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运动员参加重大比赛必须挑战的心理关
——“大热必死”

2014-12-06 02:35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张忠秋
中国体育教练员 2014年1期
关键词:张虹索契逆境

●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 张忠秋

优秀运动员参加重大比赛必须挑战的心理关
——“大热必死”

●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 张忠秋

在重大比赛中夺取佳绩是每位运动员刻苦训练所追求的目标。它一方面激励着运动员不断挖掘潜能,提高训练和比赛成绩;另一方面,也让运动员在赛场上感到压力,甚至心理失调。中国体育代表团在刚刚结束的索契冬奥会上收获3金、4银、2铜,表现可圈可点。但为什么有些炙手可热的“种子”队员名落孙山,而那些默默无闻的队员却能一鸣惊人呢?一句话,优秀运动员参加重大比赛必须要过心理关。

Winning success in major competitions is the goal of all athletes pursue with hard training. On one hand it can motivate athletes to tap their potentials and improve performance in training and competition; on the other hand, it would bring athletes stress and even mental disorders. Chinese team just achieved good results in Sochi 2014 Olympic Winter Games, winning three golds, four silvers and two bronzes. Why some hottest seeded athletes fail whereas those unknown to the public win a blockbuster success? Overall, elite athletes must pass psychological barrier in major competitions.

在体育领域,“大热必死”一词最常被用于足球项目,几乎成为足球世界杯赛的一个魔咒。每逢世界杯这样的重大比赛,总有一些“大热”球队因为各种原因而与冠军失之交臂。2002年韩日世界杯上,最被看好的法国、阿根廷、葡萄牙队在小组赛后“突然死亡”; 2006年,狂受追捧的巴西、葡萄牙、荷兰、西班牙队都无缘冠军,而有点老迈的意大利队最终捧起了“大力神”杯;2010年南非世界杯上,一路高歌猛进的巴西队被磕磕绊绊晋级的荷兰队淘汰,英格兰队和阿根廷队则先后倒在“德国战车”的脚下。纵观我国有些奥运参赛队伍,奥运会前能蝉联该项目冠军,但奥运比赛却一直未能突破,是否也存在“大热必死”的魔咒呢?

暂且抛开上述问题,单看运动员的成长,不可否认,运动员的发展应是全方面的。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运动员的体能、心理等也要随之提高。赛场上一旦成为众人的“眼中钉”,就是个危险信号。“大热”运动员往往要承受更大的压力,极可能导致其发挥不出正常水平。对手也会重点研究他们,进而制订有效的战术与之交锋。“大热”不仅指客观环境过多地给运动员施加压力,而且指运动员主观意愿中“只能赢不能输”的错误参赛定位。想要“大热不死”,不仅要求运动员有稳定的心态和积极合理的参赛动机,也要求教练员、管理人员及科研工作者 “保护”好运动员,使其尽可能免受外界环境及无关信息的干扰。

现象一: “大热”导致状态大起大落

从1998年长野冬奥会到2014年索契冬奥会,中国空中技巧女队共获得4枚银牌,男队在2006年都灵冬奥会上由韩晓鹏实现我国雪上项目金牌零的突破后,又接连获得2枚铜牌。出征索契冬奥会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项目的4名中国女运动员,世界排名都在前5位,中国男队则拥有世锦赛冠军、世界杯总冠军,可谓实力超群。在人员安排上,以老将带小将;在难度选择上,采用2周加3周的“双保险”部署,在众人眼中,该项目金牌非中国队莫属。然而,结果却未能如愿。

