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历史:填补超越“字辈”的信息

2014-11-25 03:54鲁旭
黑龙江史志 2014年9期
关键词:杨氏

鲁旭

[摘 要]家谱完成了世系的追寻和完整家族历史的塑造与还原,对历史的诉求促使家谱的编纂者们对超越字辈范围有限资料进行了历史的填补。对山东西南地区Z村回族杨氏谱牒的调查可作为具体的说明。

[关键词]Z村;杨氏;谱牒;家史填充

一、杨氏家族的世系追寻

Z村是山东西南地区泰山脚下的一个回族村落,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这个村庄流水环绕、交通发达,道路宽阔平坦、房屋建筑整齐划一。在其附近有其他四个较大的回族村,包括Z村在内,被人们形象地称为“五庄院”。这里长期居住着金氏、杨氏、马氏、赵氏、米氏等几个较大的回族姓氏家族,总人数有1.7万多人。其中,杨氏人口占据了非常大的比重。自2007年起,杨姓家族开始了家谱编制的工作,由一位从事高等学校教育工作的族人YXL担任主要负责人。

在Z村一直流传着“顺、治、更、天、焕、福、凤、维、宝、心、国、庆、民、安、乐、世、代、远、相、传”的二十字辈,第十世YXL对保存在老人记忆以及文献资料中的族人姓名进行了整理,与二十字辈进行核对,形成了可查范围之内的家族人口发展史。

具体地说,杨氏借鉴了同村赵氏族谱,采取了线段谱中竖形系谱的书写体例完成了家谱工作。在YXL的组织下,凡杨姓族人,无论男女,婚嫁与否,均登记上册。对于已婚族人,男女及其配偶均被写入家谱,本人在先,配偶于后。对于未婚子女依长幼顺序,男性在前,女性列后。按照此方法,所有族人姓名逐一对号入座,并利用线段将上下世代联接,从“一世”、“二世”至当下所有杨姓人员,框架清晰,层次分明。在众多的家谱样式中,线段谱书写难度较大,它要求有准确的世系关系的认定,作为一种生命的符号,杨氏家族族人的姓名在图表中的上下位置顺次呈现,世代关系明确,形成了完整的家族世代图表。

在宗族的世系学分析框架内大致存在七种世系文本类型,[1]43-53从文本所呈现出的样式、体例以及内容来看,杨氏家谱属于第七种世系文本类型,有配偶、有旁系、有世序、无间断。在这一世系学类型框架内,杨氏家族自生活于当世的族人向上追溯至一世祖,刻画出自开基祖不断分支发展的家族繁衍史。

二、家族信息的局限与历史补缺

按照字辈的线索进行追溯,杨氏可将家族历史还原至清时期顺治年间。在十一世YWD老人家里至今仍保留有清朝时期泰安县令所题门匾,上面刻有“杨治全”的人名字样,据YXL考证,曲进贤《泰山通鉴》(齐鲁书社,2005,第181、183页)载,雍正十三年(1735年)泰安直隶州升为泰安府,领东平州及泰安、东阿、平阴等六县,“泰安县”始于此时。由此断定,1735年泰安设“县”之时,二世杨治全健在并居住Z村,因此,一世祖杨顺大约生活的年代是清顺治至康熙年间。

在Z村,杨氏家族围清真寺而居,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分别为“孝、全、双、喜”四个家族分支。(四支落户Z村不久,“喜”字一支外迁他处,现为三支。)同时,在河南商丘、山东聊城、河北大名县均有同姓同族的杨姓人保留着先祖迁入Z村或由此迁出的记忆。然而关于祖先迁徙的线索众说纷纭。这些口头资料中时间地点多变,人物姓名含糊不清,对超越字辈范围的先祖来历的考证十分困难。YXL综合四种最有可能的说法:“济阳杨家堤口”说、“朝城张鲁‘寨门里”说、“河北大名府”说和“山西洪洞—河北张家林”说,将含糊不定的信息层层剥离,最终扑捉到四种传说中的相通之处,即有一条较为明晰的家族迁徙路线暗含其中。YXL总结到,“山西洪洞→河北张家林”说法中“兄弟二人迁往Z村,后有一支从Z村迁出”以及“定居Z村后有老四支‘孝‘全‘双‘喜,其中‘喜字一支去了山东西南一带”这两点与“山东朝城县张鲁‘寨门里”说和“商丘杨氏来源”非常吻合,因此这条较为清晰的家族迁徙路线被YXL认为是可以承认的。由字辈所提供的线索与范围有限,他只得通过对蛛丝马迹进行考证与分析,并且可以与已经超越字辈范围之外的家族历史进行对接。几经斟酌,杨氏最终确立家族“山西洪洞—河北张家林”一说。

众多回族先民的正史资料与家族史的对接,共同书写了完整流畅的杨氏家族小“《史记》”。一个家族被赋予的厚重的历史感,满足了个人或群体对家族完整历史的诉求。

三、家谱:作为完整历史记忆的文本

家族历史的追溯与复原,是凝聚一个家族及其相关人群的有效手段,也是必要手段。当今社会快速发展与多元化的形势下,一个大家族,甚至同一家族支系的众成员之间已然脱离了传统的地缘性聚居状态,进入后宗族的社会形态中,这样的宗族特点“不追求建立日常联系和其他积极的社会互动,只希望在有限范围内,以部分认准共同的宗族世系关系为手段来实现某些功利目标”,世系观念与家族世代意识逐渐衍化为一个文化学范畴的概念。[2]29这一文化学的现象产生在地方,同时具备着家族的、民族的以及新时期社会建设的特点。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家族历史的完整与连续是一个群体获得其族群归属感之必需,承载着家族的记忆,杨氏家谱记录了祖先开创基业、劳苦奔波的点点滴滴。对源于同一祖先的人们,身上流淌着同样的血脉,不论走到哪里,不论身处何方,当人们手持家谱回溯历史时,人们能够跨越时空认识家族,产生精神依靠与寄托。家族是社会的细胞,与其他社会单元一样,同样需要一份厚重的历史。“盛世修志,旺族修谱”,家谱的修订提高了家族自豪感,优良的家风无时无刻不影响着族人的言行,对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发挥着积极的效能。作为一个文化的概念,家族的世系和历史已然成为当今社会建设与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家谱以及家族史的撰写与重塑是民族的文化,是地方文化交流的结果,其必将成为国家与地方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建设要素。

参考文献:

[1]钱杭.宗族的世系学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杨氏
杨氏“益胃汤”治疗脾胃病证的临床研究
杨氏鱼牙钝能“啃”硬壳
杨氏家风,源远流长
《10.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和尚落井蒙冤 包公智擒真凶
聚焦年段目标,破译表达秘钥
Fort Besieged
浅议海源阁杨氏藏书贡献
一个坏官员导致冤假错案
关于柳宗元《亡妻宏农杨氏志》的部分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