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逻辑起点的高校体育课程内容体系构建

2014-12-22 06:36唐静萍
关键词:起点课程内容逻辑

唐静萍

(安徽工业大学 体育部,安徽马鞍山243002)

课程来源于文化,同时也构建文化。也就是说,文化是课程的母体,课程是文化的体现和创造。作为课程母体的文化,自然为课程的建设设定了基本的逻辑规则和范畴来源,决定课程的基本品性和价值取向。课程内容是课程文化的核心,构建课程的内容体系,一方面要突出课程文化特质,另一方面必须遵循课程的文化逻辑,着眼于课程文化的逻辑起点。体育课程是文化,构建体育课程内容体系当然也不例外。

一、体育课程文化逻辑起点解读

所谓逻辑起点必须揭示对象本质的规定,并以此作为整个体系赖以建立起来的根据和基础。体育课程文化逻辑起点就是既满足逻辑起点一般要求,又表现出体育课程文化特有的基本范畴,进而揭示体育课程文化的本质。体育课程文化发展史表明,体育课程文化的发展演变是内、外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在动力是根本,外在动力是条件。因此,考察体育课程文化的逻辑起点应从社会学、人类学、现象学、文化学等多个角度着手。

社会学认为,体育课程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与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构成生态互动的整体系统。如中国古代“六艺”教育中的“射、御、乐”等文化形态的产生,深深打上了社会政治、伦理、军事等社会要求的印记。

人类学认为,在人类社会从蒙昧走进野蛮再步入到文明的过程中,一切体育活动成熟了智力,发展了人类的身体和精神,体育文化为满足人类自身的进化而形成和发展,这表明体育文化活动在人类进化过程中既改善了人类的体质状况,还丰富了人类的文化生活。

现象学认为,体育课程本身就是一种特定的文化现象,既体现时代主流体育文化,又积淀体育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是体育文化的“集萃”,展示人类体育文化的精华,表现在体育课程特别是体育教材有别于其他文化材料的特征。因此,体育课程文化的逻辑起点就是其现象本身。[1]

文化学认为,体育课程文化既是一个过程,也是一个结果。在这个过程中,最为活跃的因素是人的相互作用,在人们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不仅局限于体育文化的交流,而且弥散了难以预料的复杂性和随机性,产生了诸如体育经济等延伸效应,这就使体育课程运作的“文化性”得以彰显。因此,体育课程文化在各个主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在不断地生成许多新的东西,最为根本的生成是人的发展,即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此外就是体育课程理念、体育课程制度、体育课程价值等。

由此可见,体育课程文化逻辑起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工具理性本质。它赋予体育课程文化的文化传承逻辑,承载、传递社会文化是其存在的依据,通过传承社会文化来实现其自身的功能和教育目的。二是价值理性本质。它赋予体育课程文化的文化生成逻辑,其意在把体育课程文化视为一种合目的性的对象化活动,即把体育课程文化视为一种人化活动,于使人“成为人”。[2]概而言之,体育课程文化的本质是合工具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通过文化传承实现文化生成应是体育课程文化永恒的逻辑起点。[3]

二、突出文化本质的体育课程内容体系构建

体育课程文化的逻辑起点是体育课程建设的基础和依据,构建体育课程内容体系应从逻辑起点出发,确立观念,明确原则,选择内容,构建体系。

(一)确立价值理念

教育的本质是实现人本真的生存方式,与体育课程文化的逻辑起点异曲同工。因此,构建彰显人本真存在的体育课程文化内容体系,应树立主体性课程观、“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和整体文化建构观。

一是树立主体性课程观。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倡导个体存在的意义,重视学生在课程中的体验。在课程目标上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在课程内容的结构上强调综合性、均衡性和选择性,为学生全面和个性发展创造条件。在主体性课程观的关照下,将会使课程目标从预设走向目标、课程内容从科学走向融合、课程实施从灌输走向对话,让课程真正成为学生参与并创造地解释现实的动态的发展过程。

