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海市不同治理措施下土壤理化特征变化研究

2014-11-28 21:18王晓虹刘宇
农业科技与装备 2014年2期
关键词:土壤养分治理措施土地利用

王晓虹 刘宇

摘要:以凌海市水土保持示范园区的耕作土壤作为对象,研究不同治理措施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土地治理措施和作物共同影响着土壤物理性质;土地治理措施和人为因素对土壤养分含量有显著影响。根据试验结果可选择效果较好的治理措施,为凌海市水土流失防治提供依据。

关键词:土地利用;治理措施;水土保持;土壤养分

中图分类号:S1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4)02-0058-03

土地利用是人类利用土地的各种活动的综合反映,是影响土壤质量变化最直接、最深刻的因素。而土地利用效果的好坏是通过对土地的处理利用措施表现出来的。近年来,国外学者在研究土地耕作管理措施对土壤生物特性的影响方面取得较大进展,而国内研究方向定在土壤质量的评价方法和理论、空间尺度转化及耕作措施等方面。本文将空间尺度缩小来探讨凌海市土壤的变化规律,通过对比、分析不同治理措施下土壤容重、含水量、pH值、电导率(EC)及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等土壤因子的变化情况,得出不同治理措施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规律,以期为改善辽西地区的土质、提高当地生产效益和实现土壤养分优化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域概况

试验地位于辽西地区凌海市白台子乡北部的吴楚庄园水土保持示范园,其地理位置为120°42′—121°45′ E,40°48′—41°26′ N,属松辽流域大凌河水系,区域总面积23.33 km2。示范园区属土石山区,山体以土石质为主,其中沙壤土占总面积的75%,其余为草原草甸土;气候属北温带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季,日照充足,年降水量550~620 mm,无霜期160~180 d。该区域概况在凌海市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1.2 试验设计

试验于2012—2013年连续2 a在松辽流域的水土保持示范园区中进行。园内各治理措施的供试土壤来源于试验前期研究人员同样处理的土样。试验区域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并排排列在一起的5种整地方式的试验小区。试验小区为5个建在坡面15°的斜坡上的水泥槽,每个槽长21 m、宽5 m,由右至左分别是大豆梯田、横垄地瓜、水平槽、鱼鳞坑、休闲地,小区内的作物在整个生长季不追肥,以休闲地作为对照。另一部分选择在流域内海拔、地貌、母质相近的地段设置5种耕地模式(荒坡、豆坡、豆田、果树梯田、葡萄山地),耕地上作物进行不同数量的施肥和追肥,以荒坡作为对照。每块地用GPS定位,以S形方式采集土样,取样深度为0~10 cm,10~20 cm和20~30 cm,每层分别取9个点混合;重复取样,采样时间分别为2012年5月、11月和2013年5月、11月。

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1.3.1 土壤理化性状的测定 土壤天然密度采用环刀法测定。天然含水率采用烘干法测定。土壤理化性质测定主要参考鲍士旦(2000)的方法,其中,pH值、EC采用土∶水=1∶5浸提,用pH计和电导仪测定;土壤碱解氮采用1 mol/L NaOH碱解扩散法测定;土壤速效磷采用NaHCO3浸提,钼锑抗比色法测定;土壤速效钾采用中性NH4OAC浸提,火焰光度计测定。

1.3.2 数据处理和分析 利用Microsoft 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利用DPS(7.5)软件,采用最小显著差数法(LSD)对数据进行检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治理措施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土壤容重、含水量、pH值及EC是土壤理化性质的重要指标,反映了土壤的成土条件、肥力特征、盐分积累的综合情况,也是划分土壤类型和评价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不同治理措施下土壤的容重、含水量、pH值及EC测定结果见表1。

