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内蒙古奶业发展分析

2014-12-21 07:38乔光华
中国乳业 2014年12期
关键词:奶源乳品奶业

文∕杜 哲 高 博 乔光华*

(1内蒙古农业大学;2内蒙古畜牧业经济研究基地)

2013 年,内蒙古奶业发展进入结构性调整期,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规模化养殖水平稳步提高,生产管理模式加快转型升级;受到散户退出、牛肉价格上涨、国际奶粉降价等因素叠加影响,奶牛存栏和牛奶产量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下半年生鲜乳供求矛盾凸显,奶价持续上涨;乳制品加工行业发展平稳,主要加工企业效益良好,继续保持了持续增长的销售业绩和较强的盈利能力。

1 2013年内蒙古奶业发展情况

1.1 生产基本情况

2013 年,内蒙古奶牛存栏313 万头,其中荷斯坦奶牛存栏205 万头,占奶牛总存栏的65.5%。全年牛奶产量767.3 万吨,同比下降15.6%。2013年全区内共有乳制品加工企业61 家,比2012年减少4 家,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年销售收入500 万元以上的乳品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 059.7 万元,比2012年增长17.3%。全区乳制品产量300.9 万吨,比2012年减少7.69%,约占全国总产量的11%,其中液态奶产量273 万吨,干乳制品产量27.9 万吨。区内两家大型乳品企业伊利、蒙牛2013年营业总额分别达到477.79 亿元和433.6 亿元,同比增长13.78%和20.4%;实现净利润32.01 亿元和16.3 亿元,分列国内行业前两位。液态奶业务在2 家公司销售收入中仍占据最大份额,2013年伊利的液态奶销售收入为371.16 亿元,占伊利总销售收入的77.6%;蒙牛的液态奶销售收入为379亿元,占蒙牛总销售收入的87.4%。2 家企业奶粉业务的销售收入和业务占比均有较大提高。2 家企业营业收入和利润增长的主要原因是产品销量增长、产品结构升级和单价调整。

1.2 奶价变动情况

据有关部门统计,2013年内蒙古生鲜乳价格连续12 个月持续上涨。12月,散养户生鲜乳收购价格达到 3.55 元/kg,同比上涨25%。与年初相比,散养户生鲜乳收购价格由2.61 元/kg涨至3.55 元/kg,涨幅为36%;养殖小区生鲜乳收购价格由2.7 元/kg涨至3.77 元/kg,涨幅为39.6%;规模牧场生鲜乳收购价格由3.03 元/kg涨至4.08 元/kg,涨幅为34.6%。

2013年,内蒙古生鲜乳收购价格上涨的原因来自多个方面:第一,受国内肉牛数量不足和牛肉产量短缺的影响,淘汰成母牛和公犊牛的价格也随之上升,一部分养殖者趁机退出奶牛养殖,导致奶牛存栏减少,生鲜乳产能不足。据调查,一头重量为650 千克成母牛的淘汰价格在13 000 元左右,往年几百元一头的小公犊,2013年价格达到2 000 元左右。第二,乳品加工企业对中小养殖户实行低价收购,散养户长期微利经营,在成本压力下退出奶牛养殖的意愿强烈。一旦退出,生产能力在短期内无法恢复。第三,2013年受新西兰等国干旱影响,国际奶粉价格大幅上涨,国内企业纷纷转向国内市场收购生鲜乳,奶源供求矛盾加剧。尤以第三季度最为明显,养殖户和奶站违约情况增多,纷纷向出价高的乳品加工企业交奶。第四季度,呼和浩特、呼伦贝尔等地生鲜乳收购价格最高达到6.2 元/kg。生鲜乳涨价带动乳制品消费价格上涨。据对呼和浩特市部分超市调查,2013年乳制品的价格上调了三四次,低端奶涨幅都不大,每次一袋奶上涨0.1~0.2 元;中高端牛奶涨幅较大,有的品牌的高端奶从每箱59 元上涨到62 元,还有的从每箱68 元上涨到73 元,大部分涨幅都在每箱2~6 元。

