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顶侧耳优良栽培菌株在山西的筛选

2014-12-09 23:17徐全飞等
天津农业科学 2014年8期
关键词:筛选

徐全飞等

摘 要: 对来自不同地区的8个金顶侧耳菌株进行季节栽培试验,从栽培周期、子实体性状、产量和生物学效率等几个方面,筛选适宜山西地区季节性栽培的优良菌株,结果表明5号菌株最优。

关键词: 金顶侧耳;菌丝体培养;筛选

中图分类号:S646 文献标识码: 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4.08.026

Abstract:Eight Pleurotus citrinopileacus strains from different areas were selected. The strains were tested by judging from the mycelium growth rate, vigor and color, the yield and the cultivation time and the fruit body characteristics. The test showed that number 5 was the fine strain for the cultivation.

Key words:Pleurotus citrinopileacus; mycelia culture; screening

金顶侧耳(Pleurotus citrinopileacus Sing)又称为榆黄蘑、玉皇蘑、金顶蘑,隶属于真菌门的担子菌纲的侧耳科的侧耳属,是一种珍稀的食药用菌。该菌色泽金黄,营养丰富,具有沁人的香味,以及滋补健身、平喘补肾、利肝健胃、降压减脂、抗肿瘤等保健功效。金顶侧耳有很高的营养价值、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因此深受消费者喜爱,值得进一步开发推广。本试验在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经济研究所对来自不同地区的8个金顶侧耳菌株进行季节性栽培试验,以期筛选适用于山西地区季节性栽培的优良菌株。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 料

1.1.1 供试菌株 1号菌株榆1由上海农科院食用菌所提供;2号菌株榆2由福建三明真菌研究所提供;3号菌株由吉林农业大学提供;4号菌株采于吉林临江林区;5号菌株和6号菌株由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经济研究提供;7号菌株由山西省广灵县甸顶山农牧有限公司提供;8号菌株由山西农业大学食用菌中心提供。

1.1.2 供试培养基 母种培养基:马铃薯(去皮、去芽眼)200 g,葡萄糖20 g,玉米粉40 g,琼脂20,水1 000 mL, pH值自然。原种培养料:棉籽壳90%,麸皮10%,培养料含水量58%,pH值自然。栽培料:棉籽壳40%,玉米芯25%,胡麻杆21%,麸皮13%,石膏1%,培养料含水量65%。

1.2 方 法

1.2.1 菌丝生长速度及生长势 将供试菌株从冰箱取出放入室温25 ℃后活化24 h,用直径0.6 cm的打孔器取相同菌龄的菌种块接于PDA平板培养基上,放入培养箱中25 ℃条件下遮光培养10 d。每天观察菌丝的生长情况,记录菌丝的长势及色泽,采用十字交叉法测量菌落的生长直径,当菌丝刚长满平板时计算菌丝的平均生长速度,每个处理设5个重复。

1.2.2 出菇试验 采用上述配方制备母种、原种,本试验采用22 cm×50 cm×0.05 cm的聚乙烯筒袋,每袋装栽培料干料1 150 g, 常压蒸汽灭菌,100 ℃计时10 h。当栽培袋中心料温低于25 ℃时采用开放式两头接种,将菌袋搬入消过毒的菇棚内,每头倒入50 g左右菌种,套上口圈,将袋口翻下,覆盖双层报纸,用胶皮套扎住。置于22~26 ℃、空气相对湿度50%~60%的菇棚黑暗培养。经30 d,菌丝长满菌袋进行出菇管理,光照500~2 000 lx,温度20~26 ℃,早晚各通风1 h,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85%~95%,待子实体菌盖边缘未完全平展时(约七八成熟)时采收,从每个菌株的出菇袋中随机抽取16袋,观察、测量并记录菌丝体阶段的生长情况及子实体形态特征、产量等各项栽培指标。

2 结果与分析

2.1 金顶侧耳菌株菌丝生长情况

由表1可见:3号、5号菌株菌丝的生长速度最快,经方差分析与其他处理差异显著,1号、8号菌株的生长速度次之,与剩余处理差异显著,4号菌株生长速度最慢;在生长势方面,3号、5号、8号菌株的菌丝长势旺盛,1号、6号、7号菌株菌丝长势一般,2号、4号菌株菌丝生长势弱,色泽灰白,其它菌株菌丝色泽洁白。

