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性质和业绩评价方法

2014-11-27 12:38胡宗伟
科技经济市场 2014年10期
关键词:内部结构本质边界

胡宗伟

摘 要:本文沿着最具代表性的企业理论的发展脉络,对企业的本质、边界和内部结构进行了分析和比较,进而提出了笔者关于这一问题的主要观点--企业组织最终产品业绩竞争理论。以前关于企业业绩评价方法的研究,最具代表性的主要是以净利润为基础的企业业绩评价方法、以自由现金流和企业价值为基础的企业业绩评价方法和以经济利润和企业价值为基础的企业业绩评价方法。这些企业业绩评价方法既有优点,也有缺点,企业业绩评价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本文在强化企业业绩评价方法评判标准的基础上评价并借鉴了已有的主要企业业绩评价方法,进而提出了笔者新思考的企业业绩评价方法。

关键词:企业理论;本质;边界;内部结构;企业业绩评价方法

1 最具代表性的企业理论述评

斯密(2001)考察了企业业绩好及企业存在的原因,他认为,业绩好是企业存在的原因,分工和专业化是企业业绩好的原因。马歇尔(1981)则认为,企业本质上是一个组织,分工和专业化是这个组织的行为,组织的行为是多样的,因此组织的业绩也是多样的。简而言之,组织的行为决定业绩,业绩反映组织的行为。奈特(Knight, 1965)和新古典经济学都认为,企业的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而笔者认为,单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将使其劳动成本最低、技术成本最低、管理成本最低,这样的企业将失去立足之地,完全不是市场竞争同行企业的对手,如果连生存都是问题,那么谈何追求利润最大化。奈特(Knight, 1965)认为,企业的本质是企业家和员工之间风险重新分摊所带来的收益,并把伴随这一风险分摊过程的控制权的相应转移作为企业组织的根本特征。他认为,企业的边界即企业的规模在于能否通过扩张降低不确定性。而笔者认为,不确定性有正反两个方面,企业的目标应该是尽可能地扩大正的不确定性,缩小负的不确定性。如果企业单纯追求降低不确定性,那么必将为降低不确定性而降低不确定性,从而缩手缩脚、无所作为。科斯(2003)认为,企业本质上是对市场的替代,"企业的显著特征就是作为价格机制的替代物",企业是一种有别于市场的协调分工方式,是用行政命令替代市场交易。或者,科斯说张五常理解了他的意思,即企业是用内部的要素市场替代了外部的产品市场,是用一种市场行为(要素交易)替代了另一种市场行为(产品交易),而不是用一种非市场行为(行政命令)替代一种市场行为(产品交易);企业的边界在于内外边际成本相等之时,由在企业内完成交易的费用与在市场上完成交易的费用相比较而确定,企业的目标是降低交易成本,而交易成本的来源有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主观来源主要是人的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倾向,客观来源主要是资产专用性、不确定性和交易频率等;企业内部以科层组织进行管理交易。

的确,分工一方面可以降低不同工序之间的转换成本,另一方面可以获取规模经济,从而提高业绩。同时,分工可以促进专业化,而专业化可以提高业绩。如此看来,斯密的企业理论看似在寻找企业组织存在的原因(分工与专业化),实际上找到了企业组织存在的结果(业绩)及其原因(分工与专业化)。马歇尔的企业理论逻辑上很严密,但是没有考察企业行为的原因。奈特和新古典经济学都认为,企业的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实际上他们找到的企业存在的原因也是一种结果。科斯的企业理论为企业存在找到的原因是交易成本,但交易成本实际上是企业的业绩之一,同时他忽视了企业的生产成本、收益和净收益,因此交易成本也是企业组织的结果之一。企业行为的原因决定了企业行为,企业行为导致了企业业绩。寻找企业行为的原因是为了实施良好的企业行为,研究企业业绩也是为了实施良好的企业行为,因此,这两种做法实际上都是为了实施良好的企业行为这一目的,都可以达到实施良好的企业行为这一效果。当然,就其现实可行性而言,研究企业业绩要比寻找企业行为的原因要相对容易测量一些。

2 笔者提出的企业组织最终产品业绩竞争理论

行为至此,笔者将自己关于企业理论的主要观点概括为企业组织最终产品业绩竞争理论,具体包括如下内容:

