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有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体性认识

2014-11-28 05:28杜彬伟
党政研究 2014年6期
关键词:公有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

〔作者简介〕

杜彬伟,中共武汉市委党校理论中心主任,副教授,博士,中国社科院博士后,湖北 武汉 430023。

〔摘要〕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失败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其对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的谬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有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现实公有制的本体性认识,要基于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的科学把握,从马克思主义的元理论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定位,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的历史使命。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公有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体性认识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8048-(2014)04-0080-05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受到前苏联的很大影响,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自然给我们的思想界带来冲击,尤其严重的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动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本源是真正的原初的马克思主义,而不是经过阐释的马克思主义,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体要从马克思主义的元理论(即没有经过阐释的原初的马克思主义)中去寻找。公有制是解决社会化大生产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矛盾的一般途径,但公有制是历史的、过程的,不能一般的、无条件地理解公有制。我们要从马克思主义的元理论中去认识当前的公有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一、 社会形态谬解下的“模式失败”:历史教科书

苏联模式失败很大程度上源于其对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的谬解。1938年,斯大林提出了关于社会形态发展理论的“五形态说”,在《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中,斯大林指出,“历史上有五种基本类型的生产关系:原始社会公社制的、奴隶占有制的、封建制的、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的。”〔1〕这也就是我们所熟悉的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斯大林认为这五种社会形态对一切社会都是普遍适用的,无论是东方社会和西方社会,也不管存在何种历史文化基础,并把这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看作是不可逆转的铁律。因为前苏联是第一个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国家,所以,前苏联的所有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理解都被看作是马克思主义本身。斯大林的“五形态说”也就成为其他社会主义者或者其他学派学者“基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常识”,结果在“苏联模式失败后”出现了所谓的“历史终结论”。

一些学者认为,马克思本人从未表达过关于“五形态说”的社会形态理论,他的社会形态理论是“三形态说”。①复旦大学俞吾金认为,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深受卢梭的影响。〔2〕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把人类社会的演化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第一阶段是自然状态,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第二阶段是私有制状态,人与人之间是不平等的;第三阶段是卢梭理想中的共和国状态,人与人之间在社会契约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了新的平等关系。马克思在《巴黎手稿》中表达了类似的想法。后来,在《1857年—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从经济关系和人的发展的角度正式提出了他的“三形态说”:“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因此,家长制的、古代的(以及封建的)状态随着商业、奢侈、货币、交换价值的发展而没落下去,现代社会则随着这些东西一道发展起来。”〔3〕简单来看,马克思的“三形态学说”的逻辑过程表现为:人的依赖关系(第一社会形态)——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第二社会形态)——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个性(第三社会形态)。

在稍后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1859)中,马克思以研究者的口吻指出:“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俞吾金、张凌云等学者在对马克思的文本进行历史的分析基础上认为,马克思“三形态说”在欧洲社会的演进模式和东方社会的演进模式存在着根本差异:欧洲社会形态的演进模式: 第一个社会形态(氏族公社、亚细亚所有制、奴隶制、封建制)→第二个社会形态(资本主义所有制)→第三个社会形态(未来共产主义所有制);另一种是东方社会形态的演进模式: 第一个社会形态(氏族公社、亚细亚所有制)→第二个社会形态(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的社会主义所有制)→第三个社会形态(未来共产主义所有制)。

斯大林谬解了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而把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一般化为“五种社会形态”,并且忽视了马克思在论述社会形态中着重强调的东方社会和欧洲社会的差异,把前苏联所处的历史阶段误判为“社会主义社会”,从而采取了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社会设想的“制度模式”。斯大林苏联模式的失败还在其对自身实践经验教训的漠视和置之不理。列宁在建党之初曾经认为俄国已经是资本主义国家,并因此和普列汉诺夫发生过关于俄国社会性质的争论。但是,在俄国的社会发展实践中,列宁更正了对俄国社会性质的看法,认为俄国仍然没有摆脱半亚细亚的不文明状态,这实质上意味着列宁对俄国社会性质的认识回归到了马克思主义的本原,并试图通过“新经济政策”来刺激苏联经济的发展。列宁的逝世中断了苏联在正确道路上开拓的“科学实践”,从而走向了“非马克思主义道路”的苏联道路。斯大林对于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的谬解,理论上的错误加上对苏联社会历史阶段的误判为后

