叠合式楼板钢筋应力试验与分析研究

2014-12-16 07:14张伟林沈小璞
安徽建筑大学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现浇板单向楼板

王 宏, 张伟林, 沈小璞

(安徽建筑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合肥 230022)

随着住宅产业化的快速发展,预制结构在工业建筑中如雨后春笋。相比叠合板单向布置受力钢筋,叠合板的双向受力性能优于单向受力。在我国工程应用中多采用单向预应力双向叠合楼板,原因在于预制双向板尺寸大,运输不便,往往先预制条状预应力单向板,安装后再进行浇注形成双向板[1]。采用高效预应力双向叠合板楼盖可实现大开间,大跨度,并降低板的厚度及造价,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2-4]。预制单向板在实际生产建设中,具有工业化程度高,质量保证,施工方便等特点。但单向板配筋比双向板大,受力不合理,而预制双向板却因为尺寸过大,运输不便,现场施工工期长,且需要制作模版。本文对现浇双向板与预制叠合式楼板进行面荷载静载试验研究,通过试验对比分析进行验证其双向板特性。

结合德国《混凝土设计规范》,并提到叠合板双向板的一种设计方法,指出叠合板横向钢筋可以布置在预制件里,也可以布置在现浇层里。对于布置在现浇层里,需在满足一定条件下布置垂直于板缝方向的连续钢筋[5]。

为了满足拼合的预制单向板拼缝处的强度、刚度和对拼缝处裂缝的控制,在预制板拼缝处增设一层抗裂钢筋,实现力的传递。

1 叠合式楼板的试验分析

1.1 楼板的制做和试验方法

试验设备包括百分表、裂缝宽度测试仪,静态应变测试分析系统,台式电脑等。

由工厂预制带应变片的单向叠合板,运输置实验室进行吊装拼合。板底由两块预制单向板构成,尺寸为3.07m×2.08m×0.06m。在拼缝处铺设有HRB400,Φ6的抗裂钢筋,并布置测点,如图1a所示。再现浇6厘米厚的C30混凝土,常温养护28天制作而成。对试验板中间部位的钢筋进行布点监测,如图1b所示。对于本次实验的应变片的布置,考虑到板的对称性,固对于板的右板区域,没有布置大量的点位,而在拼缝处应力较大的地方,对称布置测点1、2。

图1 叠合式楼板钢筋测点布置图

对板底布置百分表和位移计,各个端口通过数据线与静态应变测试分析系统连接,最终使用电脑对其数据进行采集。

采用每块10.2kg的铁块进行加载。加载级数和荷载数值如表1所示。其中板自重为3.0kN/m2。试验过程中对每级荷载采用15分钟持荷,并进行数据采集,观察裂缝。

1.2 叠合式楼板试验结果和分析

试验所得的抗裂钢筋荷载-应变图如图2所示,钢筋应变总体上是随荷载的增加而增加,无明显突变。测点12处于拼缝处正中心,钢筋应变相对较大,最大值为4.91×10-4με;测点9、13处于对称位置,应变随着荷载的增加成线性上升趋势;测点10、11依次布置于测点12右边,应变随着荷载的增加增幅不大。测点9~13为抗裂钢筋荷载-应变曲线,抗裂钢筋接近混凝土中性层,所以应变变化不大,无明显突变,钢筋未达到屈服阶段。

图3为叠合式楼板左板钢筋荷载-应变曲线图,由图可知:钢筋应变在第十四级荷载6.69kN/m2前,荷载应变曲线基本呈线性,应变增幅不大。当荷载继续增加时,应变在板中测点4处有明显的突变,而应变在偏离板中的测点3、6、7、8处出现明显增加。随着荷载的增加,从第十五级荷载7.03kN/m2到第二十三级荷载10.67kN/m2,测点3、4、6、7、8应变几乎保持不变;而在第二十四级荷载11.17kN/m2时,测点3、4、6、7、8进一步突变,最大应变为3.779×10-3με。

