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国内高校平均学分绩点的衡量模式

2014-12-30 18:17刘桃冶邹振宇
科技创新导报 2014年32期

刘桃冶+邹振宇

摘 要:该文为了学生的申请国内各大高校也根据本校的实际需要和本校特点为学生设计了很多关于平均学分绩点的衡量模式。通过调研,根据国内典型高校的平均学分制绩点计算方法进行总结发现,在国内平均学分绩点的衡量模式主要是百分制绩点衡量模式和加权平均学分计算模式两类,本文通过比较这两种模式,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浅析。从而归纳出平均学分绩点的两种衡量模式,浅析了这两种衡量模式的优点和不足,为目前国内高校提供有价值的平均学分绩点的衡量模式提供参考。

关键词:平均学分绩点  百分制绩点  加权平均分 衡量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1(b)-0215-02

学分制起源于德国柏林大学的选修制,成熟于美国的哈佛大学,以其高度的适应性和灵活性而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焦点[1]。在美国现行的学分绩点制度已经相对健全了。据不完全的统计,九成以上的美国高校采用4分制,即A=4绩点、B=3绩点、C=2绩点、D=1绩点、E没有绩点。而在我国成绩主要以百分制计算成绩。这样直接导致国内各高校学生申请国外大学时,课程成绩与课程绩点之间的转化造成了很多麻烦。而为了学生的申请国内各大高校也根据本校的实际需要和本校特点为学生设计了很多关于平均学分绩点的衡量模式。通过调研,根据国内典型高校的平均学分制绩点计算方法进行总结发现,在国内平均学分绩点的衡量模式主要是百分制绩点衡量模式和加权平均学分计算模式两类,该文通过比较这两种模式,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浅析。

1 百分制绩点衡量模式

这种模式是按照一定的规则将学生课程成绩与课程绩点一一对应。常见的百分制绩点衡量模式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区间成绩对应相应课程绩点,另一种是具体课程成绩对应相应课程绩点。

1.1 区间成绩对应相应课程绩点

此种模式是把学生成绩分成几个区间段,每一段对应着相应的一个绩点。

例如:比较表1和表2,我们不难看出这两所高校的绩点衡量模式,是将百分制成绩按不同的区间划分。可以推测这两所学校在进行设置绩点的初期也和上海师范大学现在运用的学分制绩点计算一样,如表3。而随着学生申请过程中,发现这种模式出现了精确性不够等原因,而这种精准度的误差产生的直接原因在于百分制区间段划分过少。所以,高校在总结经验和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增加了区间的划分。

为什么这种衡量方法会出现分划分区间不均匀?这种计算模式是在原有的五段制绩点计算模式的基础上进行的改良,本学校按照自己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区间段。而经过特别设计后,本学校的学生在申请国外大学时会更加有优势。这就可以看出这种模式缺乏相对的精确性和公平性,可换句话说,这种模式提高了本校的学生的竞争力。

1.2 具体成绩对应相应课程绩点

此种模式是将学生每一门成绩对应一个绩点,其典型模式代表学校为:重庆大学。对应关系如表4所示。

这种模式看起来更加具体化和细致化。比起区间成绩对应相应课程绩点,看上去科学、合理,但是仔细推敲却不尽然。在教学培养方案下,学生的选课分为很多种类,有必修、选修、限选、校选等等,而不同类别不同任课教师考核评定成绩。经常可以看到,由于各教师对课程评分的掌控基准不一致,使得课程间平均分的差异可达十几分之多,有的课程得高分的人数密集,而有的课程得低分的人数普遍较多[2]。显然,这样的绩点比较也不合理。不过,这种模式在一定局限内还是相对合理和科学的。

2 加权平均学分计算模式

这种模式相对于百分制绩点衡量模式而言,它不注重了每门课程的绩点多少,而是通过公式运作直接得出学生的最终总的平均学分绩点。

要想明白这一计算模式。首先,要知道平均学分绩点的用途。一般来讲,平均学分绩点是用来衡量学生学习成绩的一种量度。在实际应用中, 平均学分绩点越高学生在成绩评价与评奖等方面就越占优势。在一定要求下,学生学习成绩的平均学分绩点是否达到相应的最低标准,将某种程度上决定这个学生是否能够获得学位证。所以,平均学分绩点的计算必须准确、慎重。

而换句话说,如果学校的平均绩点不与以上因素有联系,而只是与申请国外大学有联系的话,那么加权平均学分计算模式就提供了一种很好的衡量标准。

一般的加权平均学分计算模式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按基准分衡量模式,一种是按加权平均分衡量模式。

