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海南绿色崛起提供科技支撑

2014-12-10 00:31姜维
今日海南 2014年6期
关键词:海南创新能力科技

□姜维

海南省第六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走科学发展、绿色崛起之路。绿色崛起的进程必将是科技大展身手的机遇期。客观认识和准确把握海南科技创新发展现状,选取合适的科技战略对海南绿色崛起意义重大。

海南科技资源投入与经济发展贡献分析

基于《海南统计年鉴》(1998-2012年)的统计数据,运用灰色关联、EDA等方法对我省科技资源投入和科技进步贡献率进行分析,可以发现:

1.近年来海南R&D活动(研究与试验发展活动)和经费投入都有大幅增长,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然而,投入总量偏小、R&D经费来源结构和经费执行不合理等问题仍然严峻。如政府资金投入规模远大于企业投入规模,R&D经费执行仍然存在着企业比例过小,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比例过高的结构化问题。

2.近10年来,海南仍然是投资驱动下GDP持续高速增长,资金对经济增长贡献占65%以上,劳动对海南经济增长的贡献为20%以下,而科技对海南经济增长的贡献仅保持在16%左右,远低于2012年全国平均水平52.2%。

3.我省近10年来不存在规模效益递减并且技术无效的现象,一味地增加投入,并不能引致产出的倍增,因此,增加投入是不经济的,而应当加强投入资源的管理。

4.海南未来进行科技活动投入,要重点关注人力物力两个方面,即科技投入应重点对R&D经费予以保障,以及更加注重R&D活动全时人员的培养和引进。

海南科技进步水平和创新能力评价

基于国家科技部《全国及各地区科技进步统计监测结果》(2005-2013年)及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08-2013年)的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发现:

(一)海南综合科技进步水平保持稳定提高,然而综合科技进步比较优势持续滑落。总体来看,科技活动产出、高新技术产业、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指数处于全国中等水平,但与其他省市相比,其提升速度和比较优势并不明显,部分指标排名还有滑落趋势,尤其是科技活动投入及科技进步环境等指标,长期在全国处于垫底水平。以2013年为例,综合科技进步指数全国排名第26位,高新技术产业化、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科技活动产出、科技进步环境、科技活动投入等指数全国排名分别为第11位、第13位、第25位、第25位、第30位。

(二)海南创新能力处于中等偏下水平,总体创新能力薄弱。海南创新能力综合排名近几年波动较大,既有国家旅游岛政策效应,也有长期坚持的“两大一高”战略的效应,但整体创新能力仍然比较薄弱。其中,知识创造能力居全国中上游,创新绩效、知识获取和创新环境处于全国中下水平,企业的创新能力比较薄弱。以2013年为例,创新能力综合指标全国排名第17位,其中,知识创造、知识获取、企业创新、创新环境、创新绩效等综合指标的全国排名分别为第7位、第30位、第23位、第19位、第21位。

(三)海南创新实力比较弱,创新效率处于全国中等水平,创新潜力名列前茅。总体来看,知识创造、知识获取、企业创新和创新环境的创新实力指标都处于全国偏下水平,知识创造、知识获取、创新环境和创新绩效的效率指标都处于全国中等偏上水平,知识创造、企业创新、创新环境和创新绩效的创新潜力指标都名列全国前茅。以2013年为例,创新能力综合指标的实力、效率、潜力指标的全国排名分别为第28位、第11位、第5位。

科技支撑海南绿色崛起的路径选择

要发挥科技对海南绿色崛起的支撑作用,须以深化科技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着力在体制、机制、政策和理念等方面进行革新,深度激发创新潜力,提升创新效率,增强创新实力。

(一)创新科技工作体制机制,统筹整合各类创新资源。以整体性视角统筹科技创新,破除科技创新资源的“碎片化”,走“大科技”创新思路。一是参照江苏、辽宁等地做法,组建海南省科技工作领导小组或海南绿色崛起科技支撑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全省科技创新发展战略、重大政策措施、重大创新任务、重点创新工程及协调解决科技相关重大问题,统筹整合分散于各部门的科技创新资源。二是深化科技机制和政策创新,争创海南省科技创新特区。参考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四川绵阳科技城建设的做法,依托重点园区在科技体制、机制与政策等方面先行先试,破除制约科技创新的制度瓶颈和障碍,逐步将海南打造成为一个政策特区、人才特区、机构特区和企业特区。

