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去哪儿》的文化思考

2014-12-11 20:27焦艳娜
参花(下) 2014年10期
关键词:爸爸去哪儿小朋友爸爸

◎焦艳娜

如果谈到2013年的综艺节目,首屈一指的必定是湖南卫视的《爸爸去哪儿》,虽然它的创意来自韩国,但自开播以来,吸引了国内不同年龄层次的观众的目光。单就其中的爸爸之一——张亮而言,因此档节目其微博的粉丝量直升至317万,甚至被封为“全民男神”。一档综艺节目能火遍大江南北,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但究其根本原因,最重要的应该是该节目背后传达的文化元素契合了中国民众的文化神经。

一、对教育的深思

《爸爸去哪儿》作为一档亲子类娱乐节目,最先吸引的一批观众自然是初为父母的80后,从节目中每一对父子(女)的互动表现中去分享快乐反思自身的教育误区。中国自古就重视家庭教育对子女成长的重要性,而“子不教,父之过”的训诫更告诉人们在家庭教育中父亲的重要地位。的确,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父亲在帮助孩子性格的形成,心理的塑造中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从“曾氏家训”到“傅雷家书”到今天的各种教育子女的理论并加以实践。时至今日,随着时代节奏的加快,生活压力的加剧,竞争的加大,越来越多的父亲忙碌于职场,无暇顾及和分享孩子成长的点滴。他们一方面对孩子希望良多,一方面又为孩子成长中的坏习惯焦灼不安。父爱的缺失或缺乏,使整个社会的教育失去了一种阳刚之气,从而引起了社会的担忧。时代在呼唤,社会也在反思。父亲在工作之余,应把更多的目光投注于家庭,投放于下一代的教育上。但当他们把这份爱心付诸实践时,他们却发现原来教育并不是那样的简单,如何以更科学更理智的方法让孩子快乐成长,成为许多家庭的共同迷惘,甚至形成一种隐忧。应运而生的《爸爸去哪儿》恰好契合了这一需求。它真实再现了一对对父子(女)相处过程中的摩擦和爱,使电视机前的许多爸爸获得一种释然,原来这样的困惑他们也有,自己的孩子比起他们似乎还要更好一点,并且从几个孩子的横向观察中,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看到,每个孩子都有精彩的一面,作为家长,我们更要试着去发现、去培养这些可贵之处。从爸爸与孩子相处的经验或教训中,爸爸们对教育孩子、与孩子相处有了更多的感悟。

二、对童真的怀想

童言童语因其纯真和质朴弥足珍贵。《爸爸去哪儿》最先火起来的是几个孩子。随着档期的推进,几个孩子走进了许多人的心中。像安吉拉虽然娇气但是有礼貌有爱心,森蝶虽然爱哭,但是一旦离开爸爸后表现出的那种自理和自强,天天的聪明懂事等等。童年是每个人一生中最为宝贵的财富。哪怕童年历经艰辛,但一旦走出艰辛,回头遥望,时间的魔笔就把它幻化出五彩的光芒,当年的苦似乎也变得无足轻重,每个人对于童年的追忆将陪伴其一生。童年的快乐在时间魔镜照耀下无限地被放大。因此,当《爸爸去哪儿》剧组将外景拍摄地拉回农村,在爬有蜘蛛的房间内住宿,在条件简陋的灶台做饭,到田地抓泥鳅,赶小猪赛跑等等。对于未经历过的人来说,看到是不一样的生活乐趣,展现的生活那样新奇、鲜活,生机勃勃。对于从农村走出的人来说,这样的场景能最自然地勾起人对早年生活的回忆。于是在这种最广大的认同感下,在这种五味杂陈的感叹中,《爸爸去哪儿》越来越深入人心。

三、窥视的快乐

深圳卫视的《饭没了秀》也是一档少儿成长类综艺节目,创始于2003年,但是其影响力远远比不上《爸爸去哪儿》。除了其宣传力度不够,每期的模式大致雷同之外,很关键的一点还在于,《饭没了秀》的主角都出身草根,看他们也就是看自己,并且其对小朋友的选拔过于局限,多是深圳的小朋友与外省某个城市的小朋友,出行的地方也多是城市、公园等等,不够接地气。《爸爸去哪儿》的主角选拔很有特色,五对父子(女),一个是台湾的影视明星,一个是体育明星,一个是电影演员,一个著名主持人的老公(其本人也是个导演),一个是国际名模。他们有一个最显著的共性,那就是都是来自娱乐界,并都拥有各自的粉丝。而粉丝们最关注最希望了解的就是明星们的私生活。国人也最喜欢道听途说,喜欢八卦小道消息,更喜欢窥探别人的生活以作为打发无聊时光的谈资,作为一种心理的慰藉。

《爸爸去哪儿》作为一档娱乐节目,在受到众人追捧的同时,自然也激起一部分人的反感和质疑,这样的晒幸福,会不会对哪些失去了爸爸或者爸爸妈妈都不在身边的留守儿童造成一种心理压力,使他们在别人的快乐之下益发感到自身的孤独和可怜呢?甚至还有说《爸爸去哪儿》实际上讲述的就是土豪与其继承者的故事等等。不同的声音传达出不同的观点,但无论如何,《爸爸去哪儿》让观众在笑声中受到了启示,得到了益处,引发了大家对很多问题的思考,这无疑都对促进问题的解决产生良好的效应。

[1]蒋一茗,《爸爸去哪儿》火热引发育儿思考,重庆晨报,2013.10.28

猜你喜欢
爸爸去哪儿小朋友爸爸
我和爸爸
爸爸
找茬儿
海边玩一夏
爸爸冷不冷
《爸爸去哪儿》来了之后
可怜的爸爸
Let’s DIY Pos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