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信访在现代国家治理中的使命

2014-11-27 13:17陈新喜
科技经济市场 2014年10期
关键词:国家治理体系信访

陈新喜

摘 要:近年来,信访问题是社会相关学科研究的炙热话题,由于现实中信访问题通常是较为紧迫的,因此,其在国家治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肩负了现代国家治理体系对其提出的使命,对现代国家治理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基于此,本文将针对信访在我国治理的重要使命做以深层次探讨,对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将信访对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带来的启示加以阐述,供相关研究者参考。

关键词:信访;国家治理体系;人民利益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信访在实现这个总目标中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 充分认识信访在现代国家治理中的时代意义

(1)加强信访工作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

随着我国社会转型加快,城镇化进度提速,出现复杂的社会问题导致信访量有增无减。信访工作事关社会和谐稳定、事关党和国家工作大局。

(2)加强信访工作是实现经济持续增长、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迫切需要。

信访工作是事业关人民群众幸福以及根本利益的一项重要工作。直接关系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带着对人民群众深厚的感情来做好信访工作,减少社会不安定因素,保障人民安居乐业,切实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

(3)加强信访工作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的必然要求。

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将"实行依法治国"确立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党的十八大报告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确立为推进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对"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重要部署。加强信访工作,就是要求信访在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中按照《关于依法处理涉法涉诉信访问题的意见》和《关于创新群众工作方法解决信访突出问题的意见》要求依法办事,依法执政,更好地维护法律的尊严,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着实有效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

2 现代国家治理体系对信访的要求

信访是我国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时期维稳社会稳定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之一。信访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具有重要价值。信访制度既能反映国家治理能力,也能促进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创新群众工作方法解决信访突出问题的意见》及习总书记一系列讲话精神。一是设立群众工作站,就地接待群众来信来访来电。二是建设网上信访平台,实行网上登记、流转、反馈,方便群众投诉、跟踪、查询。三是建立视频接访平台,解决远程投诉难。四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建手机信访短信、信访微信、信访微博等互动平台,及时发布信访信息和工作动态。五是把涉法涉诉纳入法治轨道解决,提高群众对涉法涉诉信访问题处理的认可度。六是提高基层化解矛盾、处理问题的能力,最大限度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劝导当事人依法按程序反映问题,理性表达诉求,减少越级上访。七是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

3 在国家治理体系中信访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信访存在诸多问题,影响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进程。

(1)"不作为"、"乱作为"现象突出。一些单位(职能部门)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不强,存在有案不立,立案不为,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滥用职权、执法不公、工作相互推诿、敷衍了事等问题,特别是一些执法部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以权压法,徇私枉法,严重侵犯群众合法权益。

(2)越俎代庖,访诉不分。近些年来,在现实中一些地方信访走了样、变了味。特别是在涉法涉诉信访过程中当事人"信访不信法"、"以访压法"的情况比较突出,不是信访部门的事信访部门则统包统揽,越俎代庖,访诉不分。俗话说"事不关己,关己则乱",本应由司法机关处理的事,当事人都跑到信访部门寻求解决,背离了法制轨道,损害了法治权威。

(3)认识不够,缺乏双赢意识。有些单位及相关人员对信访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没有认识到信访是维护社会稳定的一道防线,没有意识到信访制度既能反映国家治理的能,也能促进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还可以推动治理方式法治化。群众观念也不强,没有去用双赢的智慧,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只片面看问题,处理问题。

4 信访在我国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启示

(1)增强忧患意识。

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当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依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仍然不容忽视,这对信访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应常居安思危,未雨绸缪,防范于未然,把忧患意识作为新形势下加强信访维稳工作的重要内容,切实把维护社会稳定作为"第一责任"抓紧抓好。一是领导干部要高度重视维稳工作的重要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充分认识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二是建立维稳工作责任制。各级领导和职能部门(单位)层层签订维稳工作目标责任状,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分工合作。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2)加大《信访条件》等相关法律法规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

法律和道德都是社会行为规范。把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加大《信访条件》等相关法律法规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是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必然要求。一是我们按照《关于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的要求,在基层建立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法律需求,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促进社会和谐。二是利用各种宣传载体,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大力宣传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引导群众依法表达利益诉求,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三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解决中国社会转型期新问题的迫切需要。利用各种媒体在全社会特别是在党员干部、青少年中广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党员干部、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全社会广泛开展各种创建活动,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一是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在各街道办、社区、单位广泛开展如"平安社区"、"平安家庭"、"平安医院"、"平安学校"等活动,促进和谐社区、平安社区的建设,增强人民群众安全防范意识、和睦相处意识,达到安定有序的治安环境,诚信友爱的人际关系。二是开展类似"法治湖南"、"法治浙江"建设活动。各地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法治中国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把法治建设具体化,切实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三是利用好12348公共服务平台,多渠道受理群众诉求,为群众提供"一站式"法律服务,积极化解各类矛盾纠纷,真正发挥了"减压阀、润滑剂"作用,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法治环境。

(4)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执政理念,把民生工作和社会治理工作作为社会建设的两大根本任务,高度重视,大力推进,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为社会和谐稳定奠定基础。改善民生从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坚持问题为导向。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问题不切入点,深入剖析产生问题的根源,不绕弯子,不捂盖子,真心实意为群众解决问题。二是惠民政策要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各级政府要将改革发展的"蛋糕"公平地滴水不漏地惠及到千家万户,把党和国家的温暖送到亿万人民手中,有效解决群众的后顾之忧。

参考文献:

[1]刘平.单位制的演变与信访制度改革--以信访制度改革的S市经验为例[J].人文杂志,2011(06).

[2]童之伟. 信访体制在中国宪法框架中的合理定位[J].现代法学,2011(01).

猜你喜欢
国家治理体系信访
法治角度下中国梦与国家治理之关系
新时期我国信访制度的完善
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法治精神”
浅谈如何做好新时期的信访工作
人大代表如何更好地收集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