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阿尔巴尼亚”:弱小民族的“强国”梦

2014-12-05 01:56孔寒冰
世界知识 2014年22期
关键词:巴尔干马其顿阿尔巴尼亚

孔寒冰

所谓“大阿尔巴尼亚”,是一种民族主义思想,它主张按历史的和现实的阿尔巴尼亚人的分布,在巴尔干半岛上建立一个包括所有阿尔巴尼亚人的阿尔巴尼亚。这是一个有着地区政治和国际政治内涵的话题,我不仅以此为题指导过研究生写毕业论文,而且自己也写过有关它的短文。但是,我过去做这些的时候并没有感性的东西来支撑。在游走科索沃的过程中,我看到了“大阿尔巴尼亚”主张的一些物化载体,对它的产生和影响有了更深的了解,同时也思考了建立一个所谓的“大阿尔巴尼亚”是否有可能的问题。

阿尔巴尼亚人的“圣地”

讲“大阿尔巴尼亚”一定离不开普里兹伦。普里兹伦位于科索沃南部,是科索沃第二大城市,人口接近18万,离阿尔巴尼亚和马其顿都较近。普里兹伦是一座饱经沧桑的古城,始建于古罗马时代。在历史的长河中,普里兹伦先后归属于拜占庭帝国、保加利亚王国、塞尔维亚王国。14世纪中叶,它曾是塞尔维亚政治和宗教中心,有“塞尔维亚的拜占庭”之称。1389年6月,正在大举向东南欧扩张的奥斯曼军队同塞尔维亚、阿尔巴尼亚等多个欧洲国家组成的联军在科索沃原野进行决战,最终联军惨败,东南欧沦为奥斯曼领土,普里兹伦逐渐成为奥斯曼帝国的重镇。也就是从这时起,信奉东正教的塞尔维亚人越来越少,而皈依了伊斯兰教的阿尔巴尼亚移民越来越多。到19世纪中叶,普里兹伦的阿尔巴尼亚人占总人口比例超过70%。不仅如此,普里兹伦还是当时阿尔巴尼亚的政治、文化和地理中心。

今天的普里兹伦,依稀可见往日都城的风采。一条不宽的小河将普里兹伦分成两部分,河上有一座14世纪修建的古石桥。这种石桥在前南斯拉夫地区的许多地方可以看到,其他有名的还有波黑首都萨拉热窝的拉丁桥和马其顿首都斯科普里的瓦尔达尔桥。河的一侧看上去非常繁华,小商铺一家挨一家,河边和路旁几乎全都是咖啡馆。一座高大但门可罗雀的东正教堂与一座同样高大但人头攒动的清真寺遥相呼应。清真寺背后的高山上还有一座古城遗址。所有这些都隐隐约约地透露出普里兹伦与塞阿两族的历史渊源。

“大阿尔巴尼亚”的主张最早就诞生在普里兹伦。在古城堡下面的河对面,有一组低矮的白墙红顶黑门窗的建筑群,其中高的也不过两层。这就是阿尔巴尼亚人的“革命圣地”,现为普里兹伦同盟博物馆。

“大阿尔巴尼亚”构想的出现

被奥斯曼土耳其占领之后,阿尔巴尼亚人的反抗斗争一直没有停止过,其中最有名的是斯坎德培领导的武装起义,从1443年起坚持了25年。1878年沙皇俄国与奥斯曼土耳其的战争结束之后,欧洲列强希望重建巴尔干秩序并进一步确定各自势力范围,于是在柏林召开分赃会议。各大国出于自己的私利,无视阿尔巴尼亚人的存在,把信仰伊斯兰教的阿尔巴尼亚人说成是土耳其人,把信仰东正教的阿尔巴尼亚人说成是希腊人。更为严重的是,阿尔巴尼亚人居住的地方面临着被黑山、塞尔维亚和保加利亚等瓜分的危险。在这种情况下,阿尔巴尼亚的爱国者试图将所有反抗外来侵略的阿尔巴尼亚人联合起来。于是,在柏林会议召开前夕,来自各地的阿尔巴尼亚人代表齐聚普里兹伦。为了维护阿尔巴尼亚人的统一,这次会议建立了统一领导机构——普里兹伦同盟。同年11月,普里兹伦同盟在一份纲领中提出,未来阿尔巴尼亚国家的领土应当包括雅尼纳(阿尔巴尼亚的南部和伊庇鲁斯)、斯库台(阿尔巴尼亚的中部和北部)、科索沃(科索沃和梅托希亚以及塞尔维亚的南部和马其顿的大部分)。这就是“大阿尔巴尼亚”构想。

