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诗歌欣赏之意象、意境

2014-11-28 03:03李凡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4年8期
关键词:意境意象诗人

李凡

(昆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公共教学部,云南 昆明 650302)

中国古典诗歌欣赏之意象、意境

李凡

(昆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公共教学部,云南 昆明 650302)

诗歌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是一种阐述心灵的文学体裁,中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在中国源远流长,绵延数千年,取得了光辉灿烂的成就。诗歌与中国人的关系就正如林语堂先生在《吾国与吾民》中所说“诗歌通过对大自然的感情,医治人们心灵的创痛,诗歌通过享受简朴生活的教育为中国教育保持了圣洁的理想”,“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人们用泛神论的精神和自然融为一体,春则觉醒而欢悦,夏则在小憩中聆听蝉的欢鸣,感怀时光的有形流逝,秋则悲悼落叶,冬则雪中寻诗”。诗歌应该如何欣赏,本文将从意象、意境的角度做一个探讨。

诗歌欣赏;意象;意境

诗歌是文学的原初形式,也是文学的至高境界,诗歌以其精练、含蓄和深刻的语言,通过意象、意境的整合来表达诗人情感的文学体裁。意象、意境是诗歌的灵魂,是构筑诗歌思想和美感的最重要的因素,诗歌没有意象、意境和意蕴就想先天不足的孩子,或者说是没有根基的浮萍和墙头芦苇一样。所以诗歌欣赏主要宜从意象、意境切入。

一、诗歌与意象

(一)何为意象

“意象”一词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对意象的认知是奠定文学审美能力的基础,古人以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即表达某种抽象观念和哲理的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指包孕着主观情感的客观景物或事物。在这里要注意的是意象和形象的区别,“文学由意象构成,但这不是说文学中的每个成分(形象)都是意象”(陈涛《文字意象论》),譬如说“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是温庭筠《高山早行》中的意象。我们在分析时,多以为这句诗中包括了“鸡声”、“茅店”、“残月”、“人迹”、“板桥”和“晨霜”这六个意象,应该说这种提法是不够严密的。其实,它们是六个形象,或者说是六个意象元素。

(二)如何欣赏意象

众所周知,鉴赏诗歌首先接触到的是一个又一个的意象。“意象”是“表意之象”,是“意”和“象”融合为一的,带有作者的某种主观情感或寄托的“物我同一”的艺术形象,意象的产生来自诗人对生活观察思索后,进行艺术提炼的产物,而绝不是其他,更不是那些喝了劣质烧酒,丝毫不懂文学理论、不懂诗歌艺术,只会嘶叫的所谓“灵魂的呐喊”。因此鉴赏诗歌中的意象要特别注意的是:第一、这些意象如明月、浮云、流水、梅花等,已不是原本的客观景物,而是被赋予了情感内涵的景物或画面。比如李白在《灞陵行送别》中写道“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霸陵即汉文帝陵,唐朝时的送别都在这里分手,抬头远观,花还没有上古木枝头,但地下的草已经缭乱,李白说这叫伤心之春草。再如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这些年年生发、岁岁茂盛的春草,都是凄凄离别情。寄寓了诗人无穷的心事,尤其是别恨离愁。第二、意象之间有紧密的内在联系。一个意象应用得好坏,不仅在于这个意象是否鲜明,还在于它在整体中的作用。第三、在长期的文学创作活动中,有些意象蕴含的意义已经较为固定,如“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菊花”喻指坚贞品格或孤傲气质,“杨柳”表示情真意切的惜别之情等等。

同时在欣赏诗歌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比如同样写春愁,李后主的愁是“离恨恰如春草”,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随向东流”。李清照的愁是“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贺铸的愁是“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是意相近而象不同。再比如同样写雨的诗苏轼《有美堂暴雨》:“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十分潋滟金尊凸,千杖敲铿羯鼓催。唤起谪仙泉洒面,倒倾鲛室泻琼瑰。”此诗通首描写暴雨,它首联非常特征地写出了雨前一刹那的气氛。在拨不开的浓云堆积低空的时候,一声炸雷从云中钻出来了,预示暴两即将来临。次联三句是想象,四句是亲见。在诗的后半,作者接连用了几个比喻来形容这场暴雨。一写雨势之来,竟如金杯中斟满的酒高出了杯面,二写雨势之急,竟如羯鼓被千枝鼓杖赶着打击,充满敲铿之声,但诗人飞腾的想象并没有到此为止,他忽然想到他的另一位敬爱的前辈李白的故事。这一场暴雨也许是老天爷为了使醉中的李白迅速醒来,好写出许多气势如翻江倒海的诗篇,所以特地将雨洒在他的脸上吧。同样写雨,象相近却意不同。

