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湖南省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2014-12-30 13:33赵巾帼罗庆云
科技创新导报 2014年32期
关键词:发展特点创新人才湖南省

赵巾帼+罗庆云

摘 要: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人才的短缺,已成为制约湖南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的瓶颈。该文分析了湖南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特点及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人才的现状,讨论了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创新人才自身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通过创新教育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和打造创新实践平台来培养适合产业和时代发展需求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路,以期对推进湖南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有所借鉴。

关键词:湖南省  新一代信息技术  发展特点  创新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1(b)-0173-02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是我国发展最快、最活跃,并已在世界行业舞台上薪露头角的产业,是引领未来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产业。产业的发展必须依靠人才队伍,目前湖南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人才的发展依然存在不少问题。希望通过该文警醒广大教育工作者,认真反思目前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上存在的问题,思考创新人才本身存在哪些问题,从而在思想上重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人才的培养,特别是能引领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的有新意识、创新思维的高素质的创新人才的培养,探讨创新人才培养思路。

1 湖南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特点

经过多年的发展,湖南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近年来发展非常迅速,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1)基础设施稳步提升。《2013年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电信业务总量478.7亿元,增长8.5%。年末固定电话用户923.0万户;移动电话用户4563.3万户,新增256.4万户;年末互联网宽带用户718.1万户,增长15.9%;有线电视用户840.1万户,比上年增加94.2万户;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3.32%,比上年提高0.37个百分点,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7.40%,分别比上年提高0.23个百分点。(2)电子信息产业迅速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是湖南千亿产业之一,具有较强发展优势。近几年湖南省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平均增速超过50%。2013年,前3季度湖南省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累计增长34.6%;通信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37.9%,电子元件制造增加值增长78.0%。2014上半年,湖南省规模以上工业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达331.86亿元,占规模以上信息产业的70.9%,比上年提高4.2%;电子信息传输服务业增加值130.37亿元,占规模以上信息产业的27.9%;电子信息设备销售和租赁增加值2.51亿元,占规模以上信息产业的0.5%。(3)软件业取得明显进步。2012末,软件业务收入为228.8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8.8%;软件产品收入为123.57亿元,同比增长4.9%;信息系统集成服务收入为52.63亿元,同比增长率为19.2%;信息技术咨询服务收入10.29亿元,同比增长率为22.4%;数据处理和运营服务收入达19.45亿元,同比增长率为2.8%;嵌入式系统软件收入为22.88亿元,同比增长8.8%。2014上半年,湖南规模以上信息产业实现增加值467.88亿元,占全省GDP比重达到3.9%,比上年同期提高0.4个百分点。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增加值3.15亿元,占规模以上信息产业的0.7%。(说明以上数据均来自中商情报网)

2 湖南省新一代信息技术人才现状分析

《湖南省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公布,年末全省有普通高校107所;研究生教育:招生人数2.1万,比上年增长3.5%,在校人数6.5万,比上年增长4.1%,毕业人数1.7万,比上年增长6.2%;普通高等教育:招生人数32.7万,比上年增长0.4%,在校人数110.1万,比上年增长1.7%,毕业人数29.4万,比上年增长-4%。另外,《湖南省统计年鉴2013》显示,2012年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人员总数为125789,其中具有高中级职称人员为35689,占总人数的28.37%;信息技术类人员为6589,占总人数的5.24%,而信息技术中具有高中级职称人数为1704,占总人数的1.36%,占信息技术总人数的25.86%,占高中级职称总人数的4.77%。总的说来,湖南省信息技术人才存在以下特点:(1)信息技术人才总量充足。全国36所示范性软件学院,湖南占了3家。据统计,湖南省信息技术人才达到5.57万人,其中在软件企业专门从事软件开发技术人员1.26万,普通高校信息技术有关专业在校学生达到817万人[1]。(2)信息技术人才结构不合理。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湖南省信息技术人员中处于高端的高级人才相当来说还很短缺,特别是拔尖的技术开发人才和高层次学科带头人。(3)信息技术人才供求矛盾突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最快、创新最多、涉及技术领域最多,决定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是一个人本产业,需要知识面广且知识更新快、能及时了解产业发展动态、吸收国际前沿学科知识且具有创新能力的人。而我省信息技术人才主要来自高等院校,只有极小部分来源于培训机构和海外归国,难以满足快速发展的产业发展需求。

3 目前我国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政策带动、市场拉动、创新能力推动效应的逐步放大,湖南省新一代信息技术逐步进入快速成长期,而高端人才与核心技术缺乏是制约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进一步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创新人才不适应产业发展要求,主要原因是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和创新人才自身也存在一些问题。

3.1 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就高校层面,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培养目标和质量规格不清晰。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校,要根据学校的层次特征和类型特征,结合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要,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规格。而许多高校由于没有进行深层次研究,出现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质量规格不清的的问题,其主要原因在于:对创新人才培养认识存在误区,认为只有高学历者属于创新人才,认为唯有高智力者属于创新人才,把普通意义上的国民素质教育等同特定意义上的创新素质培养[2];高校没有根据自身的办学实际、人才群体的层次与类型结构来确定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高校未根据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区域经济的特殊性、办学条件的差异性、个人专长的倾向性来制定创新人才培养规格。(2)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陈旧。当前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大都缺乏时代性、开放性、多元性与全面性。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存在重专业教育、轻通识教育的现象;理论与实践脱节;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不适应产业发展需求;忽视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未考虑文、理、工相互渗透;忽视将最近的科学研究成果和科学概念及时地融入到教学内容中;缺少学科前沿、交叉学科,创新方法论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3)教学模式单一。当前多数普通高校倾向于运用单一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忽视了对其他教学模式的有效运用。单一教学模式存在打击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束缚学生思维的发展;压制学生个性发展;扼杀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弊端。(4)实践教学薄弱。由于教师普遍缺乏实践经验;“双师型”教师太少;实践教学地位不高;实践教学内容陈旧、方法单一、手段落后;缺乏科学的计划和指导;实践教学设施、设备功能单一、落后;实践教学基地缺乏等导致我国高校教育实践教学薄弱。endprint