表1 叠合式楼板加载级数和荷载数值表

图2 叠合式楼板抗裂钢筋荷载-应变

图4为叠合式楼板右板钢筋荷载-应变曲线图,由图可知:板中测点2在第十五级7.03kN/m2时有明显突变,而偏离板中的测点1从第二十级8.72kN/m2应变增幅开始变大,但无明显突变。

图3 叠合式楼板左板钢筋荷载-应变

图4 叠合式楼板右板钢筋荷载-应变

图5为叠合式楼板对称点测点2,4钢筋荷载-应变曲线图,由图可知:在试验允许的误差范围内,测点2,4的应变突变点和走向趋势基本一致。图6为叠合式楼板对称点测点1,3钢筋荷载-应变曲线图,由图可知:在试验允许的误差范围内,测点1,3的应变突变点和走向趋势基本一致。由于测点1,3偏离板中心测点2,4,固应变突变点相对延后。

图5 叠合式楼板对称测点2和4钢筋荷载-应变

图6 叠合式楼板对称测点1和3钢筋荷载-应变

2 现浇楼板的试验分析

2.1 楼板的制做和试验方法

对上述所做的叠合式楼板进行现场钢筋绑扎,布置测点,浇筑混凝土等制作。在上述试验的基础上,加大前期加载数,并增加每个20kg的沙袋,增加荷载值。

对试验板中间部位的钢筋进行布点监测,如图7所示。对于本次实验的应变片的布置,考虑到板的对称性,固对于板的右板区域,没有布置大量的点位,而在板中应力较大的地方,对称布置测点1、2。

图7 现浇板钢筋测点布置图

采用每块10.2kg的铁块进行加载,铁块加载完后采用每袋20kg的沙袋进行加载。加载级数和荷载数值如表2所示。其中板自重为3.0kN/m2。试验过程中对每级荷载采用15分钟持荷,并进行数据采集,观察裂缝。

2.2 现浇板试验结果和分析

试验所得的板底钢筋荷载-应变如图8所示,钢筋应变总体上是随荷载的增加而增加。测点4处于板中,钢筋应变相对较大,最大值为4.338×10-3με;测点3处于测点4相邻位置,应变突变时的荷载与测点4相同,最大应变与测点4基本一致;测点5、6依次布置于测点4左边,应变随着荷载的增加增幅不大,应变突变时的荷载与测点4相同,但随着荷载的增加,应变上升趋势相对于测点4有所减少。测点7远离板中测点,应变走势相对平缓,无明显突变,测点8虽远离板中测点,但出于裂缝开展的45°角方向,应变在第七级8.04kN/m2就有突变,应变成阶段性上升趋势,应变最大值为9.884×10-3με。

表2 现浇板加载级数和荷载数值表

图9为现浇板右板钢筋荷载-应变图,由图可知:测点1、2的钢筋应变在第十一级荷载10.67kN/m2前,荷载应变曲线基本呈线性,应变增幅不大。当荷载继续增加时,应变有明显的突变。随着荷载的增加,测点1从第十一级荷载10.67kN/m2到第十五级荷载13.37kN/m2应变继续上升,到第十六级荷载14.05kN/m2突变后,应变保持不变,钢筋应变片破坏。测点2从第十一级荷载10.67kN/m2到第十三级荷载12.02kN/m2应变快速上升后保持不变,钢筋应变片破坏。

图10为现浇板对称测点1和3钢筋荷载-应变图,由图可知:在试验允许的误差范围内,测点1,3的应变突变点和走向趋势基本一致。图11为现浇板对称测点2和4钢筋荷载-应变图,由图可知:在试验允许的误差范围内,测点2,4的应变突变点和走向趋势基本一致。

