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小说《伊诺克·索姆斯》中的反讽修辞

2014-12-11 16:50滕菲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4年2期
关键词:诺克麦克斯比尔

滕菲

(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浅论小说《伊诺克·索姆斯》中的反讽修辞

滕菲

(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本文通过从言语反讽、戏剧反讽、结构反讽三个方面解读小说《伊诺克·索姆斯》,分析麦克斯·比尔博姆如何巧妙运用反讽的修辞技巧,来展现人物伊诺克·索姆斯以及其文学创作的艰辛又可笑的过程,从而表达对于整个文学界呈现出的诸多问题的思考和批判。

麦克斯·比尔博姆 《伊诺克·索姆斯》 反讽修辞

一、引言

麦克斯·比尔博姆(1872-1956)被称作是19世纪90年代最优秀的讽刺作家和漫画家。他以精炼的文字和犀利的画笔评论当时的社会和文学生活,并在英国《星期六观察报》做戏剧批评工作,萧伯纳更称其为“无人可比的麦克斯”。

短篇小说《伊诺克·索姆斯》是麦克斯·比尔博姆的杰作,它最初发表于1916年5月版的《新世纪》周刊,在1919年又随书《七个人》出版。伊诺克·索姆斯是短篇小说集《七个人》中的六个人物之一,是一位无名作家。比尔博姆也将自己设定为小说中的第七个人,与其他六个人物进行互动。伊诺克·索姆斯一心想要获得世人的认可,被载入史册,但是最终他的想法却没能实现。为了能够看到自己能否被世人铭记,于是他就冒险与魔鬼签约,穿越到百年以后。最终的结果令他非常失望,他只是以一个虚构人物的身份在麦克斯·比尔博姆作品中被提及,无比失落之下,他随着魔鬼而去。

本文通过分析麦克斯·比尔博姆在小说《伊诺克·索姆斯》中如何巧妙运用言语反讽、戏剧反讽、结构反讽的技巧,来展现人物伊诺克·索姆斯以及其文学创作的艰辛又可笑的过程,从而表达作者对于整个文学界呈现出的诸多问题的思考和批判。

二、言语反讽:生动刻画人物

言语反讽是指作者公开表达的意思与他实际所暗含的意思是不一样的。这种反讽性的陈述表面上是非常清晰地表达作者的观点,但是却隐含着另一种截然不同的态度。这就需要作者以及他的读者产生共鸣,读者必须要了解作者的讽刺意图。在很多文学作品中,言语反讽经常会被用做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著名学者申丹教授在其《文学认知:具体语境与规约性语境》一文中提出了“语境决定的反讽”这一概念,她认为“语境决定的反讽”与通常意义上的“文字反讽”和“情景反讽”有本质区别:文字与其所表达的意义协调一致,行为本身也不产生反讽意义,但这些文字和行为在特定的语境中则具有反讽性。

在小说中,当得知伊诺克·索姆斯出过书时,比尔博姆回到了伦敦,并特意买了伊诺克的书。表面上看,比尔博姆的确是在做着很普通的一件事,一位热心读者去买有过一面之缘的作家的书,并且很乐于向朋友介绍这位作家。但是细究下来,比尔博姆的这一番表达和行为极具讽刺意味。虽然买了书,但是却从不研究书里讲了什么,只是知道这书很难懂。这从侧面尖锐地印证了为什么伊诺克不能成为经典作家的原因——因为他连成为作家的最起码的素质都不具备——语言晦涩,没人能看懂他的书。同样,在伊诺克·索姆斯自费出版了第三本书,也是最后一本后,没有一个人对这本书发表过评论,甚至连批评的声音都没有,就像这个人、这本书从来都没存在过似的。在小说《道连·格雷的画像》第一章节中,亨利勋爵对画家霍尔华德说过:“你太傻了,因为这世上只有一件事比被人议论更糟糕了,那就是没有人议论你。”结合当时的场景,以及画家霍尔华德和伊诺克·索姆斯各自的状态,作者无疑是想要表达对伊诺克的讥讽之情,只不过是用了婉转的语言加以包装罢了。

比尔博姆正是刻意地使用这些看上去平实,但是却包含讥讽的语言,惟妙惟肖地勾勒出了一个懦弱无能却又不自省的人物形象。这一人物形象的建立,又为整篇小说的情节设置以及主题的彰显做好铺垫。

三、戏剧反讽:有效组织情节

戏剧反讽指的是从语言的层面扩展到小说里的一个或几个独立的情景当中。通常情况下,作者和读者对于目前以及未来的发展情况是了解的,但是小说中的人物却不知道,所以,人物就会做出与事实或者当下环境相违背或者不相称的行为。这一特点与戏剧类似,观众作为旁观者,他们了解场景的发展情况,但是角色本身却可能由于思想、见解等方面的限制而不能正确把握情势,从而做出不恰当甚至错误的举动,从而成为了反讽的对象。

伊诺克·索姆斯是个无名的作家,却一心想要得到他人的认可。为了能够看到百年以后自己是否被载入史册,被人铭记,他竟然与魔鬼签约去穿越了。穿越之后的他看到自己只是以麦克斯·比尔博姆作品中的一个虚构人物被提到,失望至极后他随魔鬼而去。在读者看来,“与魔鬼签约”这样的情节,从一开始就能料想到是以悲剧收场,可是小说中的主人公由于太急切地想要达成自己的目的而忽视了当中的危险成分,一意孤行,最终自食其果。

