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山水城市绿地系统塑造城市特色的途径和方法——以泾县为例

2014-12-16 07:15吴海波陈永生
安徽建筑大学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泾县绿道山水

吴海波, 陈永生

(安徽农业大学 林学与园林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6)

城市特色是每个城市不同于其他城市的鲜明形象,特色鲜明的城市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和永恒的魅力[1]。城市绿地对于城市特色的塑造有着重要的作用,良好的绿地系统可以保护城市生态环境,营造适宜的人居氛围,体现城市的文化底蕴,塑造特色鲜明的城市形象。总之运用绿地塑造城市特色,需要利用自然资源,对城市绿地进行系统的规划。本文以皖南泾县为例,探讨运用绿地系统规划塑造富有特色的城市形象。

1 城市特色的概念内涵及其要素

1.1 城市特色的概念与特点

城市特色是每个城市不同于其他城市的形象特征。是在长期存在的的差异化条件下,人们审美所能感知并且认同的城市物化空间环境,它是使得城市明显区别于其他城市的城市个性。物化空间环境主要包括,城市的基本山水环境格局、城市景观地标、城市的布局形态特征、城市的开放空间特色、城市的历史名胜五大要素。由上述定义可以知道城市特色具备两大条件:首先城市特色必须是物化的,一些文化遗产也是通过物化环境所表达出来。其次城市特色必须是能够被感知并且认同的,不能被大众所认同就不能称其为特色[2]。

城市特色内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独一性,城市特色具有强烈的不可复制性,城市山水人文等元素通过不同的组合在一起形成城市的特色,独一性是指这些元素的特定组合形成的特性,独一性强调差异化的城市特征,使得城市具有强烈的可识别性。(2)整体性,整体性是城市元素形成的系统性,以往我们只认识到城市单一个体或者小范围群体的特色价值,仅仅对单体进行保护而忽略了它们所依存的空间环境的保护,也就是城市特色的整体性。如今城市特色整体性的价值正在逐渐显露出来,许多城市正是由于鲜明的城市特色整体性而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如西安、丽江、平遥古城等。(3)可认知性,城市特色并不是停留在文字上的抽象描述,而是可以通过人的游玩、欣赏所感知,被人所认同,具有明确的可认知性。(4)根植性,城市特色应该立足于发掘整理现有的特色,而不是凭空制造。因为城市特色是经过许多年的沉淀演变而形成的,尤其是历史上形成的城市特色,更是城市宝贵的财富,是城市的根基,是城市发展的基础,这就是城市特色的历史根植性所在。(5)动态性,城市特色不是一成不变的,具有动态性。城市特色根据人们的社会生活变化而变化,城市刚建成之初,仅仅只是防御和市场所在,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形成了不同的特色。而这些特色也是在不断发展的,如现在的北京既有古代的故宫、颐和园、长城那样的历史遗留建筑,也有现代的新央视大楼、国家大剧院等特色建筑,它们都是北京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象征。

1.2 城市特色的内涵要素

根据专家学者对于城市特色的研究,城市特色主要集中在:显性的物质要素和隐性的人文要素[3](表1)。进一步细化主要有:山水环境格局、景观地标、城市布局形态特征、城市开放空间特色、城市历史名胜五大部分(图1)。

表1 城市特色构成要素表

城市特色的建立采取资源要素比较法确定城市特色的独一性;对历史人文资源要素采用图解分析方法,使得历史人文价值在城市规划系统中体现;最后采取资源要素的综合叠加法,在图面上完成城市特色的要素分布,对所选择的城市特色资源要素进行空间可达性分析、分布密度分析,进而明确城市特色要素的分布状况与特征。此外城市特色塑造注重自然与人文景观资源要素的系统规划,绿地系统则有机结合城市自然与人文资源要素,在塑造城市特色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通过绿地系统的良好规划,塑造城市特色形象,是园林规划中的重要方面。类型中最具备代表性的要素进行比较,从而推导出城市最核心的城市特色(图3)。例如安徽泾县,抽取山地城市、沿江城市、红色革命旅游城市、宣纸之乡、安徽省皖南地区的县五个关键要素。以此选择宁国、太平、青阳三个不同尺度的类似皖南县城与泾县比较(表2)。分析泾县各方面的优势,探索泾县城市特色独特价值。

