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建筑物防雷装置设计技术评价方法探讨

2014-12-30 15:16邢苏丹
科技创新导报 2014年32期
关键词:探讨

邢苏丹

摘 要:建筑物防雷装置技术评价在整个防雷流程中至关重要,它将提前指出防雷设计中存在的问题,预防和控制雷灾事故的发生。该文主要针对高层建筑物进行评价,分析其使用性质、周边环境等特性,并根据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及技术规范,对设计单位所作的防雷设计施工图或方案进行安全有效、技术规范和稳定强制的技术评价探讨。

关键词:防雷装置  技术评价  探讨

中图分类号:G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1(b)-0068-01

根据国家现行的相关规定,防雷装置设计技术评价已作为防雷设计评价行政许可的有效技术依据。其防雷装置的设计是否满足现行的法律法规,决定了该建筑物的防雷措施是否达到抵御相应雷电灾害要求。因此,防雷装置设计技术评价的水平极为重要。该文主要就高层建筑物的防雷装置设计技术评价原理、内容、步骤和要点进行简单介绍。

1 进行防雷装置技术评价时应收集以下材料

(1)规划总平面图1份(原件或复印件,复印件需加盖建设单位公章)。

(2)建筑施工图、电气施工图、弱电施工图、消电施工图。

(3)施工图的全套电子光盘。

(4)收集建筑物的环境资料。

(5)收集当地的气象资料。

2 技术评价方法

根据所收集的资料,并对照相关防雷规范和标准的要求,对高层建筑物防雷装置技术评价从以下几个步骤进行评价,并提出具体的评价要点。

2.1 防雷设计依据、防雷类别的评价

对环境资料、总平面图和建筑施工图进行评价,了解建筑物的位置、周边环境、相关线缆的布置方式、建筑物的结构形式、单体名称、长宽高、层数等等。明确校正系数K的取值,然后根据以下公式计算出年预计雷击次数N。并对照电气设计说明中的防雷设计依据、防雷设计类别等决定整个建筑物的防雷设计是否符合规范要求。了解清楚强弱电系统布线情况、直击雷措施、侧击雷措施、闪电波入侵或引入高电位措施、等电位连接措施、接地形式和接地电阻值的大小等等一些相关的要求。

N=K·Ng·Ae

Ng=0.1Td

式中:N-建筑物年预计雷击次数(次/a)

k-校正系数,在一般情况下取1,在下列情况下取相应数值:位于旷野里孤立的建筑物取2;金属屋面的砖木结构建筑物取1.7;位于河边、湖边、山坡下或山地中土壤电阻率较小处、地下水露头处、土山顶部、山谷风口等处的建筑物,以及特别潮湿的建筑物取1.5。K取1值。

Ng为建筑物所处地区雷击大地的年平均密度[次/(km2·a)];

Ae为与建筑物截收相同雷击次数的等效面积(km2)。

L为建筑物长(m);W为建筑物宽(m);

H为建筑物高(m)。

2.2 电涌保护器的评价

对强电图纸进行评价,并根据配电系统的干线图、配电系统图及电气平面图中的布线情况,观察是否已经在在低压电源线路引入的总配电箱、配电柜处装设Ⅰ级试验的电涌保护器;在屋顶的电梯、正压风机等重要设备配电箱处是否已经装设Ⅱ级试验的电涌保护器。

对消电图纸、弱电图纸进行评价,看看其布线情况以及是否已经在消防控制室与城市”119”报警指挥中心之间联网的进出线路端口、室外监控系统线路分别装设的相适配的信号电涌保护器。

所有设置的电涌保护器参数是否已经符合规范要求,且已在省气象主管机构备案。

2.3 直击雷防护措施的评价

2.3.1 接闪器

接闪器除了常见的接闪杆、接闪带(网)外,还可用建筑物屋顶上的金属物(如栏杆)、金属屋面作接闪器。屋角、屋脊、屋檐和檐角等易受雷击的部位是否已经明敷接闪带,接闪带一般采取直径大于10 mm的镀锌圆钢,其固定支架设置应符合《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010第5.2.6条要求,高度不宜小于150 mm,间距为1 m,拐角处为0.5 m。第三类防雷建筑物的接闪网格不应大于20 m×20 m或24 m×16。当建筑物高度超过滚球半径以上时,接闪带是否设在外墙外表面或屋檐边垂直面上,也可设在外墙外表面或屋檐边垂直面外。接闪器之间应相互连接。