1.3 奶牛规模养殖情况

图1 2013 年内蒙古生鲜乳收购价格月变化趋势

2008年之前,内蒙古101 个旗(县、区)都在养殖奶牛,布局分散、竞争力不强的问题十分突出。通过5 年的结构调整,内蒙古奶牛养殖区域布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截至2013年,90%以上荷斯坦奶牛已经集中到44 个存栏万头以上的旗(县、区),近80%的奶产量集中在26 个10 万吨以上产能的旗(县、区)。2013年,内蒙古50 头以上的奶牛规模化养殖比率为66.3%,比2008年提高了49.5 个百分点;100 头以上的奶牛规模养殖占比为52.9%,比2008年提高46 个百分点。全区奶牛存栏300 头以上规模牧场857 个,其中存栏300~499 头的450 个,占52.5%;存栏500~999 头的231 个,占26.9%;存栏1 000~3 000 头的150 个,占17.5%;3 000 头以上的26 个,占3%。企业自建奶牛场的奶牛存栏约占全区奶牛存栏总量的8.2%。

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是全国奶牛养殖第一大县。2013该旗奶牛存栏21.98 万头,全年向伊利、蒙牛两大企业累计销售生鲜乳28.78 万吨。运营中的规模化奶牛场(园区)有122 家,其中存栏千头以上的80 家。所产的生鲜乳中,来自牧场的723.2 吨,占84.9%;来自小区的79.4 吨,占9.3%;来自散户的49.4 吨,占5.8%。目前这一地区奶牛规模养殖的经营模式主要有4 类:一是大型企业投资模式,主要包括伊利、圣牧、犇腾、富佳、首信等乳品企业和专业奶牛养殖企业,投资兴建大型奶牛养殖园区,奶牛全部由企业购进。2013年,伊利公司在该旗已累计建成1 000 头以上奶牛场12 家,存栏奶牛约2.4 万头,日产生鲜乳310 吨;圣牧高科建成3 000 头以上规模牧场8 家,存栏奶牛约2.2 万头,日产生鲜乳240 吨;犇腾牧业建成1 000 头以上规模牧场7 家,存栏奶牛8 000 头,日产生鲜乳12 吨,2014年奶牛全部投产后预计日产生鲜乳150 吨;首信牧业、富佳牧业建成规模4 000 头和3 000 头牧场各一家。二是奶联社模式。内蒙古奶联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06年,现已在全旗建成13 家标准化1 000 头规模的奶牛场,养殖奶牛8 000 头,日产生鲜乳70 吨。牛场由奶联社自建或伊利公司投资建设,奶联社通过投入先进的管理技术、现代化设施设备和资金,对牧场实施经营管理;奶牛主要来自散养户饲养的奶牛,奶户与牧场签订合同,奶户获取一定年限的固定回报,奶牛疫病及死亡风险由公司承担,产犊归公司所有,农户不参与奶牛的饲养管理。三是个人投资模式,以个人投资建设为主,牛场规模多在500 头左右,现在约有50 家;奶牛来源有2 种方式,一种是自己购买,另一种是散户奶牛入场饲养,即奶户与牧场主签订合同,奶牛进入牧场饲养,奶牛的所有权归奶户所有,产下犊牛归奶户所有,奶牛的饲养管理、防疫治疗等全部由牧场统一安排。四是家庭牧场模式,由养殖大户、原奶站经营业主发展建设的家庭牧场,奶牛养殖规模多在100~300 头之间,现在有30 多家。

1.4 苜蓿种植生产情况

在国家“奶业振兴苜蓿发展行动”带动下,内蒙古奶牛饲养模式逐步由“秸秆+精料”向“青贮+优质饲料+精料”转变,奶牛养殖与苜蓿产业发展相互促进、互利共赢的局面正在形成。据不完全统计,在国家和地方项目带动下,2013年内蒙古吸引近10 亿元社会资本投资苜蓿生产,新增苜蓿种植面积269 万亩,其中新增水田面积40 余万亩,水田面积占比首次突破10%。奶牛存栏超万头的44 个旗(县、区)当年新增苜蓿种植面积118 万亩,泌乳牛头均苜蓿面积达到0.92 亩。目前,全区交售的生鲜乳乳蛋白率平均在2.95%以上,因乳蛋白含量低而拒收现象大大下降。据DHI跟踪检测显示,参测牧场乳蛋白率和乳脂率分别达到3.37%和3.64%,分别比2008年高0.25 个和0.31 个百分点,比国家标准高出0.57 个和0.54 个百分点。参测泌乳牛中,年单产高于7 吨的占比达到69.9%。按目前规模养殖场乳蛋白率每提高0.01个百分点,生鲜乳价格每千克增加0.05 元,乳脂率每提高0.01个百分点,生鲜乳价格每千克增加0.03 元,一头泌乳牛年单产提高650 千克计算,每头泌乳牛至少比2008年增加收入1 900 元。

