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述《秦边纪略》中“小河套”

2014-11-25 03:50刘赛
黑龙江史志 2014年9期

刘赛

[摘 要]《秦边纪略》是清代学者梁分所著,书中主要记载了河州卫、庄浪卫、凉州卫、甘州卫、肃州卫、靖远卫、宁夏卫、延绥卫及它们建置沿革,山川形势,道路驿站,官司戎伍,攻防得失,农畜产品以及风俗人情,还记载了沿边少数民族的分布以及活动情况。其中河州卫的记载中关于“小河套”即河曲之地的有关记载只是零散的有所提及,本文试从“小河套”的地理区划、军事地位等方面论述“小河套”地区的情况。

[关键词]河曲;卫所;小河套

一、小河套的地理位置

在进行有关“小河套”问题的论述时,必须首先厘清两个地理名词:一、“小河套”亦称河曲,古文献中的河曲有多处。据“首阳之山,在河东蒲坂县南。采苓者取草而巳,故为细事,首杨在河曲之内,故为幽辟。”[1]现今名为首阳山的有六个地区:河北迁安市首阳山、甘肃省渭源县首阳山、山西永济市首阳山、河南省偃师市首阳山、山东省昌乐县首阳山、陕西省周至县首阳山,但是记载中说首阳在河东蒲坂县南,河东蒲坂县是秦朝河东郡治蒲坂,在今山西省永济市东南,即此河曲为山西之河曲不是本文要论述的小河套的别称河曲。“集解徐广曰:“一作‘西。”骃按:公羊传曰“河千里而一曲也”。服虔曰“河曲,晋地”。杜预曰“河曲在蒲阪南”。正按:河曲在华阴县界也。”[2]可知此河曲亦未“小河套”别称河曲。“大中中,为晋州刺史,饰邮传,器用毕给。会河曲大歉,民流徙,佗州不纳,独式劳恤之,活数千人,时特峨胡亦饥,将入寇汾、浍,闻式严备,不敢道境,报其种落曰:“晋州刺史当避之!”以善最称。”[3]晋州刺史当报晋州之事,晋州地理位置大致在今河北晋州市,亦不是“小河套”之河曲。“蓟、辽之昌平、蓟州等,山西之大同、河曲、代州等,陕西之固原、静宁等六十有一处,俱为边缺,尤慎选除。”[4]从这些史料中可以得出河曲之地并不都是“小河套”的别称。二、九曲之地也不都是文献记载的九曲:“崇安府西北。南有武夷山,中有清溪,九曲流入崇溪。”[5]“他如苏之茜泾、杨林、白茆、七浦诸港,松之蒲汇、官绍诸塘,常、镇之澡港、九曲诸河,并宜设法开导,次第修举。”[6]“郑善夫,嘉靖改元,用荐起南京刑部郎中,未上,改吏部。行抵建宁,便道游武夷、九曲,风雪绝粮,得病卒,年三十有九。”[7]从这些文献资料可知所谓的九曲皆在东南沿海之地,亦不是“小河套”的别称九曲。厘清上面两个地理名词,排除了相同地名的干扰,对河曲乃至“小河套”的论述就进了一步。

《秦边纪略》中关于“小河套”的记载:“(河州卫)西南有二十四关,关外有区脱(边界之地)之地,名河曲焉,亦谓之九曲之地,是所谓小河套是也。关之东则河州内地,关之西则小河套也,即九曲之地,亦曰河曲。盖黄河曲折傍岸之总名也。起台堡在卫西两百里,保安堡在卫西六百七十里,距捏工川一百五十里,归德堡在卫西一千二百里,东北至捏工川七百里,东南至莽剌川六百里”[8](38)“捏工川在卫(西宁卫)西南八百三十里,莽剌川在卫(西宁卫)西南九百二十里,皆河曲之地”[9](40)“西宁之西南二百里许即黄河。黄河南北之隙地,亦谓之河套,与宁夏、榆林之河套不同唐杨钜以九曲肥饶之地与吐蕃,吐蕃就之,以广畜牧,”[10](50)“西宁之西南二百里许即黄河。黄河南北之隙地,亦谓之河套,与宁夏、榆林之河套不同唐杨钜以九曲肥饶之地与吐蕃,吐蕃就之,以广畜牧”。[11](50)“河套,即西宁之东南黄河套也。套有捏工川,嘉靖间火落赤据之。莽剌川真相据之”[12](55)根据以上关于小河套的记载可以锁定捏工川与莽剌川两个区域,又有起台堡、保安堡、归德堡三堡皆在河曲,再通过谭其骧先生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七集与第八集我们可以大致确定“小河套”在明代的大致区划在临洮府境内,北有小积石山与西宁卫为界,东北有甘州中护卫与庄浪卫分界,西北有归德堡再深直到答思麻万户府为邻,西南有一莽剌川与朵甘思宣慰司分界,西南以西倾山与洮州卫为界,东部有临洮府狄道,所以“九曲即指今黄河上游的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黄南藏族自治州及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临夏回族自治州西部地区,因黄河自西倾山西回青藏高原腹地,又折而东下,成“S”型的大拐弯”[13]