2.1 基准分衡量模式

此种模式不是将学生的成绩与绩点直接转化,而是将总成绩通过计算公式换算成基准分,再通过基准分利用一对一的形式转化每一科的绩点。具体做法是先分别计算某门课程的平均分和基准差,再通过所得结果将该门课程成绩换算为服从正态分布的标准分。最后,通过线性变换转换成符合人们日常习惯的百分制形式。由于此种转换方法比较复杂,难以理解,计算量非常大,目前尚无学校利用此种转换方法。

标准分计算公式:

其中ki表示某学生第i门课程考核成绩;μi表示第i门课程对应班级全体学生关于该门课程的平均分;σ2为第i门课程对应班级全体学生关于该课程考核的标准差,即

m表示第i门课程对应的班级人数;kij表示第i门课程对应班级第个学生关于该课程的考核成绩。根据统计学规律可知:标准分的平均值为0,标准差为1,服从标准正态分布(0,1)[3]。经转化过的标准分不改变原始考试成绩的分布形态,这样不同班级的成绩都转化成相应的基准分,从而实现不同班级学生学习质量的公平比较。一般情况下,|yi|≥5的概率非常小,因此,可以通过线性变换将基准分转换成符合人们习惯的百分制分数形式。

计算公式如下:

Zi即为改进后的百分制式基准分,在计算绩点时,可以把Zj当成原始成绩,套用一个成绩对应一个绩点转换方法,从而获得通用的绩点形式。这样在一定的教学群体范围内,“基准分”型绩点转换方法克服了百分制绩点转换方法的不能跨班级比较的缺陷,实现了不同班级、不同教师授课、不同课程之间的公平比较[4]。

2.2 加权平均分衡量模式

现在的国内大学有很多不是通过平均学分绩点来衡量学生的学习质量状况。而是通过加权平均分衡量学生学习成绩的质量,加权平均分越高,说明其学习状况越好。在具体应用中,加权平均分主要涉及学生保研、评奖、学位证发放的认定和学生就业等三个方面。而以加权平均分为基准,无疑不是为是一个很好的模式。

加权平均分计算公式:

加权平均分=∑(课程成绩*课程学分)/∑课程学分

通过加权平均分为基准,采用4分制绩点计算就是:

平均学分绩点=(加权平均分*4)/100

这样算出的绩点在一定的范围内对每个学生的名次进行排序,其方法公平、合理、可比性强,但是其对单个课程的绩点无法体现。

3 国内高校衡量模式的选择

通过怎么多年的教育实践,百分制评分制度已经在我国各高校中根深蒂固,那么,用百分制评分计算换算平均学分绩点是最为符合中国国情的一种模式,这样就会降低成绩与绩点互相转换所产生的误差。根据这种分析,笔者认为,应该采用加权平均分与区间成绩对应相应课程绩点相结合的模式。

参考文献

[1] 蔡先金,宋尚桂.大学学分制的理论与实践[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28.

[2] 王玥霁.学分制下绩点设定形式探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75-176.

[3] 黄良文,曾五一.统计学原理[M].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83-90.

[4] 王明芳,孙展.高校学分绩点制度量的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1(17):96-97.endprint

摘 要:该文为了学生的申请国内各大高校也根据本校的实际需要和本校特点为学生设计了很多关于平均学分绩点的衡量模式。通过调研,根据国内典型高校的平均学分制绩点计算方法进行总结发现,在国内平均学分绩点的衡量模式主要是百分制绩点衡量模式和加权平均学分计算模式两类,本文通过比较这两种模式,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浅析。从而归纳出平均学分绩点的两种衡量模式,浅析了这两种衡量模式的优点和不足,为目前国内高校提供有价值的平均学分绩点的衡量模式提供参考。

关键词:平均学分绩点  百分制绩点  加权平均分 衡量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1(b)-0215-02

学分制起源于德国柏林大学的选修制,成熟于美国的哈佛大学,以其高度的适应性和灵活性而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焦点[1]。在美国现行的学分绩点制度已经相对健全了。据不完全的统计,九成以上的美国高校采用4分制,即A=4绩点、B=3绩点、C=2绩点、D=1绩点、E没有绩点。而在我国成绩主要以百分制计算成绩。这样直接导致国内各高校学生申请国外大学时,课程成绩与课程绩点之间的转化造成了很多麻烦。而为了学生的申请国内各大高校也根据本校的实际需要和本校特点为学生设计了很多关于平均学分绩点的衡量模式。通过调研,根据国内典型高校的平均学分制绩点计算方法进行总结发现,在国内平均学分绩点的衡量模式主要是百分制绩点衡量模式和加权平均学分计算模式两类,该文通过比较这两种模式,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浅析。

