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秀军:北京APEC 亚太再出发

2014-12-01 06:41魏双双
祖国 2014年21期
关键词:亚太成员区域

魏双双

亚太区域经济合作要在务实合作的基础上,发挥现有区域自由贸易区和多边合作机制的作用,促进各种机制的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和相互协调,顺应区域经济发展形势。

金秋的北京,层林尽染。主题为“共建面向未来的亚太伙伴关系”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二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北京APEC会议)在北京举行,这是时隔13年中国再次成为APEC会议东道主。此次北京APEC会议讨论的三个重要的议题——“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经济创新发展、改革与增长”“加强全方位互联互通和基础设施建设”,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如何抓住此次APEC会议的机遇,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如何推进亚太区域经济合作进程?带着种种疑问,我们有幸采访到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室副主任徐秀军,请他解读此次APEC会议的成果与意义。

亚太各经济体新机遇

1989年11月,包括澳大利亚、美国、日本、韩国、新西兰、加拿大以及东盟六国在内的亚太地区12国,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举行首届“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部长级会议”。1993年6月,这一机制正式改名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经过长达25年各成员经济体的共同努力,亚太地区已经形成一个区域经济合作的网络。

徐秀军认为,APEC是一个非正式多边协商与合作的平台,它更多是发挥一个平台的功能。在这一平台下,亚太区域经济合作不断得到深化,并呈现“多头并进,竞争发展”的格局。这一格局的特点表现在:在APEC这一平台下,区域经济合作遵循不同的路径,各种路径并行发展,相互竞争,相互补充。亚太经合组织目前各成员之间的合作关系主要有两种体现形式:一是亚太路径,它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为主要依托;二是亚洲路径,它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为主要支撑。这两种路径为实现经济一体化提供重要机遇和动力。

但也应该注意到,亚太地区经济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中所受创伤截止到现在并没有完全消退,经济增长内生的动力不足,外需低迷,经济增长速度总体处于放缓态势。这是目前存在的比较大的一个问题。同时各种区域安排在其间也存在一定的相互制约作用,徐秀军说:“各成员互相合作,互相竞争,一方面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同时因为一些不良竞争也造成了区域内资源内耗的问题。”面对这样一个背景,本次APEC会议提出要进行亚太自贸区(FTAAP)的谈判,以更大范围地推动各成员的经济一体化进程,促进各经济体之间要素的自由流动,市场开放,从而通过这个平台巩固和加深各成员之间的经济联系,创造更便捷的条件,加强区域市场一体化以及区域市场的整合。

经济一体化需多方推进

如何更有力地实现经济一体化?徐秀军认为,亚太区域经济合作要在务实合作的基础上,发挥现有区域自由贸易区和多边合作机制的作用,促进各种机制的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和相互协调,顺应区域经济发展形势,引导地区成员最终迈向更高层次的经济一体化。

徐秀军说,现阶段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四方面:首先是继续夯实务实合作的牢固基础,为实现茂物目标创造条件。目前,亚太地区经济仍未完全摆脱金融危机的影响,很多经济体面临外需低迷、内生增长动力不足、结构性矛盾突出以及经济增长放缓、区域经济合作不协调等问题,区域经济合作基础面临诸多考验。在此情况下,深化务实合作对于确保经济持续复苏、充分挖掘区域经济合作的巨大潜力以及实现各成员共同发展繁荣具有关键作用。这要求采取切实措施推进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各成员消减贸易和投资壁垒,减少过度监管、简化投资程序和增加政策透明度,切实开展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合作,加强联合研发和科技创新,促进新兴产业和中小企业发展等。以此来保障APEC的两个“轮子”良好运转,从而推动区域经济不断向前发展。

再次,不断深化区域大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充分发挥区域大国的引领作用。长期以来,以东盟为核心的区域模式为推进亚太,尤其是东亚地区区域经济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今年来东盟在区域经济合作中的主导力受到诸多挑战。随着中国等经济体的经济迅速崛起,东盟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相对下降,领导“10+3”和RCEP等区域合作进程日益感到力不从心。再者,新的区域协调机制的兴起为区域成员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东盟主导的区域合作进程,吸引力已不如从前。亚太区域大国竞争的加剧,使东盟的作用日益边缘化。为此,应该重新审视大国在区域合作中的作用,推动亚太区域经济合作回到大国主导的轨道上,以大国之间的经济合作与整合带来整个区域的一体化。

