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化对广西区大学生的价值观影响的调查分析

2014-12-30 18:21杨春
科技创新导报 2014年32期
关键词:西方文化价值观大学生

杨春

摘 要:选取广西区内四所高校在读大学生作为调查研究对象,主要以问卷调查的形式,通过分析总结,找出当今大学生价值观存在的一些误区,以期为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供参考。调查结果表明,在全球文化进入一体化和多元化的时代,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大量涌入,对当今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较大的影响。如:消费观、集体观、个人观、家庭观、教育观以及历史观等,由于东、西方的差异,容易造成一部分学生要么过于偏向西方,唯西方是从;要么形成价值空洞,左右摇摆、无所适从;要么排斥西方,固步自封的情况。

关键词:西方文化  大学生  价值观  影响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1(b)-0226-04

人们在探讨关于现在大学生的价值观问题时,总会涉及到西方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有多深远的影响,什么样的西方文化对大学生产生了影响,产生了多大的影响,对于这些西方的外来文化应该怎样批判性的接受。无论在什么国家、什么年代、什么形态的社会或是在什么条件的家庭都非常迫切地希望年轻人能够树立一个良好的价值观。如何树立良好价值观的这个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特别是对于正在上大学的学生们。因为我们这个成长阶段,已经从比较单纯的中学生活走出来,刚刚开始接触到更多元、更复杂的环境,同时也是我们思想最活跃、最敏感的年龄阶段,更是一个人的价值观趋于稳定的阶段。但是现在的大学生价值观发生了一些偏差,主要表现为:人生理想的失重与个人主义的抬头、拜金主义的兴起和对优良传统的冷漠与价值偶像的错位。因此,该文对我国大学生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做现状调查,了解我国大学生价值观现状与特点,有助于帮助我国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该文选取广西区内四所在读大学生作为调查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500份,共回收问卷491份,问卷有效率为98%(见表1)。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从消费观念、对中国传统教育模式的看法、对集体和社会的参与、对中国传统家庭观念的态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等五个方面。通过对一些具有代表性问题的分析,了解西方文化冲出下当今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并找出一些误区,以期为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供参考。

2 相关概念

要了解什么是西方的文化,首先,要先对什么是文化有所认知。文化的范围很宽,把艺术、哲学、文学、音乐等方面都包含在内。当代著名学者梁漱溟认为文化是一个民族特有的“生活的样法”,具体分为三个方面:“精神生活方面”,如宗教、科学;“社会生活方面”即我们与在我们身边的人和身边的所发生的事情的关系;“物质生活方面”,如衣食住行[1]。1982年,在墨西哥召开的世界文化政策会议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给文化下了一个全新的定义,即“文化是一系列关于精神与物质的职能以及社会或社会团体的情绪特征。除了艺术和文学,它还包括了生活类型与宫廷生活的方式、价值体系、传统与信仰。”

其次,便是了解西方的含义。西方与东方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但是如何区分东西方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地理划分。何谓“西方”,何谓“东方”,各个领域有不同的确定方法,并没有一个绝对统一的说法。在《西方文化历程》中提到,在当代的国际政治层面上,我们多把“工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划分为“西方”,这样,“西方文化”就多指“以欧美文化为代表的文化”[2]。在《亚洲崛起的力量:一本书读懂东方思想》一书中,也将“西方”的概念划定为“西欧与美国的基督教文明圈”。还有,在《西方文化史》中,“西方”的概念为“主要指欧洲,18世纪以来开始包括北美洲的美国和加拿大”[3]。所以,在本文中,西方的概念是指西欧以及美国和加拿大。

价值观决定着“一个人对世界和人生的基本价值判断和看法”[4]。价值观具有很大的主观性与可塑性。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西方文化在中国,特别是在中国的大学生群体当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同时,他们价值观的形成也深受影响。