1 百分制绩点衡量模式

这种模式是按照一定的规则将学生课程成绩与课程绩点一一对应。常见的百分制绩点衡量模式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区间成绩对应相应课程绩点,另一种是具体课程成绩对应相应课程绩点。

1.1 区间成绩对应相应课程绩点

此种模式是把学生成绩分成几个区间段,每一段对应着相应的一个绩点。

例如:比较表1和表2,我们不难看出这两所高校的绩点衡量模式,是将百分制成绩按不同的区间划分。可以推测这两所学校在进行设置绩点的初期也和上海师范大学现在运用的学分制绩点计算一样,如表3。而随着学生申请过程中,发现这种模式出现了精确性不够等原因,而这种精准度的误差产生的直接原因在于百分制区间段划分过少。所以,高校在总结经验和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增加了区间的划分。

为什么这种衡量方法会出现分划分区间不均匀?这种计算模式是在原有的五段制绩点计算模式的基础上进行的改良,本学校按照自己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区间段。而经过特别设计后,本学校的学生在申请国外大学时会更加有优势。这就可以看出这种模式缺乏相对的精确性和公平性,可换句话说,这种模式提高了本校的学生的竞争力。

1.2 具体成绩对应相应课程绩点

此种模式是将学生每一门成绩对应一个绩点,其典型模式代表学校为:重庆大学。对应关系如表4所示。

这种模式看起来更加具体化和细致化。比起区间成绩对应相应课程绩点,看上去科学、合理,但是仔细推敲却不尽然。在教学培养方案下,学生的选课分为很多种类,有必修、选修、限选、校选等等,而不同类别不同任课教师考核评定成绩。经常可以看到,由于各教师对课程评分的掌控基准不一致,使得课程间平均分的差异可达十几分之多,有的课程得高分的人数密集,而有的课程得低分的人数普遍较多[2]。显然,这样的绩点比较也不合理。不过,这种模式在一定局限内还是相对合理和科学的。

2 加权平均学分计算模式

这种模式相对于百分制绩点衡量模式而言,它不注重了每门课程的绩点多少,而是通过公式运作直接得出学生的最终总的平均学分绩点。

要想明白这一计算模式。首先,要知道平均学分绩点的用途。一般来讲,平均学分绩点是用来衡量学生学习成绩的一种量度。在实际应用中, 平均学分绩点越高学生在成绩评价与评奖等方面就越占优势。在一定要求下,学生学习成绩的平均学分绩点是否达到相应的最低标准,将某种程度上决定这个学生是否能够获得学位证。所以,平均学分绩点的计算必须准确、慎重。

而换句话说,如果学校的平均绩点不与以上因素有联系,而只是与申请国外大学有联系的话,那么加权平均学分计算模式就提供了一种很好的衡量标准。

一般的加权平均学分计算模式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按基准分衡量模式,一种是按加权平均分衡量模式。

2.1 基准分衡量模式

此种模式不是将学生的成绩与绩点直接转化,而是将总成绩通过计算公式换算成基准分,再通过基准分利用一对一的形式转化每一科的绩点。具体做法是先分别计算某门课程的平均分和基准差,再通过所得结果将该门课程成绩换算为服从正态分布的标准分。最后,通过线性变换转换成符合人们日常习惯的百分制形式。由于此种转换方法比较复杂,难以理解,计算量非常大,目前尚无学校利用此种转换方法。

标准分计算公式:

其中ki表示某学生第i门课程考核成绩;μi表示第i门课程对应班级全体学生关于该门课程的平均分;σ2为第i门课程对应班级全体学生关于该课程考核的标准差,即

m表示第i门课程对应的班级人数;kij表示第i门课程对应班级第个学生关于该课程的考核成绩。根据统计学规律可知:标准分的平均值为0,标准差为1,服从标准正态分布(0,1)[3]。经转化过的标准分不改变原始考试成绩的分布形态,这样不同班级的成绩都转化成相应的基准分,从而实现不同班级学生学习质量的公平比较。一般情况下,|yi|≥5的概率非常小,因此,可以通过线性变换将基准分转换成符合人们习惯的百分制分数形式。

计算公式如下:

Zi即为改进后的百分制式基准分,在计算绩点时,可以把Zj当成原始成绩,套用一个成绩对应一个绩点转换方法,从而获得通用的绩点形式。这样在一定的教学群体范围内,“基准分”型绩点转换方法克服了百分制绩点转换方法的不能跨班级比较的缺陷,实现了不同班级、不同教师授课、不同课程之间的公平比较[4]。

