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市报如何放大典型人物影响力——以《泰州晚报》“最美教师”系列报道为例

2014-12-21 09:33文/张
中国记者 2014年1期
关键词:典型人物系列报道宣传报道

□ 文/张 培

(作者是江苏省《泰州晚报》关注新闻部主任)

编 辑 吴长伟 mailv@xinhuanet.com

2013年5月,江苏泰州市实验学校教师杨向明为救落水儿童牺牲。经《泰州晚报》等媒体宣传报道,杨向明的事迹在全省和全国迅速引起广泛关注,被誉为“泰州最美教师”。

这样一个平民英雄,是如何经由地方媒体的发现、发掘、宣传、推动,最终走向全国,成为一个重大典型的呢?笔者作为《泰州晚报》“最美教师”系列报道的直接组织策划者,有三点体会。

大处着眼,小处着笔——寻找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

新闻传播规律显示,新闻价值的普适程度越高,受众关注度越高,关注面也越广。对于报道典型人物而言,要想最大程度影响受众,就必须充分发掘人物的精神品质,突显其价值的普适性。

勇救落水儿童壮烈牺牲的杨向明老师,无疑具备这样的报道价值。人们对教师普遍心存敬意。但当前,诸如教师有偿家教、性侵未成年学生、虐待孩子等负面新闻频频见诸媒体,令教师群体形象受损。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杨向明老师的舍生取义,正是重塑教师形象的契机。

基于这样的判断,当5月1日事发第一时间,《泰州晚报》率先推出题为《泰州“最美教师”勇救落水男孩》的报道,并在封面做了头条导读,引发广大市民对杨向明老师生命安危的持续关注。

长期以来,国内不少媒体报道的典型人物,给读者造成“假大空”的感觉,究其原因,除了人物本身选取方面的原因外,媒体报道手法上也存在问题。如何增强典型人物可信度,扩大认同感?就需要记者在采访报道中,善于从小处着笔。

一是探究成因。要交代清楚典型人物是如何成长起来的。在“最美教师”的系列报道中,我们推出了《“最美教师”出身于教师世家》《“最美教师”最后的时光》等深度报道,通过对家人、老师、同学、同事、朋友、学生、乡邻等多个层面人物的深入采访,全面展示了杨向明老师的成长历程,解释了杨向明老师能在关键时刻奋不顾身、舍己救人的壮举,偶然背后的必然性。

二是多抓细节。通过大量生动丰富的细节,让典型人物立起来,可亲、可敬、可学。如,杨老师的办公抽屉里有一个小本子,里面记着每一个学生的生日,每逢学生生日,他总会送一些小礼物。

当年学校办公条件差,没有取暖设备,冬天休息室特别冷。杨老师就自己买了一个发热垫,放在休息室的桌子上,让休息的老师焐手。

乡亲有困难,他总是无私帮扶。老家邻居朱国章和孙子生活在一起,家境困难。杨向明知道后,每学期都会送来500元,一直资助孩子到大专毕业。

正是这些大量的细节,让报道厚实起来,也让杨向明的形象更加丰满。

三是报道手法多样化。要通过多种报道形式,立体呈现典型人物,强化典型人物对受众的印象。在“泰州最美教师”系列报道中,消息、通讯、人物特写、图片新闻、言论等多种新闻手法,均不拘一格得到充分运用,配以丰富的版面语言,形成良好的传播效果。

巧借外力,形成合力——让地方媒体在更高平台发声

作为地市报,由于传播范围有限,其新闻报道通常难以在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引起较大反响。如何弥补这一劣势,让地市报关注的典型人物走得更远?巧借外力,加强联动,不失为一条捷径。

一是善于与网络互动。当今社会已是互联网的时代。传统媒体尤其需要重视与互联网的互动,通过设置议题,放大传统媒体在互联网上的声音。在“泰州最美教师”报道中,《泰州晚报》及时将采写的报道转给本地知名网站以及江苏文明网、人民网等省级、国家级网站,同时,及时将网友有关杨向明的热评、悼念、追思等情况,整理后刊发到晚报上,形成良性互动。

二是推动地方政府发声。官方的认可和推动,更容易让典型人物在公众当中形成广泛关注。与泰州信访局长张云泉、好法官陈燕萍等全国重大典型人物不同,“泰州最美教师”杨向明,是《泰州晚报》等媒体自下而上推出来的平民英雄。我们积极与教育部门和宣传部门联动,推动其介入、发声。随着报道的深入,泰州市主要领导看望、批示,号召学习,杨向明事迹的影响力加速扩大。后来,杨向明被江苏省政府批准为革命烈士,并被追授为“江苏省见义勇为英雄”,同时当选为“江苏好人”“中国好人”。这些荣誉,与当地政府的大力推动密不可分。

