沾化凹陷地层原油物性空间变化特征研究

2014-12-13 02:39王丽娜
中国科技纵横 2014年4期
关键词:洼陷菱形运移

王丽娜*

(胜利油田分公司地质科学研究院,山东东营 257015 )

沾化凹陷地层原油物性空间变化特征研究

王丽娜*

(胜利油田分公司地质科学研究院,山东东营 257015 )

高压物性参数是评价储油层性质、计算油藏储量所必不可少的参数,对油田生产方案制定和生产措施的调整有着重大意义。本文通过收集整理沾化凹陷大量原油性质的分析数据,对数据进行分析,编制了原油高压物性各参数之间相互关系图及其平面和纵向分布规律图,为沾化凹陷油田开发提供实用参数。

胜利油田 油藏流体 高压物性 参数

沾化凹陷相对于其勘探程度来说,对原油理化性质的系统研究还相对较少,一般只是针对局部地区或某个油田,还缺乏对全区进行整体性、系统性的综合研究,对原油理化性质的研究仅停留在对一些现象的描述上,还缺乏较深理论意义的分析,因此,开展胜利油田沾化凹陷原油理化性质及分布规律的研究,对该区油气勘探提供理论依据,并为油田开发提供实用参数有重要意义[1]。

1 油藏高压物性在平面上的变化规律

原油在地下运移过程中,随着运移距离的增加,地层油的密度和粘度逐渐增加,受此影响地层条件下地层油的饱和压力和气油比也会相应的降低[2],因此用饱和压力和气油比为横轴的两端和用地层油的密度和粘度为纵轴的两端组成的菱形图的形状会随着运移距离的增加发生规律性变化[3],一般由扁平菱形逐渐过渡为方菱形、尖菱形,据此我们可以根据地层原油物性菱形图的相对变化确定出沾化凹陷油气运移的方向和距离[4][5]。

对于沾化凹陷油藏高压物性特征在平面上的变化特征研究,我们分别对沾化凹陷作了分层分析,对其整体平面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以馆陶组为例。

从馆陶组地层油高压物性菱形图(图1)可以发现,沾化凹陷馆陶组的高压物性数据点都集中分布在孤岛凸起上,因此,为了对馆陶组的高压物性做详细分析,我们解剖了孤岛油田的高压物性分布特征。

从孤岛油田馆陶组高压物性菱形图(图2)分析得出,孤岛油田披覆背斜顶部中一区地层原油粘度相对较低,高压物性菱形图多为方菱形,而披覆背斜周缘地区地层原油粘度相对较高,高压物性菱形图多为尖菱形。这与一般情况下指示油气运移的规律相反,这是因为孤岛油田范围内背斜构造平缓,油气的重力分异对原油性质的分布规律起主导性作用。

图1 沾化凹陷馆陶组地层油高压物性菱形图

图2 沾化凹陷孤岛油田馆陶组地层油高压物性菱形图

图3 沾化凹陷地层油高压物性分布剖面图

2 纵向上的变化规律

为了能分析出沾化凹陷地层油的高压物性在纵向上的变化规律,从而总结出油气在纵向上的运移情况及相邻洼陷间的关系,我们选取了四个剖面对其高物性进行了分析(图3)。其中,沾化凹陷南部有两条东西向的剖面:一条横穿四扣洼陷和垦西洼陷,另外一条则横穿渤南洼陷和孤南洼陷;沾北地区有两条相互垂直的剖面:东西向横穿孤北洼陷,南北向的纵穿桩西洼陷和孤北洼陷。

从图(图3)中我们可以看出,对于沾化凹陷南部的第一条东西向剖面,横向上菱形图的横轴数值由大变小再变大再变小,其中高值分布在四扣洼陷和垦西洼陷,低值分布在两个洼陷之间的正向构造带和洼陷的边缘地区,这表明油气是由生油洼陷中心向四周运移的;纵向上,在各个生油洼陷区或正向构造带上随深度的减小,菱形图越来越尖,密度不断增加,而气油比和饱和压力不断减小,这是与油气运移结果相反的。这主要是因为地层油密度等主要受油气运移和蚀变作用两个方面的影响,而蚀变作用起主要作用,从而掩盖了油气运移的作用。同样在第二条剖面中的各个区带中,纵向上随深度的增加地层油密度和粘度不断减小,高压物性参数值不断增大。

在沾北地区的两条剖面中,南北向的剖面纵穿两个生油洼陷,水平方向上高压物性参数高值区明显分布在生油洼陷中,这与前面的分析是相符的;纵向上各个区带中高压物性参数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小;而东西向剖面与其它剖面不同的是桩11-1井的气油比比洼陷区的井都大,这是由沾化凹陷各区的封闭性所决定的。

3 结语

通过收集整理沾化凹陷大量原油性质的分析数据,对原油性质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了沾化凹陷高压物性在空间上的变化规律,为沾化凹陷油田开发提供实用参数。

(1)孤岛油田披覆背斜顶部中一区地层原油粘度相对较低,高压物性菱形图多为方菱形,而披覆背斜周缘地区地层原油粘度相对较高,高压物性菱形图多为尖菱形。

(2)油气是由生油洼陷中心向四周运移的;纵向上,在各个生油洼陷区或正向构造带上随深度的减小,菱形图越来越尖,密度不断增加,而气油比和饱和压力不断减小。

[1]Ati Danesh,沈平平,韩冬译.油藏流体的PYT与相态.石油工业出版社.

[2]王占国.异常高压对储层物性的影响[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5,12(6):31-33.

[3]秦积舜,李爱芬.油层物理学[M].山东东营:石油大学出版社,2001.

[4]赵文智,胡素云,毕海滨.油藏流体特征参数变化规律及其在储量评估中的意义[J].中国海上油气,2006,18(6):390-393.

[5]周庆军,张甲清,马华丽.原油高压物性参数计算方法及对比[J].油气井测试,2003,12(2):31-34.

王丽娜(1984-),女,助理工程师,油藏工程。

猜你喜欢
洼陷菱形运移
改进的菱形解相位法在相位展开中的应用
曲流河复合点坝砂体构型表征及流体运移机理
东营凹陷北带中浅层油气运移通道组合类型及成藏作用
无返排精细酸化技术在临南洼陷低渗透油藏中的应用
建筑业特定工序的粉尘运移规律研究
川西坳陷孝泉-新场地区陆相天然气地球化学及运移特征
珠-坳陷北部洼陷带始新统半深-深湖相烃源岩综合判识
孤南洼陷沙二-沙三段沉积特征及沉积模式初探
车镇凹陷套尔河洼陷古地层压力演化与油气幕式成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