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图书馆图书捐赠的管理与应用

2014-12-25 13:44李秀娥
创新科技 2014年12期
关键词:赠书捐赠者图书

李秀娥

(郑州大学图书馆,河南 郑州 450052)

论高校图书馆图书捐赠的管理与应用

李秀娥

(郑州大学图书馆,河南 郑州 450052)

图书捐赠一直是高校图书馆获得图书资源的重要途径之一,在现代社会,这一方式获得广大高校的高度重视。当下高校图书馆图书捐赠呈现捐赠主体广泛性与多元化、捐赠文献参差不齐以及所赠图书利用率低等特点。这就要求高校图书馆在管理上应当进一步加强宣传、表彰高校图书捐赠者以及注重所捐赠图书的质量;在图书应用上要积极建立捐赠图书的登记和反馈制度、捐赠图书流通机制以及专门收藏捐赠图书书库和捐赠网络平台等。

高校图书馆;图书捐赠;管理;应用

从历史上看,捐赠图书向来是图书馆丰富馆藏资源,获得珍贵书刊的重要途径之一。而在当前书刊价格不断上涨,购书经费紧张,特别是在当前国家大力倡导勤俭节约、反对浪费的大环境下,补充馆藏资源的最佳方式——图书捐赠,不但可以获得珍贵的、稀缺的以及在图书市场上可能购买不到的文献资料,促进馆藏的丰富性、多样性,还可以大大缓解经费紧张和读者需求之间的矛盾。近年来,高校图书馆对图书捐赠工作也日渐重视,接受来自社会各界捐赠的文献资料也越来越多。而如何有效管理和应用这些捐赠资源,则是摆在高校图书馆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笔者拟结合郑州大学图书馆的捐赠图书情况,针对高校图书馆捐赠图书的管理以及应用问题提出一些粗浅看法,不当之处敬请斧正。

1 高校图书捐赠的现状与问题

1.1 高校图书捐赠主体的广泛性和多元性

就目前高校图书捐赠情况来看,高校图书捐赠主体既有个人也有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而高校图书的个人捐赠主要集中在本校师生、校友特别是将要离校的毕业生,目前这是高校图书个人捐赠的主力军;至于单位捐赠,目前主要是出版社赠书,而其他单位并不多见;社会团体捐赠更主要是国内外学术团体以及友好城市,诸如美国亚洲基金会、国外友好城市、日本科学协会等常常给高校图书馆捐书。当然,高校图书捐赠不仅因为捐赠主体的广泛性,还因为高校图书馆在接受捐赠上的被动性,导致赠书的来源、时间、数量等具有随意性甚至突发性。申言之,高校图书捐赠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和自由性。

1.2 高校图书捐赠文献的参差不齐性

尽管高校图书捐赠中不乏大量学术价值高、应用价值大的图书文献,也存在不少质量低劣的图书。因为捐赠者文化背景、职业、身份、赠书的动机等不尽相同,而他们甚至也对所捐赠图书馆的规模、性质、服务对象以及藏书现状等缺乏应有了解,再加之他们在赠书的数量、品种等方面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而导致一些图书馆所接受的赠书在质量上参差不齐[1],诸如所捐赠图书资料残缺不全、资料陈旧破损、内容浅显、老化等。特别是对于图书馆所接受的多副本、不便收藏的图书无法及时与捐赠者沟通,因为图书馆对于所捐赠图书并不具有处分权,在图书馆无法与捐赠者取得联系时擅自处分了这些质量低下图书后,往往导致图书捐赠者的强烈不满。而且这些所赠图书中,部分质量不高特别是非正规出版物诸如自印图书等,因为在书目描述中缺少有关基本信息,无法对单个赠书者检索参数信息加以设置,这导致图书馆对于捐赠图书管理工作的困难性大增。[2]