在此后的十几年中,巴尔干半岛上的阿尔巴尼亚人在普里兹伦同盟的领导下展开了维护阿尔巴尼亚人的统一、建立大阿尔巴尼亚的斗争。在1912年第一次巴尔干战争期间,阿尔巴尼亚是巴尔干反土联盟同土耳其交战的主要战场。但根据巴尔干反土联盟各国达成的协议,将土耳其人从巴尔干赶走之后,阿尔巴尼亚人的土地将由希腊、塞尔维亚和黑山瓜分。面对被瓜分的危险,1912年11月,阿尔巴尼亚民族主义者召开国民大会,宣布建立一个包括巴尔干半岛上所有阿尔巴尼亚人的国家。但是,这种做法将与巴尔干联盟国家及各大国的利益发生严重冲突。俄、法、英、意、德、奥等六国外长在伦敦召开会议,虽然承认了阿尔巴尼亚在形式上可以成为一个独立国家,但其实际控制权必须掌握在六大国的手中。更为主要的,独立后的阿尔巴尼亚的领土和人口都不及阿尔巴尼亚人所希望的一半,许多阿尔巴尼亚人被留在相邻的国家里。其中,阿尔巴尼亚与南斯拉夫之间的边界直到1926年才划定,生活在科索沃、黑山西南部、马其顿西部的阿尔巴尼亚人就成了跨国界而居的民族。

于是,“大阿尔巴尼亚”就成了阿尔巴尼亚人的一个梦。红底黑鹰的旗帜飘扬在阿尔巴尼亚、科索沃以及马其顿、黑山的阿族人聚居区,斯坎德培骑马持刀的雕像和特蕾莎修女的塑像立在地拉那、普里什蒂纳和斯科普里,都表现着对“大阿尔巴尼亚”的认同。普里兹伦同盟博物馆中展示着“大阿尔巴尼亚”的图示,普里兹伦的街头竖立着“大阿尔巴尼亚”纪念碑,而有“大阿尔巴尼亚”标记的各种纪念品到处都可看到。

真有梦想实现的可能吗

现在巴尔干半岛上的阿尔巴尼亚人分布于阿尔巴尼亚(约300万)、科索沃(约220万)、马其顿(约51万)、希腊(约6万)、克罗地亚(约5万)、黑山(约5万)各地。实现“大阿尔巴尼亚”梦想就是要将这些阿尔巴尼亚人联合起来,而首先是阿尔巴尼亚和科索沃的合并。然而,真有这种可能吗?在很大程度上,“大阿尔巴尼亚”是针对国际社会的,只是向国际社会表达一种愿望而已。假如真的将它提到日程上来,问题恐怕就没那么简单了。在访问科索沃期间,我就此与一些科索沃和阿尔巴尼亚人交谈过。他们都承认,无论是阿尔巴尼亚和科索沃之间还是这两地的阿尔巴尼亚族人之间,都有很大的差别。阿尔巴尼亚1912年就独立成国了,而科索沃一直从属于塞尔维亚,直到2008年才独立。阿尔巴尼亚有许多大学和研究机构,教育与科学都很发达,而科索沃在这些方面十分落后,1969年底才建了普里什蒂纳大学。阿尔巴尼亚宗教色彩比较淡,且有30%的人信奉东正教和天主教,而科索沃的阿尔巴尼亚人基本是穆斯林,而且非常虔诚。阿尔巴尼亚人认为自己讲的阿语是正宗的,而科索沃阿族人讲的阿语是一种方言。至于其他国家的阿族人,由于其在各自国家人口中所占比例比较低,同时受各自国情的制约,对“大阿尔巴尼亚”的认同程度和追求程度都较为有限。

更为关键的是,巴尔干的地区政治、欧洲政治甚至国际政治都不允许一个“大阿尔巴尼亚”出现。巴尔干有史以来就是东西方大国都有染指的地方,大国的利益交织在一起。可以说,这里建立的国家都是各大国讨价还价的结果,而非由各民族自主选择而来。1912年诞生的阿尔巴尼亚就说明了这一点。巴尔干地区版图的变更,可以是较大国家的碎片化,变成若干小国,对欧洲大国没有损害,大国不会阻止,甚至还明里暗中鼓励。比如前南斯拉夫联邦的解体就是这样。但是,如果疆界变更造就了一个新的地区性大国,那将不利于欧洲大国对该地区的控制。“大阿尔巴尼亚”不仅要求阿尔巴尼亚与科索沃的合并,还要把黑山、克罗地亚、希腊等国的阿族人从各自的国家分离出来。这样一来还会在巴尔干引起连锁反应,不利于地区稳定。与我交谈过的阿尔巴尼亚和科索沃的政治家都提及了这一点,也都认为“大阿尔巴尼亚”不是一个现实问题,或许将来在欧盟之内才有可能实现。

游走在科索沃,联想到以前去过的巴尔干其他地区,我深切地感到,“大阿尔巴尼亚”只不过是弱小民族的“强国”梦。

(作者为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2009~2012年曾在本刊长期连载“寒冰走苏东”系列文章)

猜你喜欢
巴尔干马其顿阿尔巴尼亚
阿尔巴尼亚:美味苏醒之旅
2019马其顿数学奥林匹克(初中)
签证·VISA
西巴尔干国家向欧盟标准趋同:问题和挑战
中亚“巴尔干”的伤痛
阿尔巴尼亚申请加入欧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