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社会体育和学校体育的衔接策略①

2014-12-06 00:13章志鹏
当代体育科技 2014年34期
关键词:体育事业体育场馆设施

章志鹏

(上饶师范学院 江西上饶 334001)

试析社会体育和学校体育的衔接策略①

章志鹏

(上饶师范学院 江西上饶 334001)

现阶段我国社会体育事业在发展中存在体育场馆设施严重不足的现象,很多地方的社会体育指导人员存在技术等级结构普遍偏低的问题,而学校体育事业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其体育场馆设施使用效率低、学生缺乏体育兴趣,这对实现我国的终身体育事业发展带来诸多不利因素。因此,我国体育事业在发展中要促进社会体育和学校体育两者之间的衔接,这对实现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终身体育事业有着重要意义。该文基于终身体育角度对社会体育和学校体育的衔接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学校体育 社会体育 终身体育 衔接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在新时期的高速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这也使人们在社会中的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了日新月异的改变,这也为我国体育事业在新时期的良性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但是,在审视我国社会体育事业发展的全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问题,并且学校体育在教育改革之后依旧存在很多弊端。鉴于社会体育与学校体育两者都是终身体育的重要组成,通过研究社会体育和学校体育在发展中的良性互动与互补,通过促进社会体育与学校体育两者之间的衔接,这对实现我国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有着重要意义。

1 社会体育事业发展现状

虽然我国政府在新时期工作中提出了终身体育事业建设,但是由于社会体育事业建设中存在很多弊端,导致社会体育事业发展的整体情况依旧不容乐观,并且其在发展中也开始暴露出很多实质性问题,例如,社会体育人口结构严重失衡、体育场馆设施严重匮乏、社会体育指导员严重匮乏等,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社会体育事业的良性发展。我国社会体育的发展必须注重社会人口的参与度,在以往的文献资料中我们可以发现,社会体育人口的男女比例严重失衡,在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历程后这一现象依旧存在,这也是我国各地区发展社会体育事业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2008年有关我国社会体育人口的社会研究调查中可以发现,26~45岁的中青年群体的社会体育参与度有了明显下降,而且这一趋势在近年来也未得到明显改善,中青年对社会体育的参与度会直接影响到社会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虽然我国各地方政府开始加大了对社会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但是通过有关研究文献我们可以发现,体育场馆设施缺失是限制社会体育事业发展的主要因素,部分经济欠发达地区尚未建有标准的体育场馆,而且这一问题在我国很多地区都明显存在。社会体育指导员是我国各地区大力发展社会体育事业的重要基石,但是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依旧无法满足其发展要求,部分地区为了扩大体育指导员队伍开始放宽招聘政策,这也导致一大批技术水平及素质水平较差的人员进入队伍中,这不仅严重影响了社会体育指导员在社会体育事业发展中的良性作用,同时也对我国各地区社会体育事业发展带来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

2 学校体育发展现状

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初级教育、中等教育以及高等教育要注重体育事业,不应该将我国学校体育事业的建设只放在专业体育院校身上,而是要通过义务教育来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让不同阶段的学生可以积极参与到学校体育事业建设中,这样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体育事业在新时期的崛起与腾飞。但是,由于我国教育体系长期受到传统的应试教育影响,导致大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与体育严重脱节,其主要表现在学校体育课程时间设置较少,学生对体育活动缺乏兴趣,各学科教师认为体育教学没有任何作用及意义,导致大部分学生严重缺乏体育运动的态度、习惯、能力,这也是我国终身体育事业建设受到影响的主要原因。我国学校体育事业在发展中逐渐暴露出一系列问题,例如,终结性体育教育现象普遍、体育场馆设施使用率偏低等,这些问题直接导致我国终身体育目标收效甚微,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学校体育事业发展中,缺乏对学生终身体育习惯和体育兴趣等方面的培养,这也是导致我国社会体育事业在发展中出现人口结构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根据调查发现,我国各地方的体育场馆设施大部分都在学校,大部分各类各级学校在发展中基本建设有较为完善的体育基础设施,但是出于对学生学习与人身安全等方面的考虑,绝大部分体育场馆设施在运行管理中都以封闭式管理为主,这便导致我国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的使用效率普遍偏低。

