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教育必然要有教师灵魂的舒张

2014-12-28 08:18
基础教育论坛 2014年23期
关键词:应试灵魂生命

季 勇

教育是生命与生命、灵魂与灵魂美好的相遇、浸润,使生命可能性得以充分成全、灵魂得以充分觉醒并走向美好的场所。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好的教育必然要有教师灵魂的舒张、敞亮。

当下的教育以至学校,毋庸讳言,是行政垄断下的应试系统构建和行为实践,并被政绩、产业绑架。在这样的强大的应试机制下,其价值取向、判断标准、存在方式拘囿在官方垄断的应试教育之中,并形成根深蒂固的“应试尺度”。学校则一工厂而已,教师如同加班加点之工人,机械、麻木、行尸走肉,气喘吁吁无休止地忙于应试,工作、生活极度的简化、窄化、粗化。教小学的把自己教成了小学生,教中学的把自己教成了中学生,而且是偏科的学生。

在“应试尺度”下,我们教师失去了“儿童立场”。杜威针对传统教育弊病尖锐地指出,在传统教育中“学校的重心是在儿童之外,在教师、在教科书以及在其他你高兴的任何地方,唯独不在儿童自己即时的本能和活动之中”。他提出书本、教师应是为儿童服务的,主张把教育的重心转移到儿童方面来,使儿童成为教育的主宰。教师应是儿童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的启发者和指导者,彻底改变当时压制儿童自由和窒息儿童发展的传统教育。他提出了“儿童立场”,强调“我们必须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并且以儿童为自己的出发点”。他指出爱好活动是儿童的天性,儿童具有强大的潜在动力,教育必须尊重和利用这种动力。

而我们的教师为了分数可以不计代价而且心安理得,产生很多反常的、极端的、误入歧途的方法,就会引发很多事端,包括很多悲剧。大孝感论坛官方微博上有网友发了一张孝感市一中高三学生在教室内打吊瓶的照片,称之为“史上最刻苦吊瓶班”。图片上,学生一边打吊瓶一边埋头做作业,老师还在学生中巡视。当学生集体选择挂吊瓶学习时,我们的教育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更让全社会为之辛酸。正如张文质老师所说:“辛辛苦苦地做罪人,起早摸黑地干坏事,这个很可怕……所以这种价值的反思很重要。”

去了对真实的自由面对,当我们历史教师撕开一张张鲜亮的画皮后,那些心灵最神圣的、最崇高的殿堂竟然被亵渎、被掩饰、被欺骗,也就陷入了痛苦的心灵分裂。教师不再有对真理的敬畏和无限探求,也就演变成一种盲从,一种集体无意识的认可,一种在功利胁迫下无所作为的胁从。这也造成了当下教师的一种群体现象,失去了对崇高自我内心灵魂的叩问、对神圣教育的终极追问,淹没于芸芸众生中,泯然众人矣,不再有批判的思想和飞翔的翅膀。

最好的学校绝不是设施一流的学校,而是教师一流的学校。我们每一个教师心知肚明,思想被功利温柔乡俘获,激情被分数枷锁钳制,还有多少人有学习的爱好,有朝气蓬勃的理想,有生命的激情,有创造性的冲动?因为我们丢失了灵魂,培养的也是没有灵魂的工具。灵魂乃万物之精,天地之髓,灵类之使,无魂则奄息而颓。

当然,我们也看到当下社会许多“反思型”教师,相对于传统的照本宣科方式,他们更愿意慎重思考教学理念、学生思维以及教学行动的后果与可替代方案等问题。他们的教学直指心性,感悟生命,求真求善求美,帮助和呵护孩子生命的成长,或许是美好教育的契引,更幸运的是与他们灵魂相遇的孩子!

(选自《教师博览·文摘版》2013-5)

猜你喜欢
应试灵魂生命
2021年高考《选修3—4》考点预测及应试策略
体育课“大翻身”须警惕陷入“应试”误区
他有睿智的灵魂 却孤苦修行一生
有趣的灵魂终将相遇(发刊词)
应试写作的文化视角探讨
灵魂树 等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人闲一闲,等一下灵魂
外语不再统一高考是打破应试体制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