图1 城市特色模型的构建

2 城市绿地系统塑造城市特色

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必须依托于城市物质环境而存在。受到城市环境的影响与限制,然而城市绿地系统又可以反作用于城市特色。良好的绿地系统,在城市空间形态上突出城市的自然山水特色,保护城市分区组团的特色;在人文形象上,城市绿地担负着市民的情感交流功能,是区域人文活动的核心,体现着城市特色。

城市绿地系统塑造城市特色主要有分析城市特色确定绿地系统自身定位、结合定位构建以绿地系统为主导的城市结构、通过绿道结合城市公共空间等要素展示城市特色。

2.1 绿地系统对城市特色构造的定位分析

城市特色的建立并且根据城市特色模型,采取资源要素比较法确定城市特色的独一性,是不可复制的;对历史人文资源要素采用图解分析方法,进一步使得历史人文价值在城市绿地系统中体系;最后采取资源要素的综合叠加法,在图面上完成城市特色的要素分布,为城市绿地系统塑造城市特色提供依据(图2)。

城市特色的资源要素是具有相对性的,采用资源要素的比较法,对城市特色的关键词进行抽取,选择与特色关键词相似的不同城市进行比较,进一步明确该城市的城市特色。比较法采用坐标比较,纵坐标代表所选择的同类型城市,横坐标代表城市特色的五大分部。选择各个城市五大特色

图2 泾县城市的资源要素叠加

图3 泾县城市特色的建立

城市的发展和演化离不开历史人文的重要作用,对不同时期的历史人文要素进行抽取和分析,发掘不同时期城市历史文脉的城市特色。分析有对现存的名人旧居、文化古刹、城郭实体、城市形态、古树名木等等历史人文信息进行分析,发现并总结城市演化过程中历史人文要素对城市特色所起到的作用,,这也是城市特色根植性与动态性的体现。

最后对城市特色的五个分部进行综合叠加选取城市山水环境格局、城市景观地标、城市的布局形态特征、城市的开放空间特色、城市的历史名胜最具代表性的元素,在图纸上表示出来,完成城市特色的分布图。并且对所选择的城市特色资源要素,进行空间可达性分析、分布密度分析,进而明确城市特色要素的分布状况与特征。

表2 城市特色要素比较表

2.2 构建以绿地系统结构为先导的城市空间结构

在充分解析城市特色的基础之上,定位城市绿地系统,并且构建以城市绿地系统结构为先导的城市空间结构。城市的空间结构是城市逻辑形态发展的基础,所以塑造鲜明的城市特色,首先要从城市整个空间形态结构出发,梳理分析城市特色,以绿地系统为纽带,将城市的自然山水格局、历史文化名胜、公共开放空间的等融入城市空间形态结构之中。

以合肥为例,建国初期合肥市“三叶风扇型”的城市空间结构是合肥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相结合的产物。城市以老城区为核心,分别向东边、北边、西南方向形成了三个城市片区,在不宜用作城市建设用地的区域以绿化建设为主,形成绿地楔入。并且以大蜀山为视觉终点,建立了黄山路特色园林路;以火车站为终点,建立了胜利路城市特色景观路;在旧城墙的基础之上,建立了环城公园“绿色翡翠”形成了翠环绕城、园林楔入、绿带分隔、点线穿插的绿地系统结构。在现有城市特色的基础上,以绿地系统结构为先导塑造了城市特色[4]。

2.3 城市绿地系统塑造城市特色的展示体系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除了分析调查城市特色,定位绿地系统特色,构建突出城市特色的结构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展示城市特色。绿地系统展示城市特色的重要手段就是绿道,通过绿道串联城市公共活动体系。

绿道是绿地系统规划中一个手段,通过绿道连接城市开放空间、景观节点、公园系统等节点,打造城市特色“景——观”的双向互动性,以人的角度出发,围绕历史文化名胜、公共开放空间、景观地标、山水景观环境塑造优秀的景点。以绿色慢行交通系统连接,塑造优良可达性和视线通达性的“观”,使得“景”与“观”达到良好的互动。在城市特色展示体系上,绿地系统规划既要在城市布局结构上体现城市特色,又要理顺特色景观点的布局,完善通达性和可视性展示城市特色。