2.2 加权平均分衡量模式

现在的国内大学有很多不是通过平均学分绩点来衡量学生的学习质量状况。而是通过加权平均分衡量学生学习成绩的质量,加权平均分越高,说明其学习状况越好。在具体应用中,加权平均分主要涉及学生保研、评奖、学位证发放的认定和学生就业等三个方面。而以加权平均分为基准,无疑不是为是一个很好的模式。

加权平均分计算公式:

加权平均分=∑(课程成绩*课程学分)/∑课程学分

通过加权平均分为基准,采用4分制绩点计算就是:

平均学分绩点=(加权平均分*4)/100

这样算出的绩点在一定的范围内对每个学生的名次进行排序,其方法公平、合理、可比性强,但是其对单个课程的绩点无法体现。

3 国内高校衡量模式的选择

通过怎么多年的教育实践,百分制评分制度已经在我国各高校中根深蒂固,那么,用百分制评分计算换算平均学分绩点是最为符合中国国情的一种模式,这样就会降低成绩与绩点互相转换所产生的误差。根据这种分析,笔者认为,应该采用加权平均分与区间成绩对应相应课程绩点相结合的模式。

参考文献

[1] 蔡先金,宋尚桂.大学学分制的理论与实践[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28.

[2] 王玥霁.学分制下绩点设定形式探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75-176.

[3] 黄良文,曾五一.统计学原理[M].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83-90.

[4] 王明芳,孙展.高校学分绩点制度量的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1(17):96-97.endprint

摘 要:该文为了学生的申请国内各大高校也根据本校的实际需要和本校特点为学生设计了很多关于平均学分绩点的衡量模式。通过调研,根据国内典型高校的平均学分制绩点计算方法进行总结发现,在国内平均学分绩点的衡量模式主要是百分制绩点衡量模式和加权平均学分计算模式两类,本文通过比较这两种模式,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浅析。从而归纳出平均学分绩点的两种衡量模式,浅析了这两种衡量模式的优点和不足,为目前国内高校提供有价值的平均学分绩点的衡量模式提供参考。

关键词:平均学分绩点  百分制绩点  加权平均分 衡量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1(b)-0215-02

学分制起源于德国柏林大学的选修制,成熟于美国的哈佛大学,以其高度的适应性和灵活性而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焦点[1]。在美国现行的学分绩点制度已经相对健全了。据不完全的统计,九成以上的美国高校采用4分制,即A=4绩点、B=3绩点、C=2绩点、D=1绩点、E没有绩点。而在我国成绩主要以百分制计算成绩。这样直接导致国内各高校学生申请国外大学时,课程成绩与课程绩点之间的转化造成了很多麻烦。而为了学生的申请国内各大高校也根据本校的实际需要和本校特点为学生设计了很多关于平均学分绩点的衡量模式。通过调研,根据国内典型高校的平均学分制绩点计算方法进行总结发现,在国内平均学分绩点的衡量模式主要是百分制绩点衡量模式和加权平均学分计算模式两类,该文通过比较这两种模式,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浅析。

1 百分制绩点衡量模式

这种模式是按照一定的规则将学生课程成绩与课程绩点一一对应。常见的百分制绩点衡量模式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区间成绩对应相应课程绩点,另一种是具体课程成绩对应相应课程绩点。

1.1 区间成绩对应相应课程绩点

此种模式是把学生成绩分成几个区间段,每一段对应着相应的一个绩点。

例如:比较表1和表2,我们不难看出这两所高校的绩点衡量模式,是将百分制成绩按不同的区间划分。可以推测这两所学校在进行设置绩点的初期也和上海师范大学现在运用的学分制绩点计算一样,如表3。而随着学生申请过程中,发现这种模式出现了精确性不够等原因,而这种精准度的误差产生的直接原因在于百分制区间段划分过少。所以,高校在总结经验和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增加了区间的划分。

为什么这种衡量方法会出现分划分区间不均匀?这种计算模式是在原有的五段制绩点计算模式的基础上进行的改良,本学校按照自己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区间段。而经过特别设计后,本学校的学生在申请国外大学时会更加有优势。这就可以看出这种模式缺乏相对的精确性和公平性,可换句话说,这种模式提高了本校的学生的竞争力。

