涌山矿首采层选择及其区域防突技术实践

2014-12-13 08:07廖文德邹云辉钟勇林
江西煤炭科技 2014年4期
关键词:防突保护层瓦斯

廖文德,邹云辉,钟勇林

(1.江西省煤炭工业科学研究所,江西 南昌 330029;2.江西省矿山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西 南昌 330029)

首采层是指在某一区域被选作保护层的煤层中,最先被安排开采的煤层。由于首采层仍可能具有动力显现特点,且首采层开采过程中,其邻近层的瓦斯将通过开采裂隙大量渗入首采层采动空间,因此如何合理选择首采层、如何选择和实施区域防突措施、防治瓦斯积聚措施等,在开采首采层的过程中显得极为重要。

涌山煤矿为煤与瓦斯突出矿井,主要含煤地层为上三迭统安源组,煤系地层厚300~1000m,含多层泥岩、粉砂岩,透气性差,瓦斯赋存良好。含煤18 层,可采煤层总厚度为27.4 m,其中一、二、三、五、六1、七、八1煤为主采煤层。煤层特征是层数多,松散易碎,多呈粉末状,煤层结构复杂,厚度变化大,倾角为45°~85°,煤的变质程度高,煤类为无烟煤。

1 首采层选择合理性分析

1.1 开采保护层作用机理

突出煤层群在保护层先采以后,在其上、下的煤层发生变形、位移、卸压(地应力减小)、透气性增大、瓦斯得到排放、瓦斯压力与瓦斯含量下降,煤体变硬等,可使邻近的突出煤层丧失突出危险。其中卸压作用是首要的、起决定性的因素,是引起其它因素变化的依据。

1.2 首采层优选指标

1.2.1 煤层的突出危险性

保护层应优选无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或者煤与瓦斯突出危险相对较小(突出次数少、突出强度小)的煤(岩)层。矿区范围无以上条件煤(岩)层情况下,可选定开采过程中能最有效落实区域防突措施的煤(岩)层作为保护层,要求开采保护层后能确保被保护层得到最大范围的保护。

(1)突出类型分析

根据统计数据,涌山矿突出类型:突出占38.4%左右;倾出占42.4%左右;压出占19.2%左右。各煤层情况不尽相同。

突出次数:五煤(19次)>八1煤(18次)>六煤(14次)>八2煤(3次)>七煤(2次)≥三煤(2次)>二煤(1次)≥四煤(1次)>一煤(0次)。

倾出次数:八1煤(21次)>五煤(11次)>六煤(6次)≥二煤(6次)≥一煤(6次)≥三煤(6次)>八2煤(2次)≥七煤(2次)>四煤(0次)。

压出次数:五煤(10次)>三煤(8次)>六煤(4次)>一煤(2次)>八1煤(1 次)≥二 煤(1 次)≥四 煤(1 次)>八2煤(0次)≥七煤(0次)。

(2)突出次数分析

根据统计数据,涌山矿各煤层突出次数(含突出、倾出、压出)排序情况为:

八1煤(40次)≥五煤(40次)>六煤(24次)>三煤(16次)>二煤(8 次)≥一 煤(8 次)>八2煤(5 次)≥七 煤(4次)>四煤(2次)。

(3)最大突出强度分析

根据统计数据,涌山桥矿区各煤层最大突出强度排序情况为:

八1煤(8600t)>五煤(300t)>六煤(1047t)>七煤(390t)>三煤(150t)≥四煤(150t)>一煤(70t)>二煤(50t)>八2煤(15t)。

综合以上分析,涌山矿保护层的优选顺序:为四煤→七煤→八2煤→一煤→二煤→三煤→六煤→八1煤→五煤。

1.2.2 煤层相对间距

相关研究表明〔1〕:开采保护层的保护作用呈现一定规律性,煤层倾角和相对间距是决定保护层缷压效果的关键因素。

(1)保护作用随保护层与被保护层相对间距变小而加强;随相对间距增大而减小,达到某一临界值后,将失去保护作用。

(2)当煤层相对间距相等时,下保护层的保护作用随煤(岩)层倾角增大而减小。

(3)当煤层相对间距相等时,上保护层的保护作用随煤(岩)层倾角增大而增大。

(4)保护层与被保护层间存在关键层(如砂岩、石灰岩、石英砂岩等)时,保护层的保护效果降低。

(5)如果被保护层的缷压充分,其保护作用是不可逆的,不会随时间的延长而消失。

综上所述,相关研究机构提出了保护层分类指标——相对当量层间距R:

式中:R 为相对当量层间距;S为层间垂距,m;M 为保护层厚度,m;M0为保护层最小有效开采厚度,m,由图1确定;β1为保护层采高影响系数,M<M0时,β1=M/M0,M>M0时,β1=1;β2为关键层含量系数,由式(4)计算;βα为地层倾角系数;R0为相对间距;α为煤层倾角(°);K 为顶板管理方法系数,全部冒落法取1,充填法取0.2,其他顶板管理方法取0.6。