赛前,作为“夺冠热门”,肩负夺金重任的队员势必心理压力极大。在“必须成功”的条件下,他们从心理到身体都变得沉重,远不如冲金者轻松。在一跳决胜负的规则下,“不夺冠便是输”让他们早已输在了起跑线上。“大热必死”现象通常发生在重大比赛的重点运动员身上。“大热”常常会使运动员在关键时刻先赢后输,丢掉冠军。与“黑马现象”刚好相反,随着竞技运动竞争性的加强,运动员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在比赛关键时刻出现失误也时有发生。虽然“大热必死”现象在形式上表现为成绩下降,但它不同于“比赛失常”。因为“比赛失常”可以是任何理由引起的成绩下降,而“大热必死”是一种心理现象,主要由2种原因造成:一是外界环境过分强调比赛结果的重要性;二是个体主观太在意比赛结果而非过程。

运动员平时训练与参加重大比赛时的心理状态不同。参加奥运会这样的大赛时,运动员的心理应激水平高,更易出现失误和动作变形,继而导致更多的心理紧张,使自己的技术水平无法充分发挥出来。通常,大赛中运动员对各种突发情景的控制与其心理调控能力密切相关,尤其在重大比赛中的关键时刻,运动员能否有效进行心理调适显得格外重要。

防止运动员出现“大热必死”,主要通过增强其自信心和使其注意力更加集中来实现。可在平时训练中,对运动员进行相关心理训练,提高其心理技能。首先,学会并掌握自我心理调控的有效方法,随时都能在需要时从紧张状态进入放松状态,做到内心平静,因为只有在放松状态下人的潜意识能量才能被发挥出来;其次,努力提高集中注意的能力,明确目标;再次,学会克服内心顾虑,消除紧张和恐惧,提高耐挫能力,树立必胜的信念。

现象二:“隔热”成就涅槃重生

周洋是索契冬奥会短道速滑女子1 500 m卫冕冠军,但赛前她的夺冠前景并不被看好。因为在过去4年时间里,她的状态出现了较大起伏;韩国队的沈石溪则进步很快,赛前舆论预测周洋对决沈石溪的获胜概率不足50%。但比赛中周洋的表现近乎完美,最后2圈实现赶超,成为冬奥会历史上第1位卫冕该项目金牌的选手。从温哥华到索契,周洋如凤凰般涅槃重生。

对于卫冕,周洋一直保持着低调和冷静。“其实没有想到一定要拿冠军,当时觉得能站上领奖台就满足了,不想给自己太大压力,目标放低一些,反而更有利于自己发挥。”主教练李琰也对周洋当时的心态处理非常满意:“毕竟是老队员,比较有经验,发挥得非常稳定。”

挫折、逆境是普遍存在的,不同的人在同一情绪状态下遇到相等强度的逆境时,会有不同的反应,在能否经得起逆境打击上表现出明显的不同。这不仅因为个人经受逆境时的心理状态不同,对逆境的认知、评价和理解不同,还在于其对待逆境的态度和应付逆境的行为方法存在差异。能够以积极的态度、合理的方法对待逆境的人,其逆境的承受能力就强,能更好地获得对逆境的良性适应。周洋顶住了退队、患病等一系列艰难挫折后,才有了今天的辉煌。

“隔热”是成就一个人大智大勇的先决条件,没有良好的“隔热”心态,就无法有大的收获,或者说大的奇迹。“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就是这个道理。造成“过热”的原因大致有2类:一是外界客观因素,二是内在的主观因素。按照社会心理学的归因理论,人对原因的归结可分为外归因和内归因。正确的分析和归因,是应付和解决逆境问题的必要基础。把成败一概归因于外部因素的人,不能对行为进行自我控制和调节,面对逆境会感到无能为力、束手无策,从而不能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克服困难,改变失败的处境;把失败全部归因于个人努力不够,过多地责备自己,同样不能对自己的行为结果负合理的责任,作出有效的应对。只有以积极的态度冷静分析遭受逆境的主客观原因,找出失败的症结,才能用切实的行动促使挫折情境的改变。

