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阳村民风民俗调研报告

2014-11-28 03:03林霞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4年8期
关键词:民风东阳莆田

林霞

(莆田市荔城区拱辰街道办事处综合文化站,福建 莆田 351100)

东阳村民风民俗调研报告

林霞

(莆田市荔城区拱辰街道办事处综合文化站,福建 莆田 351100)

民风是指一个地区或民族表现出来的整体风气,民俗是指一个地区或民族的传统习惯;风气更多地与性格气质表现有关,民俗则更多地与日常生活的具体行为相关。东阳村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保留着一定的原汁原味的民风民俗,有着独特的魅力。

东阳村;民风;民俗

一、东阳村丰富多彩的传统民风民俗

自明初御史陈道潜来此定居开始,逐渐形成群落,村里的明清民居建筑群是莆田现存的科举文化“活化石”,已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见证了当地科举文化发达的历史。在村里的陈氏祠堂,墙上悬挂着历代进士名录。村老体协负责人陈庆育说,明清两朝中,东阳村先后出了11名进士、28名举人、14名贡生。出过“三世五进士”,还出过“祖孙、父子、兄弟、叔侄”进士,官宦人家多了,村落士大夫宅第鳞次栉比,比较有代表性的民居为御史第、德基祠等。“不读书不是东阳人!”陈庆育说,遗留在村里的一座古时学堂,至今墙上还有一块明嘉靖六年(1527年)丁亥正月立的陈俨庭训石碑,激励着后世子孙勤奋刻苦读书。在创建“文化莆田”座谈会上,就有艺术家提出,“其实莆田文化的魅力并不是只有妈祖文化,更多的来自进士文化。”

东阳村有着良好的读书习俗,“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真实写照。他们认为只有读书才能改变现状,只有读书才能脱贫,只有读书才会有希望,只有读书才能让自己抬起头向往明天。不论多么贫穷,多么困难,他们的首要任务都是让村的孩子读好书,不仅为了自己,也为了东阳村,也为了社会。

他们也有着不一样的遭遇,因此有着不一样的习俗不一样的春节。东阳村初四过大年,做大岁。明代嘉靖四十一年(1562),倭寇侵犯福建,占领宁德横屿、福清牛田和莆田林墩等地,建立据点,四出烧杀掠抢。兴化府城(今莆田城)在农历十一月二十九的半夜时分被倭寇攻陷,并被占据达两个月之久。兴化城内被焚毁殆尽,死亡3万余人。当时,莆田男女老少奋起反抗,被倭寇割舌断胫,或火焚、钉死,惨不忍睹,倭贼灭绝人性的暴行震惊海内外。次年正月廿五日,由于城内死尸腥臭不可居,倭寇只得暂退平海,直到抗倭英雄戚继光兵到,兴化城得以光复。这时,逃亡山区的老百姓,才纷纷于二月初二返回家里。大家一方面掩埋亲友的尸体,另一方面收拾破碎家园。这时,年节已过,人们只得在二月初二那天互相探望之后,于二月初四重新做岁。

后来,为纪念莆田这一段悲惨的日子,莆田民间和以往一样,于农历十二月三十日夜“做岁”,时间拖得太长。于是,莆田民间约定将农历二月初四“做岁”,改为正月初四“做岁”(围炉),因农历二月农事正忙,若在二月初二才“做岁”并将年三十晚上改为“做小岁”,正月初四晚上称为“做大岁”。同时将二月初二日约定为正月初二日,作为探望亲友伤亡的不祥日子,俗称探亡日。至今莆田人每年这一天,都不互串门拜年或走亲访友。

东阳村的元宵节在正月十一,元宵节当天村里热闹非凡,一家人聚在一起吃饭,象征着团圆。每年的八月十五,东阳村人会请客到家里,一起聊聊家常。

明清时期倭寇经常来袭,东阳村人挑选一批村民队员习武抗倭,但是老百姓习武后,经过训练的团练队员由于缺少实战的经验,在海寇入侵时往往胆怯而不太敢与之对抗。为了锻炼实战的技巧和胆量,把竹篾围成圆门形用火烧燃起让村民跃过来训练胆量,这样队员在快速的穿越中消除了惧战的心理障碍,后海寇来犯时,队员都如猛虎下山般冲入敌阵厮杀,终于一次次地击退海寇,保护了家乡的安宁和父老乡亲的福祉。这种训练方法演变成村民的习俗一代代地流传下来,就形成了“过火门”的习俗。后来每年的正月十五晚,村里人都要“过火门”。

莆田祭扫有“清明前、冬至后”的习俗,莆田冬至扫墓习俗源自唐宋。在唐、宋时期,冬至这一天就是传统的祭天祭祀祖的日子,传说皇帝还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除了各家祭拜自己直系祖先之外,凡有祖祠或祖庙的就要合族举行祭祀典礼,称为祭冬。现在这项古老习俗已不多见。只有在莆田、海南、潮汕以及上海、南昌等城市还一直延续此习俗。福清和泉港的部分乡镇也有此风俗。现在的东阳村也延续着这样的习俗,他们都在冬至扫墓。