二、少数民族势力在河套的盛衰

“小河套”特殊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使其历来是少数民族的杂居地,两汉与羌族的军事较量繁多,且以两汉的军事进攻为主,汉代在“小河套”有什么重要的政治经济举措呢?汉曹凤曰:烧当居大小榆谷,土地肥美,又近塞外,南得钟存,以广其众,北阻大河,因以为固;又有西海鱼盐之利,缘山滨海,以广田畜,故能强大,宜复建西海郡县,规固二榆,广设屯田隔塞羌夷交关之路,拜风为金城西部都尉,开田二十七部,夹河与建威相首尾云[14]p42,“小河套”在西汉称为大小榆谷,亦称为二榆。《水经注》记载其地在允谷(今青海共和县地)之南、河关县城(今青海贵德河阴镇)之西,约当今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黄河以南部分地区。大小榆谷土地肥沃,水草茂盛,迷唐、钟存等羌人各部因局其地逐渐强盛而反抗汉军,汉朝多次遣军渡河攻讨,因而闻名,主要战争也在“小河套”地区。可见这一地区在汉代主要为中央王朝与羌族的军事较量地带,各有进退,以中央王朝的势力为主。

唐朝“小河套”地区与中央王朝又是什么样的关系?唐朝在青海“小河套”地域活动的主要是吐谷浑与吐蕃,吐谷浑在吐蕃弄赞的打击下遁与青海之上,以避其锋,其国人畜并为吐蕃所掠,吐谷浑退出了青海。贞观年间,赞普弃宗弄赞遣使求婚同时进攻松州(今四川松番),唐廷击之,弄赞惧怕便退兵谢罪,复请联姻,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实行安边,高宗年间打败吐谷浑,尽收羊同、党项及诸羌之地,地域辽阔;东与凉、松、茂等州相接,南至娑罗门,西至新疆,北抵突厥。武则天年间征讨吐蕃,置安西都护府,中宗以金城公主嫁之,睿宗时令知古徴剑南兵募往经略,杨钜为鄯州都督,吐蕃以赠送厚礼,请将河西九曲之地作为金城公主的汤沐邑,杨钜上报,应之。吐蕃便得到九曲之地,因九曲之地土壤肥沃,水草丰美,便不断增兵移民畜牧,因西接唐境便不断入侵,开元二年,吐蕃达延将兵十万从九曲进扰临洮,并入侵兰州、渭源,掠监马,杨钜拍因为上报请九曲为吐蕃之地而受罪自杀[15]。

明朝定鼎,辽东、岭北、甘肃、云南等地区仍守蒙古势力控制对明朝形成了军事压力,为了应对北元蒙古的势力就在以九边为主的军事防御体系,在青海设置大量的卫、所、堡、寨等军事性的行政单位,这些军事性的建制不仅治军、治民,亦从事互市等贸易活动,明政府在卫、所、寨、堡实行了移民实边政策,将江苏、晋冀一带的居民大量前往这些地区,也有军户前往,当然有优惠政策。但是“小河套”却是另外一种情况:“夫,西南之间,内有二十四关,以为扼塞,而犹有夷患者何也?盖二十四关,崇山峻岭,茂木深林,蹊径狭隘,有山川之险矣。关东二十四族之番,杂土人、回回而居,有民人之众矣”[16]P39,可见河曲之地还是少数民族的杂居地,随着蒙古势力的北撤,河曲之地被蒙古火落赤与真相占据:“武宗正德四年(1509年),火落赤据捏工川,常犯河州。真相据莽剌川,亦犯河州”。火落赤为俺答之从孙,明神宗万历七年(1579),初居青海湖附近,万历十五年(公元1587),移驻捏工川(今青海省贵德县境内),屡犯甘、凉、洮、岷、西宁间,劫掠无止。万历十八年(1590),郑洛率师进驻西宁,招抚依附蒙古之藏民,孤立火落赤等部。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郑洛分兵征讨,火落赤败走乌斯藏。[17]P37