竞技运动中的自信心问题,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与“大热不死”现象息息相关。其实,无论干哪一行,在成与败之间,自信心都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著名羽毛球教头汤仙虎的执教座右铭是:自信心,竞技制胜的生命线。然而在具体操作时,对自信心的把握,似乎仍没有太多确定性的方法。心理学中的一些常用方法,如积极思维、表象训练、自我暗示等,运动员反映“不太好用”。不好用并不等于不用或不关注。事实上,教练员和运动员一直都在和自信心打交道。从某种意义上讲,运动训练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打破自信、重树自信、完善自信的过程。

现象三:“不热”演绎神奇夺冠

李坚柔在短道速滑女子500 m比赛中的“意外”夺金,人们纷纷议论是 “天上掉下来的馅饼”,但如果没有扎实的基本功,李坚柔不可能从 “死亡之组”中杀出重围。如果在半决赛中心态不稳,惊慌失措,她也不可能挺进决赛。看似超级幸运的李坚柔,实则做了一件最不平凡的事情,那就是耐心地做各种准备,静心等待机会来临。

与其说是金牌“砸”中了李坚柔,不如说是她的坚持、果敢赢得了金牌。比赛对手相继摔倒,李坚柔后来居上都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在残酷的竞技体育比赛中,只有关注自身,无论何时都保持头脑清醒、情绪稳定,才能发挥出自己的技战术水平。

运动员如何达到“不热”?关键是合理的目标定向。积极的目标定向是将注意放在比赛过程上,放在当前任务上,放在自我控制上,放在技术动作上。合理的目标定位会成为运动员努力拼搏和平衡心态的动力来源。美国心理学家E.A.Locke于1967年最先提出目标设置理论(goal setting theory)。该理论认为,目标本身就具有激励作用,目标能把人的需要转化为动机,使人的行为朝着一定方向努力,并将行为结果和既定目标相对照,及时而耐心地进行调整和修正,从而实现目标。具有任务定向人格特质的运动员,训练和比赛时重在努力,重在掌握,不论其对自己的能力认识如何,都会展现出适应性的动机模式,即更倾向于选择挑战性很强的任务;而具有自我定向人格特质的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更注重社会比较和竞争获胜,一个能力感低的自我定向运动员一般会显现出适应不良的动机模式,其参赛动机是赢得比赛,而同时又对自己信心不足,这就容易产生“大热必死”现象。决赛中李坚柔开局落后,但在对手相继失利后,却能保持平稳心态,继续关注自身技战术发挥,她对比赛的态度,对比赛信息的注意,都决定了最后金牌的归属。而过于关注比赛结果,使自己动作技术变形的其他选手,最终被“想赢怕输”的思想包袱和“只能赢”的错误定位所打败。

既然目标定向是“大热不死”的源头,那么,教练员赛前应如何有效调整运动员的目标定向,帮助其“防热”“隔热”呢?首先,在平时训练和管理过程中,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运动员对训练目标的自我设计和执行能力。例如,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相结合,复杂目标和简单目标相结合,宏远目标和具体目标相结合,帮助运动员建立合理的目标管理习惯,形成较强的目标管理能力。平时训练中,加强运动员的集中注意力训练、情绪控制能力训练、逆境应对能力训练等各种心理技能训练。其次,赛前淡化比赛概念,引导运动员把比赛当作训练的延续,把比赛视作训练水平检验和展现的机会,激发其表现欲。不过多强调对手,把关注点转移到运动员的技战术改进中。另外,赛前教练员帮助运动员制订清晰、有效的战术方案,并通过训练加以强化,使运动员对比赛战术的应用了然于胸。同时,培养运动员建立执行战术方案的自信,而非一定赢取比赛的自信,给其稳定的心理支撑。