2 主要问题

2.1 国内外乳品市场联动日益增强

受资源禀赋所限,国内生鲜乳的生产成本明显高于新西兰等国,近年来进口乳制品已成为国内调节奶源供给的重要手段。国内乳品市场经常表现为,国外奶粉价格上涨,国内就出现奶源紧张,生鲜乳价格上涨;国外奶粉价格下跌,国内就奶源过剩,生鲜乳价格下跌。2013年新西兰、欧盟、澳大利亚等主产区奶粉减产,国际奶粉价格大幅上涨,从2012年的3 364.41 美元/吨上涨到2013年的4 195.53 美元/吨,涨幅为24.70%,导致2013年下半年国内生鲜乳供应紧张,第四季度最严重时,蒙牛、伊利两家企业在内蒙古地区日缺奶量超过4 000 吨。而如果根据加工需求盲目扩张奶源,一旦国际奶粉价格下跌,又会引发我国主产区奶源过剩,造成新一轮的奶农倒奶杀牛。

2.2 散户大量退出影响奶业生产稳定

近几年,内蒙古生鲜乳收购价基本维持在牧场每千克3.5 元,小区每千克3 元,散户每千克2.8 元。而同期奶牛饲养的饲草料、人工等各类生产要素成本不断上升,奶牛养殖效益大幅下滑,多数小规模养殖户处于亏损或勉强维持的境地,再加上牛肉价格飙升,导致大量散户杀牛、卖牛退出养殖行业。国际奶粉价格波动引发国内生鲜乳价格的大起大落,更使养殖者难以准确把握市场行情,难于合理安排生产。

2.3 “鲜奶吧”等新型经营主体监管缺失

“鲜奶吧”是近年来国内出现的一种集乳品加工和销售于一体的新型经营模式,具备乳品加工和产品销售的双重性质,餐饮消费特征明显。我国现行的《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等法规并未对此类经营单位做出明确监管规定。此种模式一方面能够提供自产的巴氏奶、酸奶等产品,填补内蒙古等地乳制品市场空白;但另一方面,因为原料和产品检测能力有限,与大型乳品企业相比,存在较多的食品质量安全漏洞。

3 发展建议

3.1 改革奶业发展财政投入机制

内蒙古奶业在发展起步阶段得到了地方政府在土地使用、税收等方面的大量政策扶持,2008年以来国家每年安排的标准化规模养殖扶持资金都在6 000 万元以上,以引导奶源基地发展建设。但实际上政策效果并不明显,一方面,乳品企业在产品市场获得巨额利润;而另一方面下游奶源生产经常性出现波动。建议政府将现有直接投资建设改为贷款担保基金,变扶持为撬动,在放大奶业生产资本投入效果的同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3.2 创新奶业发展金融服务模式

受国际国内乳品市场联动影响,一段时期内内蒙古地区奶价波动仍会持续。鉴于目前生鲜乳购销合同违约成本相对较低,对买卖双方都缺乏有效约束,建议引入创新型金融产品,由金融机构通过在国际、国内找交易对手,开发与国际奶价或主要贸易国气候挂钩的期权产品,当奶价发生不利波动时,通过掉期等工具对冲价格损失,降低市场风险。

3.3 继续强化乳品质量安全监管

建议政府比照餐饮行业管理模式,完善对鲜奶吧等经营单位的监管。对小型乳品加工企业密度较高地区,重新制定发展规划,减少因过度竞争引发的争抢奶源等问题,将质量安全隐患消灭于萌芽之中。

[1]刘芳,危薇,何忠伟.中外奶业政策比较分析.世界农业,2014(1):68-73.

[2]李胜利.去年我国奶业发展情况及今年奶业形势分析.今日畜牧兽医,2014(6):10-11.

[3]董晓霞,刘自杰.《中新自贸协定》实施后对我国奶粉进口的影响分析.中国食物与营养,2011,17(6):38-41.

猜你喜欢
奶源乳品奶业
山西印发《山西省“十四五”奶业发展规划》
当前乳品研发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乳品加工的关键技术及主要设备
农业农村部:培育奶业知名品牌
乳品检测中的问题及措施
奶业:亏损面已经超过50%
奶业:亏损面已经超过50%
奏响中国奶业发展新篇章
乳酸菌成乳品市场新宠 年增速近40%
中兽医药治疗奶牛疾病对奶源安全的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