2.2 出菇试验

供试菌株的生长发育时间、子实体形态特征及头潮菇产量见表2。 3号、5号菌株菌丝生长速度最快、栽培周期仅88 d,1号、8号菌株次之,4号菌株栽培周期最长。3号、5号菌株色泽金黄,菌盖厚实、大小均匀、适中,朵型完整,产量最高;1号菌株菌盖大小不均;2号菌株色泽黄,菌盖较薄;4号菌株色泽浅黄,菌盖较薄、较大,朵型较散;6号菌株菌盖较薄;7号菌株色泽浅黄,菌盖上翘、大小不均;8号菌株菌盖较大。从产量和生物学转化率比较,5号菌株产量最高,3号次之,4号最低。对于季节性栽培金顶侧耳,子实体性状的优良、产量的高低以及栽培周期的长短是筛选优良菌株的重要指标,由此可见,由于5号金顶侧耳菌株子实体色泽金黄,菌盖厚实大小适中、均匀,朵型完整,生物学效率达97.7%,栽培周期88 d,所以为最优菌株,3号菌株次之。

3 结 论

金顶侧耳季节性栽培产量、品质直接关乎生产效益,在供试菌株中,5号菌株菌丝长势旺盛,色泽洁白,生长速度最快,子实体色泽金黄,菌盖厚实、大小适中,朵型好,产量高,生物学效率达97.7%,为适宜山西地区季节性栽培的优良菌株。4号菌株采于吉林省临江市林区,未经人工驯化,栽培性状表现较差,应进一步加大对金顶侧耳野生菌种资源的收集、驯化试验。金顶侧耳色泽鲜艳,口感鲜美,香味浓郁,但菌盖脆嫩运输易碎,影响商品价值,本试验中7号菌株菌盖上翘,虽运输方便不易碎,但是其外观影响销售,适宜制作干品。下一步拟采用15 cm×33 cm×0.005 cm聚乙烯折角袋,一头出菇,小包栽培,装盒销售试验,进一步提高金顶侧耳的商品价值。

参考文献:

[1] 常明昌.食用菌栽培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121-137.

[2] 徐全飞.杏鲍菇工厂化栽培优良菌株的筛选及亲缘关系的评价[J].食用菌学报,2010,17(2):19-21.

[3] 黄毅.食用菌栽培 [M]. 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55-164.

[4] 王耀荣.白灵菇工厂化栽培培养料筛选及栽培工艺的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2011,17(3):118-121.

[5] 吕作舟.食用菌栽培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10-220.

[6] 刘晓峰.榆黄蘑成分和药用活性的研究[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1998,20(S1):181.

[7] 徐全飞.工厂化栽培杏鲍菇生产工艺研究[J].中国食用菌,2010,29(3):29-31.

摘 要: 对来自不同地区的8个金顶侧耳菌株进行季节栽培试验,从栽培周期、子实体性状、产量和生物学效率等几个方面,筛选适宜山西地区季节性栽培的优良菌株,结果表明5号菌株最优。

关键词: 金顶侧耳;菌丝体培养;筛选

中图分类号:S646 文献标识码: 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4.08.026

Abstract:Eight Pleurotus citrinopileacus strains from different areas were selected. The strains were tested by judging from the mycelium growth rate, vigor and color, the yield and the cultivation time and the fruit body characteristics. The test showed that number 5 was the fine strain for the cultivation.

Key words:Pleurotus citrinopileacus; mycelia culture; screening

金顶侧耳(Pleurotus citrinopileacus Sing)又称为榆黄蘑、玉皇蘑、金顶蘑,隶属于真菌门的担子菌纲的侧耳科的侧耳属,是一种珍稀的食药用菌。该菌色泽金黄,营养丰富,具有沁人的香味,以及滋补健身、平喘补肾、利肝健胃、降压减脂、抗肿瘤等保健功效。金顶侧耳有很高的营养价值、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因此深受消费者喜爱,值得进一步开发推广。本试验在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经济研究所对来自不同地区的8个金顶侧耳菌株进行季节性栽培试验,以期筛选适用于山西地区季节性栽培的优良菌株。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 料

