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恒英:用生命实现“无麻”之志

2014-12-12 19:07徐辉
初中生之友·中旬刊 2014年12期
关键词:麻风病人麻风麻风病

徐辉

有这样一位防麻风病的巾帼,她叫李桓英,1979年,在她59岁接近退休的年华,接到了新任务,以第一批访问学者的身份出国考察麻风病的防治方法。在思想守旧的年代,她突破精神枷锁,不畏麻风病魔,与病人面对面交流,克服路途艰险,坚持一线调研,解救成千上万遭受麻风病折磨的患者,改变了千年来认为麻风病不可治愈的历史。

几十年过去了,如今,她已是一位93岁高龄的老人。但在与麻风病的这场无硝烟的战斗中,她依旧奋战在最前线,坚持防治麻风病宣传和现场调查研究,用自己的执着坚持鼓舞着身边的人。

1921年出生于北京的李桓英,曾于1946年留学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毕业后成为世界卫生组织第一批官员,在雅司病防治方面有着出色的表现。可正当世卫组织提出对其续签5年合同的请求时,李桓英却瞒着已移居美国的父母,走上了回国之路。她说:“新中国刚刚成立,一切还百废待举,正是急缺人才的时候,作为中国人就应该回来。”

消除歧视  唤起关爱

祖国在李桓英心中永远都占据第一的位置,海外的经历让她更加懂得“爱国奉献”四个字的分量。回到祖国,她潜心研究医学,尤其是1978年改革开放后,在麻风病的研究中,她始终坚守在治疗麻风病的最前线。

与李桓英相识近三十年的麻风病防治工作者、云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杨军大夫说:“李桓英研究员曾先后数十次深入云南省麻风病高流行地区开展调研和指导工作,几乎跑遍了云南所有的州、市。”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那里自然风光美丽,民族风情浓郁,也是热带病的高发地区之一。尤其是麻风病的流行,曾经给各族人民带来过深重的灾难。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麻风病采取了积极的防治措施,使大量病人获得新生,重新走入社会。但是,由于云南省94%为山区,交通十分不便,再加上社会上对麻风病的偏见根深蒂固,在一些边远、偏僻的山寨,仍有许多病人得不到及时诊断和治疗,他们的子女也无法享受最基本的教育。

1979年,第一次来到云南的李桓英,在省皮肤病防治研究所苗宇培老所长陪同下,先后跑遍了西双版纳州景洪县和勐腊县的六个麻风寨。她第一次走进勐腊县南醒麻风寨时,居然不戴手套,不穿隔离服,就与病人亲切握手,为他们仔细检查身体,甚至还敢喝病人家的水,吃病人家里的饭。这让当地麻风病防治工作人员也感到震惊。李恒英告诉大家:麻风病的传染性并不强,人们之所以害怕,主要是因为病人得不到及时治疗而出现肢体畸残,给人们造成心理上的恐惧。30多年来,李桓英对待麻风病人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她用自己无私的爱,唤起更多的人去关心和爱护麻风病人,逐渐消除了社会对麻风病人的歧视。

入户治病  进山讲课

李桓英诊治过无数麻风病患者。绝大多数情况下,她的诊室不是在条件优越的医院内,而是在交通不便、条件艰苦的麻风病区,是在麻风病患者家里。

云南省有位刀建新老人,由于患了麻风病,面部有病变,且病情较重,怕受到他人歧视,更名换姓迁到远离家乡的“麻风村”居住。李桓英多次去他家为他治疗。经过长期细致的治疗,他不但治好了病,还重新组建了家庭,并当上村长。他含着眼泪说:“麻风病把我变成了鬼,李教授把我由鬼变回了人。”

经过李桓英的热情关怀和多年精心治疗,1990年,云南省勐腊县南醒村的麻风病人全部治愈。这一年4月17日,勐腊县县长在“麻风寨”摘帽大会上激动地宣布:南醒麻风寨从今天起更名为“曼南醒”(傣族语是新生的水边村寨),纳入行政自然村管理。那天,李桓英穿了上当地妇女特地为她一针一线缝制的傣族服装。看着那些被她治愈获得新生的村民一双双幸福的泪眼,她内心感到莫大的安慰和幸福,一向性格坚强的她流下了热泪。

李桓英讲课很少在学校的课堂里,数十年来她坚持在偏远的山区,在麻风病人聚居的地方举办基层培训班,结合病例讲课,带着学员们边学习边实践。她亲自传授麻风病的诊、治、防技能,给麻风病区留下了自己的防治队伍,培养了众多既有专业技能又有爱民之心的医务人员。从1985年到2009年,李桓英在云贵川多处山区举办过十多次培训班,共培养基层麻风病防治人员三四百人。