图8 现浇板左板钢筋荷载-应变

图9 现浇板右板钢筋荷载-应变

图10 现浇板对称测点1和3钢筋荷载-应变

图11 现浇板对称测点2和4钢筋荷载-应变

图12 现浇板测点3钢筋荷载-应变

图13 叠合式楼板测点3'钢筋荷载-应变

图14 现浇板测点6钢筋荷载-应变

图15 叠合式楼板测点6'钢筋荷载-应变

图16 现浇板测点7钢筋荷载-应变

图17 叠合式楼板测点7'钢筋荷载-应变

图18 现浇板测点8钢筋荷载-应变

图19 叠合式楼板测点8'钢筋荷载-应变

由图12-19可知,叠合式楼板钢筋应变变化不大,因为在于荷载较小,而对于现浇楼板的加载试验,进一步增加了荷载,应变变化进一步增大,增幅较大,并有钢筋屈服的现象。在荷载为14kN/m2前,现浇板与叠合式楼板的各个测点的钢筋应变及其走势基本一致,说明现浇板与叠合式楼板的对比性很强,从钢筋荷载-应变得知,拼合后的叠合式楼板具有与现浇板相似的力学性能,具有明显的双向特性。

图18中,现浇板测点8钢筋荷载-应变曲线前期是负值增大的形式,可能是由于应变片贴合的位置正好处于钢筋上表面,钢筋局部受弯,应变片处于受压的状态。随着荷载的增加,钢筋整体增长受弯,此时应变片由受压变为受拉,负值迅速变为正值,并伴随着曲线的突变。

对于现浇板,钢筋的突变所需要的荷载相对于叠合板较小,说明叠合板的工厂预制,保证了板的质量,叠合板实际开裂荷载比现浇板小,钢筋比现浇板受力推迟。

纵向比较现浇板与叠合板的钢筋荷载-应变曲线可知,现浇板曲线较为平滑,整体性能较好。而叠合板中曲线相对有些波动上升趋势,可能受新旧混凝土粘结层的影响。曲线中部分数据有回落的现象,可能受环境温度,钢筋应变变滑移,混凝土粘结层等的影响。但试验曲线的回落或者波动都是在试验的允许范围内。

3 结论

(1)通过试验对比现浇板与叠合式楼板钢筋荷载-应变曲线,得知叠合式楼板承载能力很高,超出计算得出的极限荷载,所加载的荷载不够,最终荷载达到11.17kN/m2。抗裂钢筋应变不明显,受力较小。

(2)通过进一步对现浇板使用沙袋进行加载,最终荷载达到15.4kN/m2,钢筋应变具有明显的突变,应变值增幅增大,最终部分钢筋达到屈服阶段。

(3)对比同荷载、同测点位的钢筋应变值及其荷载-应变曲线走势,在试验误差允许的范围内,现浇板与叠合式楼板的钢筋应变基本一致,说明叠合式楼板具有明显的双向特性。

1 周鲲鹏.PK预应力双向叠合楼板的试验研究与应用[D].长沙:湖南大学,2006.

2 赵更歧,罗健雄,谢丽丽,等.双向叠合楼盖的工程应用及造价分析[J].工程质量,2002(6):12-13.

3 罗健雄,赵更歧,张雁华.高效预应力双向叠合楼盖的特点及工程应用[J].郑州工业大学学报,2001(4):71-73.

4 李谦,赵更歧,罗健雄,等.预应力双向叠合楼盖的工程应用及造价分析[J].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2002(1):91-94.

5 樊骅.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体系技术研究[J].住宅科技,2010(12):27-33.

猜你喜欢
现浇板单向楼板
预制叠合楼板的裂缝成因与防治措施应用研究
装配式叠合楼板施工质量控制
碳纤维/PPS热塑性单向预浸带进入市场
用“单向宫排除法”解四宫数独
厨房、卫生间楼板渗漏的主要原因及防治
高层框剪结构现浇板裂缝检测
浅谈钢筋混凝土现浇板施工与质量控制
四边简支PK 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楼板受力性能分析及应用
从单向到双向的合作治理及实现路径
现浇板早期防裂设计方法研究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