低屋面或裙房屋面若未设置直击雷防护措施,则应按滚球法计算其是否处于屋面接闪器的保护范围内。

2.3.2 引下线

引下线是用于将雷电流从接闪器传输到接地装置并泄放到大地去的媒介。为了确保引下线泄流通道畅通无阻。引下线应沿建筑物四周和内庭院四周均匀对称布置,且第三类防雷建筑物的平均间距不应大于25 m,并利用建筑物内柱主筋分别与屋面接闪带、接地装置相互连接,形成可靠电气通道。

检查屋面防雷平面图中标明的引下线数量和位置应与基础接地平面图中的引下线数量和位置相对应。

分析建筑物的自然引下线是否少于10根,少于10根的建筑物是否已经采取相应的防接触电压和跨步电压的措施,并符合《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010第4.5.6条第1款、第2款的规定。

2.3.3 接地装置

接地装置是接地体和接地线的总合,是防雷装置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接地电阻满足规范要求的前提下,防雷接地可以和其他接地共用接地装置。

现如今利用建筑物的基础钢筋作为自然接地装置已被广泛应用,它具有有利于雷电流的流散、不必担心维护、寿命又长等优点,接地装置应与引下线相连接。

2.4 其他防护措施的评价

侧击雷:如果建筑物高度超过滚球半径以上,那么最高外露阳台、挑梁等水平突出物体是否已采取相应的防雷措施。侧击雷防护措施应满足《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010第4.3.9条、第4.4.8条规定。

闪电波侵入:检查所有突出屋面的金属构件和屋面电气设备金属外壳及保护钢管等是否已采取相应的防雷措施。固定在建筑物上的航空障碍灯等及其他用电设备和线路应符合《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010第4.5.4条规定。进出建筑物的电缆埋地引入时电缆金属外皮、金属管道应与就近防雷接地装置相连。

等电位:是否已设总等电位联结端子箱,并将建筑物内保护干线、设备进线总管、建筑物金属构件等进行联结。

接地电阻值:是否明确接地电阻值的大小。

屋面若设置了采光玻璃顶,且其玻璃是采用什么材质的且是否符合安全要求。

3 结语

技术评价是一项综合性的防雷工作,要求评价人员不仅对工作流程要清楚,而且还要熟悉规范、防雷工程设计及现场的实践经验,才能对发挥高效而准确的技术评价。以上几个方面是本人对高层建筑物进行评价,总结得出的内容。技术评价人员应细心认真,将施工图纸中设计上出现的问题及时提出,这样才会使在防雷设计规范化,并且在施工时达到安全、合理、经济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GB 50057-2010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S].

[2] GB50343-2012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S].endprint

摘 要:建筑物防雷装置技术评价在整个防雷流程中至关重要,它将提前指出防雷设计中存在的问题,预防和控制雷灾事故的发生。该文主要针对高层建筑物进行评价,分析其使用性质、周边环境等特性,并根据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及技术规范,对设计单位所作的防雷设计施工图或方案进行安全有效、技术规范和稳定强制的技术评价探讨。

关键词:防雷装置  技术评价  探讨

中图分类号:G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1(b)-0068-01

根据国家现行的相关规定,防雷装置设计技术评价已作为防雷设计评价行政许可的有效技术依据。其防雷装置的设计是否满足现行的法律法规,决定了该建筑物的防雷措施是否达到抵御相应雷电灾害要求。因此,防雷装置设计技术评价的水平极为重要。该文主要就高层建筑物的防雷装置设计技术评价原理、内容、步骤和要点进行简单介绍。