3 调查结果分析

3.1 消费观念

调查表明,有65.56%的学生还是比较看好国外的东西,特别是国外一些名牌的东西。其中,有59.26%的同学赞成大学生购买名牌衣物的做法,并且有5.7%的同学觉得购买国外的产品是一种有品味有身份的行为,用国外的东西比用国货有面子;但还是有绝大部分同学在选择方面比较理性,有94.3%学生是出于对质量的考虑而购买国外的产品。大多数同学的家里也比较富裕,有59.26%的同学每个月的生活费在1000元以上,其中有11.11%的同学生活费在1500元以上。但是接近半数的同学并没有养成对自己的生活费有个良好的规划的习惯,有51.85%的同学表示自己不会对想要花费的东西做出一个打算,而是看心情,甚至是冲动消费。并且有62.96%的同学表示,因为自己没有一个很好的规划,在没有钱的情况下都是问家长要。在大学生是否可以申请信用卡的问题上,有51.85%的同学表示不赞同,18.52%的同学表示赞同,还有29.63%的同学持无所谓态度。在我们的调查中,对勤俭节约的看房,大多数同学都表示赞同,有92.59%的同学表示赞同父辈们节俭的做法,虽然有少部分同学不能理解甚至不赞同,但是还有96.3%的同学表示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值得学习。说明现在的大学生有盲目追求洋货和互相攀比的心理和做法,但是在观念上还是赞成节俭。

“消费主义”是一种因渴望有体面的生活而对资源的无节制使用的行为,是于20世纪初产生于美国的社会文化现象并且普遍流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一种社会道德现象。消费主义在西方国家得以产生和发展具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经济和政策因素很大程度上导致了这种现象。波波族,便是“自我利益至上”的一个代表,他们追求“价格贵和新奇的东西”[5]。消费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了消费,对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endprint

在大学生群体中,消费主义有了萌芽。首先,大学生作为一个消费群体,大多数并没有自食其力,而是每个月都有家人固定地给予生活费,并且有些家庭优越的学生的生活费也不少。这样,学生们不能体会到“粒粒皆辛苦”的艰辛,觉得钱来得容易,不需要付出辛劳,花钱也没有心里负担,不用担心没到月底就把钱用光了怎么办,并且大多数家长也都舍不得孩子吃苦。这就造成了学生们花钱没有规划,并不考虑花多少才够,怎么花才合理的问题。这也就是消费主义得以萌芽的经济基础。其次,是心理基础。大学生作为一个年轻的群体,并没有多少人生的阅历,这样,使得同学们比较自我,也就造成了自控能力不强和虚荣心旺盛。大多数学生觉得用国外的东西能产生一种心理上的满足感,觉得自己比用不起的同学要有面子。现在社会上,有一些不良的消费风气感染着还没有成熟的大学生。

很多人会觉得,以前毛泽东时代所倡导的“勤俭节约”的观念,是物质匮乏时代的产物,之所以提倡节约是因为贫穷。如今,国家和人民通过改革开放逐渐发达富裕起来了,再提倡节约已经是不合时宜的了。其实这种认识是相当片面和有害的,节约不论在过去还是现在,亦或是将来,都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6]

“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大学生是一个家庭的希望,更是国家的未来。大学生一代的成长与发展是一个社会各界都普遍关注的方面。如果同学们摈弃了传统文化中节俭的思想,不能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而且追求物质的享受,就很容易滋长追求享受、贪图安逸的心理。美国著名的学者和思想家丹尼尔﹒贝尔在《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中说道:“提倡享乐型的消费生活方式,诱导人们去满足骄奢淫逸的欲望。”当一个人只注重于满足自身享受的时候,就不懂得尊重和珍惜他人的劳动付出。

3.2 对中国传统教育模式的看法

调查结果表明,对于中国的教育模式,同学们都有过很深刻的思考。对于一些传统教育模式中的一些很普遍的做法,如每次大大小小的考试都按成绩来排名,然后全校公示,持赞成的只占51.83%,表示反感的占了22.25%.他们其实对于出国热和名校的追求也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盲目和狂热,如在问到是否是读名校才有出路时,他们中认为是的占29.63%,否的占70.37%;渴望出国的只占29.63%。尽管中国的教育模式存在不少的问题,甚至有不少学生是这些弊端的受害者,但他们并没有全盘肯定西方教育,更没有不考虑中国的国情而盲目否定。当问到“你认为中国的教育改革要完全走西方的路子吗?”时,认为是的11.11%,认为否的占77.76%;当问到“你认为中国现有的教育模式有必要大幅度改革吗?”时,回答是的占92.55%,回答否的占3.7%。由此可见,对中西方两种文化的比较,现在的大学生并没有完全受西方价值观念的影响。