1.1.1 供试菌株 1号菌株榆1由上海农科院食用菌所提供;2号菌株榆2由福建三明真菌研究所提供;3号菌株由吉林农业大学提供;4号菌株采于吉林临江林区;5号菌株和6号菌株由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经济研究提供;7号菌株由山西省广灵县甸顶山农牧有限公司提供;8号菌株由山西农业大学食用菌中心提供。

1.1.2 供试培养基 母种培养基:马铃薯(去皮、去芽眼)200 g,葡萄糖20 g,玉米粉40 g,琼脂20,水1 000 mL, pH值自然。原种培养料:棉籽壳90%,麸皮10%,培养料含水量58%,pH值自然。栽培料:棉籽壳40%,玉米芯25%,胡麻杆21%,麸皮13%,石膏1%,培养料含水量65%。

1.2 方 法

1.2.1 菌丝生长速度及生长势 将供试菌株从冰箱取出放入室温25 ℃后活化24 h,用直径0.6 cm的打孔器取相同菌龄的菌种块接于PDA平板培养基上,放入培养箱中25 ℃条件下遮光培养10 d。每天观察菌丝的生长情况,记录菌丝的长势及色泽,采用十字交叉法测量菌落的生长直径,当菌丝刚长满平板时计算菌丝的平均生长速度,每个处理设5个重复。

1.2.2 出菇试验 采用上述配方制备母种、原种,本试验采用22 cm×50 cm×0.05 cm的聚乙烯筒袋,每袋装栽培料干料1 150 g, 常压蒸汽灭菌,100 ℃计时10 h。当栽培袋中心料温低于25 ℃时采用开放式两头接种,将菌袋搬入消过毒的菇棚内,每头倒入50 g左右菌种,套上口圈,将袋口翻下,覆盖双层报纸,用胶皮套扎住。置于22~26 ℃、空气相对湿度50%~60%的菇棚黑暗培养。经30 d,菌丝长满菌袋进行出菇管理,光照500~2 000 lx,温度20~26 ℃,早晚各通风1 h,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85%~95%,待子实体菌盖边缘未完全平展时(约七八成熟)时采收,从每个菌株的出菇袋中随机抽取16袋,观察、测量并记录菌丝体阶段的生长情况及子实体形态特征、产量等各项栽培指标。

2 结果与分析

2.1 金顶侧耳菌株菌丝生长情况

由表1可见:3号、5号菌株菌丝的生长速度最快,经方差分析与其他处理差异显著,1号、8号菌株的生长速度次之,与剩余处理差异显著,4号菌株生长速度最慢;在生长势方面,3号、5号、8号菌株的菌丝长势旺盛,1号、6号、7号菌株菌丝长势一般,2号、4号菌株菌丝生长势弱,色泽灰白,其它菌株菌丝色泽洁白。

2.2 出菇试验

供试菌株的生长发育时间、子实体形态特征及头潮菇产量见表2。 3号、5号菌株菌丝生长速度最快、栽培周期仅88 d,1号、8号菌株次之,4号菌株栽培周期最长。3号、5号菌株色泽金黄,菌盖厚实、大小均匀、适中,朵型完整,产量最高;1号菌株菌盖大小不均;2号菌株色泽黄,菌盖较薄;4号菌株色泽浅黄,菌盖较薄、较大,朵型较散;6号菌株菌盖较薄;7号菌株色泽浅黄,菌盖上翘、大小不均;8号菌株菌盖较大。从产量和生物学转化率比较,5号菌株产量最高,3号次之,4号最低。对于季节性栽培金顶侧耳,子实体性状的优良、产量的高低以及栽培周期的长短是筛选优良菌株的重要指标,由此可见,由于5号金顶侧耳菌株子实体色泽金黄,菌盖厚实大小适中、均匀,朵型完整,生物学效率达97.7%,栽培周期88 d,所以为最优菌株,3号菌株次之。

