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滨水湿地景观的营造

2014-12-30 09:02张小茜汤晋张文豹
科技创新导报 2014年32期
关键词:景观营造规划设计

张小茜+汤晋+张文豹

摘 要:结合对上海炮台湾湿地公园、浦东世博公园和外滩滨水区的调研分析,该文探讨了从“生态条件、使用功能、景观形态”这三个重要方面深入挖掘和利用滨水湿地自身的地理、景观、文化、发展的内涵,趋利避害,充分发挥景观设计特点,打造独特的、生态的、具有先进理念和最新技术的“既好看又好用”的滨水湿地景观。

关键词:滨水湿地  景观营造  规划设计  景观构建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1(b)-0128-05

随着各地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的滨水湿地区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为了更好的开展滨水湿地区的景观设计,充分了解城市滨水湿地景观的发展趋势,特针对位于经济发达地区的上海市滨水湿地景观进行了调研。此次主要结合了上海炮台湾湿地公园、浦东世博公园和外滩滨水区改造等三处具有城市中心区滨水、湿地景观特色和代表性的优秀案例,对滨水湿地景观的营造进行分析。

1 项目概况

上海炮台湾湿地公园、世博公园和外滩滨水区改造项目均为上海近年来滨水景观设计的优秀作品,在滨水湿地景观营造上,三个项目因自然地理条件的不同、功能的不同而各具特色。

1.1 上海炮台湾湿地公园

位于黄浦江与长江交汇处,东濒长江、黄浦江,南起塘后支路,北至宝杨路,占地55 hm2,沿江岸线约2 km,曾是长江出海口冲击形成的平原。公园东南部有约有5.38 hm2滩涂地,其上野生水草旺盛,是城市中难得的自然原生态湿地,西南角为著名的吴淞口,是上海市的“水上门户”,因借地形建成水师炮台,故得名炮台湾。20世纪60年代,该处为上海第五钢铁厂钢渣下料回填处,因此土壤污染较为严重。结合丰富的滨水湿地景观、悠久的历史文化背景、充满艺术可塑性的钢渣地貌、颜色独特的矿物质水体等元素,公园的规划设计以改善生态环境,弘扬历史文化,还其黄浦江与长江交汇处独一无二的地理优势和自然风貌为目标,在生态恢复、环境更新、文化重建的基础上,创造出以人为本的多重含义的生态景观,打造出集文化和生态于一体的综合公园。

1.2 上海浦东世博公园

南至浦明路,北临黄浦江,东至白莲径,西起打浦路隧道,规划用地面积约29亩。该公园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发挥着世博会期间大量人流集散、休憩、遮荫和娱乐的功能。世博会后,园区成为上海城市中心绿地之一。浦东世博公园规划以人为本,优化环境,提高品味,力求打造一个具有优美环境、丰富文化艺术内涵,兼具环境效益、经济效盆和社会效益的景观绿地。

1.3 外滩滨水区改造

外滩滨水区是上海最具代表性的城市空间之一。为了改善外滩地区浦江沿岸的交通状况,上海将外滩沿岸繁忙的过境交通引入地下,将地面道路缩减为双向四车道,将释放出来的城市空间进行了高标准的改造,营造标志性的城市空间形象,使之符合上海外滩的国际地位。原来的外滩步道见证了新上海的崛起,但1.8 km的滨水步道却没有为游人提供可以直接参与到城市动感和活力中的途径,只是“供游客游览的外滩”。因此,在此次的改造中,提供“可供游客和市民日常享用的外滩”是主要的目的。在规划设计中,设计师利用大量的台阶,使游人能快捷的登上滨江观景步道、便宜的从外滩进入城市街道;并通过简约的绿化设计,挑高的观景路线,拉近了人与建筑的距离。