1 进行防雷装置技术评价时应收集以下材料

(1)规划总平面图1份(原件或复印件,复印件需加盖建设单位公章)。

(2)建筑施工图、电气施工图、弱电施工图、消电施工图。

(3)施工图的全套电子光盘。

(4)收集建筑物的环境资料。

(5)收集当地的气象资料。

2 技术评价方法

根据所收集的资料,并对照相关防雷规范和标准的要求,对高层建筑物防雷装置技术评价从以下几个步骤进行评价,并提出具体的评价要点。

2.1 防雷设计依据、防雷类别的评价

对环境资料、总平面图和建筑施工图进行评价,了解建筑物的位置、周边环境、相关线缆的布置方式、建筑物的结构形式、单体名称、长宽高、层数等等。明确校正系数K的取值,然后根据以下公式计算出年预计雷击次数N。并对照电气设计说明中的防雷设计依据、防雷设计类别等决定整个建筑物的防雷设计是否符合规范要求。了解清楚强弱电系统布线情况、直击雷措施、侧击雷措施、闪电波入侵或引入高电位措施、等电位连接措施、接地形式和接地电阻值的大小等等一些相关的要求。

N=K·Ng·Ae

Ng=0.1Td

式中:N-建筑物年预计雷击次数(次/a)

k-校正系数,在一般情况下取1,在下列情况下取相应数值:位于旷野里孤立的建筑物取2;金属屋面的砖木结构建筑物取1.7;位于河边、湖边、山坡下或山地中土壤电阻率较小处、地下水露头处、土山顶部、山谷风口等处的建筑物,以及特别潮湿的建筑物取1.5。K取1值。

Ng为建筑物所处地区雷击大地的年平均密度[次/(km2·a)];

Ae为与建筑物截收相同雷击次数的等效面积(km2)。

L为建筑物长(m);W为建筑物宽(m);

H为建筑物高(m)。

2.2 电涌保护器的评价

对强电图纸进行评价,并根据配电系统的干线图、配电系统图及电气平面图中的布线情况,观察是否已经在在低压电源线路引入的总配电箱、配电柜处装设Ⅰ级试验的电涌保护器;在屋顶的电梯、正压风机等重要设备配电箱处是否已经装设Ⅱ级试验的电涌保护器。

对消电图纸、弱电图纸进行评价,看看其布线情况以及是否已经在消防控制室与城市”119”报警指挥中心之间联网的进出线路端口、室外监控系统线路分别装设的相适配的信号电涌保护器。

所有设置的电涌保护器参数是否已经符合规范要求,且已在省气象主管机构备案。

2.3 直击雷防护措施的评价

2.3.1 接闪器

接闪器除了常见的接闪杆、接闪带(网)外,还可用建筑物屋顶上的金属物(如栏杆)、金属屋面作接闪器。屋角、屋脊、屋檐和檐角等易受雷击的部位是否已经明敷接闪带,接闪带一般采取直径大于10 mm的镀锌圆钢,其固定支架设置应符合《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010第5.2.6条要求,高度不宜小于150 mm,间距为1 m,拐角处为0.5 m。第三类防雷建筑物的接闪网格不应大于20 m×20 m或24 m×16。当建筑物高度超过滚球半径以上时,接闪带是否设在外墙外表面或屋檐边垂直面上,也可设在外墙外表面或屋檐边垂直面外。接闪器之间应相互连接。

低屋面或裙房屋面若未设置直击雷防护措施,则应按滚球法计算其是否处于屋面接闪器的保护范围内。

2.3.2 引下线

引下线是用于将雷电流从接闪器传输到接地装置并泄放到大地去的媒介。为了确保引下线泄流通道畅通无阻。引下线应沿建筑物四周和内庭院四周均匀对称布置,且第三类防雷建筑物的平均间距不应大于25 m,并利用建筑物内柱主筋分别与屋面接闪带、接地装置相互连接,形成可靠电气通道。

检查屋面防雷平面图中标明的引下线数量和位置应与基础接地平面图中的引下线数量和位置相对应。

分析建筑物的自然引下线是否少于10根,少于10根的建筑物是否已经采取相应的防接触电压和跨步电压的措施,并符合《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010第4.5.6条第1款、第2款的规定。

2.3.3 接地装置

接地装置是接地体和接地线的总合,是防雷装置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接地电阻满足规范要求的前提下,防雷接地可以和其他接地共用接地装置。

现如今利用建筑物的基础钢筋作为自然接地装置已被广泛应用,它具有有利于雷电流的流散、不必担心维护、寿命又长等优点,接地装置应与引下线相连接。

2.4 其他防护措施的评价

侧击雷:如果建筑物高度超过滚球半径以上,那么最高外露阳台、挑梁等水平突出物体是否已采取相应的防雷措施。侧击雷防护措施应满足《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010第4.3.9条、第4.4.8条规定。

