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蓝的眼睛》:强势文化侵袭下弱势文化的异化*

2014-12-03 10:33
外语学刊 2014年2期
关键词:美国黑人科拉莫里森

包 威

(黑龙江大学,哈尔滨 150080)

《最蓝的眼睛》:强势文化侵袭下弱势文化的异化*

包 威

(黑龙江大学,哈尔滨 150080)

文化异化是文化与人的背离,是人的类本性的消失。托妮·莫里森在《最蓝的眼睛》中通过对黑人女孩佩科拉的悲剧性人生描写,表现出在美国社会中黑人受到白人文化的影响而产生人与人之间的异化和自我的异化,黑人在现实社会中自身定位变得模糊,丧失自我文化意识。此外,白人文化的强势地位和长期以来自我优越性,使白人文化也产生异化,丧失美好的人性品质。作者通过文字的方式对美国的社会现实进行控诉,呼唤黑人与白人的类本性的回归。

《最蓝的眼睛》;文化侵袭;文化异化;自我异化

1 引言

研究英美文学的黑人作家,怀德曼教授曾感叹道:美国黑人文学“是伟大的颂歌,它开人眼界,使人觉醒,给人以极大的享受”(王家湘 2006:1)。20世纪中期,美国黑人反对种族歧视和种族压迫,为争取与白人一样的自由平等及民主权利,开展美国历史上最广泛的民权运动,在这一时期,美国黑人文化,特别是反映这一特定历史环境的美国黑人文学得到迅猛的发展,逐渐成为美国文学中的主流。这一时期出现许多优秀的黑人文学家,佐拉·尼尔·赫斯顿、艾莉丝·沃克、托妮·莫里森等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特别是托妮·莫里森,凭借代表作《所罗门之歌》,获得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她是第一个也是至今唯一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作家,她的获奖表明美国黑人文学已经赢得世界文学界的认可。美国黑人文学达到一个历史的高峰,进入世界文学之林。

作为托妮·莫里森的处女作《最蓝的眼睛》或许在文字功底及文学表现手法上略逊于后来给她带来巨大荣誉的《所罗门之歌》、《宠儿》等代表作。但是如果我们想从源头去了解这位天才黑人文学家一生创作的核心思想,那么阅读《最蓝的眼睛》无疑是最好的选择。《豪斯顿日志》曾评价该书:“ 大胆、全新的写作手法以及超时间性, 使其具有伟大文学的特征” (Birch 1994:155)。在这部小说中, 作者通过描写白人主流社会对黑人的鄙视,有色人种对黑人的排斥以及黑人社会内部的冷漠情感,表现出美国社会以白人文化为核心的文化主流,在这种环境下黑人群体被主流社会所排斥,失去自我定位,黑人与社会整体及黑人自我之间都呈现出一种对立分离的趋势。如果从异化理论哲学观点来对这种社会现象进行剖析,其实就是一种强势文化影响下弱势文化的异化导致弱势文化群体内人物性格的自我异化。从文化异化的角度对《最蓝的眼睛》进行解读可以使我们更为深刻的了解托妮·莫里森的文学创作思想及宗旨。

2 美国社会整体的异化轨迹

所谓文化异化其实质在于文化与人的背离,是文化与人之间的矛盾、对立关系,在于人作为一种文化存在物的文化性的最终丧失,也就是人的类本性的消失。人的需要的异化和歪曲是一切异化发生的根本原因。马克思文化异化理论认为经济异化导致文化异化,需要的异化及分工的出现是文化异化产生的根本原因(田荣 2004:19)。由于众所周知的美国种族主义的历史根源,黑人受到残酷剥削和虐待,即使在农奴制废除后,黑人也长期处于美国社会的最底层,政治地位的边缘化,造成黑人经济地位与白人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经济收入的差距也导致两者间的文化的强势与弱势的形成。在这种背景下美国黑人在白人强势文化的侵袭下被迫放弃自己民族的价值观念,接受白人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同时美国黑人潜意识中并不希望自己的黑人灵魂在美国社会中被漂白,仍渴望保持具有自我意识的人的地位,在这种文化异化和自我的矛盾冲突中,导致黑人群体出现不完整的人格和扭曲的心灵,使黑人在精神上陷入异化状态。在《最蓝的眼睛》一书中托尼·莫里森通过描写黑人小女孩佩科拉的悲剧性命运,反映出美国黑人社会中的自我异化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异化。揭示美国以白人文化为主流的社会体制是造成黑人群体产生精神异化的根源。