中国传统的教育模式是以应试教育为主,中国的这种教育模式其实是源远流长了,科举制度从隋朝大业元年(即公元605年)开始实行,到1905年的戊戌变法虽然说是被废除,但其实从未真正被废除过。应试制度能促使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更牢固,这是有目共睹的,但也在很大和度上抑制了学生的发展,从小学到高中,有些从幼稚园就开始,不断强加教育、灌输这种应试思想,在老师和家长的眼里、甚至全社会,学生的地位是按考试成绩来定,如每次按试都要排名,学校设有尖子班等,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和技能的的培养太过忽视,这对于学生性格的培训和技能的发展非常有害,部分学生只关心学习,对于集体的事情从不关心,因为只要他们学习好,并不影响他们在社会和学校“好学生”的形象,相反,如果一个学生不好好学习,就算他们其它方面表现再好,也不能得到大家的认可。正所谓“一考定终生”一点都不为过。大家都对吴敬梓所著的《儒林外史》中所塑造的范进和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肯定不陌生,其实到了今天在我们的社会还有他们的一部分影子。虽然“应试教育”在中国源远流长,但是随着西方的一些教育观念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质疑中国的传统教育,新一轮的出国留学热开始兴起。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西方文化、西方的教育观念对我国的大学生影响越来越大。

3.3 对集体和社会的参与

从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个体主义的价值观对大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虽然他们中大多数人觉得见义勇为是值得敬畏的,也会参加一些班集体活动。但有62.96%的人认为大学生为救落水老人而牺牲不值得,在校期间能积极参加“志愿者”活动的只有40.74%,从未参与的占11.11%,看见老人摔倒在马路上敢扶的只占74.07%。很显然西方的个体取向价值观对青年学生带来极大的负面效应。但在对于自己的学习生活比较贴近的方面,大学生们都表示出了积极的一面。参与调查的所有同学都愿意为班集体做贡献而放弃自己的私人时间,并且96.3%的同学觉得当班干部为同学为班级做贡献是一种光荣的行为,自己能从中得到锻炼。对于学校的建设,也有51.85%的同学表示会积极拨打校长的热线。由此可见,大学生们对于与自己的利益关系比较密切的方面表现出更乐意的态度。

在中国的文化中,互帮互助自古就是一种传统美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等名言,还有我们都熟知的雷锋、焦裕禄和众多感动中国的人物,无一不是为了他人的利益,牺牲了自己的一部分的既得利益。这些感人的事迹之所以能在社会上传播开来,就是因为中国社会一直强调要以集体利益为主。

而在西方的文化中,更加强调的是个人的利益。西方的一些著作,比如《国富论》中提倡人们在开放的自由市场里自由竞争,追逐自己的利益。满足个人利益并不是一种错误的行为,个人利益的满足可以增进个人的幸福感,如果每个人的幸福感得以提升,那么整个社会的幸福感也得到满足[7]。但是如果过度在意自己的利益是否受损,甚至选择忽视、损害他人的利益,那么就是不良的行为。

西方的个人主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西方的个人主义强调自我支配和自我控制,强调政府应该保护个人的利益。另一方面,这种价值观把个人作为一切价值的中心,并认为社会只是实现个人利益的目的和手段[8]。endprint

3.4 对中国传统家庭观念的态度

从调查结果来看,当今的大学生在个人与家庭的关系上,对西方的个体本位思想还是比较认同的,赞成成家后的子女应该和父母一起生活只占44.44%;如果自己的想法与父母的想违背时,坚持自己的想法有62.96%。在以往我们的父辈时代,子女与父母生活在一起是很天经地仪的事情,也是觉得很荣幸的事情,因为家庭成员中一直是按长幼尊卑的习俗,子女是不敢不按父母的意见行事的。西方的这种家庭观念意识与中国相比就有很大的不同,子女们比较早地就自己独立,不需要父母太多的照顾,并且对于父母更多的是一种责任感,这对于促进青年一代的自立、自强意识有很积极的作用,特别是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中大多依赖性校强,缺乏独立创造意识。关键是要引导他们“吸其精华、去其糟粕”。自古以来,孝敬父母是中国人最基本的道德。一个人知道孝敬父母,才能知道感恩报德。虽然认为中国对老年人的赡养传统值得发扬的占88.89%,不会对长辈的意见当面提出质疑,使其难堪的占74.04%,但仍有25.93%的人会对长辈的意见当面提出质疑,使其难堪,这是一个不小的比例,说明现在的年轻人中,仍有很大的一部分,受西方所谓的个人人权主义的影响在我们国家,自古就有“父母在,不远游。”、“父母乎,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等名言古训,说明了“中国的社会制度便是家族制度”[9]。“中国人的家之特见重要,正是中国文化特强的个性之一种表现”“中国人特中家庭伦理,蔚成家族制度,虽相沿自古,但各时各地亦有变化不同”[10]。