企业追求的目标是分层次的,首先是企业最终产品业绩的竞争(生存竞争是第一竞争),其次是企业内部生产要素业绩的竞争(组织竞争是第二竞争),最后是企业利润业绩的竞争(发展竞争是第三竞争)。

企业本质上是一个生产组织,是一个生产要素的组合,是一个产品的提供者。生产性是企业的本质属性。要产品就要企业,没有一种产品是不需要企业来生产的。没有企业,就没有产品,也就没有市场(包括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企业是市场竞争的主体和基本生产单位,市场是由企业、居民和政府构成的总体。

企业的边界在于产品的内外边际成本相等之时。企业与市场的关系,不是企业边际成本与市场边际成本的比较,而是一个企业与其他生产同类产品企业边际成本的比较。换言之,科斯所说的企业是对市场的替代或张五常所说的用企业内部要素市场来替代企业外部产品市场,实际上是一个企业与其他生产同类产品企业的相互竞争或替代关系。简而言之,企业与市场的关系是一个企业对其他生产同类产品企业的局部或全部替代。企业不是标准化的,也不是同质的或者无差异的,企业在产品效用和成本之间、各种生产要素的收益和成本之间、企业利润业绩之间都是异质的。企业之间的竞争在产品效用相同的情况下是产品边际成本之间的竞争,在产品业绩相同的情况下是生产要素收益之间的竞争,再在生产要素收益相同的情况下是生产要素成本之间的竞争,最后才是企业利润业绩的竞争。优质的企业将不断扩大自己的生产边界,直到自己生产产品的边际成本与同一市场竞争对手的边际成本相等之时。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只要企业的边际成本低于市场价格,那么企业就可以进行生产或者扩大生产边界,就其极限意义而言,单个最优质企业的规模可以扩展到覆盖整个产品所在的行业,从而占有整个市场。当然,企业是丰富多彩的,是富有创新、活力和变化的,是市场竞争的生命力之源,没有哪一个企业可以始终占有一个市场。

企业内部是一个生产要素的自由交换市场。资本可以雇佣劳动,劳动也可以雇佣资本;资本可以雇佣技术(或管理),技术(或管理)也可以雇用资本;劳动可以雇佣技术(或管理),技术(或管理)也可以雇佣劳动。哪一种要素居于主动地位,那么哪一种要素的所有者就是企业内部的实际控制人和剩余索取权者。在当今社会中,大部分企业是资本及其所有者居于主动和控制地位,如福特汽车、微软公司等;也有一部分企业是技术及其所有者居于主动和控制地位,如大部分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还有一部分企业是管理及其所有者居于主动和控制地位,如股权结构非常分散的民生银行、浙商银行等以及一部分VC、PE企业和大股东缺位的一些国有企业中国石油、中国石化等;当然,也有一部分企业是劳动及其所有者居于主动和控制地位,如生产队和一些互助性的生产经营组织。

与科斯的企业理论相比较,科斯提出的交易成本不可直接测量,只能进行比较制度分析;而笔者提出的企业组织最终产品业绩是可以直接测量的(如果是同质的产品,那么价格越低越有竞争力;如果是有差异的产品,那么性价比越高越有竞争力)。因此,就其现实应用性而言,笔者提出的企业组织最终产品业绩竞争理论更加现实可行。当然,笔者也相信自己的理论也可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通常自己很难发现。因此,如有任何问题,欢迎探讨。

3 企业业绩评价方法的评判标准和最具代表性的企业业绩评价方法

一个良好的企业业绩评价方法应该能够较好地实现企业业绩评价的目标,因此,准确定位企业业绩评价的目标是构建良好的企业业绩评价方法的重要前提和评判标准。关于企业价值增值度量指标的目标,黄卫伟和李春瑜(2005)在其专著《EVA管理模式》一书中作了较好的分析和归纳。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笔者认为,企业业绩评价方法的目标和评判标准应该包括以下五项内容:1)是否真正地反映了企业业绩;2)判断企业业绩是否实现了增长;3)确定企业业绩增长的数量和速度;4)明确企业业绩增长的基本动因;5)适宜将企业业绩增长目标落实为具体的管理行动。

传统的企业业绩评价方法是以净利润为基础的企业业绩评价方法(李晓梅,2008)。该方法认为,净利润是对企业业绩的正确反映。企业存在和追求的最高目标是为股东创造利润并使利润最大化,这里的利润是指企业收入扣除各种成本(含债务资本成本)和所得税之后的净利润,即会计利润。

