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用植物西洋甘菊避雨栽培的播期研究

2014-12-07 01:05雷伏贵李丽红曹奕鸯
福建农业科技 2014年6期
关键词:洋甘菊开花期冠幅

雷伏贵,李丽红,曹奕鸯,叶 炜

(福建省三明市农科院药用植物研究所 365509)

西洋甘菊又称德国甘菊或母菊,学名Matricaria Chamomilla L.,为菊科母菊属越冬性一年生草本植物[1]。遗传基因来源于地中海东部流域[2],主要分布在德国、法国、匈牙利、葡萄牙、摩洛哥等国。西洋甘菊是最古老的芳香植物之一,花和精油具有消炎、抑制真菌、解痉等作用[3-4],自古被视为具有镇静及绝佳舒缓效果的药草,被日本及欧美等国广泛应用于食品、消毒剂、医药等领域。目前,西洋甘菊在国外有大面积机械化种植生产,但在国内还很少种植。

西洋甘菊作为外来植物,国外学者已开展品种选育[3]等方面的研究,而国内学者还主要集中在引种试验、生物学特性观察[2,4]、化学成分[5-6]、组织培养[7-8]、成分分析[9]及栽培技术[10-12]等方面的研究,至今未见播期方面的相关报道。本研究以三明市农科院新选育的西洋甘菊株系sm-3为供试材料,通过2012~2014年2个不同时期的播期试验,研究播期对西洋甘菊株高、冠幅、开花习性和产量的影响,以确定避雨栽培的适宜播期,旨在为今后西洋甘菊在三明地区的生产种植提供有益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品种为西洋甘菊新株系sm-3,由三明市农科院药用植物研究所提供。该株系植株直立,株高60~80 cm,一级分枝多而细,舌状花序13~14个,百朵鲜花重13.54 g。

1.2 试验设计

试验分2次。第1次于2012年11月至2013年5月在福建省沙县琅口三明市农科院简易钢架大棚内进行,大棚棚顶覆盖薄膜,四周通风。小区面积为1.40 m×10 m=14 m2(包沟,行距46.7 cm,株距50.0 cm,每小区3行),每667 m2种植2857株。试验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4个播期处理,分别为A1(11月1日)、A2(11月16日)、A3(12月1日)、A4(12月16日),3次重复,其中1个重复用于测定株高、冠幅和开花期。第2次于2013年10月至2014年5月在福建省沙县琅口柱园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标准钢架大棚内进行。小区面积为1.33 m×6 m=8 m2(包沟,行距66.7 cm,株距33.3 cm,每小区2行),每667 m2种植3000株。试验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4个播期处理,分别为B1(10月16日)、B2(11月1日)、B3(11月16日)、B4(12月1日),3次重复。

1.3 测定项目与数据处理

1.3.1 株高和冠幅调查 各处理按顺序取10株,进行株高和冠幅调查。株高调查时间从2013年3月1日至2013年5月17日,每隔1周调查1次,共12次,测量地上部高度,计算平均数;2013年5月17日调查冠幅,计算平均数。

1.3.2 开花期测定 开花期分为3个阶段,即初花期、盛花期和末花期,具体测定方法参照姚雷等[2]的方法。

1.3.3 产量测定 鲜花产量测定时间从2013年4月8日至2013年5月20日,每隔1周测1次,共4~7次;2014年4月1日至2014年5月20日,每隔3~6 d测1次 ,共9~12次。各小区单独采收,分别称重。

1.3.4 数据处理 用Excel 2003和DPS 7.05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和统计分析,方差分析采用LSD法。

1.4 田间管理

2012~2013年试验地前茬为奇亚,采用人工整畦;2013~2014年试验地前茬为空闲地,采用机械翻耕和人工整畦。苗龄大约50 d左右分批移栽定植于大棚。田间肥料、农药施用一致,其他管理同大田。

2 结果与分析

2.1 播期对西洋甘菊sm-3株高生长动态的影响

从图1可以看出,A1与A2的株高增长趋势基本一致,A3与A4的株高增长趋势也基本一致,4个处理的株高均呈现S型变化趋势。A1和A2的株高在3月中下旬呈现快速增长状态,植株明显抽薹,4月下旬株高生长缓慢,进入盛花期,以生殖生长为主;A3和A4的株高在3月底呈现快速增长状态,植株明显抽薹,而后一直处于较平缓的增长状态,表明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同步进行。对2013年5月17日4个处理的株高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株高呈递减规律。A1的株高最高,为79.96 cm;A4的株高最矮,为60.53 cm,两者差异达极显著水平;而A2和A3的株高基本一致,差异不显著 (表1)。

2.2 播期对西洋甘菊sm-3冠幅的影响

对2013年5月17日4个处理的冠幅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A1与A2的冠幅相差不大,差异不显著。A3与A4的冠幅比较接近,差异也不显著。A1的冠幅最大,为42.12 cm;A4的冠幅最小,为29.64 cm。A1、A2的冠幅与A3、A4的冠幅相差较大,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表1)。

表1 播期对西洋甘菊sm-3株高和冠幅的影响

2.3 播期对西洋甘菊sm-3开花习性的影响

西洋甘菊sm-3一般在13℃时开始抽薹,20℃左右开始开花,25℃以上进入末花期,最适宜的开花气温为20~25℃。据调查,三明地区2013年5月下旬气温偏高,5月20日最高温度已达30℃,受温度影响植株衰老较快,甚至干枯死亡,花朵小而少,4个处理的采花工作基本同时结束。从表2可以看出,随着播期的推迟,初花期逐渐延迟,相差较大 (6~19 d),而末花期较接近,相差较小(1~5 d);播种到开花所需的时间及开花时间均呈现缩短的趋势。从表2和表3可以看出,处理A1播种到开花的时间最长,为155 d;处理A4播种到开花的时间最短,为128 d。由此可见,早播的生长期较长,前期营养积累较多,初花期提前,开花期较长;反之,迟播的生长期较短,前期营养积累少,初花期推迟,开花期缩短。

