次打破了日本与德国夹击苏联的阴谋。

(四)中国抗日战争迟滞了日本的“南进”计划,粉碎了德日的全球战略

1937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本想速战速决侵占中国,以便南进太平洋地区。但是,由于中国军民的英勇抵抗,使日军深陷中国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而不能自拔,致使南进计划一拖再拖。1940年德国法西斯几乎席卷欧洲,嚣张一时,要求日本南进配合作战,从东西两面夹击英国。这确实是日本打击英法势力,夺取其殖民地的好机会,也是德日称霸世界良机。但是日本没有南进,为什么?日本访德特使寺内寿一上将感叹地向德国解释:日中战争不结束,南进是办不到的。是年9月7日,日本内阁通过《适应世界形势演变的时局处理纲要》;1941年4月27日,日本大本营又通过《对南方施政纲要》。两个纲要都反映了日本陷于中国战场、无力南进的那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无可奈何的心理状态。

1942年初,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德外长召见日本驻德大使大岛,要求日本进攻锡兰和马达加斯加等地,向印度洋推进,以配合德军向中东和高加索进军,妄图与日本在埃及和印度洋会师。英国首相于4月15日致电美国总统罗斯福说:没有理由不认为日本人会成为西印度洋的优势力量,这样,不仅我们在中东和印度洋的运输船队会受到阻挠,而且来自阿丹巴的石油供应亦会断绝,则必导致我方在中东的全部阵地的崩溃。同时,经过波斯湾对俄国的供应也将切断。日本对我施加如此重大的压力,我们简直受不了。4月18日,邱吉尔又讲,中国一崩溃,至少会使日军15个师,也许20个师腾出手来,其后大举进犯印度,就确实可能了。罗斯福对其小儿子小罗斯福也说: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你想一想有多少日本兵可以因此而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并且可以一直冲向中东,和德国配合起来,举行一次大规模的夹击,把俄国完全隔离起来,吞并埃及,切断地中海的一切交通线。

(五)中国抗日战争是打败日本的最主要原因,而苏联出兵东北和美国投原子弹则是加速了日本的投降

日本军国主义无条件投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亦是长期争论的问题。美国人吹嘘是他们投了原子弹,迫使日本投降;苏联人则认为是他们出兵东北,消灭了100万关东军,才使日本无奈投降。这种宣传,亦使不少日本人不承认日本是被中国打败的。究竟历史的真相是怎样的呢?

从1931年起,中国军民就在东北艰苦抗击日本侵略者,再经历8年的全面抗战,达14年之久。就在中国全面抗日战争的8年中,中国军队进行大小战役战斗达20万次之多,歼灭日军150余万,占日军在“二战”中伤亡总数195万人的80%。如果不是中国坚持长期抗战,如果中日战争早日结束,日军将以中国为基地,集中全力或者北上配合德军进攻苏联,或者南下同德军夹击英美,那么上世纪40年代世界大战将会是另外一幅画面,还能等待到苏联打败德国后才出兵东北和美国将刚制造出来的原子弹投到日本本土?!显而易见,回答是否定的。最重要的事实是中国在14年抗日战争中,消耗了日本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到了1945年初,日本的经济已经面临崩溃,军需物资枯竭,军需生产不能正常持续;工业生产下降到28%,农业生产下降一半,炼油工业下降83%,电子装备生产下降70%,飞机生产下降75%,战略物资和生产资料奇缺,已经不能维持到1945年10月。兵力来源亦发生危机,连少年和妇女都强迫入役,入役年龄下降到14岁,且把朝鲜、越南、台湾人都拉夫当兵。农业生产下降,又不能进口粮食,日本人每日只有2~6两口粮,日用品供应极少。日本人民反战厌战情绪日浓,开始进行反抗。近卫亲王在1945年2月14日对天皇说:最坏的时刻即将到来。这一切表明日本已经没有能力再继续进行战争了。而中国军民则越战越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于1944年起即进行局部反攻,1945年发起了春季大反攻,将日军逼到退守大中城市和交通要道的点线上。在华北的日军不得不承认:日军在华北占领着北京、天津、青岛3个特别市和400个县。到1945年时,除3个特别市外,只有7个县的“治安”是良好的,259个县的“治安”已极不稳定,还有139个县已经完全被共产党的部队控制了。日本华北方面军高参神崎长大佐承认:对于“面”的控制在当时形势下是不可能的,只能考虑保存“点”和“线”的措施。正面战场虽然发生了豫湘桂战役的大溃退,但在滇缅战役中取得大胜,打通了史迪威公路,使中国战区的物资供应源源不断。

由此可见,日本法西斯的失败已成定局,投降是时间的迟早问题。历史雄辩地证明:中国抗日战争和太平洋战争是打败日本军国主义的两大主要原因,而苏联出兵东北和美国投原子弹,是加速日本投降的因素。我们从来不否认国际援助对中国抗战的重要作用,世界各国与人民对中国抗日战争的援助,欧洲战争、太平洋战争等等,都直接或间接地支援了中国抗战。可是,中国抵抗日本法西斯时间最长,坚持抗击着日本的主力,作出的牺牲最大,大半国土被侵占,共有930个城市、3840个工厂和6亿多亩耕地被破坏,蒙受战祸的人口达2.6亿,超过中国总人口半数,军民伤亡达3500万人,占“二战”军民伤亡人数9000万中的40%,经济损失达5000亿美元。因此,中国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这一客观事实不是任何人主观上想抺杀得了的。罗斯福在1945年1月6日的国情咨文中说:美国“忘不了中国人民在七年多的长时间里怎样顶住了日本的野蛮进攻和在亚洲大陆广大地区牵制住大量的敌军”。斯大林于1951年9月2日致电毛泽东中称赞中国人民“在消灭日本帝国主义事业中起了巨大作用。中国人民及其解放军的斗争,大大便利了击溃日本侵略力量的事业”。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反法西斯同盟的两大国领导人所作的上述评价还算是比较客观公正的。

猜你喜欢
师团战场日军
战场上的神来之笔
贴秋膘还有三秒到达战场
法国大使馆旧址 为避免日军轰炸迁建于南山
制造南京大屠杀日军部队的下场和历史结局
在日军南京大屠杀中拯救生命的“华小姐”
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参加南京大屠杀的日军各部队最终下场如何
赤焰战场RED2
二战时期日军第一窝囊废师团揭秘
也门,西方反恐的第三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