脚踏实地  开拓创新

1983年春节前夕,已过花甲之年的李桓英带着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短程联合化疗方案和药品,再次来到云南,同云南省皮肤病防治研究所及当地麻风病防治专业人员一道走进南醒麻风寨,开始了全国第一个短程(24个月)联合化疗现场试点。当初,由于短程联合化疗在世界上刚刚开始应用,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当地的群众、麻风病患者甚至一些政府领导和“防麻”专业人员对只用24个月就能治好麻风病持怀疑态度。开展短程联合化疗无疑要承担很大的风险和压力,如果失败,不但解除不了病人的疾苦,还会加深麻风病是不治之症的错误认识,社会上恐惧、歧视麻风病的现象将会更加严重。为了尽早把麻风病患者从苦难中解救出来,保护他们的后代不再受麻风病的折磨,李桓英甘愿承担这种风险和压力。她很坦然地告诉大家:“创新就会有风险,怕担风险就会守旧。” 为确保联合化疗现场试点项目的成功,她以科学的态度和严谨的作风,亲自组织制定现场试点项目工作方案和技术规范。她不顾高龄,克服山路颠簸、高温和虫咬等种种困难,先后十五次亲临工作现场。每次从昆明乘三天汽车到达现场后,她总是不顾一路疲劳,第二天就投入工作。

功夫不负有心人,勐腊县南醒麻风寨的短程联合化疗现场试点终于获得成功,所有病人经过两年的治疗全部治愈,经十年监测无一例复发。世界卫生组织以及国内的专家多次到现场考察,对所取得的成效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世界卫生组织于1994年向全世界推广中国的短程联合化疗方案。2001年,以李桓英为首的麻风病防治科研工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是我国医务界科研成果获得过的最高殊荣。

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如今,在每年的麻风节上,大家总会看到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积极活跃在麻风病防治科普宣传活动现场,她就是李桓英。为了使宣传起到更好的效果,她总是亲自编写宣传单。

老人坚持不懈做宣传的精神让所有人为之动容。看到现在仍有一些落后地区的病人不能正视麻风病,怕被嫌弃而不去治疗,她很着急。她说:“很多病人还不知道完成联合化疗就可以治愈,不会复发;没接受及时治疗的就会致残。”在她的理念中,麻风病是可防、可治而且早治早好、不致残的。接下来的时间,她要倾尽自己所能把这种理念传播出去,消除人们歧视、恐惧的错误认识。这也是她的心愿。

随着联合化疗技术的日臻成熟,李桓英逐渐走进了国际治麻专家的视野。她曾收到母校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卫生学院院长的来信。在信中,她得知该院与我国一些组织机构的联系,并筹划着培养公共卫生方面的人才。她觉得这是好事,中国的防麻事业需要宣传出去,也需要与国际对话和交流。2012年5月,她应母校邀请,做了“改革开放后中国麻风病防治”的演讲。随后又访问了美国麻风病防治中心,交流学术经验,开辟了新的科研思路。今年母校又授予她“杰出校友奖”,9月她还亲自前往母校领奖。

没过多久,院长两次来信邀请李桓英作为校友赴香港参加主题为“保护健康”的晚宴。她觉得这是一个难得的良机,可以为医院和热带病研究所的发展搭建便捷的桥梁。

她不顾高龄赴邀。在校友会上,她谈笑风生,介绍友谊医院和热带病研究所的工作,介绍自己毕业回国以来的工作和成绩,院长和校友听罢都拍手称赞。会上,老人毫无保留地说出了自己打算促成人才合作的这一想法,院长听后也表示很愿意为公共卫生人才的培养构建平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防麻”巾帼李桓英,她心里时刻装着人民,充满着为病友解除病痛的热情和消灭麻风病的不懈的斗志。让我们为李老点赞!

猜你喜欢
麻风病人麻风麻风病
关注麻风,消除歧视, 共同走向文明进步
日本向麻风病患者道歉
浅谈麻风病
英国红松鼠携带麻风病菌株
花溪区2016年麻风病治愈者生存与健康状况调查分析
麻风村护士刘大飞:病人的心灵守护者
消除麻风在行动
麻风病人的守护神
麻风树理想的生物质作物
浙江省麻风病防治人员对麻风病的知信行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