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都南京:亮出滨江新“名片”

2014-11-28 00:47朱旭先
华人时刊 2014年10期
关键词:滨江名片长江

朱旭先

上海有著名的黄浦江外滩,而在大连、青岛、宁波、厦门、珠海、香港、澳门、高雄等海滨城市则有著名的海滨大道,它们是一座城市值得骄傲的名片和地标,也是观光游客的必到之处。南京亲临长江,经过多年的打造建设,如今也有了值得骄傲的新“名片”———南京滨江风光带。全长58公里的滨江风光带,串起南岸河西鱼嘴公园至长江大桥南堡公园,北岸和江心洲的亲水步道。它高潮叠起、风光迷人、美不胜收,作为献给建国65周年的厚礼当之无愧!

昔日旧江滩 如今新滨江

长江南京段又称扬子江,滚滚长江水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顺流而下汇成急流,经6000公里奔腾至此变得平缓。千百年来,江水滔滔奔流不息,见证了古都南京的荣辱兴衰,也见证了新中国成立后南京翻天覆地的变化。

南京是长江下游唯一横跨长江两岸的城市,长江南京段有着97公里长的江滨。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长江边除了码头、车站、厂矿,便是贫民窟。沿江居民和各单位、各部门在这里分割蚕食,把长江沿岸弄得支离破碎。杂乱无序的长江岸线,成了南京经济发展的壁垒。与此同时,南京市民也抱怨:祖祖辈辈住在长江边,眼看着窗外就是长江水却不能亲近,甚至想拍一张江景的照片,也很难找到一处理想的风景点。

为了顺应民声民意,切实改变南京滨江的落后面貌,南京市采取了一系列的举措———

他们对区划进行了调整。把沿江的鼓楼区和下关区进行了合并,整合了滨江开发的力量和优势。同时把建邺区从老城区内解放出来,让他们集中精力去打造河西新城和滨江新区。

他们制订切实可行的总体规划。在过去规划的基础上,对长江的定位作出了进一步的明确:“长江三桥至长江二桥之间是彰显南京滨江城市形象和活力的核心岸段,以生活、生态功能为主,生产性岸线应逐步迁出,重点打造开放性的滨水公共活动空间”。随着城市发展的扩容,江南、江北的发展都从腹地逐渐延至江边,各种要素向滨江地区集聚。南京市顺势提出了整合优化岸线功能、重塑拥抱长江的城市形态、还原长江生态的本色、还原其公共资源的本质、建设滨江风光带的总体规划。

在落实规划的过程中,南京市实施了“大手术”,拆除、迁建、整合、治理、建设多措并举,打破一些部门的利益垄断,使一些设施功能多样化、效益最大化,注意将防洪工程与生态建设、市民休闲的堤岸公园有机融合。围绕总长58公里的滨江风光带,一条全长66公里可供市民骑行和步行的绿道自北向南延伸。绿道旁修建了32个驿站,1万个自行车车位、4500个汽车车位。每逢节假日,都会有众多市民来到这里观景休闲,或散步或骑车,享受和饱览滨江美景。

滨江风光带与南京城市腹地之间开通了47处连接通道,江南、江北平均500米左右就有一处过街通道。目前已有9条公交线路直达滨江风光带,地铁10号线在滨江风光带有两个专用站点。未来多条地铁线直通滨江地区。市民和游客在南京滨江可见江、可亲水。

既是生态滨江,也是文化长廊

南京滨江风景线风光旖旎、景色迷人,不仅是生态长廊,也是文化长廊。

韵味十足的下关新“外滩”

滔滔扬子江水波澜壮阔,在下关的江岸留下了无数的印记。江边矗立的静海寺和渡江胜利纪念馆是中国近现代史发展的地标性建筑。下关码头、火车站、和记洋行、大马路等均一一印记着民国文化和历史。金秋时节,沿着滨江风光带的绿道一路走来,一幅历史文化的画卷步步舒展,灵动而厚重。