在《最蓝的眼睛》中,对于主人公佩科拉的社会关系的描写,主要包括种族关系、同学关系、社区关系和家庭关系。而在佩科拉的成长过程中,这些关系没有给予任何积极正面的力量,反而使她获得的是白人的歧视压迫、同学的嘲讽耻笑、社区黑人的幸灾乐祸,母亲的毒打和父亲的强奸暴行。这些促成佩科拉的自我的丧失,导致其精神大厦最终的倒塌。

2.1 白人的异化轨迹

在《最蓝的眼睛》中对于白人的描述并不多,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黑人女孩佩科拉去白人雅克鲍斯基的商店买糖。“她抬头看向老板,看到的却是一片虚无,而那里本应该是询问的目光。不仅如此。那眼神中完全没有人类应有的认同,只有一种呆滞无光的疏离”。“她在所有的白人眼睛里都看见过这种潜藏的神色。就是这样。这种嫌恶肯定是冲着他,冲着她的黑皮肤来的。正是这身黑皮肤制造了白人眼睛里那带有嫌恶棱角的虚无”(托尼·莫里森 2013:35)。雅克鲍斯基对佩科拉的这种“视而不见”表现出美国白人对黑人的歧视及白人本身的傲慢自大。“所有白人都有这种潜藏的神色”,表明白人种族歧视的普遍性,黑人生活在一个充满歧视和敌意的世界中。这也反衬出白人心灵上的贫瘠和丑陋,因为长期以来政治和经济上的优势使白人充满优越感,把自己的地位凌驾于黑人之上,其实在这种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的对抗中,白人本身也产生出文化异化,文化优势使白人丧失美好的品质而浑然不觉,将民族划分出高低之分,这也促使黑人文化向一个自我否认的极端方向异化。

2.2 社会整体关系的异化轨迹

佩科拉所处的家庭之外的社区环境中,黑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不是友好、团结的、互助的,而是一个相互间疏远冷漠、麻木自私、相互碾压、沉沦堕落的群体。小说中的黑人大多从事着社会最底层的工作,如白人家中的保姆、矿工、妓女等职业,相似的生活环境并没有使黑人彼此之间产生同病相怜的理解与同情,而是崇尚白人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点,努力使自己的思维向白人的思维方式靠近,并以这种思维方式和审美观察对待周围的黑人。莫丽恩·波尔仅因为是一个黑白的混血儿,拥有一些白人的特征,就受到黑人同学的羡慕和喜爱,她自身在面对黑人同学时也拥有无与伦比的优越感,这明显是黑人对白人文化崇拜的反映。“一些肤色浅的黑人还是感到优越,还喜欢与那些外貌相近的人交往;同时那些肤色深黑者有着某种群体强加的自卑感和不安全感”(McAdoo 1988:155)。而黑人之间的相互对待则是冷漠的,湾仔、树人凯恩、小子威尔逊、臭虫琼尼等黑人孩子对佩科拉的侮辱;邻居们对以妓女为职业的玛丽、查娜等人的鄙视和疏远。以及在佩科拉因为被父亲强暴怀孕后,周围的人非但没有给予同情及关怀,反而是厌恶、赏玩、震惊、愤怒、甚至兴奋,在人们眼睛中寻找关怀的神色,却只是看到重重迷雾。黑人同胞的冷漠、嘲讽促进了佩科拉精神的最终崩溃。底层黑人民众麻木不仁的生活态度,映射出黑人文化在白人文化侵蚀下的迷茫与徘徊及自我的丧失。这恰恰是托妮·莫里森对美国社会自诩的平等、自由的最大的嘲讽和控诉。

3 美国黑人个体的精神畸变

在《最蓝的眼睛》中除了人与人的异化之外,另外一个异化特点就是书中人物的自我异化,这种异化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美国整体社会的文化异化,在这种文化氛围的强势侵袭下,美国黑人个体产生了精神畸变,同时也是一种个体异化的表现形式。在这部小说中比较典型的是佩科拉的父母的自我异化及佩科拉本人的精神畸变。