(二)深化科技与产业的融合,增强绿色崛起的产业支撑。明确产业园区是海南经济增长“定海神针”的重要地位,通过实施“四兴一惠一体系”科技工程促进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壮大以科技创新为特征的产业园区。一是着力推动科技资源集聚到洋浦工业开发区、海南东方工业园区、海南昌江循环经济工业区、海口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二是加快发展以科技创新为特征的农业产业园区。引进国家现代种业发展基金及风险投资资金,重点推动海南儋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建设海南省(三亚)南繁育种科技城和海南文昌航天育种科技园,把海南建设成为创新能力强、转化效率高、服务全国、辐射全球的中国南繁种业基地。三是加快建设以科技创新为特征的海洋产业园区。依托中国科学院三亚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和泛珠三角区域的各种海洋科技力量,建立国家海洋技术中心和可靠基地,打造国家级南海经济技术开发服务平台,推动建设海南(南海)海洋科技产业园区,壮大海南蓝色经济。四是加快建设以科技创新为特征的服务业产业园区。推动科技创新支持国际旅游岛先行试验区、海南博鳌乐城医疗旅游先行区、海南生态软件园等现代服务业园区发展,加快建成中国最大的文化产业聚集区、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和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三)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以落实2013年海南省委一号文件《关于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的意见》作为突破口。一是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以打造国家级孵化器目标,引导和支持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共同出资或技术入股的形式联合建设创新基地或各类科技孵化器,重点推进集成创新以及科研成果的孵化应用、示范推广。二是发挥创新型企业示范带动效应。以建设产业基地、发展产业集群为方向,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农业科技领域和海洋经济领域重点扶持并培养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骨干企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三是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探索科研院所融入企业或直接转化为企业,推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依托技术优势与企业联合创办公司。建立以企业需求为主、政府和研究机构为辅的科技计划生成机制,推动企业、科研院所联合进行科技攻关。鼓励和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加强与国内大院大所、重点高校、兄弟省市的科技创新合作。

(四)完善人才发展机制,壮大创新创业人才队伍。改革科技创新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培育和壮大科技创新创业队伍。一是加快引进和培育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结合重大产业发展和科技项目需求,重点在户籍制度以及个人所得税、科技项目支持、资金投入等方面提供优惠措施,吸引和留住来琼提供技术服务或进行创业的科技人才。建立和完善政府、企业、社会协同的人才培养和投入机制,以重点产业、重点学科、科研基地、重大科研项目为依托,培养一批科技领军人才、科技骨干和创新人才团队。二是改革科技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建立主要由市场决定、竞争性获取技术创新项目及经费分配、成果评价机制。落实以科技成果产业化为导向的职称评定制度,把科技成果转化成效作为科研人员评价和晋升的重要指标。完善科技人员收入分配政策,健全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联系和鼓励创新创造的分配机制。三是鼓励和支持科技人才创新创业。鼓励和支持在琼高校、科研院所和其他事业单位科技人员在职或离岗创办科技型企业或科技中介服务公司。允许和鼓励企业、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根据科技成果转化的收益对科技人员或团队采用股权奖励、股权出售或者股票期权等方式实施股权激励。借鉴南京紫金(雨花)科技创业特别社区模式,构建“创业导师+专业孵化+创业投资”的科技人员创业服务模式,提供经营场地、共享设施、创业培训、辅导咨询等服务,降低创业风险和创业成本,提高企业的成活率和成长性。

(五)加大科技创新的财政金融支持,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和资本化。落实好省级财政科技投入增幅要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的政策,在符合公共财政政策基础上用好用活财政金融政策。一是优化政府科技投入方式。坚持财政在科技研发投入面向产业和市场需求,增强研发环节的产业化导向和加大中试环节的财政投入力度,合理布局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和成果转化的经费投入结构,将财政资金从以往单纯支持成果研发转向研发和中试并重,加快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资本化。二是优化企业技术创新的税收政策。健全以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为核心的科技税收优惠政策体系,实现直接优惠为主向间接优惠为主的转变,灵活采用诸如加速折旧、投资抵免、税收信贷、提取技术开发准备金等间接优惠方式,提高企业自主创新积极性。三是创新发展科技金融服务。设立海南省科技金融发展引导资金,通过利率补贴、信贷风险补偿等方式鼓励发展科技信贷、科技担保等科技金融服务。鼓励和支持银行在我省产业集聚区建立服务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分支机构,建立适合科技型中小企业特点的授信尽职和奖惩制度。鼓励和支持保险公司积极开展科技保险业务,开展高新技术企业科技保险,运用保险机制分散和化解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创业风险。培育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市场,建立由商业银行主导的知识产权质押、第三方评估、财政资金担保为核心的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模式,促进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等知识产权质押。

猜你喜欢
海南创新能力科技
拓展探究实验 培养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怀念海南
知识转移对北京市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海南杂忆
海南的云
59国免签游海南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