南起中山码头、北至外金川河的下关滨江商务段,全长3公里。按照“梦幻平台”、“欢乐舞台”、“时空站台”、“生态江滩”4个段落进行工程景观改造,其中包含铁路轮渡遗址公园、金陵云顶、长江水韵等10处景致。位于下关码头的铁路轮渡栈桥,是1933年由英国人帮助建造的,1967年南京长江大桥铁路桥建成后,它一直闲置。现已出新改造对外开放。下一步,还将火车轮渡老栈桥、白石站台以及现存的铁轨遗迹等历史元素进行串联,建设成为历史怀旧的轮渡铁路遗址公园,供人参观游览。

在火车轮渡老栈桥的不远处,是长达600多米的巨大防汛墙,防汛墙前的荒滩建起了能容纳数千人的“欢乐舞台”,每逢节假日文艺团体会在这里举办各种文娱活动,热闹非凡。巨大的亲水平台是市民观江景、赏晚霞、看百舸急流的好去处。其后是一座高约5米、长达29米的“下关记忆”铜制浮雕墙,它将下关火车站、招商局南京分局、首都电厂等标志性建筑,以及孙中山“奉安大典”、宋庆龄下榻扬子江饭店等近代100年内的重大事件一一呈现。

离下关江边不远处坐落着静海寺。古静海寺殿宇林立,气势恢宏,是明成祖朱棣为褒奖郑和航海的功德,同时为供奉郑和从异域带回的珍贵物品和奇花异木的活株而敕建的。这里曾香客如云,但香火终不敌战火。1842年鸦片战争期间,腐败的清政府与英军在古静海寺内议定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割让了香港岛。江苏省和南京市政府于1990年在静海寺原址辟建了《南京条约》史料陈列馆,后又铸造香港回归警世钟。今天,它一抖身上尘埃,以其独具的历史内涵、教育功能和崭新面貌,向人们倾诉着中国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成为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

移步换景的滨江核心段

滨江风光带核心段主要在原鼓楼区和建邺区内。鼓楼区的建设范围南起滨北会所、北至五马渡,全长约12公里。经过精心打造,可谓移步换景、看点十足。

世茂滨江段:西起三汊河口东至中山码头,全长1.5公里,滨江绿道与如意桥对接贯通,一直延伸至江边路,包括百年水文站、世茂观江平台等景观节点,以及南京渡江胜利纪念馆主馆区、纪念碑群等。世茂外滩新城以西的世茂观江平台,是百姓观看长江潮涨潮落的好地方。

南京渡江胜利纪念馆老馆,坐落于中山北路挹江门城楼之上。1949年4月23日解放南京时,中国人民解放军从这里浩浩荡荡入城。后几经整修与扩建,如今的纪念馆由主馆区、挹江门城楼渡江胜利纪念馆和纪念碑三部分组成。主展馆的外饰采用红色石材,象征着红色革命精神永恒。远远看去,如同一艘大木船,寓意为“驶向胜利之舟”。渡江胜利广场的大型红色群雕———“千帆竞渡”,拔地而起屹立于长江之滨、秦淮河口,形如数组风帆,又似风展红旗。此处是省、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是市民和游客的游览胜地。

河西北段:南起有恒码头北至三汊河口,全长1.5公里。为实现全线贯通,三汊河口架设起一座钢箱梁结构的“步云桥”———步行桥。桥下江水涛涛,桥上白云朵朵,人们漫步在这里仿佛云中游,故有人称之为“步云桥”。“步云桥”从高空俯瞰如同“虎”形,它与龙形的三汊河口闸相互辉映,形成虎踞龙盘之势,蔚为壮观。这里是附近市民休闲的好去处,有的扶老携幼散步,有的三三两两骑车,有的在桥头聊天唠嗑,形成了都市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宝船遗址公园段:是为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开发建设的。它是一座融旅游、展览、休闲为一体的大型遗址公园。