二、诗歌与意境

(一)何为意境

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意境是一种融合着诗人感情和意绪,能引发读者想象和联想,使人恍若身在其中的艺术境界。分开来讲,意即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境即指具体的诗中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但单独的“意”构不成意境,而单独的“境”也构不成意境。譬如:有人问顾恺之会稽山川之状时,他描绘道:“千岩竟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这里所概括的江南自然风光,形象鲜明,脍炙人口,但不能说它有意境,因为它无“意”。

中国诗坛上有一诗画俱佳,且将两者结合妙绝的诗人王维,他在其代表作《山居秋暝》中写道:“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作者写的是秋天一个雨后的傍晚山中的景色:皓月当空,青松如盖,山泉清洌,叮咚石上,月光下泻,犹如一条素练,山林多么的静美。当然,生活在这一片静美土地上的人勤劳善良,无忧无虑,也是一大亮丽的景点。我们知道,作者写山居之景只是表层意思,不是真正意图,作者的真正目的在于要摆脱对狭隘的功名利禄的渴望,从在污浊的政治空气中逃脱出来。于是,作者在尾联中写道:“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青草就随它的意衰败吧,王孙自可留在山中。至此,作者将自己的思想感情已全部灌注到了诗中所描绘的具体景物之中,情与境交融在一起,从而水到渠成,形成了一种诗中有画,情景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又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曲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等意象,为我们呈现出一幅深秋晚景图,给人以迟暮、渺茫、凄凉、低沉的感觉,与这位漂泊异乡的游子暗淡的心绪协调一致,这种诗人的主观感情与客观事物的契合交融所表现出来的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即意境。

(二)诗歌的意境美

诗歌只有通过意境的创造,才能表现乎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强烈的启发力,也才能刺激与诱发读者丰富的审美联想与想象。诗歌的意境美,首先表现在形象与情思交融所构成的完整的艺术画面上。诗人在写景时,注入了他的思想与感情;而在抒情时,又往往寄情于物,借物载情,情景交融,天然浑成。诗歌的意境美其次表现在含蓄上,即是否具有表现为含蓄、能驰骋鉴赏主体想象的虚境。诗歌的意境须以描摹景物为起点,但景物不一定都是切切实实的客观存在,虚境反而更能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三、意象和意境的区别

“意象”与“意境”是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没有意象,难以组合融合成一种意境;而如果没有意境,那些物象只是一盘散沙,没有灵魂。它们的区别在于:第一,意象是以象寓意的艺术形象,意境是由那寓意之象生发出来的艺术氛围;第二,意象是实有的存在,意境是虚化了的韵致和意味。第三,意境是作家所追求的艺术创造的终极目标,意象则只是营造意境的手段和材料。捕捉意象,揣摩意象是分析意境的基础。如意境是一种融合着诗人感情和意绪,能引发读者想象和联想,使人恍若身在其中的艺术境界。如王维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孤”、“直”、“落”、“圆”既是写景,又是人的感受,表现了昂扬与伤感,豪放与孤寂复杂交织的情怀。

四、结语

每个中国人,都是在诗歌里不知不觉完成了自己生命的成长。今天很多人会疑惑,在现代忙碌生活中,诗对我们究竟是一种必须品,还是一种奢侈品?我想诗歌传承着中国人的心事,或含蓄,或深沉,诉说着我悲,我喜,我愁,如果我们愿意将自己交付给诗歌,也许可以一路寻访到自己的心灵。

[1]于丹.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北京联合出版社,2012.6.

[2]安意如.人生若只如初见:古典诗词的美丽与哀愁.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8.

I222

A

1005-5312(2014)23-0010-02

猜你喜欢
意境意象诗人
抚远意象等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晒娃还要看诗人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舞蹈意境的认知与养成
“具体而微”的意象——从《废都》中的“鞋”说起
诗人与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