1.2 具体成绩对应相应课程绩点

此种模式是将学生每一门成绩对应一个绩点,其典型模式代表学校为:重庆大学。对应关系如表4所示。

这种模式看起来更加具体化和细致化。比起区间成绩对应相应课程绩点,看上去科学、合理,但是仔细推敲却不尽然。在教学培养方案下,学生的选课分为很多种类,有必修、选修、限选、校选等等,而不同类别不同任课教师考核评定成绩。经常可以看到,由于各教师对课程评分的掌控基准不一致,使得课程间平均分的差异可达十几分之多,有的课程得高分的人数密集,而有的课程得低分的人数普遍较多[2]。显然,这样的绩点比较也不合理。不过,这种模式在一定局限内还是相对合理和科学的。

2 加权平均学分计算模式

这种模式相对于百分制绩点衡量模式而言,它不注重了每门课程的绩点多少,而是通过公式运作直接得出学生的最终总的平均学分绩点。

要想明白这一计算模式。首先,要知道平均学分绩点的用途。一般来讲,平均学分绩点是用来衡量学生学习成绩的一种量度。在实际应用中, 平均学分绩点越高学生在成绩评价与评奖等方面就越占优势。在一定要求下,学生学习成绩的平均学分绩点是否达到相应的最低标准,将某种程度上决定这个学生是否能够获得学位证。所以,平均学分绩点的计算必须准确、慎重。

而换句话说,如果学校的平均绩点不与以上因素有联系,而只是与申请国外大学有联系的话,那么加权平均学分计算模式就提供了一种很好的衡量标准。

一般的加权平均学分计算模式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按基准分衡量模式,一种是按加权平均分衡量模式。

2.1 基准分衡量模式

此种模式不是将学生的成绩与绩点直接转化,而是将总成绩通过计算公式换算成基准分,再通过基准分利用一对一的形式转化每一科的绩点。具体做法是先分别计算某门课程的平均分和基准差,再通过所得结果将该门课程成绩换算为服从正态分布的标准分。最后,通过线性变换转换成符合人们日常习惯的百分制形式。由于此种转换方法比较复杂,难以理解,计算量非常大,目前尚无学校利用此种转换方法。

标准分计算公式:

其中ki表示某学生第i门课程考核成绩;μi表示第i门课程对应班级全体学生关于该门课程的平均分;σ2为第i门课程对应班级全体学生关于该课程考核的标准差,即

m表示第i门课程对应的班级人数;kij表示第i门课程对应班级第个学生关于该课程的考核成绩。根据统计学规律可知:标准分的平均值为0,标准差为1,服从标准正态分布(0,1)[3]。经转化过的标准分不改变原始考试成绩的分布形态,这样不同班级的成绩都转化成相应的基准分,从而实现不同班级学生学习质量的公平比较。一般情况下,|yi|≥5的概率非常小,因此,可以通过线性变换将基准分转换成符合人们习惯的百分制分数形式。

计算公式如下:

Zi即为改进后的百分制式基准分,在计算绩点时,可以把Zj当成原始成绩,套用一个成绩对应一个绩点转换方法,从而获得通用的绩点形式。这样在一定的教学群体范围内,“基准分”型绩点转换方法克服了百分制绩点转换方法的不能跨班级比较的缺陷,实现了不同班级、不同教师授课、不同课程之间的公平比较[4]。

2.2 加权平均分衡量模式

现在的国内大学有很多不是通过平均学分绩点来衡量学生的学习质量状况。而是通过加权平均分衡量学生学习成绩的质量,加权平均分越高,说明其学习状况越好。在具体应用中,加权平均分主要涉及学生保研、评奖、学位证发放的认定和学生就业等三个方面。而以加权平均分为基准,无疑不是为是一个很好的模式。

加权平均分计算公式:

加权平均分=∑(课程成绩*课程学分)/∑课程学分

通过加权平均分为基准,采用4分制绩点计算就是:

平均学分绩点=(加权平均分*4)/100

这样算出的绩点在一定的范围内对每个学生的名次进行排序,其方法公平、合理、可比性强,但是其对单个课程的绩点无法体现。

3 国内高校衡量模式的选择

通过怎么多年的教育实践,百分制评分制度已经在我国各高校中根深蒂固,那么,用百分制评分计算换算平均学分绩点是最为符合中国国情的一种模式,这样就会降低成绩与绩点互相转换所产生的误差。根据这种分析,笔者认为,应该采用加权平均分与区间成绩对应相应课程绩点相结合的模式。

参考文献

[1] 蔡先金,宋尚桂.大学学分制的理论与实践[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28.

[2] 王玥霁.学分制下绩点设定形式探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75-176.

[3] 黄良文,曾五一.统计学原理[M].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83-90.

[4] 王明芳,孙展.高校学分绩点制度量的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1(17):96-9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