郑和是中国明代伟大的航海家,对发展中国与亚非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与友好关系,做出了巨大贡献。据史料记载,郑和每次下西洋人数都在27000人以上,而当时西方航海家率领的人数则只有近百到1500人之间。当年郑和航海宝船共63艘,最大的“宝船”折合现今长度为151.18米,宽61.6米,可容纳上千人,视为当年的“航空母舰”一点也不为过。如今习近平提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就是要发扬这种开拓精神,创造丝路新的辉煌,再惠沿路合作发展。

宝船遗址公园占地280亩,园内有郑和碑廊、郑和文化墙、中华古代使节墙、古船模型及体验区等,再现当年恢宏气势与盛况,给游人创造一种体验和领略郑和文化的意境与空间,让游人感受热火朝天的明代宝船厂生产场景,得到奋发前进的动力。

如今的宝船遗址公园已融合至滨江风光带之中,每天前往这里游览的市民与游客络绎不绝。

绿博园和万景园段:滨江风光带继续往南,便是万景园和绿博园。

绿博园全称南京中国绿化博览园,因2005年首届中国绿化博览会在此成功举办而得名,是一颗镶嵌在扬子江畔的璀璨明珠。占地面积达1155亩,园区以滨江绿色生态景观为主,结合博览、科普、环保、休闲、度假与旅游功能。全园有45个景点,包括35个国内园和5个国际园,以及园林、绿化2个行业园。园内亭台楼阁、假山林立,充满中国园林的典雅和异国风情风光。园内有全国各地植物品种超过600种,还集中展示了国内外绿化领域的新技术、新理念、新成果、新产品,体现了绿色、环保、节能、可循环利用的现代人居新概念。

绿博园建成10年来还陆续建设了四季花海、金陵苑、盆景园、植物迷宫、沙趣园、大型游乐场以及荷兰友好园等特色景点。绿博园70%的室外景点有水景。溪流水池、喷泉涌泉、水幕瀑布、旱池旱喷等各种水景类型应有尽有。

与绿博园相邻的万景园拥有多国风情建筑群,和绿博园、滨江风光带融为一体。建设改造中增加了7000多株苗木,以及一些慢行系统和文化小品,游人在近处便可欣赏扬子江水天一色风光。

魅力四射的建邺滨江带

建邺区滨江风光带包括江南的北河口水厂至秦淮河入江口的11公里,以及江北12公里的江心洲段。

从河西大街向南便进入了国际青年文化体育公园,该公园坐落在南京青奥轴线上,与青奥会的主场馆、青奥村等建筑遥相呼应。公园内,抬头可见各式青奥村建筑,富有现代特色的青奥村、青奥媒体中心、青奥博物馆尽显当代建筑的动感和时尚。

在青奥会期间,青年文化体育公园承担了诸多青奥文化主题活动。其中青奥广场面积达6万平方米,结合灯光、喷泉演绎热情奔放的国际风情。在赛事期间,这里每晚都举行文艺演出、文化展演等文化教育交流活动,是参加青奥会各国运动员、裁判员、体育官员们重要的活动场所之一。

借来“青奥”东风做足滨江文章

突显临江、青奥两大特色的青年文体公园

国际青年文化体育公园是南京市为迎接第二届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召开而精心打造的重点工程,也是南京滨江风光带的重要一环,具有“临江”和“青奥”两大特色,占地50多万平方米。沿江全线设有滨水栈道和两座景观栈桥。北区设有集市广场、活动草坪、景观水景,南区结合一级水源地的保护要求设有生态湿地、水步道等,方便市民一年四季近江观江。

公园内湿地拥有水体面积3.5万平方米,两岸以水步道及木栈道穿插联系。水质清澈,水中小石清晰可见,由水生植物,鱼、虾共同构成完整、优良的生态系统。

公园内还有一座长360米、宽30米的日出平台,这里是观看青奥轴线和长江的最佳地点。与之相邻的是长约400米的滨江大台阶,不远处是“长江记忆”标志区。43根透光LED造型灯柱记忆柱,标注着100年多来南京长江水位的变化。