3.1 乔利的自我异化

乔利作为佩科拉的父亲,莫里森塑造的这个角色,是一个完全的负面形象,他酗酒、家暴、堕落、自暴自弃、甚至强暴自己的亲生女儿佩科拉,是造成佩科拉悲剧最直接的罪魁祸首。正如开尔文·赫德所指出“黑人男性在自己是压迫的受害者的同时又用同样的压迫迫害自己的女性”(Samuels & Hudson-Weems 1989:27)。乔利的堕落和变态的表面原因是家庭和社会关爱的缺失,他曾经拥有过两个家庭,少年时代姨婆的去世使他在身心还没有成熟时就失去家庭的温暖,而且第一次和女性做爱是在两个白人的枪口下,被人取乐,这给他的心灵留下巨大的创伤。当他遇到宝琳迎接他的爱情的时候,婚姻的现实又给他第二次打击,因为他无力承担婚姻所带来的经济压力,对妻子的傲慢感到震惊,对孩子的出生感到措手不及,社会地位和家庭的不如意使他只能靠酒精麻醉自己,慢慢地丧失自我,用性暴力对待自己的妻女,失去人的尊严和人性。深层次的原因是美国现实社会中白人种族歧视和强势文化的侵袭极大的压缩黑人精神生活的空间,黑人文化在文化异化中产生扭曲,而使部分黑人堕落沉沦。

3.2 宝琳的自我异化

同样与社会环境有关,宝琳童年时同样缺少家庭的关怀。从书中的一些描述可以看出,“两岁时一枚生锈的铁钉从她的一只脚上直穿过去时家人完全漠然置之的态度让宝琳从此默默无闻。伤口让那只脚变形,成为没有足弓的跛脚。”可见家人对宝琳伤势的冷漠和漠不关心最终造成她的残疾。童年的宝琳在冷漠中成长,缺少家庭温暖,生理的缺陷造成她的自卑。而婚姻以后,家庭生活并不如意,丈夫乔利的暴力和酗酒,以及经济压力,使她对生活充满抱怨。在白人家的保姆工作,使宝琳逐渐接受白人的文化意识及价值观,使她否定和厌恶自己在黑人区的生活环境,这种精神异化使她失去自我意识,产生人格的分裂。她把自己的爱转移到白人雇主的家里,对白人孩子的疼爱与对佩科拉的冷漠形成强烈的对比,在佩科拉把白人雇主家的馅饼碰翻在地,烫伤的情况下,宝琳非但没有关心,反而毒打和辱骂佩科拉,对白人孩子却是呵护有加。宝琳人格异化的根本原因是美国社会中白人主流文化对黑人女性价值观的侵蚀,导致黑人女性自我否定,最终造成其主体意识的缺失。

3.3 佩科拉的精神畸变

托尼·莫里森曾说创作《最蓝的眼睛》的动力是要去描写“在文学中任何地方、任何人都未曾认真对待过的人物——那些处于边缘地位的小女孩”(Taylor-Guthrie 1994:88)。作为《最蓝的眼睛》的主人公,佩科拉就是这样一个被人群遗弃、处于社会边缘的黑人女孩,为了得到人们的认可和关注,她渴望像白人孩子一样能够拥有一双蓝色的眼睛。因为她自己认为,父母的冷漠、邻居的歧视、同学的嘲讽,都源于自己的外表丑陋,如果能脱去黑皮肤,拥有一双“蓝眼睛”,她就能够和那些拥有蓝眼睛的白人女孩子一样得到人们的关心和喜爱。佩科拉的这种“白人化”倾向,与她生长的社会环境密不可分。无论是社区、同学,还是在家庭中,佩科拉都没有得到任何的温暖与关怀。在家庭之外,同学们因为她长相难看而欺辱他。而在家庭内部,母亲经常毒打她,把本来应该给与自己女儿的爱,倾注到白人雇主家的白人孩子身上;而父亲乔利总是酗酒,殴打母亲宝琳,强暴自己的亲生女儿,最终导致佩科拉怀孕。在怀孕后,邻居对待佩科拉没有任何的关怀与同情,反而更多的是厌恶与嘲讽,在佩科拉去求救于黑人教父时,后者却利用她毒死房东家的狗。查尔斯·泰勒曾指出,“得不到他人的承认或只是得到扭曲的承认能够对人造成伤害,形成一种压迫形式,它能够把人囚禁在虚假的、被扭曲的、被贬损的生活方式之中”(查尔斯·泰勒 1998:290)。整个社会对佩科拉的遗弃造成佩科拉最后精神崩溃和自我迷失,“她终于疯了,但在疯狂中她也终于拥有了一双美丽的蓝眼睛,在疯癫的世界里她不再受外界的侵扰”(吕红兰 2011)。活在自己的幻想中,在幻想中拥有一双像白人一样的“最蓝的眼睛”。可见美国白人意识形态所宣传的种族优越观已经深入到佩科拉的内心深处,内化为她的自我意识,从而使她自愿放弃黑人所拥有的自己的文化和价值观,放弃黑人自有的特征。佩科拉的这种自我异化正是美国黑人文化在白人文化侵蚀下文化异化的真实反映。