图1 不同播期株高的动态变化

表2 播期对西洋甘菊sm-3开花习性的影响

表3 播期对西洋甘菊sm-3鲜花产量的影响(2012~2013年)

2.4 播期对西洋甘菊sm-3产量的影响

从表3和表4可以看出,随着播期的推迟,鲜花产量均呈递减规律。播期对鲜花产量的影响排序为:A1>A2>A3>A4,B1>B2>B3>B4。A1比A2、A3、A4增产 13.21% ~85.82%,B1比 B2、B3、B4增产18.19% ~47.67%。第1次播期试验,A1处理的鲜花产量最高,平均单株产量为108.80 g,小区产量为6.532 kg,折合每667 m2产量为310.84 kg;A4处理的鲜花产量最低,平均单株产量为58.55 g,小区产量为3.513 kg,折合每667 m2产量为167.28 kg。第2次播期试验,B1处理的鲜花产量最高,平均单株产量为113.07 g,小区产量为4.070 kg,折合每667 m2产量为339.22 kg;B4处理的鲜花产量最低,平均单株产量为76.57 g,小区产量为 2.757 kg,折合每 667 m2产量为229.72 kg。对2次不同播期处理的西洋甘菊鲜花产量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A1、A2、A3、A4处理间的差异极显著;B1与B3、B4处理差异极显著;B1与B2处理差异显著,但未达极显著水平;B3与B2、B4处理差异不显著,但B2与B4的差异显著。

表4 播期对西洋甘菊sm-3鲜花产量的影响(2013~2014年)

3 小结与讨论

西洋甘菊sm-3在三明地区避雨栽培时,第1次播期试验的4个处理平均株高在60.53~79.96 cm之间,开花期为26~40 d,平均单株产量为58.55~108.80 g,每667 m2鲜花产量为167.28~310.84 kg。姚雷等[2]的研究表明,西洋甘菊在上海温室 (播种时间为10月下旬)栽培时,平均株高为70~80 cm,开花期约30~40 d,平均单株产量为146.7 g。本文对株高和开花期的研究结论与姚雷等[2]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但西洋甘菊在上海栽培的单株产量较高,这可能与品种、播种时间、地域差异等有关。

第1次播期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西洋甘菊sm-3从播种到开花所需的时间及开花期均呈现缩短的趋势,这与姚悦梅等[12]对波斯菊的研究结果一致。随着播期的推迟,株高和鲜花产量均呈递减规律;播期推迟,营养生长期相对缩短,贮存能量越少,初花期延迟,开花期缩短;播期越迟,产量降低越明显。

第2次播期试验结果也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鲜花产量均呈递减规律。由此可见,播期对鲜花产量影响较大,越早播种,产量越高。不同年份,同一时期播种的鲜花产量相差不大,11月1日播种的A1和B2处理的产量分别为310.84 kg和287.02 kg,11月16日播种的A2和B3处理的产量分别为274.56 kg和260.33 kg。每667 m2鲜花产量以处理B1(2013年10月16日)的最高,为339.22 kg;其次是A1(2012年11月1日),为310.84 kg。

综上所述,西洋甘菊sm-3在三明地区的适宜播种时间以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为宜。各地还应根据当地气候特点,适当调整播期,但最晚播种时间应不迟于11月底。

[1]姚雷,张少艾.芳香植物[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2]姚雷,黄健,池强,等.两种甘菊生长习性及精油成分差异性分析 [C]//中国香料香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4:59-69.

[3]CAROLA WAGNER,WOLFANG FRIEDT,RICHARD A MARQUARD,et al.Molecular analyses on the genetic diversity andinheritance of bisabolol and chamazulene content in tetraploid chamomile[J].Plant Science,2005,169:917-927.

[4]郑汉臣,全山从,张虹,等.值得重视的归化药用和香料植物——母菊 (洋甘菊)[J].中草药,1996,27(9):568-571.

[5]周伯庭,李新中.母菊的化学成分研究[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2001,21(1):27-28.

[6]张运晖,王秋云,吴亚妮,等.德国甘菊蒸馏水有机成分分析研究 [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2010,28(6):546-551.

[7]沙红,廖康.药用植物洋甘菊的组织培养研究[J].新疆农业大学学报,2004,27(4):16-18.

[8]杨俊杰,袁艺.洋甘菊组织培养及植株再生[J].激光生物学报,2009,18(16):825-829.

[9]郑汉臣,陈海生.国产母菊精油的成分分析[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1990,11(2):123.

[10]石建红,赵士春,池美娜.母菊播种方式初探[J].农业科技通讯,2006(10):53-54.

[11]宋丹,蔡妙婷,焦玉龙,等.不同砧木对德国洋甘菊嫁接成活率的影响[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4):81.

[12]姚悦梅,潘跃平,毛忠良.等.播种期和光照时间对波斯菊生长发育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08(1):123-125.

猜你喜欢
洋甘菊开花期冠幅
高寒草原针茅牧草花期物候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城市绿地微环境对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峨眉含笑
解密洋甘菊精油
施肥对三江平原丘陵区长白落叶松人工林中龄林单木树冠圆满度影响
不舒服,意大利人就喝杯洋甘菊茶
基于无人机高分影像的冠幅提取与树高反演
初春气象条件对苹果开花期的影响分析
一朵洋甘菊
基于RIL群体和IF2群体的玉米开花期相关性状QTL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