西方国家强调个体为主,个体主义是西方社会的根本,具体表现为对个人的人格、价值和尊严等多方面的以及对个人独立性的尊重和倡导,这种个人独立性同样体现在个人与家庭的关系上。子女成年后对父母有亲情,并没有孝敬的责任意识,同样父母对成年子女的责任也没中国的强,他们更多的是鼓励子女独立生活。

3.5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

近年来,随着西方文化快速涌入,西方的一些洋节因其具有娱乐性较强等特点,受到年青人的青睐,有些超过了中国的传统节日。调查中发现,有29.63%的学生非常喜欢洋节日,不过幸运的是,他们中其实大多数只是喜欢它的娱乐性及参与性,没有特别的感情。也仅有部分同学认为西方的洋节可以代替中国的传统节日。但是调查研结果显示,有33.33%的大学生几乎没看过中国的四大古典名著,看过一部分的也只有40.74%,有14.81%的人认为现在的学生没必要学习文言文和古诗词,有很大一部分同学认为,学习古典诗文对现在没有什么用处,除了在考试的时候是拿分的题目,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率并不高。懂不懂古典诗文对与人交流没有什么影响,以后工作的时候也几乎不会考虑。所以容易造成一个误解,那就是学习那些只是为了应付语文考试,脱离了考试,也就没有任何意义。

中国哲学家汤一介老先生认为:“我爱我们的祖国,我就必须爱我们祖国的文化,必须有自己文化传统的国家,而且珍惜自己传统的国家,才是有希望的国家。”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简单来说,就是通过不同的文化形态来表示的各种民族文明,风俗,精神的总称。中国的传统节日、中国的的古典名著就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特有的东方魅力,传承了千百年。

4 对我国大学生如何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建议

通过调查分析,了解西方文化对当前广西区大学生的价值观所造成影响,然后正确地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是本课题的最终目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4.1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自身价值观的指导

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随着社会发展也一直在改变和完善,各个时代都对个人的价值观提出了建议和要求。毛泽东提出了“三好”要求,即“学习好,工作好,身体好”;邓小平提出了“四有”标准,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江泽民表达了“四个统一”期望: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和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胡锦涛阐明了四个“新一代”;以及今天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因此,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自身价值观的指导。

4.2 加强正确价值观的学习和思考

作为当代的大学生,首先要清楚正确的价值观的重要性。往大的来说,是否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会影响到国家的未来;往小的来说,它会影响到一个家庭或一个人的一生。对于一个正在成长的学生而言,正确的价值观是一盏指明灯,它对人生道路的选择起着积极的作用。是选择“正道”还是“歪路”,主要取决于一个人的价值取向。

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

在已进入全球化的今天,西方文化挟杂一些西方国家特有的价值观不断地涌入,西方价值观中有其可取的地方,但是也有不适应中国国情或者说不适应现阶段大学生这个身份的方面,如果不清楚什么才是正确的人生观,就没有办法辩证地接受。如果一味地全盘吸收,也就很容易迷失了方向。

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是极其重要的,但它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而是需要从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起。在大学期间,可以多学习爱国主义的书籍,多听爱国的演讲,多听取长辈和老师的意见。凡事不要只想自己的利益,要多替他人着想。endprint

4.3 加深对中国的历史文化的了解

了解中国的发展史,对当代大学生于树立自己正确的价值观是非常重要的,“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就是一面明镜。中国的国门真正打开,是在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从那以后,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是从那以后,西方的观念快速地涌入中国,让不少国人眼花燎乱,甚至迷失方向。当代的大学生,大多都是90后,改革开放伴随着他们成长,没有亲身经历过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阶段,他们很多人认为过去的一切都是不合适的,甚至是错误的,现在的所有都要比过去的好。其实问题不能这样简单看待的,没有过去的基础,包括物质的和理论的,就没有今天的成就。现在的成绩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过去积累和现在发展的结果。我们要学会辩证地对待过去的历史,在某些时期,有些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可能因为缺乏经验,可能是因为当时的各方面因素,并不能因为一个历史的错误就否认过去。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作为华夏子孙、龙的传人,广大青少年应该对中华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历史观,才能正确处理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从而避免对某个单一文化的的过分盲从或是对某种文化的排斥。