春节期间每家每户都要贴春联,但是东阳村人除了贴春联,还会在门口贴上“閤镜同春,自求多福”八个字。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专门有一首诗夸颂周文王秉承了上天的意志,灭掉殷商。文王不只荣宗耀祖,使子孙百世做天子诸侯。他的子孙要以文王的德行作为榜样,以商纣作为借鉴,要经常自我反省,勤修贤德,发奋图强,自求多福。而东阳村人也是相信求助自己比求助他人会得到更多的幸福。

早在原始社会,中国先民就按照坐北朝南的方向修建村落房屋,考古发现的绝大多数房屋都是大门朝南。到了商周时期,测量方向是选择环境的先行步骤,《诗·公刘》云:即景乃冈,相其阴阳。后来,汉代政治家晁昏提出。在选择城址时,应当“相其阴阳之和,尝其水泉之味,审其土地之宜,正吁陌之界。”北为阴,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山南水北为阳。坐北朝南,不仅是为了采光,还为了避北风。中国的地势决定了其气为季节型。冬天有西北利亚的寒流,夏天有太平洋的凉风,一年四季风向变换不定。甲骨卜辞有测风的记载,《史记·律记》云:“不周风居西北,十月也。厂莫风居北方,十一月也。条风居东北,正月也。明庶民居东方,二月也。清明风居东南维,四月也。景风居南方,五月也。凉风居西南维,六月也。间间风居西方,九月也。”风有阴风与阳风之别。沫沫可光过廷在《地学批南》中载:“平阳原不畏风,然有阴阳之别,向东向南所受者温风暖风,谓之阳风,是无妨。向西向北所受都凉风寒风,谓之明风,直有近案这兰,否则风吹骨寒,主家道衰败了稀。”这就是说要避免西北风。山水术表示方位的方法有:其一、以五行的木为东,火为南,金为西,水为北,土为中;其二、以八卦的离为南,坎为北,震为东,竟为西。其三,以历法的甲乙为东,丙丁为南,庚辛为西,壬癸为北。以地支的子为北,午为南。其四,以东方为苍龙,西方为白虎,南方为朱雀,北方为玄武。或称作:"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低言之,坐北朝南原则是对自然现象的正确认识,顺应天道,得山川之灵气,受日月之光华,颐养身体,陶冶情操,地灵人杰。而东阳村正是按照这样的风格布局建造的。

二、东阳村民风民俗的保护

有关保护或继承的一些问题,值得认真研究和深入探讨。东阳村有着多彩的民风民俗,但是同时有的民风民俗也遭受着现代文化的腐蚀。东阳村的进士精神在老一辈的心中仍根深蒂固,然而在年轻一代中却有所熄灭。进士精神是一种值得发扬的东阳精神,东阳人应该建立良好的机制促进东阳精神的重生。

首先,可以对读书有困难的人给以学费的资助和精神的资助,让他们知道只要你想好好读书,整个东阳村都会支持他;其次可以对考上清华北大等大学的人给予不同的奖励,比如考上清华奖励20000元,厦门大学15000元等等;最后开办一个进士精神辅导班,请一个专业的老师定期地对村里人进行进士精神培训。

通过这些措施就可以将东阳村一定的民风民俗延续下去。

三、东阳村民风民俗的发展

东阳村有着优良的传统,在原有文化的基础上要发展才是有着光明前景的。莆田有海上妈祖,那么东阳村可以引进平原妈祖,让妈祖文化进东阳。像湄洲岛一样每年举行一次祭典,这样便可以吸引外来游客慕名而来。引进平原妈祖后通过莆田电视台、湄洲日报、莆田晚报等等来做宣传,这样就可以提高东阳村的知名度。莆田的宫庙文化非常盛行,那么东阳村就应该进一步发展东阳的优势,可以发展出一个东阳节,引进莆仙戏,将阳村的一些传统活动包含其中,例如过火门、读古训、祭祖先等等。

四、东阳村民风民俗的利用

切实保护好优秀民风民俗,不仅是进行开发利用的基础,也是其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要使民风民俗得到真正的保护和传承,必须在利用和发展中寻找出路。

对于东阳村民风民俗的利用有几条途径。第一,将东阳村的传统节日扩大化,开办一个进士节,在进士节这天举办一系列的活动吸引游客前来参观学习进士精神;第二,利用东阳村的民风民俗与莆田电视台合作拍摄一部电视剧或者纪录片,以此将东阳民俗宣扬出去;第三,打造东阳特色一条街,街上可以卖各种体现东阳文化的手工艺品,可以卖东阳饼等一系列东阳小吃,用来给品尝以及做留恋。

G127

A

1005-5312(2014)23-0152-02

猜你喜欢
民风东阳莆田
莆田巾帼架起枣农“连心桥”
莆田“上刀梯下火海”过元宵
人大代表约见制度的东阳实践
多彩民风
莆田闹元宵
莆田系阴影下民营医疗的出路
浅析明清时期地理环境对王家营地区民风的影响
Underestimation of Oceanic Warm Cloud Occurrences by the Cloud Profiling Radar Aboard CloudSat
东阳:大树底下长出草
《春酒》中的民风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