怠工指南

2014-12-23 07:47刘半甜
世界博览 2014年23期
关键词:工作

刘半甜

导语:如何在职场上尽可能的少干活却又可以风生水起?

各类商业权威人士无时无刻不在告诫接下来能做什么、该做什么。Facebook的首席运营官雪莉·桑德伯格呼吁女性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向前一步》,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告诉销售人员如何《推销自己》(中文译名《自媒体时代,我们该如何做营销》)怕你短暂找回迷失的自我,法拉奇绿讯营销咨询顾问公司的创建者和首席执行官基思·法拉又警告你<别独自用餐》。所有这些“奋斗”性言辞都像瘟疫一样蔓延,其结果是过度工作。以美国为例,比起1979年,美国人现在每周要多工作8.5个小时。去年,一项调查发现几乎三分之一已工作的成人每晚睡眠仅为6小时甚至更少。可能是有感于过度工作的流行,最近的《经济学人》杂志则介绍了如何在工作中巧妙偷懒。

偷懒三原则

如何在职场上尽可能的少干活却又可以风生水起?偷懒原则第一条:总是看似工作很努力。

“椅背外套”的老招数千古流传,即:长期在椅背上搭件外套。如果有人不经意观察到,比如微服出访的首席执行官,他会以为你来得早,走得晚。偷懒的根本诀窍是“避人耳目”,比如确保分配工作时你不在场。但是会偷懒的人从不明目张胆地逃避工作,但凡遇到躲不掉的工作时,他们会假装非常热心。这种工作热情的戏码几乎糊弄了所有人。你的上司会哀叹你怎么总是加班又加班。瑞典隆德大学教授罗兰·鲍尔森(Roland Paulsen)写过一本名为“空劳动Empty Labour”的书,发现员工每天的工作时间内,有一个半小时到三个小时在偷懒。

偷懒者的第二个原则是巧妙利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怠工者最好的朋友和最致命的敌人。个人电脑简直就是为消极怠工量身定做,正是它让你在网上购物、查看度假地信息或者在网络的任何犄角旮旯瞎逛的时候,都能给人正在忙于工作的假象。更要感谢移动技术的发展,即使是在公司的会议马拉松上,你也可以用笔记本电脑,用手机,假装在记录领导讲话,实际上你可以随意的网上冲浪。信息技术还带来了椅背上外套的高科技版本:你可以设定你的电邮,在午夜12点或者早晨5点半寄出电邮,让老板错认为你是工作狂。

但是IT时代也有黑暗面:一项调查表明,在世界各地可能有2700万雇员在使用互联网的时候,受到老板的监控。面对这种威胁,怠工者需要保持警惕:你要刻苦钻研技术尽力删除浏览历史记录。而且这一行为本身还有其政治意味。员工的数据隐私权的丧失意味着社会滑向极权社会的巨大危险。在这种意义上,偷懒者是股自由的力量:只有在“老大哥”松懈的时候才有生存空间。

第三个原则是找份对内,对外都没什么联系的工作。公务部门显然是怠工者的天堂。2004年,芬兰的一位税务稽查员在他的办公桌上死亡两天之后才有人注意到。 2009年,瑞典民航总局发现其部分员工四分之三的工作时间用来登陆网络色情网站。2012年,德国一位政府部门勘测员退休时向500位同事群发告别邮件,说自己从1998年以来就没做过什么事,还照领工资,在过去14年,他几乎白拿了74.5万欧元的工资。像很多国家一样,在德国,公务员是个“铁饭碗”。虽然相对来说,公务员的工资会比企业员工的薪水少,升职机会可能也没那么多,可是胜在工作稳定,合同终身,即使管理者发现某人无所事事,没有产出,但是要想解雇这些混大锅饭的人几乎是不可能的。

大型私人企业也是棵偷懒者可以乘凉的大树,英国管理学作家卫·鲍乔弗(David Bolchover)于2005年出版的《活死人(The Living Dead)》一书中回忆说,他的工作量和公司的规模成反比。他在小公司做起,没有职衔,收入低微。当他当他终于晋升入大公司,拥有响亮的头衔和可观的收入后,他的工作量竟然相应减少。他要求老板给他更多工作,可老板竟然没有成人之美,于是他利用大量的空闲时间写了一本管理学的书。但是我相信有数以百万计的人是心甘情愿被大公司包养的。

打破传统绩效考核标准

要理解一套制度,最好的办法就是从制度颠覆者的视角去审视它。明智的老板试着以蓄意收购公司者的视角观察自己的公司。心思缜密的政客特别注重站在敌对阵营的立场上思考问题。理解公司“人力资源”的最好方法,不是设置一个徒有其名的部门,而是去研究世界上最受欢迎的科学(或许还未被承认):偷懒。

偷懒的终极原则是不要让你喜欢游手好闲的习惯限制了你的野心。大多数偷懒者碌碌为无的根本原因还是固守,“一份付出,一份收获”的古老神话,正是因此有关怠工的经济学研究才那么少,不过也有一些,芬兰的一份2010年的研究发现,那些巧妙在工作中偷懒的人一年的收入是8万欧元,而兢兢业业者只有2万欧元。正如大卫·鲍乔弗所言:“财富只会分配给那些在正确时间出现在正确地点的人。”

当然了要想爬到这样的肥缺,不付出些努力是做不到的,这需要你满脑子都是些让别人来执行的奇思妙想。当你成为一个管理者偷懒的问题就彻底解决了:你可以把所有的工作都交给他人去做,而你的日子就是打着“参加国际会议”或“培养与投资者的关系”的旗号,到处度假。

当然了,一个有活力的社会需要人们通过创造力和道德心去追求财富,而不是在攀爬油滑的企业阶梯时使用诡计。此外,偷懒研究还告诉我们,不要用工作时间长短衡量员工,也不要光看工作产出的量,做得多不充满了他的做得多不一定做得好,这些说起来都非常简单,但做起来却不容易,要持之以恒去做就更难。此外,偷懒经济最明显的受益人是创意工作者,这类群体应该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创意工作者的灵感或许正翩翩起舞,而在管理者的“秽”眼中他们看上去碌碌无为。endprint

猜你喜欢
工作
我的工作
养工作比换工作更重要
不工作,爽飞了?
选工作
厌烦工作了该如何自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