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校发展途径探析

2014-11-28 16:48范国良
农业科技与装备 2014年6期
关键词:鉴定机制培训

范国良

摘要:为缓解广大农机校发展缓慢的状况,根据目前大部分农机校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培训和鉴定方式、农机培训渠道、农机培训机制3个主要方面,探讨农机办学、经营的发展途径,为充分发挥农机校的独特作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机校;培训;鉴定;机制;学历教育

中图分类号:S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4)06-0087-02

当前,各级农机校发展不平衡。部分经营较好的农机校培训范围广、生源有保障、经营渠道多,而多数农机校在事业单位的庇护下艰难生存,业务萎缩,生源减少,时刻面临生存考验。借助当前农机化发展的大好形势,充分发挥农机校的独特作用,采取有效措施走出困境,谋求发展途径,是摆在全体农机培训人员面前的重要课题。

1 摆脱传统培训方式,实现培训和鉴定方式多样化

农机学校应该围绕农机工作目标和工作重点,全面分析农机教育培训面临的形势,提高对农机教育培训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教育是是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是谋求率先发展的宝贵资源。农机培训工作是农业机械化迅猛发展的需要,是农机依法行政的需要,是提高农机队伍素质的需要。因此农机教育培训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突出农机培训特色,强化市场意识和创新意识,实施产业化办学、探索农机教育培训新路子。

一是促使教育培训与监理相结合。与监理部门结合成整体,形成合力,以监理促进培训,以培训保证监理质量,变被动培训为主动培训,做到培训、检审两不误。二是促使教育培训与农机推广相结合。对新技术进行超前培训,不断扩大培训服务的领域,深入开展农机化科技工作,为农民增收服务。三是促进教育培训与农机市场相结合。面向市场搞培训已成为农机校新的发展增长点。农村经济的发展,给农机校提供广阔的培训市场。在新形势下,只有广开培训门路,跨行业跨部门,采取各种形式办学,坚持“以农为主,面向农村,服务社会”的教学方针,才能适应新形势下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是农村,主体是农民。只有提高农民自身素质,使其具有一技之长,才能被社会所接纳,真正实现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农机学校应该利用自身的师资、教学设备和条件,主动参与到为农服务大军之中。

首先,强强联手。市县,市乡,市县乡三级联合办班,送科技下乡。提高主动为农服务意识,通过联合办班确保农民短、平、快地学到技术。实践证明,这一做法得到了广大农民兄弟的称赞。有很多农机手表示原来是进城培训学技术,费时又费钱,现在是坐在家门口学技术,省工又省力。另一方面,下乡为农培训,无形中起到宣传作用,提高广大农民对农业机械化的认识及对农机化事业的认可度,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其次,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技能鉴定始终坚持以服务经济、服务农民为根本,逐步扩大鉴定范围和鉴定覆盖面,坚持社会效益和质量第一的原则。要求服务方式积极主动,高效质优,使广大农民机手更为深入地了解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的重要性,使从业人员从观望、怀疑到积极主动地参加培训和进行技能鉴定。学校应清醒地认识到技能鉴定对科学管理劳动力资源、增强农业经济发展后劲、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深远作用。

再次,根据用工市场需求,开展“订单式”培训。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的生产效率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有相当一部分的劳动力需要转移。国家和省政府也应制定的相关政策,在各地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培训工作,这给各级农机学校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针对这一要求,应该采取“本地安置和向外输出”相结合、“有序转移和自发转移”相结合、“长期转移和短期就业”相结合的方式,广泛收集信息,多渠道、多形式促进劳动力转移。专门成立就业安置科室,由专人收集信息、负责对外联络、签订就业合同订单,然后利用劳动力用工市场召集农村剩余劳动力,按单培训,可避免农民自发外出的盲目性。实实在在为农服务,帮农增收,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2 拓宽农机培训渠道,在学历教育方面实现突破

农机校必须面向社会开门办学,开展包括干部培训、职工教育、社会教育在内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基础教育、岗位培训、技工培训、继续教育及学历教育等。在办学过程中,加强各方面的协作关系,对外争取搞好“三个协作”:一是与教育部门协作;二是与劳动部门协作;三是与大中专院校协作。积极与教育部门加强联系,使农机培训的社会地位得到教育部门的肯定,从而在工作上得到支持。争取与大中专院校、科研单位联合办学,加强横向联合,采用挂靠在大中专院校的办法,走联合办学的路子;也可邀请大中专院校和科研单位提供师资力量,提高农机教育培训的档次和规模。

学校的发展应该长短结合。尽管短期培训周期短,见效快,为社会快速输送了大批具有基本知识的一线工人,但仍存在着明显不足。从社会效益看,经过短期培训的人才素质难以保证;从学校自身的经济效益看,生源不十分稳定。另外,学校的办学水平也难以有大的突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学校举办的大量短期培训班,已经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很难跟上时代的步伐。学历教育起点高,质量和生源都有保证,可弥补短期培训的不足。在新形势下,需要的是既有过硬实际操作能力,又有一定理论水平的中高级技术人才。因此,学校应该坚持“无长不稳,无短不活,以长补短,以短养长,长短结合,努力发展正规化学历教育”的办学目标。

农村学生初中毕业后有的失学在家,使农村劳动力趋向年轻化,并且数量不断增加。据统计,目前我国农村初中毕业生能够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的比例不足50%。未经过职业教育的初中生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给本来就劳动力供给过剩的就业市场增加了巨大压力。青少年是未来劳动力供给的主要来源,他们过早地参加劳动,既加剧了劳动力供求的矛盾,又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犹如建造一个容纳和调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蓄水池”,它既可延缓和降低劳动力的供给,延缓新生劳动力进入市场,缓解就业压力,又能够提高进城青年农民的素质,推动农村教育普及,把沉重的人口负担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更重要的是它还能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实现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始终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长班与短班相结合,学历教育与培训并重的办学方针。横向联系周边县市兄弟单位及本市企业,取百家之长补己之短,既可以明显改善学生的实习条件,又可以拓宽毕业生的就业门路,促进学校教学水平和办学质量的提高。

3 创新农机培训机制,着力培育实用人才

农机培训事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创新机制,不仅需要高素质人才作支撑,更需要科学完善的人才激励机制。创新是干好一切工作的动力,可逐步推动社会进步。人才的成长,不可能循规蹈矩,需有对创新给予鼓励。及时捕捉社会需求,在机制、人才、管理和教学等方面大胆创新,真正形成特色风格,努力服务于社会、农民、学生和企业。要按市场化、社会化的原则优化师资阵容,尽可能组建一支相对稳定的专兼职师资队伍。学校教育既要尊重市场规律,还要遵循教育规律,让学员真正学有所得,用有所为。

参考文献

[1] 杨伟,付娜.“阳光工程”农机培训实践[J].农机科技推广,2012(5):49.

[2] 夏伟.对新形势下农机校发展之思考[J].当代农机,2012(12):73-74.

[3] 陈雪斌.县级农机校的出路与出息[J].湖南农机,2013(4):15-16.

[4] 谭聪.论县级农机校发展之路[J].广西农业机械化,2013(6):38.

猜你喜欢
鉴定机制培训
会议·培训
一体推进“三不”体制机制
广东省校外培训风险防范提示
会议·培训
FTA中的环境协调机制
FTA中的环境协调机制
浅议检察机关司法会计鉴定的主要职责
青铜器鉴定与修复初探
八种氟喹诺酮类药物人工抗原的合成及鉴定
高职院校教学档案的鉴定与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