4 结束语

莫里森曾明确表示《最蓝的眼睛》是由一面面破碎的镜子组成, 蓝色眼睛中所映照出的破碎的镜像即是这本小说的内容和形式所在(Morrison 1984)。《最蓝的眼睛》与托妮·莫里森的另一个代表作《所罗门之歌》一样(包威 2011),人物形象具有多元化倾向。作者并没有回避黑人的劣根性,书中塑造的每一个主要人物都有很大的性格缺陷,存在着精神失常”、“人格分裂”、“性格扭曲”等心理问题。对这些黑人的“负面描写”并非为了迎合白人读者的低级趣味,而是更加深刻地揭示黑人劣根性形成的根源,美国白人种族主义对黑人经济、政治及精神上的压迫及对白人文化优越性的宣传,使美国黑人社会中出现普遍的异化现象,否认自我黑人性,丧失自我的文化意识。莫里森对异化现象的描写向人们展示“在这个人人都不同程度地受害的世上如何完整地生存”(Bakerman 1978),反映出她以探索黑人的精神世界为己任的文学创作观,呼唤着黑人文化的自我回归,呼唤着美国社会中白人与黑人“类本性”(刘艳芳 2010)的回归。

包 威. 《所罗门之歌》的文本图像特征[J]. 外语学刊, 2011(5).

查尔斯·泰勒.承认的政治[A]. 汪晖 陈燕谷.文化与公共性[C]. 北京:三联出版社,1998

刘艳芳. 黑人的异化——评托尼·莫里森《最蓝的眼睛》[J]. 文化视点, 2010(2).

吕红兰. 从《最蓝的眼睛》 看莫里森的黑人异化观[J]. 借鉴与比较, 2011(20).

田 荣. 关于文化异化问题的思考[D].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4.

托尼·莫里森.最蓝的眼睛[M].杨向荣译. 海口:南海出版公司, 2013

王家湘. 20世纪美国黑人小说史[M]. 北京:译林出版社, 2006.

Bakerman, J. The Seams Can’t Show: An Interview with Toni Morrison[J].BlackAmericanLiteratureForum, 1978(12).

Birch, E. L.BlackAmericanWomen’sWriting:AQuiltofManyColors[M]. London:Harvester Wheatsheaf, 1994.

McAdoo, H. P.BlackFamilies[M]. Beverly Hills: Sage Publications, 1988.

Morrison, T. Memory, Creation, and Writing[J].Thought, 1984(4).

Samuels, W.D. & Hudson-Weems, C.ToniMorison[M]. Boston: Twayne Publishers, 1989.

Taylor-Guthrie, D.ConversationswithToniMorrison[M]. Jackson: University Press of Mississippi, 1994.

【责任编辑孙 颖】

TheBluestEye:AlienationofWeakCultureundertheAttackofStrongCulture

Bao Wei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Harbin 150080, China)

Cultural alienation is the culture departing from human and the disappearance of human nature. InTheBluestEye, Toni Morrison describes the black girl Pechora’s tragic life, which demonstrates the black in American society influences by the white culture and causes the alienation among people and self-alienation, which also makes the black feel blurry to position themselves in the reality and lose the self-culture awareness. In addition, the strong position of the white culture and self-superiority also cause the alienation of the white culture and the loss of a wonderful human quality. By words, the writer accuses the social reality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calls the human nature of the black and white return.

TheBluestEye; cultural invasion; cultural alienation; self-alienation

I106.4

A

1000-0100(2014)02-0139-4

* 本文系黑龙江省社科基金项目“二十世纪美国黑人文学作品中文化自我和异化矛盾研究”(12C040)和黑龙江省高校人文社科项目“当代美国黑人文学作品中文化双重性研究”(12522241)的阶段性成果。

2014-01-05

猜你喜欢
美国黑人科拉莫里森
莫里森酒吧拉票遭民众痛批
20世纪前后美国黑人的真实处境
美国黑人女性文学中的空间建构
THE JAZZ AGE
全新别克 昂科拉、昂科拉GX
诺贝尔奖得主、作家托妮·莫里森逝世,享年88岁
加拿大游客穿T恤:我不是莫里森
全新一代别克昂科拉
全新别克昂科拉、昂科拉GX
昂科拉 18T都市领先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