2 滨水湿地景观设计策略和景观空间建构

从此次调研的三个项目可以看出,设计师在设计中以生态、空间及功能三要素的互动为前提,确定设计策略、建构景观空间,打造出“既好看又好用”的滨水湿地景观。

2.1 基于生态条件的设计

如炮台湾公园设置了若干游人无法进入的湿地小岛,保护湿地景观。在基于生态恢复的设计中,可以通过研究水文、土壤,恢复水体和土壤功能;通过植物群落的再建和动物栖息地的完善,恢复湿地生境,人为扩大和再建滩涂,吸引蟹类、鸟类的栖息。在基于适度改造的设计中,通过对水环境的改造利用,营造多类型、多尺度的湿地水体景观,通过对植被的调整和利用,形成空间丰富、季相鲜明的稳定植物种群,进而为湿地动物提供适宜的栖息环境。

2.2 满足使用功能的设计

湿地公园与其他普通公园的功能定位应有所不同,由于其特殊的基底,使湿地公园不仅是作为观赏、游览和休憩之地,同时还兼具科普、生态保护等功能。对于湿地公园功能性设计,首先要适应场地,与现状湿地资源相对应,不干扰;其次要分析项目特异性,通过强调基底条件的特异性、景观环境的特异性,优化强调湿地固有特征,实现特色化湿地景观。

2.3 建构景观空间的设计

景观空间是湿地生态与功能的外在表现,因此对景观空间的建构应与生态环境以及使用功能相协。如炮台湾公园的湿地是“线”与“面”的结合,包含矿物质溪流形成的湿地景观和沿江滩涂湿地景观;而浦东世博公园的湿地则是线性空间,以河道和人工水景串联而成。

3 多种模式的滨水湿地景观

在上海炮台湾湿地公园、浦东世博公园和外滩滨水区三个项目中,充分结合了基地原有条件,运用了多种多样的景观造景方法来体现滨水湿地的景观特色。

3.1 湿地

在此次调研的三个项目中,真正的自然湿地景观较少,基本是结合滨水景观,打造了人工湿地。如浦东世博公园,充分利用江岸边的水塘、河道,通过人工的手法,如叠水、水池、喷泉等,将整个公园以水相连,形成人工水景和自然水景两种形式。而炮台湾公园则主要利用矿渣形成的低谷与山坡形成的河道,利用充满野趣的植物和木栈道,打造了湿地水景效果(如图1)。

3.2 漫滩

漫滩是天然形成的一种滨水湿地景观。因炮台湾公园的滨水湿地漫滩位于长江入海口,具有自然的先决条件。在这里,结合植物和抛石景观,漫滩的景观显得合理自然。与江水浑然一色的漫滩,从视觉上降低了水面与岸的高差,它不仅延伸了陆地,也扩大了江面,使江与岸的过渡天衣无缝。漫滩湿地的使用对自然条件的要求很高,对河道的宽度、位置、水流速度、水的清洁度等都有特殊要求,否则很容易堆积垃圾。endprint

3.3 抛石

在上述三个项目参观过程中,我们多次看到抛石的滨水造景手法。炮台湾公园是效果较好的一个例子。公园沿入海口的黄埔江面大量采用了抛石手法。据设计师介绍,他们根据潮水的落差,特意扩大了抛石的面积。大面积的卵石抛石,成为公园的一大特色景观,不仅提高了观江景的安全性,而且通过抛石的手段,结合拦水坝的建造,使漫滩的面积逐年扩大,加以各类水生植物的栽植,大大提高了此处的生态效益(如图2)。

世博公园的抛石效果则明显不如炮台湾公园。一是浦东世博公园在黄浦江一侧,江面距离较窄,城市河道垃圾较多,水流速度较慢,垃圾容易堆积在抛石上,清理也非常困难;二是世博公园的抛石多使用棱角分明的毛石,相对生硬且容易截留垃圾(如图3)。