绿风光与古建筑交相辉映

青年体育公园内草坪总面积达4100平方米,号称“南京之最”。绿荫荫的大草坪,拉近了城市与长江的距离。草坪两侧是700棵银杏树组成的银杏林,其数量之多当属南京之最。公园的草坪上方布置了特别的照明系统和音响系统,草坪内部和周围还有上万个发光点,晚上市民们来到这里可以观看夜景,欣赏音乐,整个公园流光溢彩,令人陶醉。

公园内坐落着一座古建筑博物馆———“和园”,总建筑面积达3300多平米,是一个古色古香、具有300多年历史的徽派建筑。五进房的大宅院,各式飞檐与雕刻精美的窗格、明清时的古牌坊,尽显原汁原味的明清老宅子风貌,是因江西婺源修建高速公路而从当地整体搬迁而来。脚下的石板,屋顶屋面上的石雕,全都具有百年历史。门前的古桂花树树龄超过200年历史。和园里石狮、石马、石貔休、石麒麟、石松鼠等随处可见。公园内历史与现代有机融合,绿色与灰色有趣对话。

步行桥上“南京眼”撩人眼球

在青年体育公园中心两侧,对称建有2座出挑江面的景观栈桥,桥面高度约15米,漫步其上,江景尽收眼底。离景观栈桥的不远处,便是南京人引以自豪的“南京眼”步行桥。

步行桥从空中延伸至江底的“双环”设计,酷似一双大眼睛,由此投票中被选名为“南京眼”。这也是它成为吸引市民和游客眼球最主要的地方。步行桥像一条白玉腰带系在长江夹江之上,东连河西青年体育公园,西接江心洲青年森林公园,总长827米,是目前万里长江上的首座观光步行桥。在桥上可登高望远,浏览长江和城市美景,是南京又一新的地标性建筑。

如今,“南京眼”步行桥已成为南京市民休闲旅游的好去处,每当节假日或夜幕降临,这里便挤满了观光的人流。

步行桥还有一组特别的数据令人关注:桥中央有个大型奥运五环标志,长约13米、高7米、宽0.8米,重量达七吨,可抗12级大风;据测算,步行桥可以承受近4万人的重量;桥面采用了变宽构造,在最佳观景和留影处,桥面自然变宽,可以停下脚步拍照留念;步行桥两边的栏杆有两层扶手,第一层高一点供成年人扶靠,第二层矮一点供儿童或乘坐轮椅的残障人士扶靠。

原生态鱼嘴公园充满野趣

南京鱼嘴湿地公园位于南京河西新城的最南端,长江、夹江、秦淮新河三水在这里交汇,形似鱼嘴鱼背状的绿色湿地,当地人形象地称之为“鱼嘴”。

鱼嘴湿地公园占地面积为85万平方米,其中水面积约占三分之一。以湿地为主题,将生态水处理系统、树屋、湿地工作站等设施巧妙融合,营造出充满野趣的城市生态公园。

公园里有功能各异的绿道、车行道、自行车道和湿地栈道。沿着蜿蜒曲折的沿江栈道漫步,再炙热的阳光也被江风和树荫化解。江风拂来,既有潮起潮落的低吟,也有船舶号鸣的浑厚。

滨江湿地滩涂是公园的精髓,一边是芦苇依依起伏,过往的白鹭时而游弋盘旋,时而驻足栖息;另一边江水滔滔,运气好的话,还能看到江豚嬉戏。在公园近可观湿地的生态美,看柳树在水中摇弋;远可观长江三桥和大胜关大桥,桥上车流滚滚,桥下百舸争流,一派繁忙景象。

公园内随处可见高大的杨柳。穿过树林,每隔一段就建有数十米长的观景台。在临近长江三桥处,一条20多米长的观景台呈“干”字形,一直延伸至江面。遥望水天一色的江水,偶尔有江豚露出水面、白鹭贴着水面飞起,如此美景令市民与游客流连忘返。据说这里是鸟类“避暑”的天堂,在秋冬季节,成群野鸟也会在这里栖息。