①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在中国存在着持久的争论,焦点集中在“五形态论”和“三形态论”的分歧与融合上:有的学者支持“五形态论”,有的学者支持“三形态论”,有的学者同时认可“五形态论”和“三形态论”,认为两者是互补的,从不同角度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笔者认为马克思本身既谈论过“五形态”,也谈论过“三形态”,但是具体的语境是不同的:“五形态论”是马克思立足当时社会现实基础上的具体的“理论演绎”,而“三形态论”具有更大的抽象和一般;具体的“理论演绎”总要依据一定的客观条件,客观条件发生了变化,具体的“社会形态”也会发生变化,因此,从马克思不同的文本论述来看,马克思并没有把“五形态”固化;“三形态论”具有更大的包容性,更加能够体现在不同时代、不同现实条件下社会发展规律的一般性。笔者不否认“五形态论”,但是认为“三形态论”更适合用于中国的社会发展,有利于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理论逻辑和历史实践上达到和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的、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来苏联的崩溃埋下了伏笔。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体性认识:元理论与再认识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社会历史的第一个形态表示的是人的依赖关系,是自然经济阶段,前资本主义的亚细亚生产方式、奴隶制生产方式和封建制生产方式同属于整个阶段。第二个形态是以物的依赖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商品经济阶段,马克思所称的现代社会就是和这个阶段对应的资本主义社会。第三个形态就是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个性,是产品经济阶段,与整个阶段对应的就是共产主义,即包含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在马克思的社会形态学说里并没有一个单独的社会主义阶段,也没有把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或者说低级阶段称为社会主义。他们虽然常常使用“社会主义”或者“科学社会主义”这一概念,但这是作为共产主义的同义词使用的。〔4〕不过,由于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指出:“马克思把通常所说的社会主义称作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或低级阶段。”〔5〕所以,从斯大林开始,人们习惯于按照列宁的说法把马克思讲的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叫做社会主义社会,把马克思讲的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叫做共产主义社会。可见,从列宁开始的对马克思主义的阐释就开始偏离马克思主义的元理论。

我们在理解马克思主义元理论时的一个根本观念,就是不能把马克思主义随随便便地当作“一般理论”来理解。马克思就曾经尖锐地批评俄国的民粹派:“他们一定要把我关于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概述成一般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理论,一切民族,不管他们所处的历史环境如何,都注定要走这条道路,……但是我要请原谅。他这样做,会给我过多的荣誉,同时也会给我过多的侮辱。”在认真研究了俄国形势之后,马克思才在晚年对俄国革命发展做出了“可以跨越资本主义制度卡夫丁峡谷”的判断。①

提出“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命题,也意味着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形态至少可以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欧洲的社会发展形态,就是经由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走向共产主义;一种是“落后于现代社会”的东方社会的发展形态,即“跨越卡夫丁峡谷”直升共产主义。

党的十三大报告在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殊性时明确指出: “我们的社会主义是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生产力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经历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去实现别的许多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我国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6〕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7〕从党的十三大报告、十八大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出,我们的社会主义不是一般的抽象的社会主义,而是具体的、符合中国实际和发展阶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点在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定位,即对我国现时代处于人类社会历史哪个形态做出科学的判断。

从对党的十三大报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我们的社会是“落后于现代社会”即资本主义社会的东方社会,我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建立在不发达的商品经济之上的初级阶段,这个初级阶段不是“共产主义第一阶段”,而是向着共产主义或科学社会主义进发的“起步阶段”。由是,作为东方社会的中国“现实社会主义”的社会形态发展就由“卡夫丁峡谷跨越阶段→共产主义社会”演变成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中级阶段→共产主义社会阶段”。在这里,有三点需要明确:第一,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社会主义中级阶段是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阶段;第二,这个阶段是与世界资本主义并存,并享有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肯定成果的阶段;第三,这个阶段是充分发展商品经济(即市场经济)的阶段,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为进入共产主义奠定基础的阶段。