通过反讽性的对照,尤其是对于人类的根本性结局的反讽往往会使得我们感到伤心或绝望。很多情况下,成功的反讽案例会采取“以乐景写悲情”,就像读者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看到主人公的行径一定会忍俊不禁,一定会认为他们的做法太过荒唐可笑。作者正是通过这样的设置,达到戏剧反讽的效果,让人在笑过之后心中还会漾荡些许的怜悯之情。

四、结构反讽:精妙强化立意

结构反讽是指在作品的内部,作者刻意将一些具有对立性质的事物、人物进行并置,从而达到鲜明的对照效果。这些互反或者悖立的情节因素包括雅与俗、喜与悲、成与败等并存的现象。运用结构反讽这一手法,可以让读者超越原有的单一阅读视角,通过感受这种具有强烈性对立的叙述,多维度、多层次地感知人物和情节。

在小说《伊诺克·索姆斯》中,比尔博姆始终设定一个由三个人组成的人物关系网,在小说的前半部分,这个三角关系是由伊诺克·索姆斯、麦克斯·比尔博姆以及威廉·罗森斯坦构成,到了后半段,威廉·罗森斯坦的位置则被魔鬼所取代。三角关系中的人物都相互牵制,处处充满着善与恶、美与丑、机智与愚蠢、声名显赫与无人问津的对照。正如赫拉克利特所说:“相反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

在小说《伊诺克·索姆斯》里,麦克斯·比尔博姆经常有意无意间提及自己如何小有名望,如何得到威廉·罗森斯坦的赏识,并结交了很多文艺界的有识之士。而伊诺克·索姆斯,他的每一次出场都带着些许可笑而悲凉的味道,让读者觉得,好像选择文学创作是他毕生做的最错误的决定。作者着力制造出来的“距离感”,彰显着反讽者——麦克斯·比尔博姆的强大自信心和优越感。他越是表现得镇定自若,就越发对照出被讽刺者——伊诺克·索姆斯的懦弱无能。通过这种结构铺设,表面上只是交代稀松平常的场景,但实际上却以一种极度的轻蔑态度嘲弄和挖苦着反讽对象。所以,对于读者而言,在这种反讽情境面前,我们会产生超脱感和愉悦感。

也许这就是反讽的魅力,作者经过精心设计,他可以将原本令人生恶的情节因素或感受体验在结构的架设下有所转变,作者引导读者在对立面或者多视角中感受被反讽者,从而得到轻松、愉悦的体验。

五、结语

成功的反讽,有助于作者精炼而含蓄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目的。通过运用言语、戏剧、结构等不同的反讽策略,作者将其真实的意图隐含在一些假设的或者含混不清的语言之下。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通过不断地“捡拾”作者刻意留下的线索,从而透过表象,领略文字之下的真实含义。这种含蓄的表达远比直白的讲述更能捕获人心,更能发人深省。

麦克斯·比尔博姆通过塑造伊诺克·索姆斯这样一个极端的人物及其为了成名而做出的尝试,隐射了当时整个大的文学环境。通过反讽,比尔博姆对于整个文学界呈现出的诸多问题进行思考和批判。他引导读者对于“到底怎样才能成为经典作家”这个问题进行思考,以伊诺克·索姆斯的事例为反面教材,告诉人们:从一个人到一代人,再到整个的文学界,想要成为一名经典作家,文学创作必须要靠艰辛的创作。

[1]Alyson J.Shaw.Introduction:The Incomparable Max and the Unspeakable Oscar.http://www.victorianweb.org/authors/mb/ajshaw1.html.

[2]Shen Dan.Non-ironic Turning Ironic Contextually:Multiple Context-determined Irony in “The Story of an Hour”[J].Journal of Literary Semantics,2009(38):115-30.

[3]艾伦·莫厄斯.麦克斯·比尔博姆.http://www.ewen.cc/qikan/bkview.asp?bkid=90698&cid=243058.

[4]陈仲义.反讽:基于表里内外语境的“佯装”、“歪曲”[J].中国文学研究,2012(2).

[5]胡晓红.举重若轻于简练诙谐中见优雅睿智——漫谈马克斯·比尔博姆的文笔和画笔[J].科教文汇,2011(9).

[6]黄发有.90年代小说的反讽修辞[J].文艺评论,2000(6):40-49.

[7]李建军.论小说中的反讽修辞[J].小说评论,2001(4).

[8]申丹.文学认知:具体语境与规约性语境[J].外国文学研究, 2010(5).

[9]余向军.论小说反讽叙事的美学功能[J].江西社会科学, 2003(6):87-89.

[10]殷企平.小说艺术管窥[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5.

猜你喜欢
诺克麦克斯比尔
两盒生日蛋糕
爱思考的比尔·盖茨
Why Max Stopped Barking 为什么麦克斯不吠了
《疯狂的麦克斯4》当选 本世纪最佳澳大利亚电影
吃书的狐狸
一个神奇的发现
乔致庸的退与比尔·盖茨的让
克缇海诺克 奇肌焕颜
把脚印留到白云上
吡诺克辛钠有关物质检查方法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