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回顾与展望

2014-11-27 23:05曾庆琪
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19期
关键词:发展历程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开放

曾庆琪

摘 要 从20世纪向21世纪转变的历史过程中,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重要历史责任。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高职教育取得了巨大贡献,但在发展进程中也面临政策制定水平不高、自身缺乏吸引力等问题,今后高职教育发展要进一步改善政策环境,突出职教战略地位;加强与普通教育和继续教育的沟通;努力增强区域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可持续发展意识和国际化水平。

关键词 改革开放;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历程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19-0022-05

从20世纪向21世纪转变的历史进程中,高等职业教育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无论在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促进扩大就业和提高国民素质,还是在改善人才培养结构、调整新型产业结构等方面,高等职业教育都充当着重要角色。2014年2月,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任务,提出继续把职业教育发展放在国家战略地位上。因此,认真梳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起步与发展经历,深刻反思和剖析高职发展进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对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明晰现代高职教育发展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一、改革开放以来高职教育发展历程 (一)探索发展时期(1978~1995年) 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高等职业教育。学界一般以“金陵职业大学”的成立作为我国高职教育的起点,在这一时期中央和地方先后建立了128所职业大学,这些学校的建立标志着我国特色高职教育雏形形成,为后来高职教育的调整和规模发展奠定了必要基础。 (二)法律地位确认到调整发展时期(1996~1998年) 虽然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已经明确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但真正在法律意义上对职业教育进行规定和确认的是以1996年9月颁布的《职业教育法》为界,《职业教育法》明文规定:“职业学校教育分成初等、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教育……高等职业学校教育根据需要和条件由高等职业学校实施,或者由普通高等学校实施。”1998年,新组建的国家教育部在“三改一补”①的基础上提出“三多一改”的方针,即多渠道、多规格、多模式发展高职,重视教学改革,真正办出高职特点。也就是说,除“三改一补”中提到的学校可以办高职外,本科高校也可成立技术学院发展高职,只要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高职教育举办方式可以多规格与多方式,只要能体现出高职特点即可,这一时期高职教育的主要特征就是根据需要不断地“变”。 (三)规模扩张到目标定位发展时期(1998~2005年) “三多一改”方针一经提出,全国各地举办高职教育积极性大增。到1998年底,全国各类专科层次的高校共有139所。1999年,教育部出台《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力求到2010年实现大学毛入学率15%,‘十五计划将这一目标的实现提前到2005年”,当年,在扩招23万人的基础上,扩大招生至33.7万人,招生增幅达到47%。大学新生从扩招前1998年的108万人,激升至2005年的504万人。在高校扩招的背后,高等教育师资力量、基础设施和学生质量问题凸显,使得高职教育从开始的跟风规模发展向自身目标定位方向发展转变,高职教育“质”的要求应运而出。 (四)示范内涵发展到全面质量提升时期(2006年至今) 在规模发展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对质的发展日益迫切,为提升高职院校办学水平,2006年11月,教育部启动“百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工程”,根据规划,教育部将支持100所高水平示范院校建设,稳定高职现行的招生规模,把重点放到提高办学质量和学校特色上。2010年,教育部和财政部又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在原有已建设100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基础上,新增100所左右国家骨干高职院校,以此继续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这些文件体现了这一阶段高职院校的内涵质量建设诉求,并以此引领高职院校整体管理水平和办学水平的提高。国家“以点带线,以线带面,有组织有步骤,层层推进”的高职教育示范内涵建设计划,说明了政府对高职教育建设理念和技巧的逐渐成熟,也反映出现今高职教育发展规律。 二、高职教育发展的贡献 (一)满足大众高等教育需求 一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供需矛盾非常突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低,个人接受高等教育机会少,但意愿强烈。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及经济社会综合实力的增强,国家也越来越重视个人需求和意愿,重视公共资源的公平性和共享性,重视人民群众享受高等教育的机会。高等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最紧密,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满足大众在不同区域、不同群体和不同层次的教育需求。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经过14年的风雨历程,高等职业教育实现了迅速发展,2013年,全国拥有高等职业院校1297所,招生315万人,占普通高校招生总数625万人的50.4%,在校生数963万,比1999年增长了8.2倍,由此可见,高等职业教育正成为满足大众高等教育需求的重要方式。 (二)完善高等教育结构 20世纪初,我国高等教育进行改革,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成为改革创新的主要手段,其中,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尤为迅速,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普通高等教育“一方为大”、负重发展的不均衡局面。