二是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以人为本”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它把教育和人的幸福、自由、尊严、和终极价值追求融为一体,以人文精神培养现代人,以全面发展的视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用“以人为本”的教学观构建体育课程内容体系,既要体现“终身体育”、“健康体育”、“体育素养”,还要体现“学生的个性和价值取向”。

三是树立整体文化构建观。课程文化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既具有现实性、实践性,还具有较强整体性、开放性、动态性和生存性。整体文化观要求构建体育课程文化应在对学校文化微观层面诸多因素综合了解的基础上,通过课程设计、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环节综合进行。通过设计课程选择文化、确定内容决定文化价值取向、实施课程传递文化、评价课程反思文化。

(二)明确基本原则

构建新的体育课程内容体系,必须注重体育课程文化属性,突出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坚持以实用性为主,普及性、实用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坚持以目标性为主,目标性、主体性和地域性相结合;同时还应向展示体育精神、、精晓体育欣赏、追求体育审美、参与世界体育等方向发展。

(三)构建课程内容体系

在遵循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提出课程内容体系构建的如下技术要求:一是课程内容体系要体现梯级块状。将体育课程内容按照层次、顺序、分量等指标,分解成不同规格的模块,使得体育课程教学能够有序进行。二是课程内容体系要体现非线性组织方式。根据学生特点及地域、气候、场馆设施等不同情况,实施选项制教学,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重视个人的选择和参与权。三是课程体系内容要体现扩展性。围绕一个完整个体发展的三领域,即认知、情感与动作技能领域,既强调体育课程知识与技能,还要丰富与体育相关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等方面的人文内容,使学生的知识层次得最大化扩展,实现科学文化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因此,在新构建的内容体系中,应增加体育理论知识的比重(约占总学时数的30%),融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为一体。例如,在田径类项目教学中,除了传授基本的技能,还应讲授运动的美学、竞技体育的人文精神,培养学生体育素养;在武术课上介绍传统体育文化及养生保健知识;在球类课中穿插体育欣赏及奥林匹克教育内容;等等。如此构建,可促进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知识传授、技能提高和素养形成的有机结合。

新的内容体系基本框架由理论和实践两部分组成,各自分别由7个模块,通过有机组合,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知识与技能结合、显性与隐性结合、文化传承与素养形成结合、科学文化与人文教育结合(表1)。

表1 体育课程内容体系

三、适应新课程内容的教学组织和评价

(一)教学组织

根据使用的教材、内容、学时和选修、必修等因素,将体育课程分成三大类,即选项类、锻炼和传统类、拓展类。选项类,主要使学生形成稳定的爱好和专长;锻炼和传统类,主要显示学校特色和重点,一般为校定必修;拓展类,主要满足学生个性化需要让学生选修。为了提高课程的教学实效,根据不同的类型、内容和学时等采取不同的教学组织方式。如在选项类课程中可采用小型化、课题化的方式组织教学。小型化、课题化的方式是以某一个专题来解决特定的、以满足学生个体需要的课程,具有不受时间限制、组织安排的灵活性。

(二)教学评价

适应新的课程理念和教学内容体系的教学评价,应从有利于健康的角度出发,将评价方法的科学性和人文性统一起来,将绝对评价和相对评价、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有机结合,重视学生的需要、兴趣、创造和自由,重视发展个性,更好地反映每个学生真实的学习水平。一方面应突出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加强体育课程学习过程的评价。另一方面要注重体育能力的考核,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体育素质,为学生提供一个理解和感悟体育的人文与科学精神相融合的特殊的空间,使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张扬和自然的表达,既锻炼身体,还要升华精神,更能唤醒他们对人生价值的理性思考。

[1]崔光辉.现象的沉思——现象学心理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3):14-19.

[2]石立江.体育课程的文化研究[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10(1):92-94.

[3]蒋国权,高嵘.体育课程从工具论到本体论的认识[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08(3):90-93.

猜你喜欢
起点课程内容逻辑
刑事印证证明准确达成的逻辑反思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逻辑
创新的逻辑
水彩画课程内容与教学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弄清楚“起点”前面有多少
起点
女人买买买的神逻辑
我的“新”起点
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内容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