为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立足于中国国情,充分利用人类一切发展成果和文明成果,为进入更高程度社会作出铺垫的、不断变动、发展的社会形态,他并不一般地排斥资本主义社会,而是

①1881年2月至3月间,马克思在给查苏利奇的复信草稿中写道:“如果说土地公有制是俄国‘农村公社的集体占有制的基础,那么,它的历史环境,即资本主义生产和它的同时存在,给它提供了大规模地进行共同劳动的现成的物质条件。因此,它能够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享用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肯定成果。“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437页。

与资本主义社会并存,展开竞争与合作,充分利用市场经济中的一切有益成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完成“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社会形态。

三、回归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本源:再现科学的逻辑

公有制是指公共占有和支配生产资料的所有制。〔8〕不存在一般的公有制,公有制总是同一定的社会具体形态联系在一起的,原始社会也有公有制。社会主义同公有制联系在一起就是社会主义公有制,这个公有制已经完全不同于其他的公有制,而是未来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从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来看,马恩并不注重社会主义公有制这个概念,①而是用“社会所有制”来表示我们现在所使用的“社会主义公有制”。马克思主义元理论中的“社会所有制”,即我们所理解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是一个对未来社会的一种设想,是在对私有制进行彻底批判的基础上,提出的对“社会的财产”共同占有,这种生产资料占有方式是对资本主义私人占有方式的直接否定。

马克思用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来定义未来的社会,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认为,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集体的、以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为基础的社会”。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基础是“社会所有制”,这个社会所有制有如下特征:一是在资本创造的物质的基础上,通过工人阶级和整个社会在这个创造过程中经历的革命,实现劳动和劳动条件的结合,劳动者和生产资料所有权的结合;二是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三是以自由、联合的劳动条件去代替劳动奴役的生产条件,是广泛的、和谐的自由合作劳动制度。简单说来,马克思主义中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全社会的劳动者联合为一个整体的共同占有,劳动者在占有和使用生产资料方面没有任何差别。需要我们注意的是,这个“社会主义公有制”阶段是在资本主义消灭以后,存在于没有阶级、没有国家、没有商品生产的历史阶段。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共产主义社会最基本的特征,两者不可分割,没有社会主义公有制就没有共产主义。

我们现在所理解的一般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实质上是被斯大林异化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在斯大林那里,由于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第二阶段演变为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相应地,所有制也就被区分为“社会主义社会公有制”和“共产主义社会公有制”。这个时候,马克思的“社会所有制”就和“社会主义公有制”,完全不一样了。马克思的社会所有制在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第二阶段并没有质的差别,都是存在于没有阶级、没有国家、没有商品、没有货币的社会条件下。而斯大林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则只是没有剥削阶级,国家、商品、货币依然存在,并且在斯大林那里,社会主义公有制出现了两种形式: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

我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有制”既不是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社会所有制”,也不是斯大林所说的“社会主义公有制”,而是中国特有的“现实社会主义公有制”。这个“现实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定位联系在一起的,即处于“卡夫丁峡谷的跨越阶段”,在这个阶段,我们不能实行一大二公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只能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经济制度”。在理解“中国的现实社会主义公有制”时,我们要明白,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我们的一个基本价值观,我们不仅要通过社会主义公有制体现我们的社会主义性质,更要否定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和发展观,我们不是为了资本而生产,而是为了“生产者不断扩大的生活过程”,即为人的自由和全面解放创造条件。同时,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也是一种发展观,就是要利用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切肯定成果,创造条件向马克思的“社会所有制”靠拢。