由表1 可见:1) 不同耕作方式下,大豆梯田的土壤容重值最高,与其余9种措施的土壤容重有显著差异。这是因为农民对土壤耕种性要求越高,土壤结构破坏程度越严重,则土壤容重越大,即土壤的结构性越好、土壤质地越疏松,容重越大。2) 在不同坡度的耕作模式下,土壤含水量的变化趋势为果树梯田>豆田>葡萄山地>荒坡>豆坡。坡度小于5°、近似于平地的豆田、葡萄山地的土壤含水量高于坡度为10°的荒坡和坡度大于15°的豆坡,因此推断含水量与坡度大小有关。在相同坡度的试验小区内,含水量趋势为水平槽>大豆梯田>休闲地>鱼鳞坑>横垄地瓜。其中,水平槽土壤含水量最大,这是因为水平槽所形成的槽形沟可储水。将坡地改为梯田,可减少自然降雨时的雨强和风强对土壤的侵蚀,并拦蓄雨水增加其土壤水分。休闲地表层被绿色密实植被所覆盖,植被不仅缓冲了自然降雨时对土壤的侵蚀,而且可保护土壤中水分不易流失。3) 总体来看,土壤pH变化无显著差异;但豆田土壤pH值最低,大豆梯田土壤pH值最高,出现了显著差异,这可能与大豆作物特性及当年自然状况有关。4) 试验小区内的EC值变化范围相对于其他5种整地方式的要小。这是因为试验小区内的土质为沙质土,沙质土属初育土,其土壤矿物组成与母质基本相似,故离子数较相近;而其他措施由于受人为干扰严重,因此数据结果变化无规律。

2.2 不同治理措施对土壤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的影响

不同治理措施的地表覆盖和人为干扰程度都不同,这直接影响土壤养分的迁移和流失。养分迁移主要由径流和泥沙携带,随着时间的推移影响土壤养分贮量和养分有效性。试验所测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如图1—3所示。

由图2可以看出:在自然降雨条件下所产生的均等降水量、降水强度和地表径流情况下,休闲地和荒坡的速效磷含量要比其他措施的低很多。即有保护性措施和无保护措施的土壤养分有明显差异。对土壤实施保护措施,可使径流泥沙分布发生变化,减少土壤侵蚀,从而减少土壤养分流失。

由图2和图3可知:果树梯田和葡萄山地比豆田和豆坡养分高。这是因为果树梯田和葡萄山地的经济效益近年虽有所降低,但相比其他方式在相同的劳力与经济投入下,经济销量仍较好,因此农户对果树和葡萄关注相对较多,对其施用有机厩肥和复合肥也较多;果树梯田和葡萄山地作物种植密度相对豆田和豆坡较大,植被覆盖较密,在相同自然条件下侵蚀较轻,水土流失减小,使土壤的速效养分迁移相应减弱;另外,大豆作物对土质肥力要求较低,肥料用量较少。

由图1—3可知:不同治理措施下,土壤速效磷的含量远小于碱解氮和速效钾的含量,并且试验小区内的土壤速效磷含量变化很小。这可能由于土壤所含的磷主要来自母质和与施肥量大小有关。

3 结论与讨论

通过试验可以得出结论:1) 不同土地治理措施和作物共同影响着土壤物理性质。土壤容重越大,其结构性越差,质地越密实。土壤含水量与土壤坡度、土壤侵蚀程度及土地保护措施有相关性。其中坡度影响最为显著,土壤含水量与坡度大小成反比,坡度越大,含水量越小。2) 土地治理措施和人为因素对土壤养分含量有显著影响。人为目的性越强、关注越多,土壤养分就越高;土壤治理措施越合理,养分流失就越少。

此外,不同治理的土壤养分迁移和流失与土壤所含元素本身的特性、种植的作物种类及其根系、土地覆盖率及耕作措施都有一定的关系。本研究未对全效的氮磷钾及有机质含量进行测试,可能导致试验结果出现偏差,但该结果仍可作为今后松辽流域内各种土地利用方式的水土保持效果及水土资源利用研究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廖晓勇,陈治谏,刘邵权,等.三峡库区小流域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肥力的影响[J].生态环境,2005,14(1):99-101.

[2] 朱祖祥.土壤学[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3.

[3] 喻荣岗.水土保持措施土壤改良效益研[D].南昌:江西农业大学,2011.

[4] 曾河水.不同治理措施侵蚀地土壤物理性状变化的研究[J].福建水土保持,14(1):50-54.

