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矩与方圆

2014-12-03 03:12徐风
中华手工 2014年11期
关键词:木槌顾景舟壶体

徐风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是紫砂泰斗顾景舟一生中,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顾景舟把自己的制壶工具拿出来,摆成长长一列,像冷兵器时代的战具,完全可以当工艺品来欣赏。

他有一把德国造的“什锦锉子”。小巧、灵便、锋利。这是他当年在上海买的,非常好用。关于工具,顾景舟说,每个人不必完全一样。因为,各人的手势、力气、习惯不一样。但有一点,必须一样,那就是,得用。“得用”是一句宜兴方言。得,得手、顺劲、应心;用,不仅要好用,还要耐用。

顾景舟授课自有方圆,各种工具俱全。一字摆开,洋洋洒洒。那做一把壶,具体要用多少工具?顾景舟的一把掇只壶,用了二十多道工序,一百二十多件工具。这一百二十多件工具,只用来做掇只壶。如果,换做另一种壶,那工具就要重做。为什么?因为,壶不同。

等到学做工具这一课结束了,徒弟们发现自己手里不知不觉积累了一批得心应手的各类制壶工具,精美,得用。

成型工艺,是从捶泥开始的。都以为捶泥充其量就是用木槌,花力气把紫砂泥块反复捶打而已。实际上捶泥是一门很大的学问,捶好的泥,有张力,有呼吸。“泥门”全开的泥,状态最好,用来做壶也是最好的。

泥怎么捶,大家要看仔细了。顾景舟只教一遍。

但见平时斯斯文文的他,一旦举起那重重的木槌,先是举重若轻,由慢转快,纷如雨点,影劈落江。慢慢地,灯草千钧、疾徐有致、水落石出。经过一番捶打,再把紫砂泥抓在手里,干湿、硬烂恰到好处,真有一种放手便会游走的感觉。

不管泥捶得怎么样,有一点,徒弟们是记牢了,如果壶有生命,首先是从泥开始。泥能活,壶方有命。

顾氏一脉的传人,永远记得顾景舟对制壶秘籍的理解:制壶时,艺人的心性、气质、手感、精神状态,会毫无保留地融入壶中。即便是同一个艺人,同时制作的几把同一款式的壶,也会因为此时与彼时手感的不一致性,心境、状态的不一致性,而产生微妙的区别。

他教徐汉棠做牛盖洋桶壶,告诉他,壶体要正直而刚劲,这跟做人是一样的。你要想着,做壶,就是做自己的人品,要像洋桶壶那样毫无遮盖地正直;言行要像洋桶壶一样规矩、讲道理;说话,要像洋桶壶那样出口成章、滴水不漏。

顾景舟又说:会做壶,没什么了不起,关键要把气势做出来。

徒弟们最感荣耀的事情,莫过于能得到顾景舟做的工具。一整套制壶工具,少则几十件、多则上百件。绝大部分徒弟不敢存有那样的幻想。最得意的弟子,不光能得到他亲制的工具,还能得到他制壶的“尺寸”。

制壶的“尺寸”,实际就是一种秘不宣人的“秘籍”。一把壶的各个部位,是否呼应、协调、和谐,都是由一个个最合理的“尺寸”构成的。顾景舟在长期的制壶实践中,对诸多壶品的制作,摸索出了一整套的“尺寸”。包括泥料的收缩率是多少,泥料干湿度的掌控,以及壶体各部位的搭配,线条的走向、成型的角度,在他给出的“尺寸”里,都有权威的诠释。其准确性,一丝不苟,不容置疑。因为,“尺寸”里的每一个数字、每一根线条、每一个角度,都经历了无数次实践,包括窑火的冶炼。

顾景舟的尺寸,全是用几何三角原理制成的。简洁、精准。他留给徒弟们一句话:“跟我的人,无文化者得我技,有文化者得我艺。”

猜你喜欢
木槌顾景舟壶体
汽车膨胀壶体用聚丙烯材料黄变及改善研究
顾景舟偷懒
打糍粑
折叠式电热水壶的安全风险点浅析
一种新型持续膀胱冲洗引流桶的设计与应用
敲木鱼的和尚
顾景舟的无款壶
顾景舟制紫砂松鼠葡萄茶具9200万元成交
紫砂壶的鉴赏
“打地鼠”游戏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