滨水湿地景观可以根据潮水消落的规律,采用抛石手法,但需结合水流速度和实地环境设计。

3.4 观景平台

观景平台是滨水景观不可或缺的元素。然而不同地点的观景平台,其效果也不一样。在外滩滨水区改造项目中,观景平台以简单大方的花岗岩为主,点缀有挑高木质平台,使观景平台成为城市老建筑的大阳台;而浦东世博公园的观景平台结合老码头的改造,以宽大开敞为主,保证其人流疏散的要求,也为世博的庆典活动提供场地。炮台湾公园的观景平台则分为两种,有的是小巧玲珑的木构架,从芦苇丛中伸出,别有一番野趣;有的是低栏杆的大平台,深入江边漫滩,提供游人亲水的绝佳场所。

4 极具特色的现代公园景观营造

4.1 生态科技景观的营造

生态环保是现代景观设计的基本要素之一。从细节来看,在这三个项目中不论是铺装材料的使用、建筑材料的使用、还是坐凳、标识材料都力求环保。根据统计,在此次调研中我们看到的铺地材料中属于环保材料多达8种之多:炮台湾公园中使用的有陶土砖、透水砖、透水混凝土;浦东世博公园中使用的有透水骨料地坪、枕木、毛石、火山岩弹石、杉木桩等,外滩滨水区虽然使用的是大面积花岗岩铺地,但在树池的应用上选择了透水树池箅子。在桥梁和建筑设计上,以钢结构和木结构为主:世博公园的景观桥,采用了钢构架,木装饰、木踏步,整个桥梁既朴实典雅,又充满时尚感和灵气,而园区坐凳则普遍采用了木结构和花坛、景墙的结合,充满趣味。从宏观来看,此次调研的项目,尤其是炮台湾和浦东世博公园都在积极采用生态技术。在这些项目中,覆土建筑、垂直绿化、风能和太阳能都较为普遍。在浦东世博公园中,覆土厕所,垂直绿化的管理房与园区景观融为一体;在炮台湾湿地公园,风能和太阳能为路灯提供电力,体量较大的河口湿地科技馆则采用了垂直绿化。在炮台湾湿地公园,有一处贝壳广场,以贝壳造型的张拉膜天棚,充分运用了声学原理,打造了不用音响的天然剧场(如图4、图5)。

4.2 精细植物景观的营造

植物造景精细化是目前景观营造的主要趋势。在这里,“精细”体现在植物选择、植物配置、地形处理等三个方面。

在植物选择上,三个项目均结合各自的特点。炮台湾公园精心选择了抗性强、耐水湿的滨水植物,滨江湿地选用了以蒲草、芦苇、三棱莎草等粗放型植物、内河溪流边配置了再力花、空心菜、野慈姑、菖蒲、美人蕉等多个品种;地被植物选用了络石、长春蔓等耐阴易活的野生品种;在骨干树种的选择上,多采用了色彩丰富的色叶树种,如银杏、乌桕、紫叶梅、榆树、榉树、枫香等,充分展现了湿地公园的生物多样性和野趣。在大草坪上,可以看见为春季一年生花卉做好的圃地,以花境作为大面积草坪广场的点缀(如图6)。

在植物配置上,多采用了群落式的配置形式,以做大型盆景的手法来打造细部的植物景观,更可见其精细。在炮台湾和浦东世博公园,设计师在植物配置上,很少采用灌木大面积栽植的形式。在世博公园,我们特别留意了湿地景观周边的配置,从临水植物到挺水植物再到浮水植物,一处小小水塘边的植物配置种类可以达到十几种;而在炮台湾湿地公园,游船码头边一处拐角绿地上,从高层主干造型乔木到中层观花和常绿灌木,再到下层小灌木、花卉、地被,每种植物也就1~2株,但品种可达7~8种,常绿和落叶搭配、高的和矮的搭配、彩色的和绿色的搭配,且苗木形态优美,组合在一起,使小小的一片绿地成为建筑边的大型盆景。