3 泾县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3.1 泾县城市特色的分析与城市绿地系统定位

通过城市特色关键词比较法我们知道泾县的城市特色:山水城林互相交融、红色革命圣地、世界宣纸之都。泾县城市绿地系统的定位就是“显山露水展山水之城、通达便捷示红色之地、细微之处见宣纸之都”。

泾县城市绿地系统塑造城市特色通过绿地系统布局结构打造城市特色结构体系、绿道慢性系统构建城市特色展示体系、以市树的选择和栽植建议展示宣纸之都的魅力。

3.2 城市绿地系统布局结构塑造城市特色

根据泾县城市特点,以绿为底,以水为脉,将泾县城市绿地结构定为“两环连多廊,三水绕八楔,人字蓝脉嵌绿地,四轴四片展新城”。

两环:一环是指城北边缘青弋江北侧靠山绿化带和南部边缘山脉自然风景绿化带;另一环是青弋江、幕溪河及青弋江干渠两侧绿化带。

多廊:指重要道路、河道、铁路两侧的绿色通道,以及贯通城区滨水景观、公园绿地的健康绿道。

三脉:青弋江、幕溪河、陈村总干渠三条河流为城市的主要水系,自然形成“人”字型。

四轴四片:四轴指四条景观轴,分别是:泾川大道;经二北路;桃花潭东路——桃花潭西路;322省道。四片即:滨水生态区;文化生活景观区;都市风貌展示区;工业风貌区(图4)。

图4 中心城区绿地系统结构图

泾县主要的特色是山水资源,在整体布局中,结合城区现状及周边自然环境以“山水融城,玉带镶嵌,古韵悠长”的整体绿地规划格局为指导,建设具有“以人为本”的城市绿地环境。

3.2.1 山水融城

泾县城市特色通过自然山水的巧妙应用、建筑空间轮廓的合理塑造、景观轴线的科学组织以及景观节点的精心安排,实现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相互融合,山、水、城相互辉映,既体现了泾县独特的自然山水特色,又展现了城市的现代化风貌。

(1)地块使用“保山护水”:在规划区内保存体量较大的山体;水体维持河流原样,结合水系布置绿地;(2)道路规划“绕山顺水”:道路规划减少对山体的破坏,顺应水流布局;(3)建筑布局“显山露水”:重点区控制建筑对山水的遮挡,景观主轴上,形成开敞空间,增加轴线通透性,轴线端点形成公共空间,增强轴线的联系性;(4)景观设计“迎山接水”:采用对景、借景、连续景等等,使城市的主视廊迎山接水;(5)空间组织“依山亲水”:城市道路将山景、水景组织到城市的空间序列中,使休闲空间靠近山岗和水体,做到城市空间与自然空间的浑然一体。

3.2.2 玉带镶嵌

建设滨江绿化带,开展城区水环境综合治理。以幕溪河作为重点,设置滨江路堤,滨江路外设有收有放的滨江绿地,建筑错落有致,空间虚实相间、纵向层次丰富。使幕溪河成为泾县融观光、游览和休闲为一体的核心风光带。

3.2.3 古韵悠长

借助绿地展示历史文化风貌,结合文物点构建绿色游览体系,即利用青弋江、幕溪河、陈村总干渠构成的“人型”滨水景观带,串联老城区各级公园,并兼顾到周边的街旁绿地、专类公园、社区公园,组成一张覆盖于老城区的绿色网络,服务半径覆盖到周边居民,建设组团间城市郊野绿道,让市民沐浴在五彩斑斓的景色之中享受健康生态文明的现代化生活方式,构建真正的宜居城市(图5)。

图5 中心城区特色风貌图

3.3 城市绿道慢行系统构建城市特色展示体系

绿道选取最有代表性的公园(烈士陵园、幕溪河公园、滨江公园)、景观大道(泾川大道、桃花潭路)、滨水空间、郊野山林等自然、人文节点与城市慢行系统同步对接,将城市特色空间用绿道串联起来,让人们融于城市生活之中,在生活之中感受城市特色。

3.3.1 绿道选线

绿道结合城市空间结构,串联着城市重要的特色节点以及城市医疗卫生、商业办公等公共服务设施;与城市交通有较好的衔接,并可作为城市慢行系统的载体辅助城市交通。综上,将城区公共设施因子、绿地因子、居住社区分布及道路分布因子相叠加,得出城区一二级串联节点(图6)。

