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发展研究

2014-12-06 01:10辛治国
中国学校体育(高等教育) 2014年9期
关键词:传统武术竞技武术

辛治国

(大连海洋大学体育部,辽宁 大连 116023)

武术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发展研究

辛治国

(大连海洋大学体育部,辽宁 大连 116023)

现阶段我国进入了制度建设的关键时期,“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为各行业、各学科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也将为新时期传统武术的发展指明方向。本文的研究目的旨在“与时俱进”地分析出时代对武术的要求,以及分析武术与时代的脱节之处,为传统武术更好发展开拓思路。采用专家访谈法、文献资料法、调查法等研究方法。通过研究发现加强传统武术自身项目挖掘,突出“技击”的根本特性,增强文化教育和传播,扩宽交流渠道和层面,在国家管理部门指导下走拳种独立自主发展之路,大力发展传统武术的商业化开发,有效实施继承与发展战略,明确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促进传统武术文化的发展以及与国内文化发展和世界文化的交融才能使传统武术在我国制度建设进程中更加枝繁叶茂、发扬光大。

武术;国家体制发展;制度建设

现阶段随着我国制度建设的深入,“以人为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成为了社会发展更加“务实”的一种体现,也成为了各行各业谋求出路、寻求发展的一条金科玉律。武术作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优秀代表项目近些年的探索发展在几经波折之后也难免受其影响。不突破思维,不打破常规,一味循规蹈矩只能使路子越走越窄。传统武术的可持续发展就要求项目本身对当代人更有吸引力,更要以人为本,吸引观众眼球。更要要求项目发展的策略讲方式、方法和策略,才能使武术继往开来,可持续发展。在我国制度建设的大背景下,武术,特别是传统武术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了今后武术良性发展的一个重要话题。

1 武术发展现状

我国竞技武术发展初期,以长拳、太极拳、南拳为模板,加以竞技改造、创编,并不断吸收同项群的其他运动形式和动作、技术、方法,加以改造,以顺应竞技体育的一种武术文化形式。它是以武术的文化内涵来表达“世界竞技运动观”的一种表现形式。有了“竞技武术”之后,顺利成章才有了“传统武术”。武术又称国术或武艺。其内容是把踢﹑打﹑摔﹑拿﹑跌﹑击﹑劈﹑刺等动作按照一定规律组成徒手的和器械的各种攻防格斗功夫﹑套路和单势练习。

竞技武术是指高水平武术竞技,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运动潜能和争取优异成绩而进行的武术训练竞赛活动,它的特点是专业化、职业化、高水平、超负荷、突出竞技性;传统武术是相对于竞技武术和现在健身武术而言的,3者虽有交集,但主要指自古流传下来的一些优秀的武术拳种、套路、武术功法等。

1.1 以国家推广模式为主力

1.1.1 竞技武术 现阶段我国传统武术的发展是以竞技武术为主体发展路线的。通过国家的主题推广,我国武术已经走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北京奥运会表演赛、亚运会、各级武术锦标赛、全运会、大运会、农运会……都有武术的身影。

1.1.2 健身武术 除了推广竞技模式以外,全民健身也是国家武术推广的一大平台。从社区武术健身表演队到各类武术队,在各级武协引领和组织下也得到了蓬勃发展,是武术未来发展的一支主力军。

1.1.3 学校武术 在国家推广下,各级学校也成了武术生存、发展的一个重要空间。武术教学是各级学校不可或缺的重要项目,不仅仅是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体现,也是今后学生成长中诸多优秀素质培养的重要载体。武术形式多样、技法多变也是学生获得额外“加分”的一条重要途径。当今,许多地方的升学都有体育考核和特长加分。武术以其自身内容多样赢得了许多学生的青睐。特别是高考过程中,武术自然又成为了临时转为体育“突击生”的首选项目。

1.1.4 传统武术 几十年来,武术竞技的推广和国际化的传播,单纯竞技化对优秀民族武术文化的损害和压抑已经日益显现,国家深刻认识到了现行武术体制、比赛、推广方式对武术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严重阻碍了武术在当今国家体制改革和国际文化大交融背景下的前进步伐。现在国家以从多方面展开调研和试验研究,以期获得突破。