在地形处理上,最能体现精细的就是公园各处的草坪。炮台湾湿地公园和浦东世博公园的草坪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草坪面积都较大,但这些大面积的草坪就像是铺上了地毯,没有坑洼、没有鼓包、颜色纯正,修剪到位。其放坡角度的顺滑、与道路交接处的整齐都让人折服。在炮台湾湿地公园,平整的大面积草坪成为婚纱摄影的胜地,配以外围疏落的乔木,更显得其大气。

4.3 铺装细节

这三个项目的景观营造中,对于铺装、街具、栏杆、标识等细节也十分留心。在推广生态技术的前提下,公园的铺装样式和材质多种多样,既充满情趣,也保证了其生态效益。铺装的样式有石材与透水混凝土的结合,有火山岩弹石与透水混凝土的结合、有石材与杉木桩的结合、有透水混凝土与青砖、陶土砖的结合,不同石材肌理和颜色的搭配,使漫步在一条条游步道上成为一种艺术的享受。同时,我们还看到多处采用了立式排水口,不论是外滩不锈钢排水孔、还是公园内简易的路牙排水,都体现出一种现代的设计理念(如图7)。

5 营造优秀滨水景观的要素

此次对上海三处环境不同、风格迥异的优秀滨水景观的调研,让我们深切的感受到:成功的滨水景观案例中,虽然滨水和湿地是永恒不变的主题,但对于水景的利用手法却各有千秋;之所以获得成功,以下几点要素是不可缺少的:对现状的深入分析,对不良因素的恰当改造和对景观特色的多角度挖掘。

5.1 对现状的深入分析

上海炮台湾公园是吴淞口炮台的遗址,目前炮台尚存、硝烟不再;同时它也是60年代大炼钢铁的时代的证明,一堆堆钢渣形成的滩涂、一处处颜色特异的溪流,都展现着人类工业文明的遗迹;另一方面,它还是黄浦江入江口,拥有宽阔的江面、平直的天际线。这些是上海炮台湾公园的特色,不论是江景的宏伟还是钢渣的污染,都是它不可抹去的印记,如何利用有利或不利的因素,并且把它们和谐的融合在一起,转变为滨水景区独一无二的吸引点,正是对设计师和建设者的考验。而对于浦东世博公园的设计,则以低调的为世博会提供一处优美的后花园,一方面确保其疏散人流的重要功能,另一方面,以黄浦江为背景,以生态、低碳理念为精髓,成为世博会和上海的绿肺,同时以简练大气的植物种植和铺装模式作为世博会庞大展示区的延伸,并为其画上完美的句号。正是对景区现状的深入分析,并据此考虑如何趋利避害,才能为后续的设计打好基础,为景区提炼出灵魂。endprint

5.2 对不良因素的恰当改造

任何景区的新建都面临着一些难以逾越的难题。炮台湾湿地公园面临的是如何改造矿渣滩涂,包括对矿渣污染的弱化、植物的选择、与周边景观的融合等难题,而外滩滨水区则面临着植物景观与建筑景观的矛盾、观景区与周边交通的衔接、有限的区域如何进行最大化的利用等等。在此次调研的三个项目中,设计师并没有欲盖弥彰的掩藏这些问题,而是巧妙的利用了这些难题,把它们化解为特色,带着游人一起来正视它们。在有着“小九寨沟”之称的上海炮台湾湿地公园滨水区,人们除了能看到美丽的江景,还能通过一座座各式各样的小桥和蜿蜒的园路步道看到浅蓝色的溪流,这正是设计师对矿渣滩涂的处理方式:以矿渣形成的河道和山坡,自然打造出含有矿物质特别色彩的水道;一边展现奇幻的美景,一边告诉游客污染的严峻。在矿渣上,栽植的是抗性极强的夹竹桃、芦苇、蒲草等植物,将矿渣进行逐步的生态转化。公园刻意保留了一个人工开挖的矿坑,利用多种攀援植物衬托出陡峭的石壁,以精致的沙石盆景和多肉植物,营造层次丰富的戈壁花园,贯穿以深浅不一的蓝色叠水,真正做出了一个精致的小九寨沟。值得一提的是,矿坑花园的铺装中,局部刻意的采用了矿石铺地,让人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会有所思考(如图8)。

