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鹮》世界里的情与义

2014-11-27 15:35李昂
科技经济市场 2014年10期
关键词:亲情

李昂

摘 要:《红鹮》是美国著名作家詹姆斯·赫斯特的代表作。亲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该小说讲述的就是人类亲情中的兄弟之间的感情故事,体现出的浓浓的兄弟情义让人感动而又伤心难过。独特的故事情节和兄弟情义的细微展示使得这部短篇小说格外感人,成为美国文学中的经典。

关键词:亲情;兄弟情义;预示;倒叙

詹姆斯·赫斯特成长于南卡罗来纳州,曾在二战中服役,后学音乐,想在歌剧方面有所造诣,并去意大利学习。三年后放弃音乐梦想,而后在一家银行供职,期间写作。1960年《红鹮》刊登在《大西洋月报》上并获奖,迅速受到好评,并被收入到美国各高校的教材中。

本文讲述兄弟之间的感情故事。弟弟天生虚弱,身体畸形。刚出生时没人相信他会活下来,爸爸甚至为他准备了小小的桃木棺材。但他终是活下来。三岁时爸爸为他做了手推车。哥哥无论走到哪里都要推着他,然而哥哥希望弟弟能和他一起跳闹玩耍,至少不要做他的负累。可是弟弟不仅无法站立,反而成为令哥哥尴尬的人。为摆脱这种尴尬,建立自己的骄傲与自豪,哥哥开始训练弟弟站立及走路。起初,确有成效。当弟弟在六岁生日那天站在全家人面前时家人惊得无法言语。然而,哥哥想要的更多,他开始训练弟弟跑步,游泳,划船等,但这已超出弟弟身体所能承受的范围。最终,当弟弟无法达到哥哥的目标时哥哥在愤恨中跑开,将弟弟丢弃在滂沱大雨中。当孩子气的恼怒渐渐散去,哥哥重又回去找弟弟时却发现弟弟已倒在雨中,嘴角溢血,生命尽逝。

故事中的弟弟虚弱,或许是身体行动的障碍使得生命力更集中于思维之中。他很能幻想,他所幻想的那个男孩穿着金色长袍,太阳与之相比也黯然失色,他拥有美丽的孔雀,当他入睡时孔雀会用华丽的羽毛轻轻裹住他。这一幻想突显弟弟心中的两种渴望:一。渴望尊严,尽管带点虚荣。无疑那个小男孩正是弟弟梦中的自己,有健康的体魄与为人称羡的风采。身体虚弱,甚至畸形的弟弟比任何人都渴望别人的尊重,害怕歧视与嘲讽。二。渴望爱。正是由于身体的缺陷使得他渴望更多心灵的爱,而不是别人异样的目光所带来的伤害。弟弟深爱并依赖哥哥,愿意听他的话,强迫自己做无法完成的事,最终导致自己的早逝。

故事中的哥哥健康,深爱弟弟,这爱中却参杂了无奈,尴尬与自私。为让弟弟成为自己的玩伴,自己的骄傲,为在弟弟身上显现自己的成功与伟大,他强迫弟弟按自己的意愿行事,去完成自己的目标,最终却毁了弟弟,让他终生遗憾。然而哥哥却不是可恨的角色,毕竟他年轻无知,想法幼稚,怀着简单的动机,带来的是优质的苦果,留下了终生痛苦的回忆。

本文展现了亲情。亲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在本文中亲情得到很耗的展示。没有亲人因为弟弟的虚弱而遗弃或忽视他,相反,他是家庭中的一员,受到长辈的呵护及哥哥的照顾。但是,哥哥也有他的骄傲与虚荣:诚然哥哥爱弟弟,但他仍有他的虚荣。他不愿推着弟弟到处走,怕受到别人的嘲笑,也怕弟弟成为自己的累赘。因虚荣他强迫弟弟走路,甚至游泳,划船,为突显自己的成功。弟弟成了他骄傲的展示,也是他骄傲的祭品。弟弟身体的残缺没有对哥哥自身形成极大影响,反而对外造成哥哥品格的残缺。为弥补凹下去的那块虚荣,哥哥涤荡了弟弟整个生命。这养的结果全然是无心。哥哥不曾想会有这样的后果。简单的动机导致灾难的后果。

本文隐含了"量体裁衣"的意味:本文独有的现实意义即"量体裁衣",以实际能力确定目标,不能急功近利,不能一味贪求幻想中的成功而忽略现实的基础。弟弟的悲剧既是告诫人们不要不顾现实,一味强迫别人以自己的意志和目标为转移,否则会适得其反,也是要打碎人们的希望。相信读者在读到弟弟能够站立及走路时会怀有极大希望与喜悦,甚至与哥哥一样开始不切实际的幻想,随着弟弟的死亡,作者与读者的希望一同被埋葬。梦想与现实的差距是永远存在的。

本文通过象征手法来展示兄弟情义。象征是本文最突出的特点。从题目到文中的细节,象征充斥全文。例如,红鹮象征弟弟。文本后来细致描写的从热带千里飞来,死在家中院子里的红鹮依然是象征弟弟的死,象征弟弟来到不属于他的人世,经过一番痛苦磨难,如同飞到那树上筋疲力尽的红鹮,最终生命悄然结束。而老妇人沼泽象征美好的生活与温暖的感情,透着人世的快乐与浓浓的希望,最后的滂沱大雨象征着弟弟悲惨的命运。弟弟与哥哥一母所生,分属两极,实际上,弟弟可以看做是哥哥或每个人内心的残缺与虚弱。

预示的运用是本文一大特色。从文章起始提到的墓地里的花,树上空空的巢穴预示着悲剧的故事,到后来1918年的灾荒,庄稼枯萎荒芜,预示文中主人公--弟弟必然死亡的结局,再到飞到院中的红鹮的死,家人的冷漠与弟弟的难过,只有他在意红鹮的死,跪在它面前,将它埋葬,这一系列动作及心境都在预示他的境遇将与这红鹮一样。

参考文献:

[1]加里·纳什.美国人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萨伯文·伯科维奇.剑桥美国文学史.[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3]J·希利斯·米勒.重申解构主义.[M]郭英剑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4]朱刚.二十世纪西方文艺批评理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亲情
永不凋零的亲情
加减法中的浓浓亲情
在寻常小事中发现美好亲情
亲情密码
伪亲情何以大行其道
清明话亲情
最是亲情“回娘家”
增进亲情的项目推荐
抱抱獴的亲情启示
超出血缘亲情的大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