3 结 论

金顶侧耳季节性栽培产量、品质直接关乎生产效益,在供试菌株中,5号菌株菌丝长势旺盛,色泽洁白,生长速度最快,子实体色泽金黄,菌盖厚实、大小适中,朵型好,产量高,生物学效率达97.7%,为适宜山西地区季节性栽培的优良菌株。4号菌株采于吉林省临江市林区,未经人工驯化,栽培性状表现较差,应进一步加大对金顶侧耳野生菌种资源的收集、驯化试验。金顶侧耳色泽鲜艳,口感鲜美,香味浓郁,但菌盖脆嫩运输易碎,影响商品价值,本试验中7号菌株菌盖上翘,虽运输方便不易碎,但是其外观影响销售,适宜制作干品。下一步拟采用15 cm×33 cm×0.005 cm聚乙烯折角袋,一头出菇,小包栽培,装盒销售试验,进一步提高金顶侧耳的商品价值。

参考文献:

[1] 常明昌.食用菌栽培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121-137.

[2] 徐全飞.杏鲍菇工厂化栽培优良菌株的筛选及亲缘关系的评价[J].食用菌学报,2010,17(2):19-21.

[3] 黄毅.食用菌栽培 [M]. 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55-164.

[4] 王耀荣.白灵菇工厂化栽培培养料筛选及栽培工艺的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2011,17(3):118-121.

[5] 吕作舟.食用菌栽培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10-220.

[6] 刘晓峰.榆黄蘑成分和药用活性的研究[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1998,20(S1):181.

[7] 徐全飞.工厂化栽培杏鲍菇生产工艺研究[J].中国食用菌,2010,29(3):29-31.

摘 要: 对来自不同地区的8个金顶侧耳菌株进行季节栽培试验,从栽培周期、子实体性状、产量和生物学效率等几个方面,筛选适宜山西地区季节性栽培的优良菌株,结果表明5号菌株最优。

关键词: 金顶侧耳;菌丝体培养;筛选

中图分类号:S646 文献标识码: 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4.08.026

Abstract:Eight Pleurotus citrinopileacus strains from different areas were selected. The strains were tested by judging from the mycelium growth rate, vigor and color, the yield and the cultivation time and the fruit body characteristics. The test showed that number 5 was the fine strain for the cultivation.

Key words:Pleurotus citrinopileacus; mycelia culture; screening

金顶侧耳(Pleurotus citrinopileacus Sing)又称为榆黄蘑、玉皇蘑、金顶蘑,隶属于真菌门的担子菌纲的侧耳科的侧耳属,是一种珍稀的食药用菌。该菌色泽金黄,营养丰富,具有沁人的香味,以及滋补健身、平喘补肾、利肝健胃、降压减脂、抗肿瘤等保健功效。金顶侧耳有很高的营养价值、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因此深受消费者喜爱,值得进一步开发推广。本试验在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经济研究所对来自不同地区的8个金顶侧耳菌株进行季节性栽培试验,以期筛选适用于山西地区季节性栽培的优良菌株。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 料

1.1.1 供试菌株 1号菌株榆1由上海农科院食用菌所提供;2号菌株榆2由福建三明真菌研究所提供;3号菌株由吉林农业大学提供;4号菌株采于吉林临江林区;5号菌株和6号菌株由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经济研究提供;7号菌株由山西省广灵县甸顶山农牧有限公司提供;8号菌株由山西农业大学食用菌中心提供。

1.1.2 供试培养基 母种培养基:马铃薯(去皮、去芽眼)200 g,葡萄糖20 g,玉米粉40 g,琼脂20,水1 000 mL, pH值自然。原种培养料:棉籽壳90%,麸皮10%,培养料含水量58%,pH值自然。栽培料:棉籽壳40%,玉米芯25%,胡麻杆21%,麸皮13%,石膏1%,培养料含水量65%。

1.2 方 法

1.2.1 菌丝生长速度及生长势 将供试菌株从冰箱取出放入室温25 ℃后活化24 h,用直径0.6 cm的打孔器取相同菌龄的菌种块接于PDA平板培养基上,放入培养箱中25 ℃条件下遮光培养10 d。每天观察菌丝的生长情况,记录菌丝的长势及色泽,采用十字交叉法测量菌落的生长直径,当菌丝刚长满平板时计算菌丝的平均生长速度,每个处理设5个重复。