摘要:以凌海市水土保持示范园区的耕作土壤作为对象,研究不同治理措施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土地治理措施和作物共同影响着土壤物理性质;土地治理措施和人为因素对土壤养分含量有显著影响。根据试验结果可选择效果较好的治理措施,为凌海市水土流失防治提供依据。

关键词:土地利用;治理措施;水土保持;土壤养分

中图分类号:S1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4)02-0058-03

土地利用是人类利用土地的各种活动的综合反映,是影响土壤质量变化最直接、最深刻的因素。而土地利用效果的好坏是通过对土地的处理利用措施表现出来的。近年来,国外学者在研究土地耕作管理措施对土壤生物特性的影响方面取得较大进展,而国内研究方向定在土壤质量的评价方法和理论、空间尺度转化及耕作措施等方面。本文将空间尺度缩小来探讨凌海市土壤的变化规律,通过对比、分析不同治理措施下土壤容重、含水量、pH值、电导率(EC)及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等土壤因子的变化情况,得出不同治理措施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规律,以期为改善辽西地区的土质、提高当地生产效益和实现土壤养分优化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域概况

试验地位于辽西地区凌海市白台子乡北部的吴楚庄园水土保持示范园,其地理位置为120°42′—121°45′ E,40°48′—41°26′ N,属松辽流域大凌河水系,区域总面积23.33 km2。示范园区属土石山区,山体以土石质为主,其中沙壤土占总面积的75%,其余为草原草甸土;气候属北温带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季,日照充足,年降水量550~620 mm,无霜期160~180 d。该区域概况在凌海市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1.2 试验设计

试验于2012—2013年连续2 a在松辽流域的水土保持示范园区中进行。园内各治理措施的供试土壤来源于试验前期研究人员同样处理的土样。试验区域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并排排列在一起的5种整地方式的试验小区。试验小区为5个建在坡面15°的斜坡上的水泥槽,每个槽长21 m、宽5 m,由右至左分别是大豆梯田、横垄地瓜、水平槽、鱼鳞坑、休闲地,小区内的作物在整个生长季不追肥,以休闲地作为对照。另一部分选择在流域内海拔、地貌、母质相近的地段设置5种耕地模式(荒坡、豆坡、豆田、果树梯田、葡萄山地),耕地上作物进行不同数量的施肥和追肥,以荒坡作为对照。每块地用GPS定位,以S形方式采集土样,取样深度为0~10 cm,10~20 cm和20~30 cm,每层分别取9个点混合;重复取样,采样时间分别为2012年5月、11月和2013年5月、11月。

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1.3.1 土壤理化性状的测定 土壤天然密度采用环刀法测定。天然含水率采用烘干法测定。土壤理化性质测定主要参考鲍士旦(2000)的方法,其中,pH值、EC采用土∶水=1∶5浸提,用pH计和电导仪测定;土壤碱解氮采用1 mol/L NaOH碱解扩散法测定;土壤速效磷采用NaHCO3浸提,钼锑抗比色法测定;土壤速效钾采用中性NH4OAC浸提,火焰光度计测定。

1.3.2 数据处理和分析 利用Microsoft 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利用DPS(7.5)软件,采用最小显著差数法(LSD)对数据进行检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治理措施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土壤容重、含水量、pH值及EC是土壤理化性质的重要指标,反映了土壤的成土条件、肥力特征、盐分积累的综合情况,也是划分土壤类型和评价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不同治理措施下土壤的容重、含水量、pH值及EC测定结果见表1。