4.4 让青少年学生更多地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说到,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没有任何事物可以脱离其他事物而独立存在。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家人为他们打点一切,这也就造成了他们对他人漠不关心,把自己和别人分得十分清楚。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不是纸上谈兵那么简单,要让同学们多参与到社会中去,培养同学们自觉地创造自己在社会中存在的价值,才能让他们了解到自己并非一个独立的个体,而是社会的一员,自己有能力并且有义务对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在如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方面,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四个统一期望”,其中就包括了要投身于社会中。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而稳定的价值观念。在书本上或者长辈教育的价值观往往只是理论,只听不做,并不能真正地让同学们了解怎样才是正确的价值观。在社会实践中,同学们通过各种活动,融入这个社会中去,并能够使自己产生新的认识和使命感。在社会动态的发展中寻找大学生个人价值观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有机结合点。学生们不仅能在实践中认识并践行正确的价值观,在建立、巩固和提升自我内在修养的同时自身也会产生评价和调节人际关系及他人行为的能力。总得来说,大学生们要身体力行,把自己投身于社会实践中去,在实践中辨别和选择正确的价值观,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和谐统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逐渐形成相应的价值观,从而实现由知到信,从信到行的两次飞跃。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这样,才能对正确的价值观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并融入到自身的各个方面。

4.5 改变学校和家庭的教育方式

中国的教育模式,无论是学校,或是家庭,主要都是偏重学习成绩,对品德的教育比较忽视。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如果学习成绩好的,在家里,就很心安理得的认为,父母所有的关心和付出都要是理所当然的,就会不懂得尊重长辈;在学校,就会觉得有优越感,看不起成绩不好的同学,认为他们都是所谓的“坏孩子”,同样是成绩好的同学,也会有强烈的竞争意识。这些都阻碍了个人性格的培养和人际关系的发展,渐渐地就会变得越来越自私,如果成绩不好,在老师同学甚至一些家长眼里,就被定性为没有出息。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课堂,家庭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长期而深远的影响。首先,家庭教育有着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无法比拟的优势。父母与子女朝夕相伴,对子女的情况最熟悉,教育也最具有针对性和及时性。其次,家庭教育增加了情感教育,可以更好地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为此父母要注意加强对子女的品德、人格教育,使家庭教育建立在科学、民主的基础之上,倡导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最后,学校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和协调,呼吁学生家长加强学习,关注孩子的成长,及时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多与孩子交流和讨论价值观方面的问题,使学校、家庭、社会协调一致,形成卓有成效的教育合力,共同把大学生培养成一代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5 结语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多元文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时代赋予我们的,是机遇,也是挑战。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中国的大学生如何保持清醒的头脑、平衡的心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我们当前所面临的十分紧迫的问题。本次调研,在了解了我国大学生价值观现状及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见解。文化无所谓优劣,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世界观,以批判的思维,辩证地接受外来文化,才能取长补短,更好地弘扬我中华文化。

参考文献

[1] 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 陈铭.亚洲崛起的力量:一本书读懂东方思想[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

[3] 徐新.西方文化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 郑承军.理想信念的引领与建构——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5] 陈安.美国知识分子[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0.

[6] 张波.论毛泽东节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党史文苑,2006(20).

[7] 崔海英,罗翠丽,王静.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核心价值观的传承与发展[J]. 前沿,2011(2).

[8] 冯友兰,著.中国哲学简史[M].赵复三,译.北京:世纪图书出版社,2011.