5.3 对景观特色的多角度挖掘

任何一处景区,都有不同的观赏角度可以挖掘。只从其单一的一面考虑,势必会使景观单调乏味。尤其是城市滨水景观,本来就较为单一,必须辅以人工造景。如果单从其湿地、滨水的特色来看,观赏一遍就可以让游客了然于心,再看二遍,亦无新鲜感。此次调研的三个景区,在对景观特色的多角度挖掘方面,都有其优点。炮台湾湿地公园,在整个园区的设计上,没有局限于“湿地”的特色,而是在充分利用湿地、滨江元素同时,挖掘公园传统的景观主题,打造了草木葱茏、野趣盎然、草坪鲜花等多种景观美景;挖掘环保主题,打造了矿坑花园、蓝色小溪等多个环保主题景点;挖掘爱国主义教育主题,打造了吴淞口炮台广场;挖掘生态低碳科技主题,建造了河口生态科技馆;挖掘科普教育主题,设置了观鸟平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科普景点。浦东世博公园除了充分利用滨江观景的亮点,大打生态牌,不论是在垂直绿化、覆土建筑的使用,还是对原有龙门吊码头的保留,都为公园增加了充满趣味的观赏点。甚至是在铺地材质的使用上,从透水混凝土的大面积铺设、到火山岩弹石的排水沟、到枕木汀步,再到杉木桩小径,可谓种类繁多,样样环保。外滩滨水区改造,在广场上特意劈出空地保留了欧式风格的古老气象台,并装饰以红白相间的鲜明色彩,以欧式花窗深化其风格,体现外滩的历史文化;设置平整宽阔的陈毅广场,突出陈毅雕像,体现上海的红色革命历史;打造现代金融广场,以华尔街捐赠的公牛雕塑为观景点,体现上海的金融中心地位。在强化外滩观景步道的同时,保留了黄埔公园和外滩源绿地,为外滩这样一个以硬质铺装为主的城市广场型滨水景观带增添了宝贵的绿色景观。

6 结语

无论是具有历史意义的炮台湾公园,还是充满体现世博理念的浦东世博公园,以及历史感和现代感并存的外滩滨水区,都在规划设计时充分考虑和挖掘了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并以此为主线,打造滨水景观具有个性特色的标志性景观。只有紧紧围绕“生态条件、使用功能、景观形态”这三个重要方面,深入挖掘和利用湿地自身的地理、景观、文化、发展的内涵,才能打造出一个独特的、生态的、具有先进理念和最新技术的“既好看又好用”的城市湿地公园。

参考文献

[1] 成玉宁.湿地公园设计[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2] 张丹,张潇潇.工业废弃滩涂的景观重建—上海炮台湾湿地森林公园规划设计[J].风景园林,2006(2):36-39.endprint

5.2 对不良因素的恰当改造

任何景区的新建都面临着一些难以逾越的难题。炮台湾湿地公园面临的是如何改造矿渣滩涂,包括对矿渣污染的弱化、植物的选择、与周边景观的融合等难题,而外滩滨水区则面临着植物景观与建筑景观的矛盾、观景区与周边交通的衔接、有限的区域如何进行最大化的利用等等。在此次调研的三个项目中,设计师并没有欲盖弥彰的掩藏这些问题,而是巧妙的利用了这些难题,把它们化解为特色,带着游人一起来正视它们。在有着“小九寨沟”之称的上海炮台湾湿地公园滨水区,人们除了能看到美丽的江景,还能通过一座座各式各样的小桥和蜿蜒的园路步道看到浅蓝色的溪流,这正是设计师对矿渣滩涂的处理方式:以矿渣形成的河道和山坡,自然打造出含有矿物质特别色彩的水道;一边展现奇幻的美景,一边告诉游客污染的严峻。在矿渣上,栽植的是抗性极强的夹竹桃、芦苇、蒲草等植物,将矿渣进行逐步的生态转化。公园刻意保留了一个人工开挖的矿坑,利用多种攀援植物衬托出陡峭的石壁,以精致的沙石盆景和多肉植物,营造层次丰富的戈壁花园,贯穿以深浅不一的蓝色叠水,真正做出了一个精致的小九寨沟。值得一提的是,矿坑花园的铺装中,局部刻意的采用了矿石铺地,让人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会有所思考(如图8)。