三是吸引省级、国家级媒体参与。地市报嫁接这些媒体,无疑会延伸手臂,放大音量。长期以来,《新华日报》《扬子晚报》《现代快报》等省级媒体在泰州设有记者站,《泰州晚报》与其均有良好的互动合作关系。在“泰州最美教师”报道过程中,我们没有一味去抢独家新闻,而是着眼大局,通过合作谋求共赢。《泰州晚报》采写的有关杨向明的重要稿件,及时转给这些媒体记者参考。一些重要采访节点,我们主动邀请省级媒体记者共同采访。这些媒体的报道,无疑在更高平台上,放大了“最美教师”的影响力。后期,央视、《中国教育报》《光明日报》、人民网等中央媒体也被吸引,参与报道“泰州最美教师”,让杨向明的先进事迹走向全国。

把握节奏,持续关注——不断赋予典型人物长久生命力

对于典型人物的宣传,不能指望一两篇报道或者短时间的密集宣传,就能做出影响力。要把握好宣传的节奏,兼顾到宣传的可持续性。

“泰州最美教师”宣传报道的成功,正得益于提前谋划,着眼长远,通盘考量。

一是把握好宣传报道节奏。重点是把握好三个度:密度,深度,广度。

2013年5月1日下午,杨向明老师勇救落水儿童,生命垂危。《泰州晚报》率先报道此事,并迅速制定宣传报道方案,推出了泰州“最美教师”系列报道。从5月1日事发,到杨向明老师去世,《泰州晚报》前后持续报道了一个多月。报道内容主要分三条线:一条线是报道杨老师的救人、治疗、去世、各界探望、悼念、追授各类荣誉等动态;第二条线深入探寻杨向明老师的成长轨迹,揭示出其义举的成因;第三条线是杨向明老师逝世后,其大爱精神的传承延续。

第一线突出的是密度。《泰州晚报》每天都推出整版报道,引起社会各界对重症监护室里杨向明老师安危的关注。第二条线突出的是深度。让受众走近这位平民英雄,感受他的正能量。第三条线突出的是广度。由最美教师杨向明这一个点,扩展到这个最美教师对整个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

把握宣传报道节奏,也要注意整体报道的轻重缓急,即,有所报,有所不报;有先报,有后报;有“小”报,有“大”报。

以“最美教师”系列报道为例。杨向明住院以及离世,对其家人的影响可想而知。不少市民非常关心杨向明家人的情况。我们及时报道了杨向明家人坚强面对磨难的情况,但惟独没有去打扰杨向明的女儿。因为彼时,她正处于高三备考阶段。不采访她,体现了新闻媒体的人性关怀。直到高考结束,她取得不错成绩后,我们才采访她。

在杨向明和落水儿童一起住院期间,落水儿童的父母也陷入深深的情感包袱中,一方面,他们非常牵挂孩子的安危,另一方面,也对因救自己孩子而生命垂危的杨向明产生深深歉疚。在杨向明住院期间,我们没有采访这对父母。不想加剧他们的痛苦。在杨向明和落水儿童去世后,我们以《“以后的路,我们一起走”》为题,报道了这两个不幸家庭,相濡以沫、共同坚强面对以后路的情感经历。

二是注意策划的持续性。当前,一些典型人物,热热闹闹一阵子,其后便无下文,缺少较长时间的生命力。这主要是媒体对典型人物后续报道做得不够。

在杨向明已经成为全国性典型人物后,我们依然在进行杨向明后续宣传报道。比如,杨向明女儿报考南京师范大学小学教育专业,秉承父志等情况,我们都及时做了重点报道。当我们得知杨向明家人为弘扬杨向明的大爱精神,准备拿出烈士抚恤金,成立杨向明爱心基金的心愿后,我们立即将这条线作为下一阶段的宣传报道重点,持续报道基金会的成立过程,各界响应、自发捐款的感人故事,以及后期爱心基金征集资助对象等。这些都是对杨向明大爱精神的弘扬,让正能量持久地传递下去。

猜你喜欢
典型人物系列报道宣传报道
新时代新闻媒体如何做好典型人物报道
做好典型人物报道的若干思考
第三届“三晋新农人”风采展示系列报道 蜂为媒:追蜂逐蜜 向健康出发
精准扶贫宣传报道的创新路径
探索典型人物报道的融媒体采编创新手法
把好节奏、踩准节拍,凝心聚力铸自信——浙报集团迎接十九大宣传报道中的探索
突发性消防新闻宣传报道的相关思考
扎实推进关心下一代宣传报道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