[9]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10] 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 人民日报,2014-02-26(01).endprint

4.3 加深对中国的历史文化的了解

了解中国的发展史,对当代大学生于树立自己正确的价值观是非常重要的,“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就是一面明镜。中国的国门真正打开,是在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从那以后,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是从那以后,西方的观念快速地涌入中国,让不少国人眼花燎乱,甚至迷失方向。当代的大学生,大多都是90后,改革开放伴随着他们成长,没有亲身经历过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阶段,他们很多人认为过去的一切都是不合适的,甚至是错误的,现在的所有都要比过去的好。其实问题不能这样简单看待的,没有过去的基础,包括物质的和理论的,就没有今天的成就。现在的成绩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过去积累和现在发展的结果。我们要学会辩证地对待过去的历史,在某些时期,有些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可能因为缺乏经验,可能是因为当时的各方面因素,并不能因为一个历史的错误就否认过去。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作为华夏子孙、龙的传人,广大青少年应该对中华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历史观,才能正确处理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从而避免对某个单一文化的的过分盲从或是对某种文化的排斥。

4.4 让青少年学生更多地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说到,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没有任何事物可以脱离其他事物而独立存在。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家人为他们打点一切,这也就造成了他们对他人漠不关心,把自己和别人分得十分清楚。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不是纸上谈兵那么简单,要让同学们多参与到社会中去,培养同学们自觉地创造自己在社会中存在的价值,才能让他们了解到自己并非一个独立的个体,而是社会的一员,自己有能力并且有义务对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在如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方面,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四个统一期望”,其中就包括了要投身于社会中。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而稳定的价值观念。在书本上或者长辈教育的价值观往往只是理论,只听不做,并不能真正地让同学们了解怎样才是正确的价值观。在社会实践中,同学们通过各种活动,融入这个社会中去,并能够使自己产生新的认识和使命感。在社会动态的发展中寻找大学生个人价值观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有机结合点。学生们不仅能在实践中认识并践行正确的价值观,在建立、巩固和提升自我内在修养的同时自身也会产生评价和调节人际关系及他人行为的能力。总得来说,大学生们要身体力行,把自己投身于社会实践中去,在实践中辨别和选择正确的价值观,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和谐统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逐渐形成相应的价值观,从而实现由知到信,从信到行的两次飞跃。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这样,才能对正确的价值观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并融入到自身的各个方面。

4.5 改变学校和家庭的教育方式

中国的教育模式,无论是学校,或是家庭,主要都是偏重学习成绩,对品德的教育比较忽视。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如果学习成绩好的,在家里,就很心安理得的认为,父母所有的关心和付出都要是理所当然的,就会不懂得尊重长辈;在学校,就会觉得有优越感,看不起成绩不好的同学,认为他们都是所谓的“坏孩子”,同样是成绩好的同学,也会有强烈的竞争意识。这些都阻碍了个人性格的培养和人际关系的发展,渐渐地就会变得越来越自私,如果成绩不好,在老师同学甚至一些家长眼里,就被定性为没有出息。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课堂,家庭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长期而深远的影响。首先,家庭教育有着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无法比拟的优势。父母与子女朝夕相伴,对子女的情况最熟悉,教育也最具有针对性和及时性。其次,家庭教育增加了情感教育,可以更好地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为此父母要注意加强对子女的品德、人格教育,使家庭教育建立在科学、民主的基础之上,倡导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最后,学校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和协调,呼吁学生家长加强学习,关注孩子的成长,及时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多与孩子交流和讨论价值观方面的问题,使学校、家庭、社会协调一致,形成卓有成效的教育合力,共同把大学生培养成一代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5 结语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多元文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时代赋予我们的,是机遇,也是挑战。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中国的大学生如何保持清醒的头脑、平衡的心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我们当前所面临的十分紧迫的问题。本次调研,在了解了我国大学生价值观现状及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见解。文化无所谓优劣,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世界观,以批判的思维,辩证地接受外来文化,才能取长补短,更好地弘扬我中华文化。

参考文献

[1] 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 陈铭.亚洲崛起的力量:一本书读懂东方思想[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

[3] 徐新.西方文化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 郑承军.理想信念的引领与建构——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5] 陈安.美国知识分子[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0.

[6] 张波.论毛泽东节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党史文苑,2006(20).

[7] 崔海英,罗翠丽,王静.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核心价值观的传承与发展[J]. 前沿,2011(2).

[8] 冯友兰,著.中国哲学简史[M].赵复三,译.北京:世纪图书出版社,2011.

