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货币体系的变化

2014-11-24 03:15黄露
黑龙江史志 2014年7期
关键词:铜钱白银

黄露

[摘 要]明初沿袭前朝使用纸币,建立了钱钞兼用,宝钞为主、铜钱为辅的货币体系,据数据显示宝钞仅过二十余年贬值速度极度加剧,宝钞、铜钱各有缺点,无法相辅相成,导致钱钞体系的崩溃。白银从非法货币到合法货币,除去经济的推动因素及国家的政策导向,白银本身的特点及世界经济体系的构建,弥补了宝钞和铜钱的不足,新的以白银为主币、铜钱为辅的新的货币体系。

[关键词]货币体系;宝钞;铜钱;白银

一、明初钱钞兼用体系的建立及宝钞的崩溃

自唐代飞钱产生,纸币越来越受到政府的钟爱,据《明史·食货志五》记载“元世始终用钞,钱几废矣”,明初亦继承前朝,实行宝钞。明初钱钞并行兼用,白银作为贵金属在明初属于非法货币,受到国家严禁,明初明确规定“禁民间不得以金银物货交易,违者罪之;以金银易钞者听”(1),直到以英宗时期“金花银”的出现,白银的地位和作用得到官方承认,终于成为合法货币。洪武八年造“大明宝钞”,主要是由于铜钱铸造和使用的限制:一方面,由于政府财政力量不足,铜源短缺,铜钱铸造数量有限,出现供给困难,同时官府为了得到足够铜材,令人民以私铸钱及铜器输官的做法,引起民间的抱怨与不安;另一方面,随着商品经济发展,贸易用钱量增大,不便携带的铜钱成为商业周转的弊端,已经习惯于用纸币交易的商贾们不愿重为铜钱所累。明钞的铸造权和发行权始终掌握在政府手中,流通不限制地域和时间,出现之初弥补了铜钱的不足,于是以纸币为主、铜钱为辅的货币制度的逐步形成,虽给明王朝带来了更大的统一性,,但是由于宝钞自始就是政府不兑换的纸币,明朝发行宝钞无准备金,发行量又无限制,这也直接导致了洪武末年由于滥发纸币纸币,通货膨胀,百姓不再相信纸币的信用度,出现了金银交相使用,商人拒绝使用纸币的情况。

政府为了维持纸币的流通,多次强行禁止使用白银。洪武七年,明确规定“禁民间不得以金银物货交易,违者罪之”,后明朝廷要求“商税兼收钱钞,钱三钞七”,洪武三十年重申“交易用金银之禁”。而这种以惩治为主的强制措施在永乐以后发生了变化,新的货币回笼政策出现。永乐二年皇帝采纳了都御史陈瑛的建议,开始实施“户口钞盐法”,在《明史·食货志》及《明会典》中均有记载,每户大人配食盐一斤,收钞一贯,孩童减半(2)。仁宗时期,朝廷虽然认识到纸币滥发导致宝钞贬值厉害,但是民间形成的物重钱轻现象已不可控制,禁止金银作为货币流通的政令在民间令行不通,出现了“民间交易,惟用金银,钞滞不行”。宣德初,政府被迫放松了布帛米麦交易之禁,但是对于金银的交易罚钞越来越重。尽管政府采用各种政策回笼货币,但是钱钞兼行的货币体系的崩溃趋势已经不可避免,宝钞的购买力一路下滑,至正统九年,米价已经涨到宝钞一百贯,政府放弃用银的禁令,上下都不愿意用钞而用银、钱,成化年间,一贯纸钞只值一文钱。正统时,宝钞一度到了“积之市肆,过者不顾”的地步,不再通行,只有官俸还是用钞折付,到弘治、正德年间,宝钞实际已经废止不行了,使用纸钞也仅限一贯,其它不复流行,虽明末还以钞字代表货币,实际上支付的是银或钱,纸币流通名存实亡。此后,明朝基本上没有再行纸币。明末天启、崇祯年问,给事中惠世扬和何楷力主恢复行钞均未获准,特别是在崇祯十六年,崇祯皇帝本人也接受了行钞的主张,并设立了内宝钞局,日夜赶造。但此时明朝江山已摇摇欲坠,没有人肯用白银去换纸币,明朝最后的行钞努力终于没有成功。