3.2 创新人才存在的问题

就创新人才自身来说,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知识结构不合理。创新人才的知识结构必是基本的、综合的、系统的、开放的、动态的、活化的知识体系。而目前大多创新人才的知识结构表现为:基础知识深厚而扎实;专业知识精深;邻近学科知识了解有限;必要的横向学科知识缺乏;学科专业类知识缺乏学术性和前沿性;文化基础类知识缺乏广阔性、综合性、人文性。(2)创新意识和思维不足。由于存在创新的独立意识欠缺;创新的内在毅力不足;创新的实践意识不强等几方面的原因,从而导致创新人才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不足。(3)实践创新能力不强。目前,我国创新人才实践创新能力普遍不强,分析其中原因,主要有:兴趣不足是根据原因;合作精神缺乏是制约条件;不重视实践是重要原因。

4 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路

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核心技术方面还存在着较大差距,能否培养和建设一支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是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关键。高校必须及时调整思路,从创新教育理想,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打造创新实践新平台这几个方面着手打造创新人才的培养。

4.1 创新教育理念

培养适应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需求的创新人才重在教育理念的创新,是关键也是突破口。(1)以生为本,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重视教育的社会功能,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使学生获得全面、主动、有个性的可持续发展。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就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调动学生的主动。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其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建立和谐、平等、民主型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平等、开放自主、合作、创新的氛围中学习成长,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优化人才培养结构,人才更好地适当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学生个性、人格的全面健康发展,培育他们的主体意识、自主能力、创造才能。(2)研究型教学,以研究为本并与实践有机地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潜力以及主观能动性,同时强调对学生个性化尊重,注重学生的自由发展[3]。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充当引导者的角色,开展讨论式、启发式、参与式教学。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果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他们树立科学观,培养科学意识、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4.2 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从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入手,这是前提性、基础性工作。(1)分类培养,学校根据学生自身的兴趣与特长,设计多元化的培养模式和培养方向,让学生自主选择发展方向,成为各有所长的专门人才[4]。分类培养不是简单地将专业按照类别进行分类,而是在专业合理分类的同时,为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发展要求,提供不同类型的发展平台。在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同时,重视学生个性发展,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终身学习的意识,以提高全体学生的适应力,创造力和发展潜力。(2)个性化培养,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和个性化的指导,以满足他们的个性化的需求。个性化培养立足于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关注学生个人志趣、学习兴趣、价值取向等的个性化和多元化,关注学生个性的发扬,激发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在强调共性教育的同时,更强调个性的发展、思维的自主发散和创新能力的培养。(3)因材施教,一方面要求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树立学习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另一方面要求学生认识自己的个性特征,扬长避短,在教师的引导下,朝着最能发挥自己优势的方向发展。总的来说,要求为不同特点和发展需求的学生匹配不同的教育资源,设计不同的培养方案,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发展。(4)优才优育,选择优秀学生,进行个性化和精细化培养。通过一系列个性化培养措施和有针对性的训练,提高学生在实践方面的思维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着重引导,突出优人优育的文化育人氛围,促进学生个性的特长的发展,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竟争意识和发展潜能。

4.3 打造创新实践平台

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加强实践教育,因些,高校必须强化实践育人意识和实践教育环节,加强打造创新实践教学平台。(1)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搭建课堂教学平台和专业实验室实验平台;教学实验;课程设计;科研兴趣小组;文化体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课内培养与课外培养相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2)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学院学生科技创新教育活动;校内学科竞赛;省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科研全面渗入,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根本保证(3)校内与校外相结合。有关科研单位和工厂参观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创造条件大力发展校内实践教学基地;遵循“互惠互利”原则,积极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校企合作,开拓学生学科视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项目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4)国内与国外相结合。与其他国家及地区的大学和研究机构签订合作交流协议,搭建国际化学习交流平台。中外合作,提升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

参考文献

[1] 肖琳子.湖南信息产业发展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现代经济,2007,6(6):101-103.

[2] 吴志华,廖志豪.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0(5):9-11.

[3] 籍建东.浅谈研究型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比较[EB/OL].http://www.studa.net/Education/111024/11185469.html,2011.

[4] Huawen.我校电子商务专业紧密围绕“质量建设年”主题 深化教学改革[EB/OL].http://www.kaoyan001.com/yizhanshi/2013/0307/3514610.html,2013.endprint

猜你喜欢
发展特点创新人才湖南省
湖南省第一次工农代表大会何时何地召开
湖南省怀化市通联站订户展示之窗
2017年湖南省高中数学联合竞赛
台湾幼儿教育发展的特点及启示
论当前大学生思想特征及发展趋势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
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究
《湖南省志·军事志》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