图6 中心城区绿道串联节点分析图

3.3.2 绿道结构

泾县城市绿道的结构特色是综合泾县自然生态本底、人文景观资源、交通与城区公共设施因子等因素进行分析,结合相关规划和政策分析,优化形成“两环联动,多环相依,人脉襄城”的绿道结构(图7)。

图7 中心城区绿道结构图

两环联动,分为西环和东环。主体绿道两环串联城区主要片区,将泾县“山、水、城”的生态景观格局有机的联系在一起。

多环相依:依托于泾县的山水构架及路网结构,由城市绿道及社区绿道共同构成多个小环线,使城市“绿网”渗透到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之中,形成安全、健康、方便、舒适的生活条件。

人脉襄城:青弋江及幕溪河自然形成“人”字型水脉,依托滨江公园沿青弋江南岸新建绿道,打造一条东西向贯穿全程的精品线路;将幕溪河公园及周边水域以绿带环绕式嵌入城市。给市民提供亲近自然、亲水赏水、健康休闲的宜居环境。

3.3.3 绿道展示城市特色

在重点段结合周边山水人文景色保持鲜明特色,进行重点打造形成3处重点特色段,打造“泾县三条精品展示线”。

诗画泾川线:沿青弋江干渠岸线,绿道以改造堤坝为主,最大限度保护青弋江干渠沿线周边具有生态野趣的自然风光,并结合水面岸线,建设可供人们游览、休憩、娱乐、运动的空间。

幕溪慢生活线:依托幕溪河带状公园,沿幕溪河两岸设立绿道,既强化河流生态防护林带的生态功能,又着力打造滨河城市慢生活风情线。

青弋风情线:主要是依青弋江防护堤和沿江滩涂地而建。泾川大道以西可借景滨江公园优质景观资源,观赏自然生态的滨水景观;途径皖南事变烈士陵园,展示泾县红色革命圣地。

3.4 泾县市树——青檀展示泾县宣纸之都

青檀是泾县常见的栽培树种,是制造著名泾县红星牌宣纸的原料,选择具有地方经济和文化都很有影响力的乡土树种作为市树,能更好宣传泾县和形成地方园林之特色。在泾县树种规划时,选择青檀作为泾县的基调树种,在新区道路绿化和公园中大量种植,以展示宣纸之都的魅力。

并且规划中在箬帽路以南建立植物园,集中展示泾县皖南地区的植物物种,其中以青檀作为该园的基调树种,打造泾县的青檀魅力。

4 结 语

泾县绿地系统规划在充分分析和尊重泾县特色自然资源的基础之上,维护了原有的自然山水结构,强化整体的山水连续性。通过绿地系统“山水融城,玉带镶嵌,古韵悠长”的规划指导和布局,营造城中的山水环境、并且通过“两环联动,多环相依,人脉襄城”的城市绿道,向市民展示一个具有活力的、不息的红色革命圣地城市。并且通过青檀树的大量种植作为城市的基调树种,展示泾县悠久的文风和宣纸之都。绿地规划保持泾县城市特色的延续性,增强了城市可识别性的个性特征。

总之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不仅要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还应该致力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塑造城市特色形象,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绿地系统规划应该顺应城市自然环境特征,发掘城市自然资源,并且通过良好的规划布局塑造城市特色,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5]。

1 刘美海,赵会才.发挥湿地资源优势,彰显城市生态特色——结合“湿地之城”东营市水系及绿地系统规划[J].中国园林,2005(12):41-44.

2 杨俊宴,胡昕宇.城市空间特色规划的途径域方法[J].城市规划,2013(6):68-75.

3 王浩,王亚军.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塑造城市特色[J].中国园林,2007(9):90-94.

4 王伟.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的绿地系统规划——合肥市绿地系统建设的回顾和展望[J].华中建筑,2010(4)97-99.

5 谷康,江婷,苏同向.城市绿地系统的地方特色初探——以扬州市为例[J].中国园林.2005(12):36-40.

猜你喜欢
泾县绿道山水
爱在一湖山水间
骑行绿道“潮”玩成都
山水之间
一处山水一首诗
环湖绿道游憩机会谱构建及应用——以南京市玄武湖为例
诚诚&嘟嘟的成都生活
养生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及开发对策研究
《山水》
泾县蚕桑产业发展困境与破解对策
男子信用卡诈骗10万余元还不上钱玩“躲猫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