我们初级阶段的公有制是和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即和大量非公有制经济并存的公有制,但不能因此否定我们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虽然根据唯物史观看,历史过程中的决定因素归根结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是也不能简单、粗暴地理解为经济因素是唯一决定的因素。恩格斯指出:“如果有人在这里加以歪曲,说经济因素是唯一决定性的因素,那么他就把这个命题变成毫无内容的、抽象的、荒诞无稽的空话。经济状况是基础,但是对历史斗争的进

①“社会主义公有制”这个术语虽然只是在恩格斯的著作中出现过一次(至少从现在的中文本看是这样),但这并不妨碍我们用这个术语来概括马、恩关于社会主义所有制的各种说法和思想。参见智效和:《“过渡时期的公有制”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公有制”》,《经济纵横》,2009年第4期。

程发生影响并且在许多情况下主要是决定着这一斗争形式的,还有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9〕同时,马克思恩格斯尤其重视政治斗争和政治行为的作用,恩格斯指出:“我们只要看看马克思的

‘雾月十八日,那里谈到的几乎都是政治事件所起的特殊作用,当然是在它们一般依赖于经济条件的范围内。或者看看《资本论》,例如关于劳动日的那一篇,那里表明立法起着多么重大的作用,而立法就是一种政治行动。或者看看关于资产阶级的历史的那一篇(第二十四章)。再说如果政治权力在经济上是无能为力的,那么,我们何必要为无产阶级的政治专政而斗争呢?”〔10〕我们中国这个落后的东方社会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就是通过国家和政权的力量,通过不同阶段的社会主义建设,一步步地扩大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经济力量,直到积累、发展出适合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并在这个过程中对经济制度和社会制度进行更深刻的社会主义改造,直到完成跨越资本主义制度卡夫丁峡谷的历史任务。

四、小结

资本作为一个历史产物是具有一定使命的,在资本的历史使命没有完成之前,是不会退出历史舞台的。马克思指出:“资本在人类历史上是有历史使命的,这就是一方面创造出一个普遍的劳动体系;另一方面,也创造出一个普遍利用自然属性和人的属性的普遍有用性体系,极大促进生产力和人的一般能力的发展,构建起人们之间的普遍联系,改造了人的需要。”〔11〕资本不断驱使劳动生产力向前发展,来为发展丰富的个性创造出物质要素;〔12〕也“培养社会的人的一切属性,并且把他作为具有尽可能丰富的属性和联系的人,因而具有尽可能广泛需要的人生产出来——把他作为尽可能完整的和全面的社会产品生产出来(因为要多方面享受,他就必须有享受的能力,因此,他必须是具有高度文明的人),——这同样是以资本为基础的生产的一个条件”。〔13〕这表明,未来共产主义社会虽然不承认资本、自然也不存在资本,但是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产生却是需要通过资本完成历史使命来实现,在资本没有完成历史使命之前不会退出历史舞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基本经济制度,就是要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框架和目标下,充分发挥资本的作用,并创造条件促进资本历史使命的实现。如果承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和“资本的历史使命相联系”,那么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分割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就必须和“资本相联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就不能是“消灭资本”和“限制资本”,而是“促进资本的发展”。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阶段”实现了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其统一的结果是在科学社会主义的信仰中推动各种形式的资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

〔参考文献〕

〔1〕联共(布)党史教程〔M〕.中央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75.137.

〔2〕俞吾金.社会形态理论与中国发展道路〔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

〔3〕〔12〕〔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人民出版社,1979.104,287,393.

〔4〕俞良早.经典作家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及其当代发展〔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

〔5〕列宁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72.255.

〔6〕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人民出版社,1991.10,12.

〔7〕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人民出版社,2012.13.

〔8〕李明章.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社会主义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实质〔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6).

〔9〕〔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95.695,696,704,705.

〔11〕余源培.资本论的当代意义〔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

【责任编辑:刘彦武】

猜你喜欢
公有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
全民抗疫下集体主义的当代内涵与制度优势探讨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工作发展方向
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途径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运用
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的实证分析
从劳动主义的角度对当代中国经济问题的思考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