5.3 对景观特色的多角度挖掘

任何一处景区,都有不同的观赏角度可以挖掘。只从其单一的一面考虑,势必会使景观单调乏味。尤其是城市滨水景观,本来就较为单一,必须辅以人工造景。如果单从其湿地、滨水的特色来看,观赏一遍就可以让游客了然于心,再看二遍,亦无新鲜感。此次调研的三个景区,在对景观特色的多角度挖掘方面,都有其优点。炮台湾湿地公园,在整个园区的设计上,没有局限于“湿地”的特色,而是在充分利用湿地、滨江元素同时,挖掘公园传统的景观主题,打造了草木葱茏、野趣盎然、草坪鲜花等多种景观美景;挖掘环保主题,打造了矿坑花园、蓝色小溪等多个环保主题景点;挖掘爱国主义教育主题,打造了吴淞口炮台广场;挖掘生态低碳科技主题,建造了河口生态科技馆;挖掘科普教育主题,设置了观鸟平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科普景点。浦东世博公园除了充分利用滨江观景的亮点,大打生态牌,不论是在垂直绿化、覆土建筑的使用,还是对原有龙门吊码头的保留,都为公园增加了充满趣味的观赏点。甚至是在铺地材质的使用上,从透水混凝土的大面积铺设、到火山岩弹石的排水沟、到枕木汀步,再到杉木桩小径,可谓种类繁多,样样环保。外滩滨水区改造,在广场上特意劈出空地保留了欧式风格的古老气象台,并装饰以红白相间的鲜明色彩,以欧式花窗深化其风格,体现外滩的历史文化;设置平整宽阔的陈毅广场,突出陈毅雕像,体现上海的红色革命历史;打造现代金融广场,以华尔街捐赠的公牛雕塑为观景点,体现上海的金融中心地位。在强化外滩观景步道的同时,保留了黄埔公园和外滩源绿地,为外滩这样一个以硬质铺装为主的城市广场型滨水景观带增添了宝贵的绿色景观。

6 结语

无论是具有历史意义的炮台湾公园,还是充满体现世博理念的浦东世博公园,以及历史感和现代感并存的外滩滨水区,都在规划设计时充分考虑和挖掘了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并以此为主线,打造滨水景观具有个性特色的标志性景观。只有紧紧围绕“生态条件、使用功能、景观形态”这三个重要方面,深入挖掘和利用湿地自身的地理、景观、文化、发展的内涵,才能打造出一个独特的、生态的、具有先进理念和最新技术的“既好看又好用”的城市湿地公园。

参考文献

[1] 成玉宁.湿地公园设计[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2] 张丹,张潇潇.工业废弃滩涂的景观重建—上海炮台湾湿地森林公园规划设计[J].风景园林,2006(2):36-39.endprint