二、铸币的尴尬地位

白银为何能在明代超越纸币和铜钱成为流通领域的主币?从内外因角度分析,一是白银自身的因素,二是同时期流通领域的其他货币存在无法避免的弊端。

首先从外因分析,钱钞体系的崩溃为以白银为主的新货币体系提供了机遇。明代通行的主流货币有宝钞、铜钱、白银,有时粮食衣帛等实物也用作交换。上文已叙述了宝钞的崩溃,而铜钱铸造也存在问题。明朝铸造铜钱数量有限,为历朝历代最少,尤其以万历之前,其发行量甚至不如汉唐时期。明朝的铜钱可分为制钱、古币、私钱三种,有学者将明代的铜钱政策分为四个时期:一、洪武至宣德年间的铸钱而禁用钱;二、正统至成化年间不铸钱但逐渐弛钱禁;三、弘治至隆庆年间大规模铸钱;四、万历至崇祯年间铸币再次陷入混乱状态(3)。据《续文献通考》卷十一“钱币考”载洪武元年铸“洪武通宝”8 900余万文,洪武五年铸钱22 241.956文,洪武七八年间铸钱各铸钱19 984.983万文,宝钞发行之后,为确保宝钞的流通铸钱减少,据载“宣德通宝”只是两京宝源局及浙江、江西、广东、福建四省宝泉局铸行了十万贯,数量不多。永乐、宣德两朝铸钱所开钱局相同,连两京在内也只有六处鼓铸,每年铸行也都不超过十万贯。与之相反,宋朝实行铜本位制,铸币为历史之最,据《文献通考》卷九“钱币考”道中时期年铸钱为80 000余文,景德时期年铸钱1 830 000文,天禧末150 000文,明前期铸币量最高几乎为宋景德时期的十分之一。

明朝铸钱少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铜源限制,明初甚至由于铜矿资源的紧张以及私铸钱的影响下令私铸钱作为废铜送官,并责令百姓出铜,以至“民毁器皿输官,颇以为苦”。《明史·食货志五》载“铜场,明初,惟江西德兴、铅山二处”,正德九年(1514年),军士周达请开云南诸银矿,因及铜、锡,此后遂屡开云南诸铜场。有人建议:“两京铸钱以铜价太高,得不偿费;可采云南铜,自四川运至岳州府城陵矶开铸”(4)。嘉靖、隆庆、万历年间,采取鼓励铸币的政策,屡开云南诸铜场,久之产量减少,崇祯时,回收古钱用以铸钱(5)。其二,私铸钱也造成了钱币流通的紊乱。明末清初黄宗羲在其《明夷待访录》中述“惜铜爱工,钱即恶薄,私铸繁兴”影响了明朝的钱法施行。嘉靖四十三年因私铸币质量低劣,盗铸引起贸易不通,嘉靖帝采纳大学士徐阶的建议不得不暂停铸钱。万历十年曾因铸钱混乱下诏“近因铸造不精,私钱淆杂,及不系产铜去处买运艰难,领发行使阻滞不便,诏书到日,各该开局铸钱,地方暂行停止。”(6)其三,铸钱在明代地位尴尬。在洪武八年“大明宝钞”出现前为专用铜钱的时代,但是官府铸币十分有限,宝钞出现后构建了以宝钞为主、铸币为辅的货币体系,通货膨胀加剧了旧的货币体系的崩溃,在民间力量的推动下,白银在成化、弘治年间成为铸币,新的以白银为铸币、铜钱为辅币的货币体系建立,可以说在中国大明时期铜钱处在了尴尬的辅币地位。明钱发行量有限,大多流行古币,古币之中以唐宋钱居多,特别是宋钱最多。据研究,明朝到十六世纪底两百年间不超过千把万贯,而且有一大部分收藏于官府之中,因此实际流通的铸钱以古币和私铸钱为主。明朝不仅铸币少,还有一部分流到国外,这部分铸币以古币和私钱为主。明代官制铜钱由于铸造量少等原因购买力很高,但是古币和私铸钱的购买力不断下降。

