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关系:既要牢记历史,又要坚定地往前看

2014-12-11 14:49朱锋
世界知识 2014年20期
关键词:中日关系安倍亚洲

朱锋

当前,中日关系陷入两国关系正常化以来前所未有的低潮。两国在钓鱼岛领土争议、东海防空识别区、靖国神社参拜、日本未来军事与防务政策走向等一系列问题上的尖锐争议,正在决定性地改变两国关系的基本性质。1972年两国邦交正常化后历经三代中日领导人和社会有识人士的共同努力而形成的指导两国关系的一系列原则,例如中日世代友好、永不再战,等等,已经滑落到了崩溃的边缘。中日关系如何止跌回暖,已经不再是一两次首脑会晤可以解决的问题。两国都需要做好准备,面对未来数年之内缺乏高层政治往来、钓鱼岛争议危机居高不下、安全与防务关系紧张、投资与贸易关系萎缩等基本事实。

国内政治是两国关系持续恶化的重要因素

中日关系走到今天这一步,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冷战结束以来,中日关系虽然出现过暂时的稳定、甚至改善,但两国关系的友好指数却在不断下滑。日本右翼势力对中国崛起的傲慢、疑虑以及情感上的排斥,是中日关系恶化的主要原因。同时,冷战结束以来,中日两国各自国内政治结构所发生的深刻转型也促成了中日关系的持续恶化。

1991年冷战结束以来,日本力求摆脱战败历史的宪法约束,要成为“普通国家”的呼声不断高涨。1991~1992年的海湾战争,由日本提供“支票”、美国进行军事行动的一幕让很多日本人深感不爽。1996年美日抓住台湾海峡危机,延续和强化了美日军事同盟。日本的安保角色从1999年的“周边事态”,到2001年“9.11事件”之后日本国会通过《反恐特别法》所强调的“国际贡献”,再到2008年9月麻生政府公开开始推行的“价值观外交”,日本摆脱战败体制束缚的进程在不断利用各种国际机会的过程中加以推进。

与此同时,快速崛起的中国和后冷战时代抱有意识形态战胜国的狭隘情结的美日等西方国家不断碰撞。对于在政治体制上专注于走自己道路的中国,日本完全没有从同为亚洲国家出发而给予应有的体认和尊重。一些极右翼分子,更是认为一个在制度和价值上“落后于日本”的中国,无权对日本的历史认识问题“横加指责”。再加上已经持续了一个多世纪的积聚在日本人内心的对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的“优越感”,使中国和韩国要求日本正视侵略历史、停止美化军国主义的正当要求,被许多日本人解读为是中国和韩国有意矮化日本、有意推行对日“赎罪外交”。在这一过程中,中国要求日本停止在教科书问题、靖国神社参拜问题、右翼美化侵略历史的言论、台湾问题上彻底放弃“皇国心态”,以及承认中国对钓鱼岛拥有主权。

虽然不少中日关系的观察者常常把中日关系恶化的原因归结为中国的崛起、中日实力对比发生历史性变化以及美国因素的作用等,但笔者认为,从1991年以来,导致中日关系持续紧张,让两国在政治、安全、战略、社会以及经济等领域关系不断恶化的根本原因,还是两国各自国内政治结构所发生的深刻转型。如2001~2006年执政的小泉纯一郎,就是利用在靖国神社参拜问题上的对华强硬,不断累积国内政治资源,最终成为了日本战后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首相。

另外一个重要的妨碍中日关系稳定和合作性交往的因素,则是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两国领导层之间的个人交往、个人友情和个人认同的缺乏。虽然在日本也曾出现福田康夫和鸠山由纪夫这两位曾强调中日之间的“亚洲价值”和建设“亚洲共同体”的首相,但他们却非日本政治中的主流派系和主流思想。而且两人在位时间都很短,难以对日本的对华政策带来实质性的影响。除了这两位之外,其余当政的政治人物普遍“西化”,再辅之以日本特有的右翼思想,中日领导人见面“找不到感觉”就非常正常,更不用说形成政治领导人之间朋友般的个人交往。

而当中日两国领导人彼此之间既找不到“感觉”、又难以形成良好的个人“关系”的时候,中日政治关系一旦遇到风吹草动,两国的政治领袖都无法从对对方的体谅、理解和支持的角度来处理彼此之间的棘手难题。回顾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中日领导人之间的个人友情和相互理解,被证明是两国关系遇到波折时重要的“稳定器”。

换个心态直面“世纪难题”

然而,中日关系又是亚洲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中日分别是亚洲第一大和第二大经济体,必然要对亚洲的和平、稳定和繁荣承担特殊的责任和使命。中日关系目前高位的紧张状态,不但是不正常的,也是危险的。安倍政府上台之后,满世界兜售“中国威胁论”,不断攻击和丑化中国,更通过对日本和平宪法的“再解释”追求扩军备战,兜售所谓的“积极和平主义”,不惜制造亚洲地缘政治的分裂。

但是,笔者认为,中日关系并非不可逆转,安倍政府也并非不可接触。大国外交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可能性”的艺术,也是最大限度地利用多种手段和途径加强与对象国沟通、澄清误判、累积善意和发挥影响的艺术。有鉴于中日关系的最大症结恰恰在彼此的国内政治上,笔者认为,中国的对日政策要在一定程度上超越安倍政府情绪化和短视的对华政策,要向日本民众、日本社会和日本精英传达中方爱好和平、愿意缓和关系和管控中日危机的明确信息。而传递这一信息的途径,仍然是中日两国现行政府部门、包括政府高层之间的直接对话。

特别是面对中日目前在钓鱼岛海域以及东海防空识别区问题上依然存在着的尖锐对立,中日两国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的直接对话,对于避免出现意外的军事冲突、管控东海空中和海上危机局势、避免中日关系持续恶化,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和作用。

恢复中日政府间的接触和对话,并非是对安倍政府无原则的退让,更不是对安倍政府错误的对华政策做出妥协,而是开展对日斗争的一种重要举措。中日关系的走向,涉及亚洲政治中“大是大非”。恢复和保持必要的接触和沟通,也是向国际社会表明中国的和平意愿,表明中国愿意竭尽全力维护中日关系大局,避免两国关系“擦枪走火”。更重要的是,这样才能在未来对日外交斗争的“持久战”中赢得更多的国际理解和同情。

中日关系很可能是中国人必须直面的“世纪难题”。如果我们胸中只是一味带着仇恨,是无法真正化解和战胜这一“难题”的。我们必须向前看。中国人在处理对日问题上心态越是轻松和柔和,越能展示我们的智慧和能力。

(作者为南京大学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执行主任)endprint

猜你喜欢
中日关系安倍亚洲
亚洲自动售货机展
跳脱对安倍的悼颂与赞美
日本经济界中国观的变迁与中日关系
珍藏书本捐赠促进中日关系
印度8公里“路演”示好安倍
明仁天皇“暗战”安倍
中日専門家が見た「習——安倍会談」
那些早已红透VOL.03半边天的亚洲it gril,你都关注了吗?
中日关系进入 “后摩擦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