5.2 对不良因素的恰当改造

任何景区的新建都面临着一些难以逾越的难题。炮台湾湿地公园面临的是如何改造矿渣滩涂,包括对矿渣污染的弱化、植物的选择、与周边景观的融合等难题,而外滩滨水区则面临着植物景观与建筑景观的矛盾、观景区与周边交通的衔接、有限的区域如何进行最大化的利用等等。在此次调研的三个项目中,设计师并没有欲盖弥彰的掩藏这些问题,而是巧妙的利用了这些难题,把它们化解为特色,带着游人一起来正视它们。在有着“小九寨沟”之称的上海炮台湾湿地公园滨水区,人们除了能看到美丽的江景,还能通过一座座各式各样的小桥和蜿蜒的园路步道看到浅蓝色的溪流,这正是设计师对矿渣滩涂的处理方式:以矿渣形成的河道和山坡,自然打造出含有矿物质特别色彩的水道;一边展现奇幻的美景,一边告诉游客污染的严峻。在矿渣上,栽植的是抗性极强的夹竹桃、芦苇、蒲草等植物,将矿渣进行逐步的生态转化。公园刻意保留了一个人工开挖的矿坑,利用多种攀援植物衬托出陡峭的石壁,以精致的沙石盆景和多肉植物,营造层次丰富的戈壁花园,贯穿以深浅不一的蓝色叠水,真正做出了一个精致的小九寨沟。值得一提的是,矿坑花园的铺装中,局部刻意的采用了矿石铺地,让人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会有所思考(如图8)。

5.3 对景观特色的多角度挖掘

任何一处景区,都有不同的观赏角度可以挖掘。只从其单一的一面考虑,势必会使景观单调乏味。尤其是城市滨水景观,本来就较为单一,必须辅以人工造景。如果单从其湿地、滨水的特色来看,观赏一遍就可以让游客了然于心,再看二遍,亦无新鲜感。此次调研的三个景区,在对景观特色的多角度挖掘方面,都有其优点。炮台湾湿地公园,在整个园区的设计上,没有局限于“湿地”的特色,而是在充分利用湿地、滨江元素同时,挖掘公园传统的景观主题,打造了草木葱茏、野趣盎然、草坪鲜花等多种景观美景;挖掘环保主题,打造了矿坑花园、蓝色小溪等多个环保主题景点;挖掘爱国主义教育主题,打造了吴淞口炮台广场;挖掘生态低碳科技主题,建造了河口生态科技馆;挖掘科普教育主题,设置了观鸟平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科普景点。浦东世博公园除了充分利用滨江观景的亮点,大打生态牌,不论是在垂直绿化、覆土建筑的使用,还是对原有龙门吊码头的保留,都为公园增加了充满趣味的观赏点。甚至是在铺地材质的使用上,从透水混凝土的大面积铺设、到火山岩弹石的排水沟、到枕木汀步,再到杉木桩小径,可谓种类繁多,样样环保。外滩滨水区改造,在广场上特意劈出空地保留了欧式风格的古老气象台,并装饰以红白相间的鲜明色彩,以欧式花窗深化其风格,体现外滩的历史文化;设置平整宽阔的陈毅广场,突出陈毅雕像,体现上海的红色革命历史;打造现代金融广场,以华尔街捐赠的公牛雕塑为观景点,体现上海的金融中心地位。在强化外滩观景步道的同时,保留了黄埔公园和外滩源绿地,为外滩这样一个以硬质铺装为主的城市广场型滨水景观带增添了宝贵的绿色景观。

6 结语

无论是具有历史意义的炮台湾公园,还是充满体现世博理念的浦东世博公园,以及历史感和现代感并存的外滩滨水区,都在规划设计时充分考虑和挖掘了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并以此为主线,打造滨水景观具有个性特色的标志性景观。只有紧紧围绕“生态条件、使用功能、景观形态”这三个重要方面,深入挖掘和利用湿地自身的地理、景观、文化、发展的内涵,才能打造出一个独特的、生态的、具有先进理念和最新技术的“既好看又好用”的城市湿地公园。

参考文献

[1] 成玉宁.湿地公园设计[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2] 张丹,张潇潇.工业废弃滩涂的景观重建—上海炮台湾湿地森林公园规划设计[J].风景园林,2006(2):36-39.endprint

猜你喜欢
景观营造规划设计
刘璐规划设计作品
规划设计作品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发展趋势探讨
基于城市污水处理的人工湿地规划设计初探
规划设计
旧城改造中城市河道的景观营造
当代佛教寺庙规划设计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