现代的企业业绩评价方法是以自由现金流和企业价值为基础的企业业绩评价方法。该方法认为,以自由现金流为源泉的企业价值才是对企业业绩的正确反映。企业存在和追求的最高目标是为股东创造价值并使企业价值最大化,这里的企业价值实际上是指企业各期自由现金流的折现值之和。该方法的理论基础是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莫迪利安尼和米勒在其经典论文《资本成本、公司财务和投资理论》一文中提出来的"MM定理"。

较新的企业业绩评价方法是以经济利润和企业价值为基础的企业业绩评价方法(李延喜,2002)。该方法认为,以经济利润为源泉的企业价值才是对企业业绩的真正反映。企业存在和追求的最高目标是为股东创造价值并使企业价值最大化,这里的企业价值实际上是指企业各期经济利润的折现值之和。

4 企业业绩评价方法的新思考

笔者认为,在企业业绩评价方法的五项目标和评判标准中,第一项目标和评判标准即是否真正地反映了企业业绩,这是最重要的内容。前述的以净利润为基础的企业业绩评价方法、以自由现金流和企业价值为基础的企业业绩评价方法和以经济利润和企业价值为基础的企业业绩评价方法它们最本质的问题是都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就其本质含义而言,企业业绩应该是指属于股东所有的企业价值,而不是作为企业价值源泉的净利润、自由现金流或者经济利润。这一点可以从债券的利息和价值的关系中可以得以理解,债券的各期利息是债券价值的源泉,但不是债券的价值本身,债券的价值是其各期利息的折现值,这里的折现率是各期的社会平均利润率。净利润、自由现金流或者经济利润大于零,只能意味着股东本期赚钱了,并不能意味着为股东创造了价值;净利润、自由现金流或者经济利润增加了,只能意味着股东本期赚的钱增加了,并不能意味着为股东创造的价值增加了;净利润、自由现金流或者经济利润增加得快了,只能意味着股东本期赚钱增加的速度快了,并不能意味着为股东创造的价值增加的速度快了。净利润只能在一定程度上间接反映真正的属于股东所有的短期的企业业绩,以自由现金流和企业价值为基础的企业业绩评价方法反映的不是真正的属于股东所有的企业业绩而是属于股东和债权人所有的长期的企业业绩,以经济利润和企业价值为基础的企业业绩评价方法反映的不是真正的属于股东所有的企业业绩而是属于股东和债权人所有的企业的超常业绩,因此笔者在以上方法的基础上,进行了新思考,构建了一种以净利润和企业价值为基础的企业业绩评价方法。

笔者认为,以净利润为源泉的企业价值才是对属于股东所有的企业业绩的真正反映。企业存在和追求的最高目标是为股东创造价值并使企业价值最大化,这里的企业价值实际上是指企业各期净利润的折现值之和,即各期净利润/(1+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之和。这里的净利润是指会计利润。这样一来,就可以既符合企业业绩的本质含义,又符合现行的会计准则和现行的税务实际。

因为以净利润为源泉的企业价值才是属于股东所有的企业业绩的计算公式是确定而统一的,因而以净利润和企业价值为基础企业业绩评价方法的优点主要有:1)可以真正准确地反映企业业绩;2)可以很准确地判断企业业绩是否实现了增长;3)可以很准确地确定企业业绩增长的数量和速度;4)可以很准确地明确企业业绩增长的基本动因;5)适宜将企业业绩增长的长短期目标落实为具体的管理行动,当然期限越长越准确。

参考文献:

[1] Knight, Frank H. , 1965, Risk uncertainty and profit[J], New York: Harper & Row.

[2] 黄卫伟,李春瑜. EVA管理模式[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5.

[3] 科斯.企业的性质[A].载盛洪主编,现代制度经济学[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4] 李晓梅.企业战略业绩评价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8.

[5] 李延喜,郭晓扬,张启銮,孔祥泉.基于EVA的企业业绩评价方法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9) 20-22.

[6] 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7] 斯密.国富论[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内部结构本质边界
拓展阅读的边界
一种含内部结构的水下圆柱壳振动声辐射计算方法
回归本质
盾构隧道内部结构全预制方案探讨
童年的本质
论中立的帮助行为之可罚边界
WUU——让“物”回归其使用本质
六流中间包内部结构优化的数值模拟及生产应用
“伪翻译”:“翻译”之边界行走者
ACP1000内部结构厂房设备地脚螺栓验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