在国家的大力度推广和各种政策的扶持下,武校成为了许多家长和学生们的一条希望之路。

1.2 以各拳种独自发展为衬托 近年来,国家竞技武术中更多地融入了各类传统武术项目的因素,形成了以竞技武术为主导,以各传统拳种和地方拳种为衬托和补充的形势。各种拳种的独自发展之路相对竞技武术的发展有诸多坎坷之路。没有国家的资金和政策投入,只能靠自身的“变通”和“魅力”来赢得“观众”。

对于大的拳种来说,例如太极拳、八极拳、八卦掌、形意拳、劈挂拳、咏春拳等在某些地区有着很深的发展根源,近年来又借助某些影视作品的影响,发展如虎添翼。在各类武术比赛中以传统拳为“代表”,经常出现在各类武术赛事的赛场上。然而各小拳种就没有这么好的“命运”了,只能借助地域优势和传统人群优势来推广,其影响力远远没有大的拳种那么声名远播,所参加的比赛也仅限于地方的武术比赛,习练人群大多以各类不同形式的爱好者健身所用。

虽然现在国家武术管理部门也看到了一些发展的弊端,现在的竞技体系也允许传统拳加入各类传统武术的比赛,但说白了毕竟还是国家武术推广中心的竞技武术的一个补充和衬托,其发展重点仍多为各拳种的“自谋出路”。

1.3 武术“功能”的转变 自古至今,说到武术的功能,仍将“技击”放在武术诸多功能之首。其实没有技击也将不能称之为“武术”,这是武术区别于其他内容、形式的体育项目的根本特点。武术的功能很多,但是过于突出诸多的功能,就会削弱主体功能的地位。各种功能间没有主次之分也就没有了存在的凝聚力,没有了主体功能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然而,随着传统武术的竞技化之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历史、文化的大背景下,武术技击的根本特点正在悄然发生转变,没有市场、没有观众也就不再有“演员”了……

1.4 段位制的实施 武术段位制已经开展、实施了十余年,展现了武术与国际搏击项目的接轨,使其在推广中,特别是国际化传播与推广中减少了阻力。但是,就国内而言,武术段位的资格认定体制还不成熟,加之我国传统的人文背景,尚有诸多漏洞还待继续完善。

2 传统武术在现今形势下的发展弊端

在当前大背景下,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的发展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矛盾的关系。虽然国家武术管理部门的初衷是想让2者相互结合互相带动,共同发展,获得武术文化发展的最大“利益”。然而,在各项赛事和项目推广过程中,事实却非如此。传统武术的竞技化削弱了传统功法、审美、韵味和深层的文化内涵,使诸多的优秀武术文化财富,真正地变成了“遗产”,仿佛使笔者看到了街头杂耍的飞叉,又有几人曾认得它也是“武术大家庭”的一员?现今竞技武术的发展也以为迎合所谓的“世界潮流”,而丢失自我,丧失主见。连竞技武术的自我发展,有几个又曾做到“独立自主”、“可持续发展”?武汉体院陈青山教授曾说过,借鉴同项群的改革,以及抄袭其他项目的技术只能是一种“无能”的表现,何来“自主创新”。

2.1 重竞技轻文化 现今我国传统武术的研究和发展,主要侧重于传统武术的竞技表演的形式。所谓的武术教学就是单纯的动作技术的传授,不用说群体活动中的武术传授和武术对外交流(武术的国际化传播)了,就单纯习练多年的武术专业学生而言,真正懂得武术文化底蕴的又有多少?更多是在武术考学中临时扒书本看两眼或者工作后应用过程中不了解不行了才“温故”一下……近10年来,大连某高校在引进武术专业毕业生考核中就发现,来自国内外十几所体育专业院校的应聘者们,技术都不错,但是在武术文化、理论交流中,应聘者们对其知之甚少,甚至有一无所知的现象。可见当前武术教育有所的侧重现象有多严重。

武术的科学化发展一定要根于技术和文化底蕴的全面发展,不可偏废。否则就会造成一种刻意的模仿和文化的边缘。传统武术文化教育的相对滞后对武术的可持续发展和走科学、良性发展之路造成一定阻碍。