3 社会体育和学校体育的衔接策略

3.1 意识衔接

无论是学校体育事业建设,还是社会体育事业建设,其最终目的都是实现我国人民的终身体育事业建设,从而在新时期有力地推动我国向体育强国迈进,因此,在实现社会体育和学校体育衔接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终身体育意识来实现这一目的。针对在校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培养,我们要从现实和长远的角度出发,并要在体育教学改革的带动下彻底打破“应试体育”和“课程体育”这两种意识形态,在教师的引导下可以使学生将终身体育意识与终身体育运动的行为相结合,并通过注重体育知识向情感和行为等方向转化,坚持体育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基本原则,这样才能有效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及参与热情,并要积极利用感性活动对培养学生体育情感和意向的优势。社会体育事业建设中加强人们的终身体育意识,可以从广大人民群众对健康生活需求的角度着手,利用生活中终身体育的优势点、成功案例,或体育运用成功人士的现身说法等渠道,通过这种利于人们容易接受的方式对终身体育意识进行宣传,这对实现社会体育和学校体育意识上的衔接有着重要意义。

3.2 实践衔接

社会体育和学校体育在实践上的高度独立,是影响终身体育事业建设成效的主要原因。由于社会体育实践和学校体育实践严重缺乏信息或能量上的交换,导致两者在终身体育事业发展中难以达成协调和默契,其主要体现在学生进入社会后便中断体育运动,这也是造成我国社会体育人口结构严重失衡的主要原因。家庭体育和体育俱乐部是实现社会体育与学校体育实践衔接的主要方法。体育俱乐部是将社会体育和学校体育在实践上进行交融的主要平台,不仅对培养学生的自主体育运动能力和习惯有着重要作用,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在体育实践中获取更多的社会体育经验,这对实现社会体育和学校体育在新时期的衔接有着重要意义。而家庭体育是学生从事社会体育活动的主要场所,可以将其作为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衔接点,这不仅对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技能以及习惯有着重要作用,更可以通过家庭体育来辐射其他家庭成员,使更多的人可以在其影响下加入到社会体育事业建设中,对实现社会体育和学校体育的快速融合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3.3 能力衔接

体育能力是终身体育事业中的核心因素,其不仅会对人们的体育实践活动有着稳定调解作用,更会直接操作人们在从事体育运动过程中的个人行为,因此,通过体育能力的衔接可以有效加快社会体育和学校体育的融合,同时也是人们实现终身体育的一个有效途径。体育能力根据其作用可以划分为社会体育能力和个体体育能力,而我国的教育阶段使学生形成个体体育能力的主要基础。虽然很多人在社会中依旧可以有效形成个体体育能力,但是这并不适应我国社会体育事业发展,因此,社会体育和学校体育在衔接过程中,必须将体育能力的衔接作为一项重点内容。学校在加强学生体育能力培养的同时要注重其社会体育能力,尤其是我国高等体育院校要将社会体育管理及社会心理学作为重点课程,这样不仅可以更好地促进社会体育能力和个体体育能力的衔接,同时也对扩大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有着重要作用。

3.4 资源衔接

学校体育场馆设施过盛、社会体育场馆设施匮乏,这是我国体育事业在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新时期若想实现社会体育与学校体育之间的高度衔接,首先要确保两者之间可以实现体育场馆设施等资源的衔接,这是因为,打破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封闭式管理的格局,是实现社会体育资源与学校体育资源衔接的必然举措。我国教育体系在新时期发展中将打破“应试教育”格局作为主要工作内容,这便要求各类学校在发展中要对观念进行改变,而将学校体育资源属于公共设施的观念深入到人们心中,这样不仅可以使学校彻底打破对体育场馆设施的传统观念,同时也可以使其在发展中逐渐建立起服务社会的理念,这对实现社会体育资源与学校体育资源的衔接有着重要作用。

4 结语

我国终身体育事业在发展中无法脱离社会体育与学校体育的衔接,不仅要将二者物质层面的衔接作为主要内容,更要在意识、精神等方面实现二者的有效衔接,并且要全社会都参与到这一个伟大的社会系统工程中,并积极参与到终身体育事业建设中,这样才能使我国在新时期向着体育强国的道路更近一步。

[1]王丽霞,杨勇源.社会体育与学校体育良性互动发展的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7,15(7):118-120.

[2]许贵福.我国城市学校体育场地开放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体育与科学,2011(6):110-114.

[3]李新科.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衔接策略探讨[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3,34(5):93-98.

G807.4

A

2095-2813(2014)12(a)-0151-02

章志鹏(1982—)男,汉族,广东人,上饶师范学院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及学校体育。

猜你喜欢
体育事业体育场馆设施
高校体育场馆管理模式研究
轻简小农机解决设施蔬菜大问题
政府购买体育场馆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与化解策略
民生设施非“摆设”
太原市61个村要建污水处理设施严禁直排入河
北京冬奥会“备战办”模式对河北体育事业发展的启示
“十三五”成绩单
——示范区建设中的云南体育事业
我国体育场馆研究概述及发展趋势
我国体育事业财政支出:规模、结构与空间效应
当前形势下的新发展理念与全民健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