因此,在宝钞不断贬值,铸币作为辅币亦无法稳定货币流通,势必需要新的货币体系的诞生。

三、以白银为主币的新货币体系的建立

白银最开始作为非法货币,被政府明令禁止,但明初宝钞政策失败,铜钱资源的紧张,民间使用金银的趋势不可阻挡。据傅衣凌先生对146件徽州土地买卖契约分析指出“洪武、永乐之间以钞为主,宣德、正统则钞、稻谷、布、银兼用,成化、弘治以银为主”,万明在白银货币化的研究中据此得出“明初至成、弘年间,民间社会存在一种自上而下的白银货币化趋势,作为宝钞最强劲对立物的白银,最终不以统治者意志为转移,逐渐占据了合法主币的地位”(7)。据《明史·食货志五》记载“英宗即位,收赋有米麦折银之令,遂减诸纳钞者,而以米银钱当钞,弛用银之禁。朝野率皆用银,其小者乃用钱,惟折官俸用钞,钞壅不行”,并论证了白银货币化由自下而上趋势转而为自上而下的转折标志是成化、弘治以后,而非正统初(8)。大量的历史事实也证明白银货币化的全面展开是在成化、弘治以后,不可否认的是英宗“收赋有米麦折银之令,遂减诸纳钞者,而以米银钱当钞,弛用银之禁”,国家正式公开使用白银,白银成为合法货币,它的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基本职能得到官方的正式认可。

万明将白银货币化的发展阶段分为三个时期并详细分析了各阶段特点:第一阶段明洪武元年-至成化二十三年,这是白银从非法货币到合法货币在民间社会启动和发展的阶段;第二阶段明成化二十三年-嘉靖十九年,这是白银货币化的国家与民间社会互动扩展的段;第三阶段明嘉靖十九年-明末,这是白银货币化在国家与民间社会极大扩展后走向世界的阶段,是国家、社会与世界三者互动的阶段(9)。故此不再赘述。

明代白银货币化走的是先自下而上再到自上而下的道路,可分为三个阶段民间层面-国家层面-国际层面。万明在《晚明社会变迁问题与研究》从国计与民生两条线索详细探讨了白银货币化的进程。白银能够在明代成为主币除去钱钞体系所存在的问题,其本身也具有特殊的优势:1、体积小,耐腐蚀,易保存;2、单位价值高,与铜钱和宝钞的兑换值大,购买力强;3、易于分割,分割后损失较低。命人对使用白银的便利有着明确的概念“凡贸易金太贵而不便小用,且耗日多而产日少;米与钱贱而不便大用,钱近实而易伪易杂,米不能久,钞太虚亦复有混烂;是以白金(银)之为币长也。”(10)

学界对于白银货币化的研究集中于唐宋时期和明代,其中王文成著有《宋代白银货币化研究》、日本学者加藤繁的《唐宋时期金银之研究——以金银之货币机能为中心》和万明的《晚明社会变迁问题与研究》及一系列相关论文。笔者比较赞成中国历史上经历了两次白银货币化过程的论断,即第一次白银货币化发生在两宋时期,第二次发生在明代中后期。经过第一次白银货币化的过程,民间使用白银的习惯已经逐渐形成,虽然期间政府多次禁银,但是民间自用金银,因此政府不得不屡禁屡开。因此,白银能够在民间力量的推动下从非法货币成为合法货币原因之一就是历史习惯的传承与延续。

白银的形制多样,民间交易所用白银最初以首饰的形式出现。明初多次禁止民间交易使用金银,但是首饰器皿不再禁止范围之列(11)。同时政府虽然禁银,但是在课税方面仍然认可白银,如《宣宗实录》在宣德六年六月,浙江温州府知府何文渊谓时政虽禁银,但是商税征银,朝廷的禁银令实行艰难。在明初,白银虽为非法货币,但在民间对白银作为商品交换的中介的优越性十分认可。

其次,同样作为不同货币体系中的主币,白银相较宝钞而言,购买力更加稳定。白银在明初购买力就非常高,其后不断攀升,十五世纪后半期最高,后购买力下降。根据宝钞与白银的兑换率可知宝钞的贬值速度十分迅速,远不及铜钱和白银稳定,铜钱也由于铸造量少处于尴尬的辅币位置,因此白银取代宝钞成为主币也是理所应当的。

同样,尽管初期白银与铜钱同样面对了开采量少的境遇,但是随着本土出产量的增加以及大量白银从国外流入中国,白银的产量大大增加。白银产量的增加包括两个方面——国内增产和白银内流。《明史》记载,洪武十九年增加福建尤溪县银屏山银场局炉冶二十四座,成祖开陕西商县凤皇山银坑八所,福建浦城县马鞍等坑三所,世宗开大理矿,期间银矿皆有开罢,至神宗为收刮钱财,大肆开采银矿(12)。据研究洪武二十四年只产白银二万四千七百四十两,宣德五年增加到三十二万二百九十七两,天顺成化年间只云南每年就可产白银十万两。从海外流入中国的白银主要来源于日本和美洲。十六世纪四十年代起,日本向中国输出的货物由刀剑、扇子、屏风、硫磺等转变为白银,随后六十年代到十七世纪前半期为明治以前金银产量最多的时期,万明指出此间为“中国白银货币化加剧进行,对白银需求急速扩大,国内开采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需要,而开始向海外寻求的时期”,中国内需促进了日本的白银激增(13)。因倭寇影响,明朝实行海禁,唯通过广州-澳门-日本航线用丝绸等与日本交换白银。美洲新大陆被发现后,大量金银矿被开采,欧洲人用西属美洲的白银换取中国的丝绸等物品等奢侈品。据万明的统计数据显示,从1540-1644年间,从日本流向中国的白银大概有7500吨,在1570-1644年美洲白银大约有12620吨流入中国(日本约每年流出白银75吨,美洲约每年约180吨),美洲白银产量为当时世界大百分之八十。自十六世纪四十年代后,外来白银取代本土白银占据中国货币市场的主要地位。