现象四:“防热”铸就平常心

“外道,克里斯蒂娜·内比斯特,加拿大,奥运会冠军。”当播音员介绍参赛队员时,全场观众一阵掌声。张虹仿佛没有听见任何动静,她俯下身,专注于洁白的冰面。从短道速滑到速度滑冰,从长距离调整到短距离,个性直率、爽朗的张虹与自己赛跑,最终又一次超越了自己。赛后她接受采访时说:“我的对手就是我自己,相信自己,超越自己!得到这个成绩我不意外,我就是我!”张虹的夺冠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比赛结束后,教练对她说,无论今天她是否能拿到冠军,这个成绩已经超越了自己,赢得了胜利。正是这样一颗平常心与合理的参赛目标,让张虹卸下了“想赢怕输”的心理包袱,不考虑结果,只关注当下。

想赢怕输是运动员参赛时出现最多的动机状态,在心理学上是成就动机的一种。当人们面对成就情境时,与人的成就需要相联系的动机就叫成就动机。它是指一个人在从事自认为有价值的活动中,努力进取,克服障碍,力求完美的一种心理需求。渴望成功但又害怕失败的运动员,临赛前和比赛中经常会出现期望成功与担忧失败两者掺杂的情绪重负状态。这种状态对运动员的运动表现有严重的不利影响。想赢怕输是一种对立的意向,两种对立的意向越强,越接近,运动员的心理矛盾就越大,使运动员既想比赛又怕比赛,行为表现出彷徨和犹豫。

张虹在索契冬奥会上的表现说明,她是抱着渴望成功、不怕失败的心态去参赛的。想赢不怕输是成就需求中的一种表现,它代表了运动员正确的参赛胜败观。此种心态成为主导行为的动机时,运动员就会出现“大无畏”的精神状态,冲劲足,拼劲大,表现出专一的努力感和坚强的意志力,使之不怵对手,不怕失败,无后顾之忧。此时运动员的表现可概括为:欲胜而敢为之,欲为而无惧之。张虹训练努力,技战术经验丰富,心理承受能力强,对比赛心理准备更加重视,对成败的认识也更加深刻。张虹以很高的参赛境界恰当处理了成败矛盾,在高度紧张的比赛中实现了高度自制和冷静制人,在战胜自己的同时也战胜了对手,最终站上奥运会的最高领奖台。

运动员若想具备想赢不怕输的参赛动机,必须彻底转变胜负观念。想赢怕输与想赢不怕输只是一字之差,却是2种截然不同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想赢怕输者目光短浅,患得患失,用功利观点看待成功与失败,把成功看成绝对好,而把失败看成绝对坏,只愿接受成功的奖赏,不愿接受失败可能给人带来的启迪,只能陷入胜负的桎梏之中。想赢不怕输者把追求成功看成一个过程,且注重追求成功过程中带给人的丰富营养,认为自己在奋斗中的领悟更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受益终生。想赢不怕输者不仅关注眼前利益,更关注竞技体育对人的开发功能。因此,达到想赢不怕输的心理状态,必须看透成败的含义及其关系。在此基础上,降低运动员对比赛结果的期望,提高其耐受挫折的心理能力,增加在重大比赛中竞技能力正常发挥的可能性与把握性。

“热”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热昏了头”。4年一届的奥运会、全运会对每一位参赛选手都有巨大的诱惑力。在这样的重大比赛中取得佳绩,不仅需要运动员自身有“防热”能力,还需要教练员平时对其加强“隔热”训练,管理人员、媒体记者等必要时也可“锦上添花”。“众人拾柴火焰高”,只有运动员、教练员、管理人员和科医工作者共同努力,才能造就运动员的“大热不死”,勇敢地闯过这道“心理”难关。

The psychological barrier elite athletes must challenge in major competitions—“the hot must be kicked out”

· ZHANG Zhongqiu

猜你喜欢
张虹索契逆境
超越逆境
How adversity makes you stronger逆境如何让你更强大
为什么大家都想住在索契
原来不是猫叫
一定是他
冒牌领赏人
荒唐的表演
完形填空Ⅳ
2014年(第22届)索契冬奥会科技备战工作总结报告
“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