2.2 国际交流文化融合不到位 中国传统武术的文化底蕴和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密不可分的,体现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精髓,同时又体现了不同时代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审美观等时代气息,是一个继往开来、前赴后继的文化传承载体,可谓包罗万象。传统武术在对外传播过程中,往往由于不同民族间传统文化的隔阂,而导致技术传播不能深入的现象比比皆是。在当前孔子学院、援外武术教练、对外交流武馆等直接承担对外武术交流任务的机构或单位在对外交流中,往往以灿烂的中华文化为核心而忽视了武术的传播需要两种文化的交融,近年来出现了发展的瓶颈,当前国家主管部门也已经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并试图寻求一定的方法来改善现状。

由于对外传播过程中,主体文化的差异造成的接受性降低,进而阻碍了传统武术的学习热情。国外学员对中国传统武术的认识多半来自于影视作品和名人效应,更多的学员是三分钟热度。武术的学习周期长,加之没有一种文化的融合和吸引,更容易造成武术传播过程中的负面效应。

2.3 武术交流形式僵硬 目前的武术交流形式可以分为各级武术竞技比赛、民间切磋、商业表演、文艺表演等。有单纯的武术套路比赛、表演,也有推手、打点等切磋,还有功力展示和大型团体表演等。这类表现形式让更多人止步于观众席,只能赞叹、欢呼表演的高难度和技巧,而没有想参与其中的“冲动”,不能吸引更多人的眼球,就不能做到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把项目的表现形式、交流方式做全、做精,拿出精品和特色不是件容易的事。但传统武术的开发不应过于表面化不应好高骛远。这种探索需要相关部门和人员静下心来,从时代潮流中去体味传统的东西,并非一句空话就能做到的。以笔者为例,曾多次被问到喜欢哪些武术赛事,给我印象最深的依然是多年前的“散打王争霸赛”和河南武林风的“全民对抗选拔赛”。一个是中国武术市场化的试点,一个则是最大的平民武术节。近年来,国内各大电视台出现了形式各异的搏击擂台,功法招式可谓层出不穷,表面上是百花齐放,可在民间武术的推广往往只会让人望而却步。在和许多业内人士交流中,曾有一个共识,就是怀念当年河南电视台的武林风栏目中的“全民选拔赛”。娱乐于民,积极提高全面参与度,才是真正的武术发展的沃壤。

2.4 武术市场开发和建设不到位 传统武术在我国几乎是伴随着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有着优良的文化传统和底蕴,几千年来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有着很好的群众基础。然而自改革开放后,随着新兴的外来体育文化的冲击和时代的发展、变迁,现今传统武术说的悲观点,可以说是“偏安一隅”了。情况何其严峻,形式何其悲惨?究其原因就是武术的发展在某方面脱离了群众路线,最起码从市场开发上就没有根植于群众的文化发展和审美变化。脱离了市场就等同于脱离了人民群众的沃壤,在那样的背景下高谈阔论传统武术的发展并非科学、持续、和谐、以人为本。在之前一千年的时间里,武术表演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广阔的市场。武术表演和街头卖艺是人们喜闻乐道的娱乐方式,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随着十年文革的破坏和改革开放后大量新思想和新的娱乐方式的涌入,极大地冲击了我国传统的娱乐、竞技市场,武术市场遭到极大破坏。受国外新兴搏击市场的影响,近年来,我们又仿照国外模式重塑国内的武术市场,但是由于受到群众主体欣赏文化的变化,收效甚微。不能立足于我国的主体文化之上的市场模仿,很难产生像美国那样,一个小镇几百人就能养活一支武术队的状况。立足现实,全面考察大众文化需求,全新建设适合国情的中国特色的武术市场任重道远。

3 传统武术的发展对策

3.1 国家调整传统武术发展路线,这条路线不一定非要硬走竞技武术的老路 因为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的宗旨所在和历史使命是不一样的。根据传统武术的未来发展期望值,科学地制定合理可行、切实有效的发展方略。这类方略不易太久,要留出微调的时间和空间。

3.2 增强对外武术交流,全面提高传统武术和国外搏击文化的交融 中国通过孔子学院和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得到了长足的推广。可以以此为契机和平台,来增强国内外搏击文化和项目技术特点的全面交流和融合。这种交流要实现常态化,最好以民间组织牵头为主。