1.3 高校捐赠图书利用的低下性

为凸显对图书捐赠者的尊重,高校图书馆在对捐赠图书入库时,一般采用专柜专架。这种模式对于贵重文献的保存方面,较为合理,但是对所有捐赠图书都采取这样的模式管理就并非科学。捐赠图书单独存放、单独管理的最大弊端就是导致读者不宜看到,容易被忽视。读者习惯于到大书库和阅览室查找资料,而赠书文献种类繁多,在管理上则将不同种类的赠书全部存放在一起。一是这些图书存放地点问题;二是所有图书都存放在一起,就必然导致读者很难找到这些资料,这样就不便于读者利用。对捐赠图书的这一管理模式与图书馆“藏以致用,以用促藏”方针相背离,不仅给读者利用图书带来诸多不便,而且还降低了藏书的利用率。

2 完善高校图书捐赠管理的建议

2.1 加强对高校图书馆的宣传

鉴于捐赠者对图书馆的性质、规模、收藏范围、收藏原则等并不十分了解,为此,如果高校图书馆若想得到更多的、更理想的捐赠文献,就必须转变观念,变被动为主动,利用各种机会、通过形式多样的方式积极开展图书捐赠的宣传。诸如有效利用学报、校园广播、各种报纸等媒介宣传和报道赠书的行为以及图书捐赠的意义和途径;也可以利用图书馆板报、宣传栏等大力宣传赠书途径和意义;可以在图书馆主页通过微博、微信等网络方式进行赠书照片展览以及宣传捐赠图书的意义价值等。总之要“通过多种宣传形式扩大图书馆接受捐赠图书的影响,拓展捐赠文献来源”[3]。

2.2 鼓励表彰高校图书捐赠者

首先,对于给高校图书馆捐赠了图书的个人、单位或团体,无论他们捐赠图书的数量有多少、价值有多大都应当一视同仁地给其发感谢函或颁发证书以及回赠纪念品等;其次,对于那些捐赠了大批量或极为珍贵的图书者,就应当对这种事迹积极宣传和报道。可以考虑在图书馆主页头版、大学主页头版、当地有影响的报纸、校园广播等大力进行报道。在通过网络报道时,为了扩大宣传和影响,可以考虑将所捐赠的图书、捐赠现场所拍的照片和视频,结合文字上传到网上,让社会上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图书馆采取上述做法的意义,一方面在于通过上述措施展现对图书捐赠者的尊重和重视,让捐赠者获得应有的自豪感和荣誉感,能更进一步增强捐赠者的热情和积极性;另一方面,通过这种方式也能让众多潜在的图书捐赠者认识到对图书捐赠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如何捐赠有所了解并激发其从事捐赠图书的热情和积极性。对此,有学者指出“使其更加积极主动为图书馆捐赠图书,同时也为图书馆接受赠书创造了积极的环境氛围”[4]。

2.3 提高捐赠图书的质量水平

加强捐赠图书的宣传,建立捐赠奖励机制,但也不能忘记积极提高捐赠图书的质量水平。一是要明确赠书的性质和范围。针对高校图书馆的性质与定位,对于捐赠图书者要求其所赠书的内容要积极、健康、科学规范,而且所捐图书还要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参考意义,适合高校师生教学和科研之需。二是要求所赠图书不要存在残缺和损坏。为便于保存和流通,对于所赠图书应当注意其质量,看所赠图书是否存在严重残损、缺页等,保证图书的完整性。

3 高校捐赠图书的应用

3.1 建立捐赠图书的登记和反馈制度

高校图书馆应积极建立图书捐赠制度,抽调专职人员从事图书捐赠的接受等工作。一是将捐赠者的姓名、职业、单位、详细联系地址和方式、捐赠数量以及捐赠书的有关详细情况等登记在册;二是准备有关证书,对捐赠者发放证书,以资鼓励;三是把捐赠图书的收藏以及利用情况及时反馈给捐赠者,扩大捐赠者的知情权,强化图书馆与捐赠者间的互动与沟通。

3.2 建立捐赠图书的流通机制

为更好发挥捐赠图书的社会价值,高校图书馆应建立捐赠图书的流通机制。对于所捐赠的图书,积极进行筛选和剔除,对于不适合本校图书馆性质与定位的图书,在征得捐赠者同意后,也可以转赠给相关的图书馆等。征求捐赠者的同意是不能忽视的环节,因为捐赠者对该校图书馆捐赠可能处于某种情感,而且捐赠者与受赠者之间在图书的所有权上的定位尚有争议,即使是确保捐赠者知情权的需要,也应当将转赠事宜及时告诉捐赠者。