同时,面对终生教育改革浪潮的兴起,教育贯穿人的一生的观念深入人心,高等教育也不再是封闭式教育培养,参加高考进入普通本科院校不再是个人升学和就业的唯一选择和出路,利用高职教育的优势,打通高等教育体系,使得人人能够成才,整个社会从学历教育走向学力教育,这是新时期赋予高等职业教育的历史任务。 (三)顺应经济产业结构调整 高等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紧密联系、并行发展。有研究证明,2005~2011年间,省际之间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同步扩大,高职教育与经济、产业结构具有一定的相关性[1],高等职业教育的大力发展,顺应了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 2011年,我国三次产业贡献率分别是4.6%、51.6%和43.7%,劳动力产业构成为10%、46.6%和43.4%,与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占GDP的70%相比,差距很大,未来10年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机遇期,社会经济产业要突破瓶颈式发展,就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这就意味着大批低技术含量的就业岗位要转化成为高新技术含量的就业岗位,为此,要培养造就一大批适应现代制造业发展要求的新型应用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而这些人才不是可以靠引进就能解决的,只有依靠高职教育来解决。 (四)促进社会公平和进步 教育一方面可以提高民众的文化素质和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准,另一方面,教育的普及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到蓄水池和解压阀的作用。从全日制学生数量统计来看,2011年,全国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329万人,在校生总数达960万。麦可思调查数据显示,88.1%的2011届高职毕业生为家庭第一代大学生,并且连续三届稳定在这一比例。按照此比例推算,近三年高等职业教育为全国近850万家庭实现了高等教育学历“零”的突破,实现了教育代际向上流动,特别是对那些家境困难的弱势群体,高职教育发展为他们打开了一个上升平台,高职教育通过培养这些毕业生,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调节阀的作用,同时对于民族发展和国家稳定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高职教育是社会公平和进步的助推器。 三、我国高职教育发展问题 (一)政策制定水平不高,高职法律制度不完善 在政策发展上,尽管上世纪我国接连制定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等文件,并提出把职业教育放在国家战略的重要位置,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但这些政策主要局限于具体工作落实,没有一个整体的工作思路和理念,而且政策调整也比较频繁,使得下级落实起来相当迷茫。如1996年,国家提出要通过“三改一补”方式来发展高职教育,不到2年又提出“三多一改”的方针,一年后,《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又提出积极鼓励本科大学办高职、办专科的工作意见。当时全国出现100多所本科大学创办高等职业学院或高等技术学院,虽然这些政策大大激发了地方发展高职教育的积极性,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高职教育的盲目扩张,2003年左右,这些普通本科院校办的高职又开始逐渐淡出高等教育历史舞台。这些政策的出台虽然迎合了当时高职教育发展的需求,但客观反映了对高职教育发展规律认识的不到位和政策的科学性不足。 在法律形式上,除了1996年颁布的《职业教育法》和1998年颁布的《高等教育法》相对具体地提及高职教育体系、组成实施和保障等内容,其他皆为一般法性质,比如《劳动法》《教育法》《教师法》等,主要是宏观层面的原则性话语,具体指导明确性不足,导致高职发展的主渠道不明确,高职投入保障体制不顺畅,高职教育管理体制尚未理顺,社会化职业教育发展滞后,管办不分等问题。 (二)高职教育自身缺乏吸引力 从高职教育发展主体看,高职教育相关利益方包括各级政府、学生家长和行业企业。在政府眼里,高职教育无经济效益拉动,不如本科高等教育;在学生家长眼中,高职教育就业无竞争力,不如名牌本科大学;对于用人企业,高职教育无产业、行业和企业特点,人才质量与培养方式不能满足企业要求,这样的尴尬局面其实是高职自身缺乏吸引力导致的。 从高职教育两大特性看,高职教育具有教育性和职前培训性,高职教育缺乏吸引力主要表现在企业有效需求不足与就业岗位待遇不高。企业对职业教育的潜在需求巨大,但由于职业教育结构不完善,区域分布不均衡,毕业生就业不对口,造成企业对职业教育的有效需求不足。另外,在岗的一线高职毕业生待遇偏低,社会接受程度低,也影响学生和家长对高职教育的选择意向。高职教育要发展,必须正视自身缺陷,努力挖掘自身潜力,发挥自身优势,才能破解高职教育发展困境。 (三)行业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有待提高 西方职业教育发展来自于企业发展需要,在真实企业运作中孕育产生,企业和职业教育发展关系紧密,相互依存,互为促进。而我国高职教育则来自国家制度安排,高职院校追求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与提升学校的品牌地位,而企业追求的目标是根据市场变化迅速调整生产经营,优化企业管理,最终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企业认为,校企合作后会影响企业自身运营,挤占企业资源,企业的经济利益难以体现,这直接影响到行业企业深入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职业教育法》规定,企业等制造、经营管理组织对于职业教育机构的学生和教师来单位考察、调研或上岗实习理应提供便利与方便,并给予适当的劳动报酬。但落实这一规定时,企业的利益并没有得到体现和保证,这使得《职业教育法》在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规定只能成为一纸空文。 作为企业要接受职业学校的学生、教师实习,需要配备专门的企业指导教师,这会影响到企业正常运行秩序,负担起不必要的仪器、设备和机器损坏的风险,有时还得担负《职业教育法》所规定给予上岗实习者适当的劳动报酬。如果政府对企业支持职业教育的税收优惠和经费补偿政策等配套措施不到位,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肯定大大折扣[2]。 四、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展望 (一)高职教育的政策环境大大改善,职业教育战略地位更加突出 未来十年是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十年,其目标是加快建成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体系。2013年11月,习近平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2014年2月,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工作中提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进转方式、调结构和改民生的战略举措。