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编辑综述

2014-12-30 18:18刘朔
科技创新导报 2014年32期
关键词:中国特征

刘朔

摘 要:我国是一个有着数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世界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该文从中国古代编辑的起源、主要特征和工作思想等方面做了全面阐释。古代编辑在编书、态度严谨等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然而选题的狭隘性等又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教训。我们宜认真总结这些经验教训,为读者和社会提供内容更丰富、价值更高的作品,为我国的出版事业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服务。

关键词:中国  古代编辑  特征

中图分类号:G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1(b)-0217-01

我国是一个有着数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世界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丰富的古典文献成为中华文明繁荣发达的重要标志,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众多的古籍中,凝聚着编辑的劳动,也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编辑实践经验,这些已成为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物质文明财富。该文从中国古代编辑的起源、主要特征和工作思想等方面做了全面阐释。研究中国古代编辑对于我们从事的现代编辑事业和出版事业具有深远影响和重大意义。

1 中国古代编辑的起源

“编”和“辑”最初是意义毫无关联的两个单音节词。早在殷商时代就已出现了“编”字,从甲骨文“编”字的原始形态来看,左边是编连物参差不齐的龟册形象,右边是代表物品性质的符号“系”,是一个会意字,指的是串联龟册的丝绳。古文中“编”与“缏”可以通假。几股丝绞在一起称“辫”,几根辫绞在一起称“缏”,可见最初用以编连龟册的是丝辫绞成的绳索。西周后期简册取代了龟册,“编”字也指编连简册的绳索,不过简册的编绳已不仅限于丝绳。后来词义出现了引申和发展,“上纪唐虞之际,不至秦缪,编次其事”。“编次”便是按次序编排的意思,它反映了编辑工作最原始、最基本的含义。

“辑”字的原意为“协和”,可以理解为把几种事物集中起来加以整理协调。在汉代,“编”、“辑”两字已作为编次和辑集来解释了。汉代时刘向父子对历代典籍作过辑集、审读、编校、文字加工和撰写提要等,与我们今天的编辑工作已十分接近。将“编”和“辑”两个词结合在一起作为一个词来使用要比编辑工作的出现晚得多“古代最早使用“编辑”一词的,见于《南史·刘苞传》《史通·史官建置》等。在我国古代,图书编辑一般是指文字记载资料的收集、校勘、增删、分类、整理和编次等工作,没有现代意义上的专职编辑,编辑这一工作多由学者或史官担任,这种状态一直沿续到唐代。

2 中国古代编辑的特征

古代编辑的含义比现代编辑的含义广泛得多,但是也主要有编辑者和编辑工作两项内容。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也有其显著特征。

2.1 编、著、校合为一体

官家编辑活动和私家编辑活动是中国古代编辑活动的两大类型。分析研究这些活动,不难发现古代的编辑活动与著作活动是密不可分的。由于所编书籍的体裁不同,编辑的方式也多种多样,主要有编纂、校雠、注释三种基本方式。形成这一特征的原因如下。

(1)古人编辑的典籍,多是后学辑述,而非一家之言,既有他们主张的言论,宣扬的思想,又包括他们死后的事及对其思想言论的解释。

(2)古代编辑活动是“辑而论纂”,不仅要收集资料,而后对之加以分析、加工,削繁去冗、补实填充;死板的使之活泼,直白者令其婉约,使书稿达到“达、雅”的程度。这种缩纂活动通常出于众人之手,一部分内容为原文,一部分为后人改缩,合并为书。

(3)虽然在南宋时期有了活字印刷术,但很多书籍,特别是大型图书均靠手抄,再加之统治者或非法书商对书籍进行挖补篡改,这就迫使后人在编辑图书时必须根据各种版本进行选择、整理和加工。所以编、著、校三者合一成为中国古代编辑活动的一个重要特征。

(4)古代编辑方法中的“注释”,包括搜集资料、编排门类、考订异同、整理成书等。

西汉武帝时,司马迁利用国家藏书和自己遍游名山大川历史遗迹所搜集的资料编次撰写了规模宏大的史书《史记》。这是一部典型的编著合一的大作,其取材之博、编削之精、编排之严谨堪称后世师表,特别是它独创的纪传体例影响中国史坛达2000年之久,后来的《汉书》到《清史稿》等正史皆延用这种体例。

2.2 学者、专家编书

在编辑主体的业务素质方面来讲,古代的编辑工作者往往是一些著名的学者或者术有专攻的专家。古代的编辑事业是以学者、专家编书开始的,编辑者很重视自己的业务素养,大型图书的编辑工作,主编者也很重视团队建设,基本都是选择全才、专家来参与。

2.3 具有多种社会角色

在编辑主体的社会行为方面来讲,编辑具有多种社会角色。我国古代编辑工作从一开始就不是独立的,而是其他工作的附属。我国古代编辑事业很不发达,尚未健全图书出版体制,尚未确立专业分工,编辑事业只是政治和学术的附属。古代虽然有官修图书和私修图书之分,但无正式的图书编辑出版机构。

2.4 社会地位的尴尬性

古代编辑的上述特征,导致了古代编辑一直没有相应的社会地位,显现出社会地位的尴尬性。中国历史上的名人大多是政治家,进入史册的有帝王将相、草莽英雄,即使学者名流也可名垂千史。而古代编辑虽多为学者,但进入史册中不以其编辑之工而因其学术之精。

3 中国古代编辑思想

3.1 求真求实,尊重史实

中国古代编辑,求真求实的思想不仅体现在编辑文稿时以事实为依据,不唯上,不唯权,不唯书,只唯实上,也体现在以唯物的、辩证的观点解释编辑出版活动、引导编辑出版方向、创造出版文明上。

3.2 政府策划,为国服务

中国古代编辑出版史上绝大多数文献著述都是为当时现实社会和政治服务的,由政府统一策划,以举国之力完成。这种经世致用的功能不但为著作者、编辑者、评论者所重视,而且也为开明的统治者所重视,如宋神宗认同“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为《资治通鉴》钦赐书名。《晋书》、《贞观政要》等都必须从有益于政事出发安排材料,组织结构。

3.3 精雕细琢,精品工程

中国古典文献无论是私家编辑还是官家编辑,都有很强烈的责任感,这种责任感来自于传世意识。为了传世,必须精雕细琢,打造精品。

4 结语

中国古代编辑为我们中华民族保存了最为古老的文化和史料,对于推动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孔子作为中国第一位编辑,对于编辑工作还提出了一个极具影响的观点,这就是所谓的“述而不作”论。它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古代编辑家和著作家,甚至影响到我们当代的编辑和作者。古代编辑在编书、态度严谨等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然而选题的狭隘性等又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教训。我们宜认真总结这些经验教训,为读者和社会提供内容更丰富、价值更高的作品,为我国的出版事业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服务。

参考文献

[1] 璞石.论中国古代编辑出版发展史的基本特征[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2).

[2] 许正文.论我国古代编辑的起源和演变[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169-172.

[3] 吴平.中国古代编辑思想叙略[J].中国编辑,2012(1).endprint

猜你喜欢
中国特征
新型冠状病毒及其流行病学特征认识
如何表达“特征”
不忠诚的四个特征
抓住特征巧观察
线性代数的应用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