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YNALITE智能照明系统安装技术

2014-12-13 06:56刘鸿鹏
中国科技纵横 2014年11期
关键词:光场调光线缆

刘鸿鹏

(广东省第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广东广州 510010)

DYNALITE智能照明系统安装技术

刘鸿鹏

(广东省第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广东广州 510010)

本文简要介绍了DYNALITE系统的特点及应用,分析了其智能调光原理,并详细阐述了DYNALITE系统的安装过程及技术要点,最后对智能照明技术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DYNALITE系统 智能照明 光场

1 引言

21世纪随着社会的进步及科技的发展,人们对光照环境——包含光源及光场分布——的要求较20世纪大幅度提高。在对光照环境要求高的场合,尤其是商用照明领域,无论从节能性还是舒适性上考量,传统的点对点单一手控开关调控模式已不能满足客户需求。智能化照明是随通信与电子技术发展起来的综合技术,集成了计算机、自动控制、通信、互联网等专业技术,是信息化技术在照明领域的应用,具有能耗低、控制方式灵活、集成度高、人性化、可扩展的特点,提升了照明的质量和能源的使用效率,是照明技术走向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低碳生活的要求。

智能照明系统的每个输入/输出单元应设置唯一的地址,且应当可以由中央主机、现场及网络多点监控,以实现自动调光、光场切换、节能、稳压等功能。智能照明系统分为有线、无线及电力载波系统,目前有线系统目前在技术上和应用上都比较成熟,其中邦奇公司的DYNALITE系统是国际上应用最广泛、最可靠的有线智能照明系统之一(如迪拜塔)。

2 DYNALITE系统的特点

DYNALITE系统是一种有线智能照明系统,与传统照明及早期的照明控制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主要优势:分布式控制;稳压;软启动;远程控制;可靠性;开放式通信协议及BA集成。

3 系统原理

DYNALITE系统所控制的照明灯具为LED节能灯并自带电子镇流器,照明回路控制信号通过RVVP2×1.0屏蔽双绞线接入调光器主板,一个区域的调光器、时钟管理器、液晶显示屏、PLC控制器、网桥用屏蔽双绞线“手拉手”方式连接,网桥将RS485通信协议转换为网络层通信协议(TCP/IP),之后用UTP-6网线接入中央控制室交换机,之后交换机将信号发给中央控制主机、远程主机或移动设备。

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

DYNALITE调光原理是将待调光区域设定若干预设场景(预设场景由业主提供需求),用区域内各位置光照度形成的三维光场函数F(x,y,z)来描述单个场景的状态(如清晨、黄昏、会议、舞台场景等),而每一点的光照度是由所有光源决定。根据光学理论,用利用系数法求解单个光源对某个工作面的平均照度为:

f——光通量,由光源属性及台面距离决定; cu——利用系数,由房间墙面反射率、空间结构、灯具配光曲线、光源位置决定,一般由现场实测得出,也可查表近似; k——维护系数,由灯具寿命、老化程度决定,一般查表得出; s——工作面面积。

灯具产生的光通量可由照明厂家提供的参数计算得出。

p——日光对工作面的影响函数。

由于空间各点的照度均不相同,而人眼对光照度的敏感度指的是平均照度,因此在调光时可将光场分为若干水平面并将平面分割成小块,取每个小块的平均照度代替小块内各点的照度,小块分的越细,则越接近光场的实际照度分布。以立方体空间为例,先沿Z轴分割成L个工作面,然后将每个工作面分成M×M的块,单个块的照度为:

其中

为所有灯具在小块产生的总光通量。

光场方程可以写成

DYNALITE调光模块自带PLC主板,安装及线路调试完成后需要先进行现场光照度测算,之后根据预设场景需求与节能需求对需要调节的表面进行照度补偿,通过现场可编程控制器将电子镇流器的控制函数写入控制芯片,也可以修改程序以增减预设场景,系统的扩展及升级都十分便捷。(如图2图3)

4 工艺流程及安装技术要点

工艺流程为:测量定位→支吊架安装→线槽敷设→线管敷设→电缆敷设→模块安装→机柜接线→防雷接地→灯具安装→灯具试运行→系统调试。

4.1 支吊架安装技术要点

(1)按弹线所标位置打孔并清理掉碎屑,孔深大于膨胀螺栓的套管长度;

(2)拉线调平、调直;

(3)根据防潮需求刷防锈漆。

4.2 线槽敷设技术要点

(1)直线段连接使用连接片,用螺纹连接,每个连接端螺栓不得少于4个,连接孔为长圆形;

(2)线槽折弯处做45度连接角,不得直接做90度折弯,若有丁字、十字连接使用三通、四通,连接处应严丝合缝;

(3)线槽穿墙、穿楼板处洞口一般每边预留20mm~50mm裕度,需待线槽全部敷设完毕不再调整后封堵,跨防火分区的需用防火涂料封堵;

(4)多层敷设时,为避免干扰,弱电线槽距强电线槽距离不小于0.3m;

(5)不得敷设在腐蚀性气体管道上方或腐蚀性液体管道下方;

(6)线槽需整体做接地连接,用40×4镀锌扁钢在托盘内沿桥架敷设作为接地线,在电井内并入接地环网。

4.3 线管敷设技术要点

表2-1 DYNALITE系统与传统系统性能比较

(1)线管材料为镀锌钢管及蛇皮软管,其中蛇皮软管仅用于终端设备接入且长度不得大于1.2m;