以改革的思路办好职业教育,对提升我国劳动者的就业创业能力、产业素质和综合国力,意义重大。”可见,国家对职业教育战略地位、职业教育认识的深度和对职业教育发展思路日益理性和成熟。 在利好的政策环境下,政府将着力营造“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激发年轻人学习技术和技能的积极性;创新职业教育模式,扩大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师资招聘和教师收入分配等方面的办学自主权,逐步打通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推动专业设置与行业需求,实现课程教学内容与行业、企业的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个对接”;引导支持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强化政府政策支持和监督责任,保障财政投入及时充足,逐步分类制定和落实职业院校办学标准,加强政府对职业教育的督导评估,对于农村和贫困地区职业教育要适当加大支持力度。 (二)现代职教体系完善,职业教育、普通教育和继续教育相互沟通更加便捷 201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是教育工作特别是职业教育工作的一项战略目标和重要任务。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也提出,加快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为职业教育指明了一个新的改革创新方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指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的职业教育系统[3]。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就是以各级各类学校职业教育和各类校外职业培训机构为依托载体,以社会需求为指向,以培养有一定职业技术和素质劳动人才为目标,具有适应社会需求、有机沟通、多元立交的特点。所谓适应需求,就是顺应社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现代产业结构体系建设的变化和人的全面发展要求,遵照技术技能人才成长发展规律,满足各级各类职业教育的科学定位和合理布局;有机沟通,就是以课程衔接体系为中心,促进职业教育发展在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设置、教育教学资源、招生制度、教学评价机制、行业参与指导、集团化办学等领域相互衔接,统筹中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增强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多样化和系统性;多元立交,就是打通职业教育、普通教育和继续教育之间相互沟通的关系,实现全日制教育与非全日制教育之间的并行教育培养方式,搭建起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和成长的“立交桥”。 (三)现代服务理念提升,服务区域能力不断增强 高职教育与高等教育一样能服务社会大众,能够为社会提供智力支持和人力保障,只是对象和层次有所区别,职业教育具有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并且比其他高等教育更加直接和现实。因此,高职教育发展必须紧紧跟上产业和行业发展转变的步伐,随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而“动”,跟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而“走”,围着企业技能型人才需求而“转”,适应市场需求而“变”[4]。如要做到“动、走、转、变”,就要创新和完善校企合作新机制。 职业教育集团是某一地区依托优质的职业教育资源,以某一特色专业为纽带,与行业企业相互合作,为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合作共赢而共同组建起的教育合作体,是近几年,我国加快职业教育办学机制改革创新,促进优质教育社会资源共享共赢的重要模式。如江苏商贸职教集团、江苏建筑职教集团、浙江工贸职业教育集团、杭州电子信息职业学校教育集团、江西现代职业教育集团等等,这种模式不是简单的校企合作,而是对接产业,服务地方经济的重要途径,是推进校企深度合作,有效实施工学结合的重要手段,这将是企业和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的新途径。 (四)可持续和创新意识明显,特色内涵自觉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可持续发展是当今社会发展必须秉持的理念,高职教育发展也不例外,具体体现在综合利用高职教育资源,改善高职教育发展质量,促进区域和校际之间的高职教育均衡发展上,实现教育平等公正,满足社会大众对高职教育的需求。 在具体实现路径上,高职教育面向社会客户现实需要,把高职教育推到社会服务的第一线,综合强化职业教育客户意识,坚持走内涵发展道路,挖掘自身优势,培育高职本身特色。如今,伴随着客户市场的不断细化和分化的时代,高职教育必须理解需求,深入挖掘需求,然后满足客户需求,只有强调这种综合化客户意识,才能保持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当然这一切基于高职教育发展的创新意识。 (五)教育全球化趋势突显,教育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 高职的国际化过程就是通过经济支持、合作办学、专题培训和师生互派等方式,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在国际通用型技能人才的过程。虽然我国高职国际化进程起步较晚,但一直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如与德国合作的“中德职教师资进修项目”;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全面引进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教育教学和管理经验,打造以“高新技术培训、模块化教学董事会管理”为特色的新型职教模式。 国际性是高等教育的基本属性,现代高等教育经历了“国际性——民族化——国际化”的历程,并且伴随着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的趋势,必然加速高职教育的国际化进程,这是高职发展所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也是现代高职教育发展的新趋势。随着我国高职教育质量和内涵的提高,参与国际教育的机会也将会增大,这是我国高职走向世界,争取世界高等教育认可的有效途径。

猜你喜欢
发展历程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40年民族影像志
改革开放初期的上海百姓生活
因改革开放而生 因改革开放而兴
改革开放:干点什么最时髦
高职院校“三个空间”就业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
纺织行业职业结构变迁对高职现代纺织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
国内奢侈品电子商务发展历程研究
新媒体时代表情包发展的传播学解析
我国水土保持监测的发展历程与成就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