由表1 可见:1) 不同耕作方式下,大豆梯田的土壤容重值最高,与其余9种措施的土壤容重有显著差异。这是因为农民对土壤耕种性要求越高,土壤结构破坏程度越严重,则土壤容重越大,即土壤的结构性越好、土壤质地越疏松,容重越大。2) 在不同坡度的耕作模式下,土壤含水量的变化趋势为果树梯田>豆田>葡萄山地>荒坡>豆坡。坡度小于5°、近似于平地的豆田、葡萄山地的土壤含水量高于坡度为10°的荒坡和坡度大于15°的豆坡,因此推断含水量与坡度大小有关。在相同坡度的试验小区内,含水量趋势为水平槽>大豆梯田>休闲地>鱼鳞坑>横垄地瓜。其中,水平槽土壤含水量最大,这是因为水平槽所形成的槽形沟可储水。将坡地改为梯田,可减少自然降雨时的雨强和风强对土壤的侵蚀,并拦蓄雨水增加其土壤水分。休闲地表层被绿色密实植被所覆盖,植被不仅缓冲了自然降雨时对土壤的侵蚀,而且可保护土壤中水分不易流失。3) 总体来看,土壤pH变化无显著差异;但豆田土壤pH值最低,大豆梯田土壤pH值最高,出现了显著差异,这可能与大豆作物特性及当年自然状况有关。4) 试验小区内的EC值变化范围相对于其他5种整地方式的要小。这是因为试验小区内的土质为沙质土,沙质土属初育土,其土壤矿物组成与母质基本相似,故离子数较相近;而其他措施由于受人为干扰严重,因此数据结果变化无规律。

2.2 不同治理措施对土壤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的影响

不同治理措施的地表覆盖和人为干扰程度都不同,这直接影响土壤养分的迁移和流失。养分迁移主要由径流和泥沙携带,随着时间的推移影响土壤养分贮量和养分有效性。试验所测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如图1—3所示。

由图2可以看出:在自然降雨条件下所产生的均等降水量、降水强度和地表径流情况下,休闲地和荒坡的速效磷含量要比其他措施的低很多。即有保护性措施和无保护措施的土壤养分有明显差异。对土壤实施保护措施,可使径流泥沙分布发生变化,减少土壤侵蚀,从而减少土壤养分流失。

由图2和图3可知:果树梯田和葡萄山地比豆田和豆坡养分高。这是因为果树梯田和葡萄山地的经济效益近年虽有所降低,但相比其他方式在相同的劳力与经济投入下,经济销量仍较好,因此农户对果树和葡萄关注相对较多,对其施用有机厩肥和复合肥也较多;果树梯田和葡萄山地作物种植密度相对豆田和豆坡较大,植被覆盖较密,在相同自然条件下侵蚀较轻,水土流失减小,使土壤的速效养分迁移相应减弱;另外,大豆作物对土质肥力要求较低,肥料用量较少。

由图1—3可知:不同治理措施下,土壤速效磷的含量远小于碱解氮和速效钾的含量,并且试验小区内的土壤速效磷含量变化很小。这可能由于土壤所含的磷主要来自母质和与施肥量大小有关。

3 结论与讨论

通过试验可以得出结论:1) 不同土地治理措施和作物共同影响着土壤物理性质。土壤容重越大,其结构性越差,质地越密实。土壤含水量与土壤坡度、土壤侵蚀程度及土地保护措施有相关性。其中坡度影响最为显著,土壤含水量与坡度大小成反比,坡度越大,含水量越小。2) 土地治理措施和人为因素对土壤养分含量有显著影响。人为目的性越强、关注越多,土壤养分就越高;土壤治理措施越合理,养分流失就越少。

此外,不同治理的土壤养分迁移和流失与土壤所含元素本身的特性、种植的作物种类及其根系、土地覆盖率及耕作措施都有一定的关系。本研究未对全效的氮磷钾及有机质含量进行测试,可能导致试验结果出现偏差,但该结果仍可作为今后松辽流域内各种土地利用方式的水土保持效果及水土资源利用研究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廖晓勇,陈治谏,刘邵权,等.三峡库区小流域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肥力的影响[J].生态环境,2005,14(1):99-101.

[2] 朱祖祥.土壤学[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3.

[3] 喻荣岗.水土保持措施土壤改良效益研[D].南昌:江西农业大学,2011.

[4] 曾河水.不同治理措施侵蚀地土壤物理性状变化的研究[J].福建水土保持,14(1):50-54.