闪电波侵入:检查所有突出屋面的金属构件和屋面电气设备金属外壳及保护钢管等是否已采取相应的防雷措施。固定在建筑物上的航空障碍灯等及其他用电设备和线路应符合《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010第4.5.4条规定。进出建筑物的电缆埋地引入时电缆金属外皮、金属管道应与就近防雷接地装置相连。

等电位:是否已设总等电位联结端子箱,并将建筑物内保护干线、设备进线总管、建筑物金属构件等进行联结。

接地电阻值:是否明确接地电阻值的大小。

屋面若设置了采光玻璃顶,且其玻璃是采用什么材质的且是否符合安全要求。

3 结语

技术评价是一项综合性的防雷工作,要求评价人员不仅对工作流程要清楚,而且还要熟悉规范、防雷工程设计及现场的实践经验,才能对发挥高效而准确的技术评价。以上几个方面是本人对高层建筑物进行评价,总结得出的内容。技术评价人员应细心认真,将施工图纸中设计上出现的问题及时提出,这样才会使在防雷设计规范化,并且在施工时达到安全、合理、经济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GB 50057-2010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S].

[2] GB50343-2012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S].endprint

摘 要:建筑物防雷装置技术评价在整个防雷流程中至关重要,它将提前指出防雷设计中存在的问题,预防和控制雷灾事故的发生。该文主要针对高层建筑物进行评价,分析其使用性质、周边环境等特性,并根据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及技术规范,对设计单位所作的防雷设计施工图或方案进行安全有效、技术规范和稳定强制的技术评价探讨。

关键词:防雷装置  技术评价  探讨

中图分类号:G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1(b)-0068-01

根据国家现行的相关规定,防雷装置设计技术评价已作为防雷设计评价行政许可的有效技术依据。其防雷装置的设计是否满足现行的法律法规,决定了该建筑物的防雷措施是否达到抵御相应雷电灾害要求。因此,防雷装置设计技术评价的水平极为重要。该文主要就高层建筑物的防雷装置设计技术评价原理、内容、步骤和要点进行简单介绍。

1 进行防雷装置技术评价时应收集以下材料

(1)规划总平面图1份(原件或复印件,复印件需加盖建设单位公章)。

(2)建筑施工图、电气施工图、弱电施工图、消电施工图。

(3)施工图的全套电子光盘。

(4)收集建筑物的环境资料。

(5)收集当地的气象资料。

2 技术评价方法

根据所收集的资料,并对照相关防雷规范和标准的要求,对高层建筑物防雷装置技术评价从以下几个步骤进行评价,并提出具体的评价要点。

2.1 防雷设计依据、防雷类别的评价

对环境资料、总平面图和建筑施工图进行评价,了解建筑物的位置、周边环境、相关线缆的布置方式、建筑物的结构形式、单体名称、长宽高、层数等等。明确校正系数K的取值,然后根据以下公式计算出年预计雷击次数N。并对照电气设计说明中的防雷设计依据、防雷设计类别等决定整个建筑物的防雷设计是否符合规范要求。了解清楚强弱电系统布线情况、直击雷措施、侧击雷措施、闪电波入侵或引入高电位措施、等电位连接措施、接地形式和接地电阻值的大小等等一些相关的要求。

N=K·Ng·Ae

Ng=0.1Td

式中:N-建筑物年预计雷击次数(次/a)

k-校正系数,在一般情况下取1,在下列情况下取相应数值:位于旷野里孤立的建筑物取2;金属屋面的砖木结构建筑物取1.7;位于河边、湖边、山坡下或山地中土壤电阻率较小处、地下水露头处、土山顶部、山谷风口等处的建筑物,以及特别潮湿的建筑物取1.5。K取1值。

Ng为建筑物所处地区雷击大地的年平均密度[次/(km2·a)];

Ae为与建筑物截收相同雷击次数的等效面积(km2)。

L为建筑物长(m);W为建筑物宽(m);