在对外交流过程中,不要站在传播者的地位,要本着共同学习的目的,研究国外各地文化,了解各地文化,进而使传统武术的文化形式得以交融。

3.3 开发市场,促进传统武术功能的开发和自主创新 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的进步以及全世界的文化交融,任何一种优秀的传统体育项目要想获得更好的推广和可持续的发展,必须要抓住更多人的“眼球”。换句话说就是要“以人为本”。而现今在世界上开展最好的项目的推广,无一例外的都走了市场化的道路。市场是给项目自身更多展示的机会和空间,也是检验传统武术今后自主创新的最重要的检验平台之一。在我国制度改革的大背景下,能否科学发展和自主创新至关重要。

3.4 加强传统武术文化挖掘和传承 现阶段传统武术文化的挖掘和传承速度相对滞后于我国主体经济文化发展和对外文化交流的速度,这是我国传统武术以及整个传统文化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采取积极有效的手段加强我国传统武术文化的挖掘、整理工作,积极推进在国内的文化教育,使这种优秀的传统文化深入人心,以期获得更多的群众基础。对外则加强传统文化宣传和交流,寻找更多的切入点,用更简洁、通俗的形式来宣传和交流,增多交流途径,扩大交流面以使传统武术文化更快、更简洁地走向世界,并在立足世界传统体育文化的基础上再图更大发展。

4 结 语

近年来,我国社会整体步入了一个转型时期,“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等先进发展理念正引领整个社会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高潮期。武术应顺应社会发展的大势,科学总结自身发展的问题,用科学的、先进的理念来引领自己的发展。

武术历经多年的探索和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受全球化文化的影响人们接受的文化层面也有不同的改变,以往的武术形式和传播重点已经给武术的发展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重竞技轻文化,国际交流文化融合不到位,交流形式僵硬,市场开发、建设不到位等等都极大的制约了武术的国际化发展和自身的深层发展。为了使武术在当今社会变革时期立于发展不败之地,笔者认为一定要使国家增加投入仔细研究武术的发展形势和发展策略,从宏观层面给予武术做好指导;不要害怕武术在对外交流中“变质”,恰恰相反,只有深入交流,武术才会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走市场经济的路子,促进武术的自主创新和市场开发;文化才是武术的根,一定要加强传统武术文化的挖掘和传承工作。

[1] 刘文武.传统武术进入我国学校系统的必要性及其途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1):97-101.

[2] 李守培 郭玉成.传统武术现代化的路径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13(1):35-38.

[3] 郭莉莉.中国传统武术的现代发展[J].平顶山学院学报,2013(2):126-128.

[4] 刘红军,王坤,倪鹏.影响我国传统武术传播的因素分析[J].搏击(武术科学),2013(4):16-18.

[5] 李忠京.中国传统武术技击对抗模式的异化与回归[J].中国体育科技,2013(2):104-107.

[6] 蒋元磊.传统武术职业化道路探讨[J].体育科技,2013(1):50-51.

[7] 李守培,郭玉成,张勇.传统武术套路技术体系的标准化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13(3):65-71.

[8] 周建新.中国武术技术传承要树立“拳种意识”[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3(4):68-72.

Research on Development of Martial Arts in Transformation Period of Chinese Society

XIN Zhi-guo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Dalian Ocean University, Dalian 116023, Liaoning China)

At present, China is in a critical period of system construction. Guiding ideology of "peopleoriented", "harmonious society construction",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lays theoretical foundation to development of various industries and disciplines, also will indicate orientation for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development in new era.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 and analyze requirement of the times to martial arts, as well as disconnection between martial arts and the times, so as to expand ideas for better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Adopting major methods of specialist interview, literature consultation and investigation, this research fi nds out following measures for development and inheritance of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in the process of our system construction. Strengthening own martial arts project mining. Highlighting fundamental characteristics of “attack skill”. Advancing cultural education and communication. Broadening channel and level of communication. Insisting on independent discipline development under guidance of national management authority. Developing commercial marketing of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Implementing effectively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Clarifying relationship of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Promoting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development and combination with domestic and world culture.

martial arts; national system development; system construction

G852

A

1004 - 7662(2014 )09 - 0071 - 04

2014 - 08 - 15

辛治国,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

猜你喜欢
传统武术竞技武术
TSA在重竞技运动员体能测试中的应用
第1-3届冬季青年奥运会竞技格局分析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论武术与军事的结合发展之路
老外学武术,疫情也拦不住
传统武术对警察徒手防卫能力提高的作用研究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云南彝族传统武术溯源
传统武术在高等教育中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