摘要:以凌海市水土保持示范园区的耕作土壤作为对象,研究不同治理措施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土地治理措施和作物共同影响着土壤物理性质;土地治理措施和人为因素对土壤养分含量有显著影响。根据试验结果可选择效果较好的治理措施,为凌海市水土流失防治提供依据。

关键词:土地利用;治理措施;水土保持;土壤养分

中图分类号:S1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4)02-0058-03

土地利用是人类利用土地的各种活动的综合反映,是影响土壤质量变化最直接、最深刻的因素。而土地利用效果的好坏是通过对土地的处理利用措施表现出来的。近年来,国外学者在研究土地耕作管理措施对土壤生物特性的影响方面取得较大进展,而国内研究方向定在土壤质量的评价方法和理论、空间尺度转化及耕作措施等方面。本文将空间尺度缩小来探讨凌海市土壤的变化规律,通过对比、分析不同治理措施下土壤容重、含水量、pH值、电导率(EC)及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等土壤因子的变化情况,得出不同治理措施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规律,以期为改善辽西地区的土质、提高当地生产效益和实现土壤养分优化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域概况

试验地位于辽西地区凌海市白台子乡北部的吴楚庄园水土保持示范园,其地理位置为120°42′—121°45′ E,40°48′—41°26′ N,属松辽流域大凌河水系,区域总面积23.33 km2。示范园区属土石山区,山体以土石质为主,其中沙壤土占总面积的75%,其余为草原草甸土;气候属北温带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季,日照充足,年降水量550~620 mm,无霜期160~180 d。该区域概况在凌海市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1.2 试验设计

试验于2012—2013年连续2 a在松辽流域的水土保持示范园区中进行。园内各治理措施的供试土壤来源于试验前期研究人员同样处理的土样。试验区域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并排排列在一起的5种整地方式的试验小区。试验小区为5个建在坡面15°的斜坡上的水泥槽,每个槽长21 m、宽5 m,由右至左分别是大豆梯田、横垄地瓜、水平槽、鱼鳞坑、休闲地,小区内的作物在整个生长季不追肥,以休闲地作为对照。另一部分选择在流域内海拔、地貌、母质相近的地段设置5种耕地模式(荒坡、豆坡、豆田、果树梯田、葡萄山地),耕地上作物进行不同数量的施肥和追肥,以荒坡作为对照。每块地用GPS定位,以S形方式采集土样,取样深度为0~10 cm,10~20 cm和20~30 cm,每层分别取9个点混合;重复取样,采样时间分别为2012年5月、11月和2013年5月、11月。

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1.3.1 土壤理化性状的测定 土壤天然密度采用环刀法测定。天然含水率采用烘干法测定。土壤理化性质测定主要参考鲍士旦(2000)的方法,其中,pH值、EC采用土∶水=1∶5浸提,用pH计和电导仪测定;土壤碱解氮采用1 mol/L NaOH碱解扩散法测定;土壤速效磷采用NaHCO3浸提,钼锑抗比色法测定;土壤速效钾采用中性NH4OAC浸提,火焰光度计测定。

1.3.2 数据处理和分析 利用Microsoft 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利用DPS(7.5)软件,采用最小显著差数法(LSD)对数据进行检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治理措施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土壤容重、含水量、pH值及EC是土壤理化性质的重要指标,反映了土壤的成土条件、肥力特征、盐分积累的综合情况,也是划分土壤类型和评价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不同治理措施下土壤的容重、含水量、pH值及EC测定结果见表1。

由表1 可见:1) 不同耕作方式下,大豆梯田的土壤容重值最高,与其余9种措施的土壤容重有显著差异。这是因为农民对土壤耕种性要求越高,土壤结构破坏程度越严重,则土壤容重越大,即土壤的结构性越好、土壤质地越疏松,容重越大。2) 在不同坡度的耕作模式下,土壤含水量的变化趋势为果树梯田>豆田>葡萄山地>荒坡>豆坡。坡度小于5°、近似于平地的豆田、葡萄山地的土壤含水量高于坡度为10°的荒坡和坡度大于15°的豆坡,因此推断含水量与坡度大小有关。在相同坡度的试验小区内,含水量趋势为水平槽>大豆梯田>休闲地>鱼鳞坑>横垄地瓜。其中,水平槽土壤含水量最大,这是因为水平槽所形成的槽形沟可储水。将坡地改为梯田,可减少自然降雨时的雨强和风强对土壤的侵蚀,并拦蓄雨水增加其土壤水分。休闲地表层被绿色密实植被所覆盖,植被不仅缓冲了自然降雨时对土壤的侵蚀,而且可保护土壤中水分不易流失。3) 总体来看,土壤pH变化无显著差异;但豆田土壤pH值最低,大豆梯田土壤pH值最高,出现了显著差异,这可能与大豆作物特性及当年自然状况有关。4) 试验小区内的EC值变化范围相对于其他5种整地方式的要小。这是因为试验小区内的土质为沙质土,沙质土属初育土,其土壤矿物组成与母质基本相似,故离子数较相近;而其他措施由于受人为干扰严重,因此数据结果变化无规律。