H为建筑物高(m)。

2.2 电涌保护器的评价

对强电图纸进行评价,并根据配电系统的干线图、配电系统图及电气平面图中的布线情况,观察是否已经在在低压电源线路引入的总配电箱、配电柜处装设Ⅰ级试验的电涌保护器;在屋顶的电梯、正压风机等重要设备配电箱处是否已经装设Ⅱ级试验的电涌保护器。

对消电图纸、弱电图纸进行评价,看看其布线情况以及是否已经在消防控制室与城市”119”报警指挥中心之间联网的进出线路端口、室外监控系统线路分别装设的相适配的信号电涌保护器。

所有设置的电涌保护器参数是否已经符合规范要求,且已在省气象主管机构备案。

2.3 直击雷防护措施的评价

2.3.1 接闪器

接闪器除了常见的接闪杆、接闪带(网)外,还可用建筑物屋顶上的金属物(如栏杆)、金属屋面作接闪器。屋角、屋脊、屋檐和檐角等易受雷击的部位是否已经明敷接闪带,接闪带一般采取直径大于10 mm的镀锌圆钢,其固定支架设置应符合《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010第5.2.6条要求,高度不宜小于150 mm,间距为1 m,拐角处为0.5 m。第三类防雷建筑物的接闪网格不应大于20 m×20 m或24 m×16。当建筑物高度超过滚球半径以上时,接闪带是否设在外墙外表面或屋檐边垂直面上,也可设在外墙外表面或屋檐边垂直面外。接闪器之间应相互连接。

低屋面或裙房屋面若未设置直击雷防护措施,则应按滚球法计算其是否处于屋面接闪器的保护范围内。

2.3.2 引下线

引下线是用于将雷电流从接闪器传输到接地装置并泄放到大地去的媒介。为了确保引下线泄流通道畅通无阻。引下线应沿建筑物四周和内庭院四周均匀对称布置,且第三类防雷建筑物的平均间距不应大于25 m,并利用建筑物内柱主筋分别与屋面接闪带、接地装置相互连接,形成可靠电气通道。

检查屋面防雷平面图中标明的引下线数量和位置应与基础接地平面图中的引下线数量和位置相对应。

分析建筑物的自然引下线是否少于10根,少于10根的建筑物是否已经采取相应的防接触电压和跨步电压的措施,并符合《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010第4.5.6条第1款、第2款的规定。

2.3.3 接地装置

接地装置是接地体和接地线的总合,是防雷装置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接地电阻满足规范要求的前提下,防雷接地可以和其他接地共用接地装置。

现如今利用建筑物的基础钢筋作为自然接地装置已被广泛应用,它具有有利于雷电流的流散、不必担心维护、寿命又长等优点,接地装置应与引下线相连接。

2.4 其他防护措施的评价

侧击雷:如果建筑物高度超过滚球半径以上,那么最高外露阳台、挑梁等水平突出物体是否已采取相应的防雷措施。侧击雷防护措施应满足《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010第4.3.9条、第4.4.8条规定。

闪电波侵入:检查所有突出屋面的金属构件和屋面电气设备金属外壳及保护钢管等是否已采取相应的防雷措施。固定在建筑物上的航空障碍灯等及其他用电设备和线路应符合《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010第4.5.4条规定。进出建筑物的电缆埋地引入时电缆金属外皮、金属管道应与就近防雷接地装置相连。

等电位:是否已设总等电位联结端子箱,并将建筑物内保护干线、设备进线总管、建筑物金属构件等进行联结。

接地电阻值:是否明确接地电阻值的大小。

屋面若设置了采光玻璃顶,且其玻璃是采用什么材质的且是否符合安全要求。

3 结语

技术评价是一项综合性的防雷工作,要求评价人员不仅对工作流程要清楚,而且还要熟悉规范、防雷工程设计及现场的实践经验,才能对发挥高效而准确的技术评价。以上几个方面是本人对高层建筑物进行评价,总结得出的内容。技术评价人员应细心认真,将施工图纸中设计上出现的问题及时提出,这样才会使在防雷设计规范化,并且在施工时达到安全、合理、经济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GB 50057-2010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S].

[2] GB50343-2012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S].endprint

猜你喜欢
探讨
刍议小学足球教学的训练教学方法
关于现代路桥设计构思及问题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