[9]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10] 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 人民日报,2014-02-26(01).endprint

4.3 加深对中国的历史文化的了解

了解中国的发展史,对当代大学生于树立自己正确的价值观是非常重要的,“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就是一面明镜。中国的国门真正打开,是在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从那以后,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是从那以后,西方的观念快速地涌入中国,让不少国人眼花燎乱,甚至迷失方向。当代的大学生,大多都是90后,改革开放伴随着他们成长,没有亲身经历过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阶段,他们很多人认为过去的一切都是不合适的,甚至是错误的,现在的所有都要比过去的好。其实问题不能这样简单看待的,没有过去的基础,包括物质的和理论的,就没有今天的成就。现在的成绩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过去积累和现在发展的结果。我们要学会辩证地对待过去的历史,在某些时期,有些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可能因为缺乏经验,可能是因为当时的各方面因素,并不能因为一个历史的错误就否认过去。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作为华夏子孙、龙的传人,广大青少年应该对中华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历史观,才能正确处理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从而避免对某个单一文化的的过分盲从或是对某种文化的排斥。

4.4 让青少年学生更多地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说到,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没有任何事物可以脱离其他事物而独立存在。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家人为他们打点一切,这也就造成了他们对他人漠不关心,把自己和别人分得十分清楚。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不是纸上谈兵那么简单,要让同学们多参与到社会中去,培养同学们自觉地创造自己在社会中存在的价值,才能让他们了解到自己并非一个独立的个体,而是社会的一员,自己有能力并且有义务对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在如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方面,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四个统一期望”,其中就包括了要投身于社会中。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而稳定的价值观念。在书本上或者长辈教育的价值观往往只是理论,只听不做,并不能真正地让同学们了解怎样才是正确的价值观。在社会实践中,同学们通过各种活动,融入这个社会中去,并能够使自己产生新的认识和使命感。在社会动态的发展中寻找大学生个人价值观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有机结合点。学生们不仅能在实践中认识并践行正确的价值观,在建立、巩固和提升自我内在修养的同时自身也会产生评价和调节人际关系及他人行为的能力。总得来说,大学生们要身体力行,把自己投身于社会实践中去,在实践中辨别和选择正确的价值观,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和谐统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逐渐形成相应的价值观,从而实现由知到信,从信到行的两次飞跃。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这样,才能对正确的价值观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并融入到自身的各个方面。

4.5 改变学校和家庭的教育方式

中国的教育模式,无论是学校,或是家庭,主要都是偏重学习成绩,对品德的教育比较忽视。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如果学习成绩好的,在家里,就很心安理得的认为,父母所有的关心和付出都要是理所当然的,就会不懂得尊重长辈;在学校,就会觉得有优越感,看不起成绩不好的同学,认为他们都是所谓的“坏孩子”,同样是成绩好的同学,也会有强烈的竞争意识。这些都阻碍了个人性格的培养和人际关系的发展,渐渐地就会变得越来越自私,如果成绩不好,在老师同学甚至一些家长眼里,就被定性为没有出息。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课堂,家庭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长期而深远的影响。首先,家庭教育有着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无法比拟的优势。父母与子女朝夕相伴,对子女的情况最熟悉,教育也最具有针对性和及时性。其次,家庭教育增加了情感教育,可以更好地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为此父母要注意加强对子女的品德、人格教育,使家庭教育建立在科学、民主的基础之上,倡导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最后,学校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和协调,呼吁学生家长加强学习,关注孩子的成长,及时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多与孩子交流和讨论价值观方面的问题,使学校、家庭、社会协调一致,形成卓有成效的教育合力,共同把大学生培养成一代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5 结语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多元文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时代赋予我们的,是机遇,也是挑战。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中国的大学生如何保持清醒的头脑、平衡的心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我们当前所面临的十分紧迫的问题。本次调研,在了解了我国大学生价值观现状及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见解。文化无所谓优劣,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世界观,以批判的思维,辩证地接受外来文化,才能取长补短,更好地弘扬我中华文化。

参考文献

[1] 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 陈铭.亚洲崛起的力量:一本书读懂东方思想[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

[3] 徐新.西方文化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 郑承军.理想信念的引领与建构——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5] 陈安.美国知识分子[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0.

[6] 张波.论毛泽东节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党史文苑,2006(20).

[7] 崔海英,罗翠丽,王静.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核心价值观的传承与发展[J]. 前沿,2011(2).

[8] 冯友兰,著.中国哲学简史[M].赵复三,译.北京:世纪图书出版社,2011.

[9]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10] 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 人民日报,2014-02-26(01).endprint

猜你喜欢
西方文化价值观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思路
融入西方文化元素,助力初中英语教学
希腊神话对英美文学的影响研究
巧用西方文化导入,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质量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