2.2 不同治理措施对土壤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的影响

不同治理措施的地表覆盖和人为干扰程度都不同,这直接影响土壤养分的迁移和流失。养分迁移主要由径流和泥沙携带,随着时间的推移影响土壤养分贮量和养分有效性。试验所测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如图1—3所示。

由图2可以看出:在自然降雨条件下所产生的均等降水量、降水强度和地表径流情况下,休闲地和荒坡的速效磷含量要比其他措施的低很多。即有保护性措施和无保护措施的土壤养分有明显差异。对土壤实施保护措施,可使径流泥沙分布发生变化,减少土壤侵蚀,从而减少土壤养分流失。

由图2和图3可知:果树梯田和葡萄山地比豆田和豆坡养分高。这是因为果树梯田和葡萄山地的经济效益近年虽有所降低,但相比其他方式在相同的劳力与经济投入下,经济销量仍较好,因此农户对果树和葡萄关注相对较多,对其施用有机厩肥和复合肥也较多;果树梯田和葡萄山地作物种植密度相对豆田和豆坡较大,植被覆盖较密,在相同自然条件下侵蚀较轻,水土流失减小,使土壤的速效养分迁移相应减弱;另外,大豆作物对土质肥力要求较低,肥料用量较少。

由图1—3可知:不同治理措施下,土壤速效磷的含量远小于碱解氮和速效钾的含量,并且试验小区内的土壤速效磷含量变化很小。这可能由于土壤所含的磷主要来自母质和与施肥量大小有关。

3 结论与讨论

通过试验可以得出结论:1) 不同土地治理措施和作物共同影响着土壤物理性质。土壤容重越大,其结构性越差,质地越密实。土壤含水量与土壤坡度、土壤侵蚀程度及土地保护措施有相关性。其中坡度影响最为显著,土壤含水量与坡度大小成反比,坡度越大,含水量越小。2) 土地治理措施和人为因素对土壤养分含量有显著影响。人为目的性越强、关注越多,土壤养分就越高;土壤治理措施越合理,养分流失就越少。

此外,不同治理的土壤养分迁移和流失与土壤所含元素本身的特性、种植的作物种类及其根系、土地覆盖率及耕作措施都有一定的关系。本研究未对全效的氮磷钾及有机质含量进行测试,可能导致试验结果出现偏差,但该结果仍可作为今后松辽流域内各种土地利用方式的水土保持效果及水土资源利用研究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廖晓勇,陈治谏,刘邵权,等.三峡库区小流域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肥力的影响[J].生态环境,2005,14(1):99-101.

[2] 朱祖祥.土壤学[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3.

[3] 喻荣岗.水土保持措施土壤改良效益研[D].南昌:江西农业大学,2011.

[4] 曾河水.不同治理措施侵蚀地土壤物理性状变化的研究[J].福建水土保持,14(1):50-54.

猜你喜欢
土壤养分治理措施土地利用
共享社会经济路径在土地利用、能源与碳排放研究的应用
不同施肥模式对油茶植株营养生长和土壤养分的影响
广灵县平川区土壤养分变化及施肥建议
新型城镇化视角下留用地安置制度分析及完善
浅谈城市交通拥堵困境的道路税费治理措施
反洗钱法规体系问题及建议
北京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紫色土水土流失区不同治理措施水土保持与土壤改良效果研究
稻蟹共作模式下稻蟹产出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研究
通川区耕地土壤养分现状与变化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