土默特万户是蒙古汗廷的内阁成员之一,又是继其祖父阿勒坦汗和父亲辛爱黄台吉之后的第三代顺义王,在他统治时期,蒙古各部的西进活动更趋活跃,蒙古右翼首领扩大了他们在青海的驻牧地,增强了实力。明廷对这一形势感到不安,加以干涉,导致了双方的冲突,最后一部分右翼青海势力撤出了青海、甘肃等地。土默特万户首领丙兔和火落赤等人,自驻牧青海以后,逐渐向黄河九曲之地的捏工川和莽剌川即今天的青海省贵德、贵南、同德、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县等地扩张势力,这一带属于“小河套”,水草茂盛,宜农宜牧,各种杂粮及卖、豆等农作物,遍地皆可种植,居住在这里的主要是哈密诸番族。蒙古首领逐渐将他们收服,和他们杂居,向他们征收赋税。1586年,土默特万户多罗斯各部的一大批首领为其子复仇,西征卫拉特,火落赤和驻牧与甘肃、青海等地的右翼首领,为他们前来作了各项准备并划分出水草丰富的牧场让他们驻牧,1587年,戴雅黄台吉等人到达青海,阵亡。1589年,蒙古左翼喀尔喀万户首领舒坦卓力克图等,率领左翼军队到达土默特万户领地,会见了扯力克,到达青海和火落赤组织一支联军,到捏工川与莽剌川等地活动,火落赤和真相在捏工川建筑寺庙,明臣梅友松、赵可怀等人认为,捏工川之地临近西宁,会引起蒙古的入侵,破坏建庙工程,火落赤和真相便派遣军队进攻明军驻守的洮州古尔占堡和临洮、渭源、河州等地,蒙古打败明朝守军,掠其牲畜与财物,驻牧与青海的巴尔虎部的瓦剌他卜能,也和明朝发生矛盾,并杀死了西宁守将李魁。这时便有郑洛经略青海,郑洛认为蒙古是经河西走廊前往青海九曲之地,先采取了三项措施:一是“断其假道”即下令堵塞蒙古西行的的道路,蒙古只准东返,并且撤出青海地,否则中断互市贸易关系并诉诸武力。二是“招抚番部”即广布“招番之令”,使蒙古驱使而掠汉的众番得到安抚,缩小对立面;而后便兴师讨伐,收复两川,迫使火落赤和真相退守青海湖。至万历十九年秋后,青海境内愿归故里的蒙古部落纷纷上路,惟剩火、真2部孤兵困守仰华寺。郑洛牧三面出击,大兵压进,火落赤、真相携家眷西遁。明军焚烧了仰华寺,郑洛又在西宁、贵德置戍,加强防卫。自郑洛经略后,西海蒙古势力由发展的顶峰渐趋低谷。[18]

从以上各种势力在河曲之地的演变看出,“小河套”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它不仅是中央王朝通往少数民族地区及西域的的经略要地,而且亦是少数民族入侵中央的桥头堡与缓冲地带,北有北元的势力的存在,南有西藏势力的威胁,西有新疆势力的蠢蠢欲动,控制好河曲以至青海是及其重要的。

三、结语

小河套位于黄河的发源地处在上游,属于第一级地势阶梯,境内多高原山地,地势高亢,四周群山环抱,盆地居中(贵德盆地、循化盆地、湟水谷地),河谷纵横,山大沟深,但是河流落差大,气候寒冷而干燥,日较温差大,太阳辐射强且短暂,夏季短冬季长,土质硬度大,冻土多,易于成沙,土地贫瘠频繁,自然灾害也造成了资源虽丰富,但由于严酷的自然环境开发力度不大。但其处于西进、东入、南撤、北退的交通咽喉上,亦是内地联系边疆地区的通衢,古代北有蒙古、东有东突厥、西有藏族、南有西南土司的威胁,这一地区更是军事的要地。从北而南,构成一道天然屏障,错综复杂的地理环境有利于部队的集结、隐蔽、储存作战物资,又利于在境内建立多地带,纵深防御和后方供应体系。[19]由于其不利的环境因素与距中央王朝势力较远,固历史的建置从汉代之始,汉之大夏(小河套-大小榆谷),晋曰河州,隋曰袍罕,唐曰安乡(小河套-金城公主的汤沐邑),宋曰宁河,明因晋而名之”[20]P33,且多为少数民族的聚居地,中央王朝势力据之为少。“小河套”偏于一隅,与中央王朝交往较少,且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落后,固建置较少,但并不是说其战略价值小,弃之不可,守之无功,是需要根据中央势力的强弱以及与周边威胁势力的大小而言的。

“小河套”的特殊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在古代农业社会是决定其农业社会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特殊的地理自然环境影响它的生产方式,它的军事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又影响到了它的生产方式与经济形态的改变,致使其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呈现出特殊性。

参考文献:

[1]附释音毛诗注疏·卷第六【六之二】【二十】

[2]史记卷五·秦本纪第五

[3]新唐书卷一百六十七·列传第九十二

[4]明史卷七十一·志第四十七

[5]明史卷四十五·志二十一

[6]明史八十八·志六十四

[7]明史二百八十六·列传一百八十四

[8][9][10][11][12][14][16][17][20]清.梁份.秦边纪略

[13]丁柏峰·青海古代游牧社会历史演进研究[M]人民出版社.2012

[15]旧唐书卷一百九十六列传第一百四十六上

[18]青海省志.军事志·第五篇重要军事活动[M]青海人民出版社,2001

[19]青海省志.军事志·第一篇军事地理[M]青海人民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