图1

图2 立方体空间的光场分割

图3 某酒店室内空间工作面的等照度图

图4 DYNALITE调光模块安装实例

(2)管弯头制作时,应注意焊接位置,明管弯头的曲率半径应不小于管子外径的6倍,暗管弯头的弯曲半径应不小于外径的10倍,管子弯扁度不超过管径的1/10,不应有裂缝、折皱。管子切割时要保证切口平齐,不得出现马蹄口;

(3)管线横平竖直、整齐美观,支吊架间距均匀且符合规范,在管线较长的地方增设过线盒——直管不超过30m;接线盒间有三个弯时不超过8m;

(4)敷设于多尘和潮湿场所的电线管路、管口、管子连接处应作密封处理,电线管路应沿最近的路线敷设并尽量减少弯曲;

(5)埋入墙或混凝土内的管道,离表面的净距离不应小于15mm;

(6)系统配管容线量不得超过管截面的40%,配管弯头半径应不小于管径的6倍。不同的信号或电压等级不同的线缆,不能共用一条管路。

4.4 电缆敷设技术要点

(1)电缆敷设顺序为先电力电缆后信号电缆,敷设时需预留进机房BA系统主机接口的连接线;

(2)线缆与接线端子板、仪表、电气设备等连接时,留有适当余量;楼层配线间、设备间端预留线长度(从线槽到地面再返上):电力电缆3—5m,信号电缆出口端预留长度0.4m;

(3)垂直线缆的布放:穿线自上而下进行,在放线时线缆平行摆放,不得相互绞缠、交叉,不得使线缆放成死弯或打结;

(4)绑扎:施工穿线时作好临时绑扎,避免垂直拉紧后再绑扎,以减少重力下垂对线缆性能的影响。主干线穿完后进行整体绑扎,绑扎间距≤1.5m,绑扎时如有弯曲则曲率半径≥100mm;

(5)安装时电缆的温度≥5℃。

4.5 DYNALITE模块安装技术要点(如图4)

(1)调光模块直立挂墙安装,控制模块及网桥导轨式安装在配电箱内,各模块与其他设备间距≥200mm;

(2)模块供电电缆前端需装有空气开关;

(3)所有电力线从模块上端进出,所有信号线从模块下端进出。

4.6 机柜接线技术要点

(1)机架、机柜安装前与进线位置对准,安装偏差不大于3mm;

(2)端接前,机柜内线缆作好绑扎,绑扎要整齐美观,并留有1米左右的移动余量;

(3)端接完成后,送电前,必须核对接线正确,电力电缆还必须进行回路电阻测量。

4.7 灯具安装技术要点

(1)灯具选用带电子镇流器的节能灯、灯带,灯具安装工序在装修专业封板后,安装前确保预留孔洞位置准确,回路电缆敷设正确且预留长度符合要求,板后无渗水;

(2)潮湿环境下灯具需做防锈处理;

(3)灯内导线在分支连接处不得承受应力或磨损,多股软线端头需镀锡;

(4)灯内导线不得过于靠近光源并采取隔热措施;

(5)轻型灯带支架可固定在主龙骨上,大型灯带必须先下预埋件。

4.8 通电试运行技术要点

(1)灯具、配电箱安装完毕,且各条支路的绝缘电阻摇测合格后,方允许通电试运行,通电后应仔细检查和巡视,检查灯具的控制是否灵活、准确;开关与灯具控制顺序相对应;

(2)公共建筑照明系统通电试运行时间为24h,所有照明灯具必须开启,并每2个小时记录运行状况1次(各照明回路电压、电流),连续24h运行无故障为合格。

4.9 系统测试技术要点

(1)采用专用的六类电缆测试仪对线路的各项技术指标进行测试,包括线路长度、串扰、衰减量等指标;

(2)六类测试标准,采用ISO11801 CLASS E指标,测试标准使用TIA/EIA 568B规定的信道方式(Channel);

(3)所有的信号线缆均作永久链路测试,测试项目至少包括:连续性、线路图、延迟、阻抗、衰减、通频带、近端串扰、信道容量、ACR参数;

(4)由于电缆受牵引的一端最容易发生故障,所以受牵引的一端须作百分百的近端串扰测试;

(5)回路电阻符合国家标准,各功能模块正常运行无故障。

5 展望

智能照明系统是21世纪绿色、低碳生活的要求,未来将进一步同互联网技术、无线通信技术融合,满足人们远程控制、移动控制的需求。随着智能建筑的兴起,智能照明技术将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1]张岳军,吴明光.智能照明系统控制网络的研究[J].照明工程学报.2004(04).

[2]李琰,粟卫权.智能照明系统在大型公建中的应用分析[J].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2010(10).

猜你喜欢
光场调光线缆
服务区LED照明调光算法探究
利用新型光场显微镜高速记录神经元活动和血流动态变化
上海福尔欣线缆有限公司
全海深ARV水下LED调光驱动电路设计
浅谈公路隧道照明调光方案比选
基于单片机的大棚自动调光设计
压缩混沌光场的量子统计性质研究
弹上线缆布设技术研究
华通线缆:“通”向未来的品牌梦
集成光场三维显示亮度均匀性校正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