1.2.2 出菇试验 采用上述配方制备母种、原种,本试验采用22 cm×50 cm×0.05 cm的聚乙烯筒袋,每袋装栽培料干料1 150 g, 常压蒸汽灭菌,100 ℃计时10 h。当栽培袋中心料温低于25 ℃时采用开放式两头接种,将菌袋搬入消过毒的菇棚内,每头倒入50 g左右菌种,套上口圈,将袋口翻下,覆盖双层报纸,用胶皮套扎住。置于22~26 ℃、空气相对湿度50%~60%的菇棚黑暗培养。经30 d,菌丝长满菌袋进行出菇管理,光照500~2 000 lx,温度20~26 ℃,早晚各通风1 h,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85%~95%,待子实体菌盖边缘未完全平展时(约七八成熟)时采收,从每个菌株的出菇袋中随机抽取16袋,观察、测量并记录菌丝体阶段的生长情况及子实体形态特征、产量等各项栽培指标。

2 结果与分析

2.1 金顶侧耳菌株菌丝生长情况

由表1可见:3号、5号菌株菌丝的生长速度最快,经方差分析与其他处理差异显著,1号、8号菌株的生长速度次之,与剩余处理差异显著,4号菌株生长速度最慢;在生长势方面,3号、5号、8号菌株的菌丝长势旺盛,1号、6号、7号菌株菌丝长势一般,2号、4号菌株菌丝生长势弱,色泽灰白,其它菌株菌丝色泽洁白。

2.2 出菇试验

供试菌株的生长发育时间、子实体形态特征及头潮菇产量见表2。 3号、5号菌株菌丝生长速度最快、栽培周期仅88 d,1号、8号菌株次之,4号菌株栽培周期最长。3号、5号菌株色泽金黄,菌盖厚实、大小均匀、适中,朵型完整,产量最高;1号菌株菌盖大小不均;2号菌株色泽黄,菌盖较薄;4号菌株色泽浅黄,菌盖较薄、较大,朵型较散;6号菌株菌盖较薄;7号菌株色泽浅黄,菌盖上翘、大小不均;8号菌株菌盖较大。从产量和生物学转化率比较,5号菌株产量最高,3号次之,4号最低。对于季节性栽培金顶侧耳,子实体性状的优良、产量的高低以及栽培周期的长短是筛选优良菌株的重要指标,由此可见,由于5号金顶侧耳菌株子实体色泽金黄,菌盖厚实大小适中、均匀,朵型完整,生物学效率达97.7%,栽培周期88 d,所以为最优菌株,3号菌株次之。

3 结 论

金顶侧耳季节性栽培产量、品质直接关乎生产效益,在供试菌株中,5号菌株菌丝长势旺盛,色泽洁白,生长速度最快,子实体色泽金黄,菌盖厚实、大小适中,朵型好,产量高,生物学效率达97.7%,为适宜山西地区季节性栽培的优良菌株。4号菌株采于吉林省临江市林区,未经人工驯化,栽培性状表现较差,应进一步加大对金顶侧耳野生菌种资源的收集、驯化试验。金顶侧耳色泽鲜艳,口感鲜美,香味浓郁,但菌盖脆嫩运输易碎,影响商品价值,本试验中7号菌株菌盖上翘,虽运输方便不易碎,但是其外观影响销售,适宜制作干品。下一步拟采用15 cm×33 cm×0.005 cm聚乙烯折角袋,一头出菇,小包栽培,装盒销售试验,进一步提高金顶侧耳的商品价值。

参考文献:

[1] 常明昌.食用菌栽培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121-137.

[2] 徐全飞.杏鲍菇工厂化栽培优良菌株的筛选及亲缘关系的评价[J].食用菌学报,2010,17(2):19-21.

[3] 黄毅.食用菌栽培 [M]. 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55-164.

[4] 王耀荣.白灵菇工厂化栽培培养料筛选及栽培工艺的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2011,17(3):118-121.

[5] 吕作舟.食用菌栽培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10-220.

[6] 刘晓峰.榆黄蘑成分和药用活性的研究[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1998,20(S1):181.

[7] 徐全飞.工厂化栽培杏鲍菇生产工艺研究[J].中国食用菌,2010,29(3):29-31.

猜你喜欢
筛选
晋北豇豆新品种鉴定筛选与评价
不同西瓜嫁接砧木的筛选与研究
加强林业育苗技术管理的具体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