除了钱钞体系崩溃,白银自身特点及时代的特殊背景,政府在白银货币化进程中也起到了想到重要的作用,对此万明的相关著作及论文介绍分厂详细(14)。

小结

明朝初期从“大明宝钞”的发行开始明政府致力于构建以宝钞为主、铜钱为辅的货币体系,可是宝钞和铜钱都有着致命的缺点,明钞无准备金,正如《重评“大明宝钞”》中总结“明政府过分自信没有采用前朝的方法加强人们对宝钞的信心及准备金制度,只是依赖政府的威信,这可是宝钞失败最大的致命伤”15,同时滥发纸币而导致的宝钞大幅贬值,人们最终对宝钞失去信用,多采用实物及金银进行交易,造成物贵钱钱,最终钱钞体系崩溃。铜钱在整个明朝都处于尴尬地位,铸币少,造而禁用,铜钱流通混乱,官制铜钱大部分被官藏,古钱和私铸钱购买力也不断下降,铜钱作为辅币无法弥补铸币的缺陷。白银从非法货币到得到官方认可成为合法货币,证明了白银在明朝具有特别的优势,经济发展的推动是主要原因,除此之外还有白银作为贵金属特有的特点,历史习惯的继承性,还有海外白银流入克服了矿源限制,使得白银能够克服宝钞和铜钱的不足,替代钱钞体系成为新的货币体系。

注释:

(1)清·张廷玉等:明史·食货志五[M]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1962

(2)清·张廷玉等:明史·食货志五[M]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1963

(3)周玉英:论明朝铜钱政策[J],第十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论文集,281-287

(4)转引自薛亚玲:中国历史上铜、锡矿业分布的变迁[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1年第四期。参考《续文献通考》23卷《征榷六·坑冶》

(5)清·张廷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3-1974

(6)转引自张诗波:明代“私铸钱”与国家的应对措施[J],北方论丛2007年第5期。参考《明神宗实录》卷一二八[Z].台北:中央研究院史语所,1962

(7)万明主编:晚明社会变迁问题与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46-147;参见傅衣凌:《明代前期徽州土地买卖契约中的通货》,载《明清社会社会经济史论文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8)万明主编:晚明社会变迁问题与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47;参见万明:《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初步考察》,《中国经济史研究》2003年第二期,并论证正统初年金花银名称尚未出现,金花银存在一个逐渐形成定制的过程,以正统初作为朝野广泛用银的标志不能成立。

(9)万明: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再认识[J],《中国钱币论(第五辑)》,2010,249-254

(10)转引自孙玉良:试论明代的白银货币化[J].3。参考王世贞:《州史料后集》卷37,《钞法》

(11)清·张廷玉等:明史·食货志五[M].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1963

(12)清·张廷玉等:明史·食货志五[M].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1772-1773

(13)万明:晚明社会变迁问题与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236

(14)参考万明的《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初步考察》、《白银货币化视角下的明代赋役改革上、下》、《明代白银货币化:中国与世界连接的新视角》、《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再认识》、《明代白银货币化与明朝兴衰》、《明代白银货币化与制度变迁》、《关于明代白银货币化的思考》、《晚明社会变迁问题与研究》等等

(15)赵善轩、李新华:重评“大明宝钞”[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73

参考书目:

[1]清·张廷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彭信威.中国货币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3]周玉英:论明朝铜钱政策[J],第十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论文集

[4]薛亚玲:中国历史上铜、锡矿业分布的变迁[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1年第4期

猜你喜欢
铜钱白银
花喜鹊的铜钱
铜钱为什么中间有方孔
铜钱草
我最喜欢铜钱草
解码白银黑平台“杀人技”
一枚铜钱的自律
铜钱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