3.3 建立专门书库收藏捐赠图书

根据郑州大学图书馆近年来接受捐赠图书的情况来看,所接受的捐赠主体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老专家、老教授和社会知名人士;二是在校大学生。针对上述两类捐赠主体和人群的性质,应分别建立专门的书库加以收藏。对于前者,其所赠图书更多系收藏价值和保存价值极高的书籍甚至古籍,或者专业性很高的专著等,对于这些书籍应建立古籍专柜或者专著专柜;对于后者,在校大学生所捐赠的图书往往与学生的专业相关,特别是教材、参考资料和教学参考书等。对于这些与学生学习极为接近的书籍,可以建立专门的书柜加以展示和收藏。诸如郑州大学图书馆针对该类捐赠主体的特点,专门建立了图书漂流书屋,专门收藏此类书籍。

3.4 建立网络图书捐赠系统

在信息化时代,如何将图书捐赠与网络有效衔接,实现图书捐赠的网络化则是摆在高校图书馆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以郑州大学图书馆为例加以阐释。郑州大学图书馆对捐赠图书进行了整理和加工,并建立了郑州大学文库,但是,因为宣传不够,很多读者根本不了解,导致这一“文库”图书的利用率不高。倘若建立了网络平台,充分实现图书馆、捐赠者和读者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沟通,那将是另外一个局面。在这一点上,走在全国前面的是清华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已经在其图书馆网站上建立了集捐赠登记、捐赠统计、展示功能与一体的捐赠管理与服务系统。该系统的前端展示子系统面对的用户,即是捐赠者和普通读者。捐赠者从图书馆的捐赠页面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图书馆所征集与接受捐赠的文献范围、文献的接受条件和入藏标准、接收程序、文献处理方法以及联系方式等等,这样不仅方便了捐赠者对即将捐赠的图书以及程序做到心中有数,也可以强化图书馆在捐赠前对赠书质量有效控制。而且建立图书捐赠网络系统平台,其价值还在于将捐赠者的姓名及时在网页发布,不仅扩大了宣传,还提升了捐赠者的荣誉感和自豪感。对于图书馆工作人员来说,也是非常有意义的,“馆员可以在此管理系统上,全面优化捐赠工作流程,从而实现捐赠工作的自动化管理。”[5]

4 结语

高校图书馆的发展、藏书丰富程度等都与捐赠者对图书捐赠的多少密切相关。但是,在捐赠者捐赠了大量图书后,如何充分发挥这些图书的价值、挖掘其多层次多方面的作用,不断扩大其利用率和流通性,以及如何强化对捐赠图书的管理,特别是如何建立将图书馆、捐赠者和读者三者有机联系的网络互动平台,更是当前高校图书馆面临的紧迫工作。笔者相信,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社会对高校图书馆以及捐赠意义的进一步深入了解和认识,将会有更多的人士投入到图书捐赠的伟业之中,高校图书馆也会进一步强化与捐赠者和读者的深入互动和交流,高校图书馆不仅藏书越来越丰富,而且对整个社会的影响也会越来越深远。

[1]吴建平.高校图书馆赠书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J].图书馆杂志,2006(11):37.

[2]张冬林,杜党军.谈高校图书馆赠书工作——基于兰州大学图书馆捐赠书的实践[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2(1):109-110.

[3]王晓丹.高校图书馆赠书宣传与管理[J].中华医药图书情报杂志,2011(7):35-36.

[4]王晓丹.高校图书馆赠书宣传与管理[J].中华医药图书情报杂志,2011(7):36.

[5]朱海燕.电子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捐赠机制的优化[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2(1):103-104.

G258.6

A

1671-0037(2014)06-56-2

李秀娥(1974.5-),女,本科,助理馆员,研究方向:图书馆学。

猜你喜欢
赠书捐赠者图书
The unusual gym man
山东孙子研究会领导到曲阜师范大学考察交流并赠书
图书推荐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严肃 热烈 履责 收获
班里有个图书角
美国粪便银行接受捐粪,捐赠者一年赚8万元
互动坊
网上捐赠面临新挑战
赠书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