江心洲森林公园堪称世外桃源

青奥森林公园位于江心洲南部、青奥轴线延伸线与江心洲夹江大堤交叉的“T字形”区域,总面积约980亩。整个公园以森林为特色,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野趣入城,城市田园”的整体景观风貌。公园内专题设计布局了世界五大洲生态园,分别按照红、绿、黄、橙、蓝五色种植。目前建成开放的是一期的启动区部分,包括青春广场、演艺草坪、游船码头、水岸森林、江岛印象与音乐喷泉等景点。

整个公园建设利用原有的地形和地貌,减少施工过程中对土方和水系的破坏。目前音乐喷泉的水系位置,原先就是岛上原有的低洼部分,而原来高的地段,则因地制宜设计成了起伏的山坡,把人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控制在最小程度。岛内的水系也是和岛上原有河道相连的活水,循环使用。整个森林公园,70%的面积是森林绿地。

江北滨江带建设方兴未艾

浦口新城滨江风光带位于长江北岸,南起虎桥路,北至兴浦路,全长约13公里。腹地宽度10米—300米不等,总面积约350万平方米。它是浦口区首期启动的重要基础设施项目,集观光、休闲、运动功能,兼顾车辆通行功能的景观生态道路。规划设计过程中,在保持现状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彰显南京浦口“大江、大水”文化的同时,融入浦口的地域文化,打造城市旅游风光、休闲健身、商务交流、生态科普教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开放型滨江公共活动空间。

江北的滨江风光带还串起了浅草览湖、芦洲梦泽、桥头公园、滨江广场、芦滩飞虹等多个景点,每个景点各具特色。在视野开阔的闻涛广场,设计了浮雕景观墙、文化景观柱、铺装地雕等一系列景观元素,将浦口的历史故事讲述给每一位游客。这里地势较高,每当天气晴朗时,站在广场上能清晰地看到位于南京市中心鼓楼广场旁高耸的紫峰大厦。

浦口滨江风光带是一条集城市防洪、车辆通行、观光旅游、休闲健身功能为一体的景观生态道路。市民无论开车、行走、散步,都能感受到路边树木、远处江水带来的视觉、嗅觉享受。

在浦口绿水湾的江边湿地里,数百只鹭鸟或驻足张望、或掠飞在草丛间。有陌生人靠近,鹭鸟便会展翅腾飞,场面十分壮观。据当地村民介绍,这群鹭鸟是今年4月从外地迁徙过来的,整个夏天都在湿地芦苇荡里做巢繁殖,欢歌嬉戏。绿水湾的白鹭翻飞,已成为当地的一大奇观。

南京开启滨江新时代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南京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有着2500年的建城史,号称“六朝古都”、“十朝都城”。千百年来,奔腾不息的长江不仅孕育了长江的文明,也催生了南京这座江南名城。

作为滨江城市,“城不见江、江不见城”曾是南京的世纪遗憾。而如今,从长江三桥到长江大桥,美丽壮观的百里滨江风光带已呈现世人面前。渐行渐近的天际线把城市一步步“拉”向长江之滨。南京目前是华东地区仅次于上海的第二大中心城市,是国家科技创新名城、文化教育名城、现代服务中心、现代服务业基地和先进制造业基地,长江航运物流中心,滨江生态宜居城市,长三角辐射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门户城市。南京承启大江南北,连接祖国东西,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长江航运枢纽。随着跨江交通快速发展,长江已经成为城市的内江。

改革开放大潮奔涌,南京人挺立潮头、搏风斗浪,向祖国交出了一份出色的答卷。长江不再是天堑和阻隔,江南江北不再是两个独立的板块,南京迈入了拥江发展的新时代!(责编 冯春富)

猜你喜欢
滨江名片长江
长江掠影
滨江新区日雕感怀
45公里滨江贯通,上海市民收到最赞新年礼物
美丽的滨江长廊
会员名片
长江8号
会展名片等
企业名片Enterprises Card
会展名片
长江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