图1中,当工作面长度L 大于0.3 H(开采深度)时,取L=0.3H,原则上,L≤250m。

图1 M0与保护层回采参数关系

式中:η表示保护层与被保护层间关键层所占百分比,%;关键层含量系数β2主要体现了关键层对层间的岩层移动、变形的影响程度。

由式1、式2计算的相对当量层间距可作为保护层选定指标,其结果可准确直观体现保护层的缷压、保护效果,从而为煤矿确定保护层类型提供依据。

1.3 涌山煤矿首采层的选定

根据涌山煤矿煤系地质柱状图,将保护层工作面回采参数和煤层赋存条件、关键层含量系数等代入式(1)或式(2)计算相对当量层间距,计算得其相对当量层间距均小于20m,为近~中距离保护层或近距离保护层。

涌山煤矿32采区五煤层为瓦斯含量大的厚煤层,为提高其透气性,选择开采其下部24m 的四煤层下向卸压,在四煤层开采后,再开采五煤上部20m 的六煤层下向对五煤卸压。

2 首采层区域防突措施

2.1 首采层区域性预抽瓦斯技术

首采层工作面开采期间的瓦斯主要来于本层、采空区和邻近层的卸压瓦斯。瓦斯大量汇集到随工作面的推进而移动的采动裂隙“O”形圈内,只要将采动裂隙“O”形圈内的集聚瓦斯大量抽采出来,就可以保证工作面的高效安全推进〔2〕。

首采层为煤层群中首先开采的煤层,没有保护层可供选择。当首采层为突出煤层时,必须对原始煤体进行预抽消突。原始煤体预抽是目前主要的消突方法,分为穿层钻孔预抽区段煤层瓦斯、穿层钻孔预抽条带煤层瓦斯和顺层钻孔预抽条带煤层瓦斯。

根据对各种抽采方法的优缺点分析,同时充分考虑四煤层的赋存条件、瓦斯条件及其突出危险性等因素,本次试验主要采用“穿层钻孔抽采区段煤层瓦斯”的区域防突措施。

2.2 巷道布置

32402顶板抽采巷标高-340m,布置在四煤顶板处,抽采巷设计长度为345m、开切上山40m、走向长度为365 m(见图2)。

图2 32402采掘巷道布置

2.3 抽采范围及抽采钻孔布置

32402工作面抽采范围见图3,其抽采钻场、钻孔布置见图4与图5。

图3 32402工作面预抽范围布置

图4 32402工作面抽采钻场布置

图5 32402顶板抽采巷钻场布置布置

3 首采层区域防突措施效果考察

3.1 原始煤层瓦斯含量

项目组分别在32402顶板抽采巷、32602 机巷、32502底板巷等地点取得四煤、五煤、六煤的煤样测定煤层瓦斯含量〔3〕,计算结果见表1。

表1 煤层原始瓦斯含量直接法测定结果

根据以上测定结果,涌山煤矿32402采面四煤原始煤层瓦斯含量为7.11m3/t,32502采面五煤原始煤层瓦斯含量为12.1 m3/t,32602 采面六煤原始煤层瓦斯含量为10.3m3/t。

3.2 区域措施后残余瓦斯含量

区域措施实施后,项目组在32 采区-330 m 标高32402顶板巷向四煤层布置5个检验测试点测定煤层残余瓦斯含量,测定结果见表2。

表2 32402煤层残余瓦斯含量直接法测定结果

3.3 考察结论

比较表1和表2可知,首采层—32402工作面(四煤)在采用“穿层钻孔预抽区段煤层”区域措施后,其残余瓦斯含量为3.75 m3/t,为原始瓦斯含量的52.7%,小于8.0 m3/t(《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规定的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指标临界值),区域防突措施达到了预期效果。

〔1〕刘洪永,程远平,等.保护层的分类及判定方法研究,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009.

〔2〕袁 亮.松软低透煤层群瓦斯抽采理论与技术〔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4.

〔3〕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行业标准.煤层瓦斯含量井下直接测定方法.AQ1066-2008.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发布,2008.

〔4〕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行业标准.煤矿井下煤层瓦斯压力的直接测定方法.AQ/T1047-2007.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发布,2008.

〔5〕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行业标准.保护层开采技术规范.AQ1050-2008.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发布,2008.

猜你喜欢
防突保护层瓦斯
基于云服务的煤矿防突信息管理系统
基于防突预测特征的地质异常智能判识方法
11采区永久避难硐室控制瓦斯涌出、防止瓦斯积聚和煤层自燃措施
寻找空气保护层
高瓦斯矿井防治瓦斯异常涌出措施的应用
近距离煤层群上保护层保护范围的数值模拟
瓦斯突出隧道危险性预测及防突效果检验技术
保护层开采工作面过地质异常区期间瓦斯综合治理技术
煤与瓦斯突出防治技术途径探讨
煤与瓦斯防治动态管理信息化实现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