第三是积极推动亚太区域合作亚洲路线图与美国路线图的相互融合。当然,APEC框架下的亚太区域经济合作形成了以RCEP为核心的亚洲路线图和以TPP为核心的美国路线图。RCEP是东亚地区参与成员最多,规模最大的贸易协定谈判,它具有较强的包容性,兼顾了成员国不同的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经济模式,是对东亚既有成熟自贸区的整合。而TPP是美国主导的“高标准的、全面的、面向21世纪的自由贸易协议”,在推动国际贸易投资规则的升级上具有引导作用。两者在亚太区域经济合作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并且相互不可替代。最后,适时推进亚太自由贸易区建设。目前,亚太地区成员已经具备启动FTAAP进程的初步条件。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无论是亚太地区的发达经济体还是发展中经济体、基础建设等国内条件均符合启动新的区域自由贸易区谈判的要求。其次,亚太区域经济合作走过25年历程,已形成了涵盖每个地区成员的经济合作网络,各成员在宏观政策协调、贸易投资自由化与便利化、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经济技术合作的丰富经验和教训。

最后,目前正在进行的TPP和RCEP等区域自由贸易协定谈判能够为FTAAP供参照和借鉴,有助于地区各成员为FTAAP设定更加切实可行的目标和实现路径。尽管FTAAP建设仍面临许多障碍,但从长远来看,排除障碍创造条件建设FTAAP、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亚太地区各成员的共同利益所在。endprint

总之,把现有的、已经启动的区域经济谈判,按照既定方向推进并且深化下去,是实现经济一体化的首要任务。其次是整合各种区域经济合作进程,在巩固原有的经济合作安排的基础上,建立新的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体化安排。这其中,还需要每个成员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来达成多方共识,更大程度地促进自身以及亚太区域经济的共同发展。各经济体应摒弃传统的零和博弈模式,树立开放、合作、共赢的区域合作理念。在经济合作方面,各参与方都会从中取得硕果,所以树立开放、合作、共赢的合作理念才能促进各成员之间的共生共荣;在制度上,建立整合各经济体制的各种协作机制,同时,从物质层面保障各成员之间顺利互联互通。但是这一项任务的实现,我们还面临很大挑战,例如资金不足问题。针对这一挑战,我们建立了亚投行,通过融资的形式实现提供物质层面的保障。另外,市场对等开放是对各成员提出的前提基础,扫清阻碍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不利因素也显得尤为重要。

促进国内改革与创新

徐秀军表示,要更加重视创新改革对于促进增长的作用,增长是目标,创新基础,改革是手段。从本质上讲,改革也是一种创新,一种基于创新的改革,是在创新基础上的调整。对于改革而言,虽然改革的重点在各个国家都不一样,但改革是各个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转型升级谋发展的共同出路,没有改革,各个国家想摆脱经济发展过程中积累的长期性矛盾是很困难的。要想进入到新一轮的增长周期,没有创新是很难做到的。而创新与合作之间也有内在关系,即如果能加强区域间的合作,生产要素的流动更为自由便利,这其中就包括资本、人才、技术、管理等方面的流动,将有助于促进创新的进程。

改革是创新的基础和前提,创新是实现增长的源泉,增长的结果反过来又进一步提升了改革的合法性。“APEC成员可以通过APEC合作机制,制度化地通报本国改革与创新的实践,一方面可以分享改革创新实现经济增长的经验,另一方面也能形成一种‘同侪压力来克服国内利益集团的阻挠,推动各自的国内改革与创新,”徐秀军表示。

中国的改革与创新可分为三个层面:一是微观经济主体层面与技术、经济结构升级等有关的创新,包括引进或自主研发新技术,把原来沉积在高能耗、高排放等落后或过剩产业中的生产要素,转变为新兴、战略性行业中的生产要素等等。二是经济或宏观调控政策方面的创新。以往的宏观经济政策主要是总量调节,对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缺乏精细化的引导。新一届政府成立以来,采取了定向减税、定向降准等财税金融措施,以及微刺激、滴灌、盘活存量、区间管理等创新性的政策方式,这种方向应该坚持;三是经济体制方面的改革与创新。体制可以理解为出台政策所需要遵循的基本理念与规则的总和。政策或易于调整,体制则难于变迁。中国建设上海自贸区,摒弃了以往制造政策洼地的做法,而是积极探索如何建设改革高地,就是想主动开展压力测试,看看在“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竞争中立”等何种强度的体制性冲击之下,中国经济能够蝶变高飞。

总之,亚太区域经济合作内在的发展逻辑,不仅顺应了时代的要求,也与亚太地区成员经济的天然联系相互契合,逐步形成了区域合作多元化竞争与融合的发展格局。金融危机后,亚太区域经济合作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新的区域合作倡议不断涌现,既展现出区域经济合作的活力,也使区域一体化面临新的挑战。徐秀军指出:“要化解亚太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困局,还需站在新的起点规划未来合作,而2014年APEC会议的新议题将为亚太区域经济合作提供新的契机。”endprint

猜你喜欢
亚太成员区域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亚太首个拜耳“耘远农场”揭牌
分区域
亚太九号卫星发射成功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